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是肝窦内皮细胞损伤致肝窦流出道阻塞所引起的肝内窦性门静脉高压。HSOS发病原因在欧美国家主要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移植术后大量使用化学治疗药物,而国内主要为服用含有吡咯烷生物碱的中草药[1],尤以土三七最为常见。HSOS起病急,进展快,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治疗不及时死亡率较高。本研究观察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治疗HSO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 obstruction syndrome, HSOS)的病因、发病过程、临床表现特征、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3例男性肝移植术后并发HSOS受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基线资料特征、原发疾病、起病经过、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变化的特点, 总结肝移植术后HSOS受者的诊断要点、治疗方案及疾病转归情况。结果肝移植术后HSOS发病率为1.7%(2/117);中位发病时间为15(13, 50)d;临床表现主要有肝区疼痛、肝脏肿大、腹胀、纳差、乏力、黄疸、尿少、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等, 部分合并有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HSOS受者的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提示, 肝静脉及门静脉血流通畅, 但血流减慢, 肝实质呈现不均匀回声改变。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 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呈现"花斑样""地图状"不均匀强化的特征性表现。肝穿刺活检表现为肝血窦明显扩张伴淤血, 部分肝细胞肿胀、出血、坏死, 肝小叶中心静脉管壁明显增厚, 出现管腔狭窄或闭塞。3例受者出现HSOS后均调整了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发病情况和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肝移植术后HSOS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肝移植术后HSOS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分析HSOS患者的治疗方式及转归情况。结果  肝移植术后HSOS的发生率为0.8%(2/239),中位发病时间为肝移植术后4.5(1.7,9.0)个月。HSOS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胀、腹腔积液、肝肿大、胆红素升高,部分伴有肾功能不全。4例HSOS患者的腹部增强CT均呈“花斑样”不均匀强化;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主要为肝窦扩张伴淤血。4例患者均给予调整免疫抑制剂,将他克莫司(Tac)转换为环孢素,并加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其中1例患者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3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1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1例患者在治疗好转后因肺部感染和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  HSOS是肝移植术后少见但致命的并发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以避免移植物衰竭,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并总结肝窦内皮细胞的表型标志以及其在肝脏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情况。方法以"肝窦内皮细胞"、"肝再生"及"肝脏疾病"作为关键词,利用PubMed、万方、CNKI等数据库检索近年来关于肝窦内皮细胞与肝脏疾病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肝窦内皮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及表型标志,在肝脏再生、肝脏免疫耐受、肝脏纤维化及肝脏损伤的过程中最先感受"损伤信息",并且作为第一道屏障既起着保护肝脏的作用,同时也是肝脏损伤的最初改变,在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论肝窦内皮细胞功能复杂,其在肝脏疾病病变过程中具体如何发挥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是由于肝窦内皮细胞损伤致肝窦流出道阻塞所引起的肝内窦性门静脉高压症,并以痛性肝肿大、腹水、黄疸为特征,既往称为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肝移植术后并发HSOS非常罕见,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1.9%[1].本病的诊断较为困难,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我们遇到1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HSOS者,现将我们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肝脏低温保存时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低温灌注技术,电镜技术和生化检测技术,对低温保存人肝脏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低温保存时不仅肝实质细胞受到损伤,而且肝窦内皮细胞发生更严重的损伤,随着保存时间延长,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逐渐升高。秀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显示:人肝脏低温保存后,肝窦内皮细胞可出现变性肿胀,肝窦内大泡形成,随着保存延长,肝窦内皮细胞出现变性坏死导致肝窦阻塞。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后可导致肝脏微循环系统连续  相似文献   

7.
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纤维化、肝硬化特征性的基础病理改变。我国作为肝炎大国,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在肝脏疾病谱中占有很大比例。目前,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的具体机制及其发生、发展影响因素仍不清楚。对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原因、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能为进一步揭示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过程及阻断肝硬化病理进程提供理论依据,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此外,晚期肝炎后肝硬化、顽固性腹腔积液、肝性脑病等终末期肝病多需肝移植治疗,肝窦毛细血管化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终末期肝病的形成,有望缓解当下我国肝移植严峻形势所面临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土三七导致难治性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5例行TIPS的土三七导致难治性HSOS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7例, 女性8例, 年龄范围30~85岁, 年龄(61.2±14.1)岁。比较TIPS术前和术后(术后1、3、6个月复查结果平均值)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移酶及肝内支架置入前后门静脉压力等。术后门诊复查随访患者症状、肝功能、肾功能等。结果与术前相比, TIPS手术后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明显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5例患者门静脉压力由术前(41.7±3.5)cmH2O(1 cmH2O=0.098 kPa)降至术后的(28.3±4.4)cmH2O,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1, P<0.001)。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例, B级8例, C级6例, 术后Child-Pugh分级A级14例, B级1例。所有患者术后腹水、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9.
eNOS基因治疗对肝硬化大鼠肝窦容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以eNOS基因导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后,肝内eNOS表达和肝窦容积的变化;探讨eNOS基因转染对肝窦容积的影响。方法:①建立CC14肝内型肝硬化大鼠模型,分别取10只肝硬化大鼠和10只正常大鼠肝组织,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系统测定eNOS含量和肝窦容积;②取30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成3组:内eNOS治疗组(n=10)、Tris对照组(n=10)和空质粒对照组(n=10)。分别经门静脉注射脂质体-eNOS质粒、Tris缓冲液脂质体-空质粒5d后,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组大鼠肝内eNOSmRNA、eNOS含量和肝窦容积;结果:①硬化肝内eNOS含量和肝窦容积分别为(3.81±1.09)%和(3.51±0.72)%,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4.78±3.06)%和(9.32±1.05)%(P<0.01);两组大鼠肝内eNOS含量与肝窦容积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76(P<0.05)和0.703(P<0.05)。②经门静脉注射各组之规定内容5d后,eNOS基因治疗组大鼠肝内eNOSmRNA、eNOS含量和肝窦容积分别为(1.22±0.14)U、(17.38±4.62)%和(5.77±1.49)%,均显著高于Tris处理组或空质粒处理组(P<0.01);3组的eNOS含量与肝窦容积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99(P<0.01)、0.767(P<0.01)和0.748(P<0.05)。结论:肝硬化时,因肝窦内皮细胞受损,肝内eNOS含量减少,肝内NO产量减少,从而使肝窦收缩  相似文献   

10.
肝窦内皮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窦内皮细胞是肝脏非实质细胞的主要细胞群,由肝窦内皮细胞构成的肝窦壁是全身毛细血管壁中唯一缺乏基膜的毛细血管窗孔,足肝窦内皮细胞最具特征性的结构。肝窦内皮细胞在调节肝窦血流与周围组织的物质交换中起有效的中枢性的作用,因此肝窦内皮细胞对于维持正常的肝功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肝窦内皮细胞在肝脏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诸多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甘氨酸对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后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取健康雄性SD大鼠 72只 ,制备成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模型 ,而后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士的宁 +甘氨酸治疗组和甘氨酸治疗组 ,每组各 18只。分别于再灌注后 1、3、2 4h检测血浆中内皮素 (ET)、透明质酸 (HA)、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谷丙转氨酶 (ALT)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含量的变化 ,并在光镜下观察肝窦内皮细胞的病理改变。结果 在再灌注后的不同时点 ,甘氨酸治疗组中ET、HA、TNF α及ALT含量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降低 (P<0 .0 1或P<0 .0 5 ) ,SOD值相应升高 ,同时光镜下肝窦内皮细胞的病理变化明显改善 ,士的宁可部分拮抗甘氨酸的作用。结论甘氨酸对鼠肝热缺血再灌注后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推测这种作用可能与肝窦内皮细胞及枯否细胞膜上的甘氨酸受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肝窦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窦内皮细胞(SEC)在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保护肝窦内皮细胞已成为防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笔者就SEC受损的防治方法及其作用进行综述,包括低氧预适应、缺血后处理、缺血预处理、CO吸入、药物处理以及基因治疗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临床或肝穿刺活检证实的HSO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41例患者接受CT检查,平扫显示20例肝脏增大,7例肝左叶及尾状叶增大,21例肝实质密度不均匀性减低,36例出现不同程度腹腔积液、2例胸腔积液;增强扫描31例肝实质不均匀强化,21例呈“地图状”强化,9例斑片状不均匀强化,1例轻微小片强化;门静脉期均表现为斑片状、“地图状”强化,延迟期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均未见胆管扩张及肝内外侧支血管形成。12例接受MRI检查,平扫均表现为肝内信号欠均匀,10例肝脏增大,5例下腔静脉肝后段受压变细,胆囊形态均正常;增强后肝实质强化不均,表现为片状强化减低区及异常强化灶,呈“地图状”。结论HSOS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移植大鼠术后早期肝窦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及前列腺素E1(PGE1)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两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其中A组为正常大鼠空白对照组 ,B组为正常大鼠供体肝移植手术对照组 ,C组为休克性大鼠供体肝移植实验对照组 ,D组为PGE1保护的休克性大鼠供体肝移植实验组 ,每组各 8只。肝移植各组 (无特别说明均指受体 )于术后 6h取血 ,检测其血清中的肝脏酶学 (ALT、LDH )、丙二醛 (MDA)和一氧化氮 (NO) ,以及血浆内皮素 (ET)水平 ,并取肝组织作常规病理学检查 ,比较各组有无差异。结果 各移植组供肝冷保存时间及无肝期均接近 ,分别为 (2± 0 .5 )h和 (15± 3 )min ;B、D组术后 6h全部存活 ,存活率 10 0 % ;C组术后 6h存活 5只 ,存活率 62 .5 %。与C组比较 ,D组ALT、LDH、MDA、ET明显降低 (P<0 .0 5 ) ,NO明显升高 (P<0 .0 5 )。C组肝脏病理学检查发现有明显的组织学损害 ,而B、D组肝脏组织结构基本完好。结论 肝移植可造成肝窦内皮细胞明显损害 ,血清NO和血浆ET水平可较好地反映肝窦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PGE1通过稳定血流动力学和稳定肝窦内皮细胞质膜 ,可减轻移植肝肝窦内皮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术后肝窦阻塞综合征罕见,容易造成误诊、误治.其预后与早期采取的特异性治疗有很大关系.本病目前缺乏系统性研究报道.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就肝移植后肝窦阻塞综合征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缺血后处理3组,以缺血再灌前、反复多次的短暂预再灌、停灌作后处理,观察各组血浆肝酶及透明质酸(HA)水平变化和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1(ET-1)含量,并行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肝酶的漏出、血浆HA水平及肝组织中MDA、ET-1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而SOD活性则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学损伤亦明显减轻.结论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抑制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过量生成而保护肝窦内皮细胞,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7.
肝窦内皮细胞(LSECs)在维系肝窦微循环以维持肝脏稳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在肝损伤修复中又介导了肝再生和纤维化平衡。急性肝损伤后,LSECs是肝脏修复性再生的调控者,而慢性肝损伤时,异常激活的LSECs促进了肝纤维化的发展。本文就近年来LSECs介导肝再生与纤维化平衡的研究进展综述,旨在为LSECs靶向治疗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8.
硫代乙酰胺诱导的门静脉高压大鼠肝脏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该研究以硫代乙酰胺复制门脉高压大鼠模型,对成模后的大鼠肝脏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探讨门脉高压大鼠肝脏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50只大鼠分为造模组(40只)和正常对照组(10只).造模组采取前5周使用0.03%的硫代乙酰胺,后5周使用0.04%硫代乙酰胺作为其饮用水,共诱导10周成模.对成模大鼠测定肠系膜上静脉压力,取硬化后肝脏标本,对收集后标本行HE染色,同时行电子显微镜观察肝脏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模型组内皮细胞窗孔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门静脉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肝窦毛细血管化在硫代乙酰胺诱导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减少并减小,内皮细胞下基底膜形成使肝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减少,导致细胞缺氧、代谢产物聚集,肝细胞坏死,最终导致门脉高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贮脂细胞(Ito细胞)在梗阻性黄疸肝窦血流障碍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特殊染色方法及透射电镜研究大白鼠胆总管结扎后肝贮脂细胞的改变及其对肝窦微循环的影响。结果 胆总管结扎2周后,Ito细胞呈激活状态,细胞周围出现胶原纤维;肝窦Disse间隙胶原纤维沉积,肝窦狭窄及通透性降低。结论 肝Ito细胞可能是梗阻性黄疸肝窦安Disse间隙胶原化,肝窦狭窄及通透性降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切应力对大鼠肝窦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切应力下肝窦内皮细胞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白细胞介素-6(IL-6)、-氧化氮(N0)及-氧化氮合成酶(NOS)的分泌量,探讨切应力对原代培养的大鼠肝窦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血流动力学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切应力为0 dyn/cm^2)和实验组2组。实验组又按切应力不同分为12、24和48dyn/cm^2 3个亚组。每组分别在4、8、12及24h抽取1ml培养基,利用试剂盒检测培养基中HGF、IL-6、NO和NOS浓度。结果在不同切应力下,肝窦内皮细胞分泌HGF、IL-6、NO和NOS各不相同,在同一时相随着切应力的升高。HGF、IL-6、NO和NOS的分泌量也升高,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48dyn/cm^2组明显高于另两个亚组(P〈0.01);实验组作用8、12、24h时,HGF、IL-6、No及NOS分泌量明显高于作用4h时。结论体外实验证实,切应力升高时肝窦内皮细胞分泌HGF、IL-6、NO和NOS的量明显增加,提示部分肝切除术后门静脉压力急剧升高能促使肝窦内皮细胞活化。分泌大量促肝细胞再生的细胞因子和介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