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加肠内营养在急性左半结肠恶性梗阻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选择17例肠梗阻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8例)和导管组(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导管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肠梗阻导管和肠内营养治疗。结果经3~5d肠梗阻导管减压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8例急性肠梗阻症状均缓解,均可限期行腹腔镜一期切除和吻合,术后随访1~9个月,中位数7个月,未见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结论经肛门肠梗阻导管和肠内营养用于治疗急性左半结肠恶性梗阻安全有效,同时可减少肠造口和二期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肛门置入的肠梗阻导管在急性左半结肠恶性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004年12月~2006年6月,11例急性左半结肠恶性梗阻在结肠镜和x线辅助下经肛门将肠梗阻导管置入梗阻部位的近端肠管进行减压,观察症状缓解情况、腹围、腹腔内压力、立卧位腹平片等的变化,评定其减压效果。结果经3—5天肠梗阻导管减压,11例急性肠梗阻症状均缓解,其中7例可切除的乙状结肠癌/直肠癌均限期行腹腔镜/开腹一期切除和吻合,术后随访1—18个月,中位数11个月,未见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结论经肛门肠梗阻导管用于治疗急性左半结肠恶性梗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经肛门置入减压导管在低位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方法 13例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患者在结肠镜辅助下,经肛门置入肠梗阻减压导,灌洗、引流等保守治疗7~10天后行一期根治手术。结果 13例患者均成功置入减压导管;术后患者腹痛、腹胀明显缓解,腹胀呕吐症状消失;置管后第3天,腹围由92.7±5.7 cm减小到81.2±4.8 cm;腹腔内压力由21.00±1.5 cmH2O减至12.2±0.8 cmH2O;减压导管引流量从782.3±72.1 mL下降至33.8±15.3 mL;梗阻近端肠管最大横径由5.4±0.6 cm缩小至2±0.3 cm(均P<0.001)。所有患者均接受一期结肠癌根治手术,术后未发生吻合口漏、伤口、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低位结直肠癌伴发急性肠梗阻,经肛门置管减压不仅可显著缓解梗阻症状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全身状况并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为一期根治性手术赢得时机;具有有效、安全、经济、创伤小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在结直肠恶性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肛型肠梗阻导管对30例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行导管置入术,冲洗引流4~10 d后手术。结果:28例成功置入导管,成功率93.3%;2例因导丝无法通过狭窄部位,而转行急诊手术。成功的28例患者导管减压引流时间为4~10 d,平均(5.8±1.6)d。置入导管后(3.8±1.3)d患者腹痛、腹胀症状明显减轻。与入院时腹围(92.1±7.4)cm相比,手术时腹围缩小至(83.9±5.8)cm(P=0.013)。减压后96.4%(27/28)的患者行一期切除吻合,术后无吻合口瘘发生。结论: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治疗结直肠恶性梗阻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治疗结直肠恶性梗阻的首选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俩方法在X线辅助下,经内镜放置肠梗阻导管治疗21例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的患者。结果 19例放置肠梗阻导管成功,成功率为90.5%,19例术后1~2 d梗阻症状缓解或消除,13例经内镜治疗解除梗阻后5~7 d行I期肿瘤切除吻合术,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感染及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2例因病变部位过度狭窄导管无法通过而治疗失败,2例术后1~3 d导管滑脱再次置管。结论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梗阻症状,显著降低患者的创伤和痛苦,增加手术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经肛肠梗阻导管在左半结直肠肿瘤急性梗阻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将126例左半结直肠肿瘤急性梗阻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经肛肠梗阻导管行梗阻近段结肠减压、灌洗等治疗后,行腹腔镜手术并一期切除吻合;对照组按常规准备后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治疗组(1.6%)低于对照组(11.1%),治疗组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和术后第7 d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腹腔镜联合肠梗阻导管置入冲洗减压,在左半结直肠肿瘤急性梗阻中的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患者术前经肛门置肠梗阻导管的应用价值,对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70岁以下且未合并严重慢性病的60例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患者,于内镜引导下经肛门放置肠梗阻导管,引流肠内容物并行肠道准备,拟行一期结直肠癌切除肠管吻合术。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58例肠梗阻导管放置成功,另2例因肿瘤处肠腔过度狭窄,且位于肠管弯曲处,导管无法通过而致治疗失败。成功放置肠梗阻导管的58例患者经4~5d治疗肠梗阻完全缓解,再经2~3d肠道准备拟行一期结直肠癌根治肠管吻合术,术中发现2例患者肠道准备欠佳,遂行预防性肠造口,其中1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经保守治疗治愈,其他患者一期手术成功,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结果表明,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患者术前经肛门置肠梗阻导管可解除肠梗阻,为一期手术治疗创造条件,避免或减少患者二次手术机会,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肠梗阻导管在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结直肠癌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例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患者先行经鼻和经肛两种途径置入肠梗阻导管,通过导管减压、引流等治疗后,再行一期根治切除吻合术.结果 32例患者中19例经鼻及经肛型肠梗阻导管双侧同时性置入成功,另13例仅完成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置管12~36 h后所有患者腹痛、腹胀症状明显缓解;26例于48~96 h后腹痛、腹胀症状完全消失.比较所有患者置管前、后腹围缩小程度,置管24 h后为(81.3±19.6)%,明显小于置管前的100%(t=3.586,P=0.02).32例患者经肠梗阻导管治疗5~7 d后,均成功施行一期根治切除吻合术,术后无腹腔感染、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肠梗阻导管减压、引流等治疗后再行一期根治切除吻合术,是治疗结直肠癌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早期放射性肠炎合并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7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的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 cm减压导管至空肠上段20 cm以上,边抽吸减压边随肠蠕动前行,可达回肠末端,行全小肠减压.留置导管作为肠内支架,起到小肠内置管支撑排列的作用.结果 7例患者梗阻均顺利解除.随访9个月至2年,除1例10个月后再次梗阻外,其余6例均未再出现梗阻.结论 X线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简便无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早期放射性肠炎合并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7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的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 cm减压导管至空肠上段20 cm以上,边抽吸减压边随肠蠕动前行,可达回肠末端,行全小肠减压.留置导管作为肠内支架,起到小肠内置管支撑排列的作用.结果 7例患者梗阻均顺利解除.随访9个月至2年,除1例10个月后再次梗阻外,其余6例均未再出现梗阻.结论 X线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与支撑排列,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早期合并小肠梗阻简便无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将20例结直肠癌患者在术后24 h给予能全力肠内营养,整个过程将持续10 d.肠内制剂的投入通过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结果:术后第7天均转入正氮平衡,白蛋白术前(34.1±3.5)g/L,术后第7天(33.8±3.8)g/L,前白蛋白术前(0.23±0.02)g/L,术后第7天(0.25±0.03)g/L;肝功能转氨酶,胆红素无明显变化;肠蠕动恢复时间(2.3±0.5)d,无并发症.结论:①结直肠癌术后早期(24h内)提供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②促进肠功能恢复快,对肝功能影响小.③避免了胃肠外营养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管饲全肠内营养在大肠癌术前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大肠癌病人术前管饲全肠内营养的效果及其肠道清洁的作用。方法对2004年1~12月收治的40例大肠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试验组术前予管饲全肠内营养7d;对照组行传统肠道准备。比较两组在血清蛋白、术中肠清洁度、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术前1d和术后7d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高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则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但两组术中肠道清洁度、住院天数和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大肠癌病人术前应用管饲全肠内营养能获得有效的营养支持和肠道清洁,该方法可替代大肠癌术前传统的肠道准备。  相似文献   

13.
营养支持对消化道瘘患者高代谢状态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营养支持对消化道瘘并发严重腹腔感染患者高代谢状态的作用.方法 29例消化道瘘并发严重腹腔感染患者应用肠外营养4~8 d,然后进行肠内营养或肠内+肠外营养.在营养支持前、支持后第10、28天进行营养评价.结果 营养支持治疗后第10天血清前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显著升高(t=3.72,3.52,P<0.01);第28天体质量、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6.57,7.09,3.51,3.58,P<0.01).结论 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消化道瘘并发严重腹腔感染患者的高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食管癌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30例)和术后按传统治疗方案给予全肠外营养组(TPN组,30例),两组均行营养支持7d。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第1、3、7天检测免疫学指标:CD3+、CD4+、CD8+、CD4+CD8+比值;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和前清蛋白(PA)水平。并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EEN组和TPN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66.5±7.3)h比(75.1±6.8)h,P=0.000],住院时间[(7.8±1.1)d比(9.3±1.3)d,P=0.000]和住院总费用[(3.62±0.38)万元比(3.97±0.40)万元,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4/30)比20.0%(6/30),P=-0.488]。术后第3和第7天EEN组患者CD3’、CD4’、CD4+/CD8+、ALB和PA均明显高于TPN组(均P〈0.05):而CD8+水平显著下降,与TPN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对免疫功能影响,加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李为 《腹部外科》2004,17(4):218-219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大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方法 对 5 9例老年大肠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观察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淋巴细胞计数等方面的变化 ,并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老年大肠癌病人 ,其各项营养指标测定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转铁蛋白明显提高 (P <0 .0 5 )。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 ,有利于维护肠屏障功能 ,并能增加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3-12月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88例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43例,术后早期开始进食水和肠内营养制剂)和早期禁食组(45例,常规早期禁食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营养状况及应激等指标。结果与早期禁食组相比,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发热时间缩短[(53.7±5.9) h比(64.5±5.8) h],排气时间提前[(57.5±8.2) h比(71.8±7.2) h],住院时间缩短[(6.9±1.4) d比(8.5±1.9) d],治疗费用减少[(41868±3168)元比(45950±3714)元](均P<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6%(8/43)比22.2%(10/45), 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第3和第7天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早期禁食组,而静息能量消耗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低于早期禁食组(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符合人体生理性营养吸收途径,可改善术后营养状况,降低应激反应,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在上消化道重建术后病人的实施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52例恶性肿瘤患者上消化道重建术后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完全肠外营养(TPN)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肛门排气时间、拔管时间及引流量)、营养状况(术后7 d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的含量)、并发症(肺部感染、胃排空功能障碍及吻合口瘘)的发病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与TPN组比较,E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拔管时间显著提前[(41.5±8.8)h vs(67.9±10.0)h,(54.4±11.1)d vs(63.6±17.3)d,P〈0.05],引流量显著减少[(369.3±111.4)mL vs(564.6±173.6)mL,P〈0.01];EEN及TPN均能提高术后7 d血浆白蛋白的水平(P〉0.05);EEN组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均明显高于TPN组[(296.47±36.44)mg/L vs(259.62±42.41)mg/L,P〈0.01;(2.18±0.35)g/L vs(1.94±0.37)g/L,P〈0.05];EEN组术后肺部感染、胃排空功能障碍及吻合口瘘的并发率均低于TPN组;EEN组病人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结论:上消化道重建术后的患者及时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能改善病人预后,促进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病人术后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胃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肿瘤病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在20伴营养不良的胃部肿瘤病人中,采用术后早期EN,分别在营养支持前,后测定体重(BW)、体质指数(BMI)、血浆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转铁蛋白(TFN)、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肝肾功能、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水平,同时观察者的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等恢复状况,以及有无胃肠道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可安全耐受了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人Alb、PreA、免疫球蛋白、细胞免疫功能、GAS、MTL水平于术后第7天即恢复正常,TFN、CCK水平则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胃肿瘤术后采用早期EN,而且安全、可靠,能即期改善病人营养不良状态,并缓解肿瘤和手术创伤所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有利于恢复护胃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整蛋白肠内营养粉(TP)与含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混悬液(TPF-FOS)用于腹腔镜结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人组拟行腹腔镜结肠癌手术的7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人TP组或TPF—FOS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口服肠内营养,并逐渐增加浓度和剂量。测定术前及术后第1和第7天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白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记录术后排气和排粪时间,以及发热、感染、腹泻、腹胀等发生情况。结果63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TP组33例,TPF-FOS组30例;两组均无因为无法耐受口服肠内营养而退出研究者。与TP组相比,TPF-FOS组术后7d内排成形粪便的患者比例显著增高[76.7%(23/30)比27.3%(9/33),P〈0.01];术后4~7d腹胀发生率显著降低{5.8%[7/(30×4)]比15.2%[20/(33×4)],P〈0.05}。两组间术后营养指标、感染应激指标、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腹泻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PF-FOS肠内营养混悬液和TP肠内营养粉均可安全用于结肠癌术后早期口服肠内营养;TPF-FOS可能更有助于术后胃肠动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