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炜 《放射学实践》2007,22(5):509-510
目的:提高对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认识,探讨相关的发病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6例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CT、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病的3项主要CT表现为:①腰椎椎体后缘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致密硬化.②缺损后方有一骨块突入椎管(游离或部分与椎体相连).③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可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结论:CT扫描对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具有首肯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病变是指在青少年时期,髓核组织经破裂的椎体终板突入椎体后缘松质骨内,造成椎体后上缘或后下缘的局限性骨缺损,骨突环破裂,与椎体后缘分离的骨块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导致椎管狭窄或侧隐窝狭窄的一种病变。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常与椎间盘突出钙化,后纵韧带骨化,撕脱性骨折等相混淆,作者就近年来收集的16例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3.
关于腰椎椎体后缘软骨板离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板离断常被视为发生在生长发育期青少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损伤。近年报道成年人例数的增加使以往在病因、病理、损伤机制等方面的认识有所改变。作者近来收治此类型损伤21例,均为成年人。经X线片、脊髓造影和CT扫描的观察与分析后认为:青春期椎体软骨板的先天性脆弱和Schmorl结节的形成可能是成年后椎体后缘软骨板发生离断性改变的基础,而这种发迹与急性创伤间无明显内在联系。本文就发病年龄、损伤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在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及特点,提高对该病变的显示及诊断率。方法:25例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进行螺旋CT扫描、薄层重建后再进行轴位、矢状及冠状面重建,分析比较几种重建方法对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显示效果。结果:轴位重建清晰显示腰椎体后缘骨质缺损、游离骨块及合并相应水平椎间盘突出情况;矢状位重建是对轴位重建的良好补充,并可以较好显示相应水平硬膜囊受压情况;冠状位重建对显示椎体后缘骨缺损及游离骨块也有一定帮助。结论: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MPR)在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腰椎后上缘软骨结节:附10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分析了10例较为少见的腰椎后上缘软骨结节的临床、X线及CT表现。典型的改变为:(1)椎体后上缘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致密硬化:(2)缺损后方有一骨块突入椎管(游离或部分与椎体相连);(3)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可伴有椎间盘突出。对发生于椎体后上、下缘的软骨结节的发病机理做了探讨并比较了二者影像学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表现(附21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建国 《放射学实践》2000,15(2):119-120
提高对腰椎后缘软骨结节CT表现的认识以避免误诊。方法对21例腰椎后椎后骨结节的CT资料进行分析,9例与常规X片比较。结果:CT特点为:(1)椎后维骨后缺损,密度与椎间盘相似,周边硬化。(2)缺损区后壁有突入椎管骨块。(3)多伴有椎间盘突出。结论CT明确诊断腰椎后椎软骨结节,并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腰椎软骨结节CT、MRI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1umber posterior intraosseous cartilaginous node,LMPN)指发生于椎体后缘的软骨结节,其X线特征改变为椎体后缘局部骨质缺损,其后有一骨块突人椎管,并对椎管内硬膜囊产生压迫,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候。  相似文献   

8.
腰椎椎体软骨结节是由椎间盘内结构通过断裂的软骨板疝入到椎体而形成的,从广义上来分为椎体前缘软骨结节(椎缘骨),腰椎许莫尔结节;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由于CT的广泛应用,腰椎椎体软骨结节的发现率不断提高,据我院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间共879例临床初步诊断为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腰椎椎间盘扫描,其中共发现有腰椎椎体软骨结节87例,发现率约10%,可见腰椎椎体软骨结节不是少见病,由于腰椎椎体软骨结节的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越来越被临床重视。对87例腰椎椎体软骨结节的临床症状和CT表现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LPMN)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LPMN的临床表现、CT特征。结果:典型的影像改变为:①椎体后上缘或后下缘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致密硬化17例;②缺损后方骨块突入椎管,完全游离或部分与椎体相连7例;③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18例;④伴有椎间盘突出并造成椎管狭窄18例。结论:CT检查能明确诊断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并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出腰椎软骨板破裂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照32例腰椎软骨破裂及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LPMN)CT影像(32例均行手术治疗)进行分析。结果:CT可分为两型:Ⅰ型,软骨板连续型,即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型(Schmorl’s结节),Ⅱ型,软骨板断裂型。结论:CT检查对腰椎软骨板破裂症及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有重要诊断价值,对制订手术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总结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 (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临床、影像诊断 ,探讨有关的发病因素。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 16例PL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典型的影像改变为 :( 1)椎体后上缘类圆形骨质缺损 ,边缘较致密硬化 ;( 2 )缺损后方有一骨块突入椎管 (游离或部分与椎体相连 ) ;( 3)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 ,可伴有椎间盘突出。结论 影像学检查能明确诊断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 (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 ,并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椎管狭窄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腰椎后缘软骨结节 (LPMN)椎管狭窄的CT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7例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 :LPMN的CT表现为 :( 1)椎体后上缘或下缘局限性骨缺损 ,缺损区周围骨质硬化 ;( 2 )缺损区后突入椎管内的骨块 ;( 3 )在矢状位上见骨块“翘起”征 ,缺损区呈“V”形或类三角形 ;( 4 )椎管狭窄 ,多伴有椎间盘突出。结论 :CT能明确诊断LPMN导致的椎管狭窄 ,并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141例共157个腰骶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病灶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确诊率。方法:用CT对患者的腰2~骶1椎间隙行轴位薄层扫描,整理其临床与CT表现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157个病灶中大多数位于腰5、骶1椎体后上缘,与文献报道相反。CT的典型表现为椎体后缘骨质缺损区、周围骨硬化边及后凸的骨壁。结论:本病是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好发于腰4~骶1,CT为确诊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和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和MRI表现,探讨其发病机理及其与椎间盘突出的关系。材料和方法49例LPMN行CT检查,其中19例行MRI检查,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本组好发年龄20~40岁,以S1和L5后上缘最常见。软骨结节的形态以类圆形最多见,多有硬化边缘;裂隙形或边缘无硬化者可能为本病早期改变。软骨结节下多形成骨性突起,造成椎管矢状径变小。软骨结节常使椎体终板变形后膨,导致椎体侧隐窝狭窄。结论 CT是较好的检查手段,能清楚显示软骨结节和其后骨块的形态及大小。软骨结节与邻近椎间盘相连续且信号变化一致,是MRI的特征表现。本病可能是在椎体终板发育相对薄弱的基础上,加上扭曲外力使椎间盘疝入椎体终板内而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对于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LPMN)的CT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对可能的发病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近3年来收治的29例LPMN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病的CT表现主要为:(1)椎体后上缘或后下缘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致密硬化;(2)缺损后方有一骨块突人椎管(游离或部分与椎体相连);(3)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多伴有椎间盘突出并导致椎管狭窄.结论 CT能够明确地诊断LPMN,从而为治疗方案的确立提供可靠的根据.  相似文献   

16.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与分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LPMN的好发部位和对硬膜囊、神经根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LPMN的CT表现、好发部位及其原因,重点讨论LPMN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影响。结果:根据LPMN的部位将其分为四型:(1)上缘后正中型(46.1%),易压迫硬膜囊和双侧或单侧神经根。(2)上缘后外侧型(24.6%),主要引起同侧神经根受压,同时也易压迫硬膜囊外前部。(3)下缘后正中型(26.3%),主要造成硬膜囊受压。(4)下缘后外侧型(3.0%),易压迫硬膜囊和同侧脊神经。结论:CT能清楚显示LPMN的改变及其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影响,是LPMN最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应用MRI对腰椎峡部断裂后相关解剖位置改变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L5峡部裂病例的MRI正中矢状面图像进行形态学测量,探讨L5峡部裂患者腰椎各部的移位情况。方法:在腰椎正中矢状面T1WI上建立以S1后上缘为原点,通过S1前上缘和后上缘的直线为X轴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对45例L5峡部裂患者(无滑脱组15例,滑脱组30例)及100例健康成人腰椎各点的坐标进行测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无滑脱组及滑脱组L5棘突基底部的横坐标显著增大、纵坐标显著减小。无滑脱组L4水平各测量点及L5椎体各测量点(L5椎体前下缘除外)的横坐标与正常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L5水平硬膜囊前、后缘的横坐标较正常组显著增大。滑脱组L4、L5水平各测量点(L5棘突基底部除外)的横坐标显著小于正常组。峡部裂组上述各点的横坐标与L5椎体后下缘的横坐标呈线形相关。无滑脱组及滑脱组的L5椎体下缘水平椎管前后径、硬膜囊前间隙及硬膜囊后间隙显著增宽。结论:L5峡部裂患者滑脱前期L5椎弓断端后部向后下移位,L5椎体层面硬膜囊轻度后移。滑脱期除L5椎弓断端后部向后下移位以外,L4椎体及附件、硬膜囊均随L5椎体向前移位。上述空间位置的变化是造成峡部裂患者形态学改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X线平片和CT诊断及手术对照(附11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X线平片腰椎间盘突出(LDH)诊断正确率。方法:118例LDH手术病例全部摄腰椎正侧位片和CT扫描,然后加以对照分析。结果:腰椎椎间隙前窄后宽或前后等宽;椎体后下和后上缘的唇样变及骨赘形成有明确定位意义。椎体上下缘凹陷和硬化征是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征象,也是本文回顾性分析新的见解。结论:充分认识腰椎间盘突出X线平片特征,能够提高X线平片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9.
D Resnick  G Niwayama 《Radiology》1978,126(1):57-65
Cartilaginous (Schmorl's) nodes are related to prolapses of intervertebral disk material into the vertebral body. These nodes can be produced by any process which weakens either the cartilaginous plate covering the superior and inferior surfaces of the vertebral body or the subchondral trabeculae of the vertebra. Such processes include juvenile kyphosis, trauma, metabolic and neoplastic disorders, and degenerative disk disease. Radiographic abnormalities include indentations of vertebral outline and radiolucencies within the vertebral body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sclerosis. These can be readily differentiated from other vertebral alterations such as "butterfly", "fish", and "H" vertebr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