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危和高危组胸腺瘤及胸腺癌的增强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分为低危组胸腺瘤组(n=20)、高危组胸腺瘤组(n=18)和胸腺癌组(n=23)。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检查,分析肿瘤最大径、最小径、形态、密度、边缘、是否存在坏死及钙化、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是否存在周围组织结构侵袭以及是否出现胸腔积液等。结果:胸腺癌组肿瘤包膜完整性、周围侵犯、是否合并胸腔积液、淋巴结转移,与低危组胸腺瘤组和高危组胸腺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低危组胸腺瘤组与高危组胸腺瘤组比较,在肿瘤的形态、包膜完整性及周围侵犯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危组胸腺瘤组增强CT值高于高危组胸腺瘤组、高危组胸腺瘤组增强CT值高于胸腺癌组(P<0.05)。结论:增强CT对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具有良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鉴别低危和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的增强CT检测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分为胸腺癌组(n=30)、低危胸腺瘤组(n=22)和高危胸腺瘤组(n=20).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检测,分析肿瘤最大径、最小径、形态、位置、密度、边缘、是否存在坏死及钙化、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是否存在心包及大血管侵袭以及是否出现胸腔积液等资料.结果 胸腺癌组患者肿瘤最大径、最小径、肿瘤纵径和增强CT均值均大于高危胸腺瘤组和低危胸腺瘤组(均P<0.05).胸腺癌组患者淋巴结肿大、大血管侵袭、心包侵袭、边缘分叶及远处转移比例均高于高危胸腺瘤组和低危胸腺瘤组(均P<0.05).高危胸腺瘤组与低危胸腺瘤组比较,在是否存在坏死、大血管侵袭和心包侵袭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增强CT对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具有良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 探讨前纵隔原发性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8例前纵隔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45例胸腺瘤中40岁以上的有38例(84%),17例(38%)伴重症肌无力的症状,29例(64%)表现为偏侧性生长。17例非侵袭性胸腺瘤中14例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清、轻中度强化的软组织密度肿物,28例侵袭性胸腺瘤多表现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及明显不均匀强化的肿物;8例胸腺囊肿表现为边界清的液性密度肿物,增强检查无强化;14例淋巴瘤表现为肿块周围多发或孤立的结节,10例向纵隔两侧生长且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11例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平均年龄为30岁,10例成熟型囊性畸胎瘤中表现为囊实性混杂密度的肿物,9例(90%)病变内可见脂肪密度。1例精原细胞瘤表现为右前纵隔类圆形的软组织密度肿物,增强检查为中度强化。不同前纵隔肿瘤有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论] CT检查是诊断前纵隔肿瘤类型的重要方法,结合临床特征,对于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侵袭性胸腺瘤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侵袭性胸腺瘤的临床诊治资料,总结侵袭性胸腺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结果 经胸骨正中切口手术43例,胸前外侧切口15例;41例肿瘤完全切除,14例肿瘤姑息切除,3例仅行病理活检;其中36例肿瘤扩大切除,包括纵隔胸膜及心包部分切除27例,肺楔形切除7例,上腔静脉或无名静脉部分切除加成形修补9例,上腔静脉置换4例;17例Ⅲ、Ⅳ期患者行姑息性切除或取活检术。残余肿瘤组织予以放射性质子粒(碘125)植入14例,射频透热治疗1例。全组病例无死亡。41例根治性切除患者,除1例行上腔静脉置换术后颜面部浮肿消除不满意外,其余恢复良好,术后随访患者生存质量较高。23例患者生存时间大于3年,3年生存率为39.7%。结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侵袭性胸腺瘤的重要手段。手术病例应尽可能做到根治性切除,并注意纵隔脂肪的清扫以减少复发机会。对于瘤体巨大不能根治性切除病例要酌情结合术前或术后放疗或放化疗来提高切除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蒋师  许辉 《现代肿瘤医学》2015,(24):3623-3625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间质瘤侵袭危险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已经病理学证实的80例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分析上消化道间质瘤侵袭危险性的相关因素。结果:CIST患者根据危险性评估分为低度侵袭危险性组、高度侵袭危险性组两组。Logistic回归分析,低度侵袭危险性组患者与高度侵袭危险性组患者在超声内镜的肿瘤大小、肿瘤表面是否光滑、形态是否规则、回声是否均匀、边界是否清晰等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肿瘤生长方式、肿瘤患病部位等特征无差异性(P>0.05),说明这2项因素与肿瘤的侵袭危险无相关性。肿瘤大小是影响上消化道间质瘤侵袭危险性最危险的独立性因素因素(OR=4.745),表面是否光滑(OR=4.125)、形态是否规则(OR=4.065)、回声是否均匀(OR=3.854)、边界是否清晰(OR=3.687)也是影响上消化道间质瘤侵袭危险性的关键因素。结论:上消化道间质瘤侵袭危险性的相关因素有肿瘤大小、肿瘤表面是否光滑、形态是否规则、回声是否均匀、边界是否清晰等5个因素。内镜检查显示直径越大、表面不光滑甚至溃烂、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的上消化道肿瘤的侵袭危险性越大,反之,侵袭性越小。  相似文献   

6.
王伟  张媛媛  吴新淮 《癌症进展》2013,11(4):363-368
目的探讨囊性淋巴管瘤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学证实的囊性淋巴管瘤的CT资料,CT平扫17例,同时增强扫描11例。结果 28例中,颈部16例,腋下3例,纵隔4例,腹腔肠系膜5例,MSCT特点有肿瘤呈单囊性或多囊性改变,可见网格状分隔及瘤壁可见强化。结论 MSCT检查对囊性淋巴管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胸腺瘤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细胞数,探讨TAMs与胸腺瘤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为胸腺瘤的病理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简易可行的新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95例胸腺瘤组织中的TAMs,电话随访及医院病历记录收集随访资料。单因素检验分析TAMs与胸腺瘤多种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生存状况。结果:TAMs在不同亚型胸腺瘤中的细胞数明显不同,在B1、B2、B3、C型肿瘤组织中随肿瘤恶性度增加而阳性率逐渐增高,其百分率分别为2.9%、5.4%、11.9%、13.2%(P<0.05),在侵袭性胸腺瘤中的阳性率也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胸腺瘤(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TAMs表达、胸腺瘤分型、侵袭性与胸腺瘤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胸腺瘤组织中TAMs细胞数与其病理分型及侵袭性密切相关,检测TAMs可为判断胸腺瘤患者的预后提供简单易行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胸腺瘤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细胞数,探讨TAMs与胸腺瘤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为胸腺瘤的病理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简易可行的新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95例胸腺瘤组织中的TAMs,电话随访及医院病历记录收集随访资料。单因素检验分析TAMs与胸腺瘤多种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生存状况。结果:TAMs在不同亚型胸腺瘤中的细胞数明显不同,在B1、B2、B3、C型肿瘤组织中随肿瘤恶性度增加而阳性率逐渐增高,其百分率分别为2.9%、5.4%、11.9%、13.2%(P〈0.05),在侵袭性胸腺瘤中的阳性率也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胸腺瘤(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TAMs表达、胸腺瘤分型、侵袭性与胸腺瘤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胸腺瘤组织中TAMs细胞数与其病理分型及侵袭性密切相关,检测TAMs可为判断胸腺瘤患者的预后提供简单易行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表现对恶性胸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恶性胸腺瘤的病理资料及CT表现.结果 20例恶性胸腺瘤中,B1型5例,B2型2例,B3型3例,C型10例.心脏大血管受侵17例,主要表现为肿块的心脏大血管接触面(MCI)呈灌铸型生长;纵隔胸膜与肺受侵18例,主要表现为肿块的肺接触面(MPI)增厚呈尖角或锯齿征.C型比B型更具侵袭性,且转移多见.结论 恶性胸腺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其确诊.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资料 患者:李玉霞,女,51岁,以"渐进性肥胖、乏力5个月、皮肤紫癜1周余"在2011年5月1 1日入内分泌科.无明显胸闷气短、咳嗽咳痰等不适.检查发现:血压145/90 mmHg,轻度满月脸及肥胖体型,皮肤散在少量淤紫斑点,见图1.心肺腹查体无明显异常.垂体CT、MRI未见异常改变.胸部增强CT:前纵隔巨大肿瘤,约16 cm×19cm大小,肿瘤包膜不完整,边界尚清,呈椭圆形,密度欠均匀,与纵隔、上腔静脉等大血管关系密切,并向胸腔侵润生长.影像学诊断:胸腺瘤(恶性可能性大).双肾MRI示肾上腺实质弥漫性增大,见图2A.血清钾离子:.1.8mmol/L.血糖:6.3mmol/L.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羟)78 nmol/24 h,尿游离皮质醇352 nmol/24 h.入院诊断为:Cushing(库欣)综合征、胸腺瘤(侵袭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多平面成像在纵隔肿瘤诊断及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46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纵隔肿瘤患者,行螺旋CT容积增强扫描;图像经后处理获得纵隔肿瘤多平面图像。结果:多平面图像能够全面显示纵隔肿瘤上下范围、长度,肿瘤与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28例良性纵隔肿瘤包括胸腺瘤、畸胎瘤、胸内甲状腺瘤、气管囊肿及神经源性肿瘤,多平面图像示肿瘤形态比较规则,轮廓清楚,与大血管、心脏、胸壁及肺组织之间有清晰的脂肪间隙存在;同时清楚显示肿瘤在纵隔分区内的位置。6例纵隔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楚;可见肿瘤与大血管、心包、胸膜、气管之间间隙消失,肿瘤与之黏连或包绕紧密,呈灌铸状;12例淋巴瘤则见纵隔、肺门处多发肿块。结论:螺旋CT多平面成像可以对纵隔肿瘤生长及有无周围侵犯进行很好观察,对临床手术及放化疗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Fiftee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s in nine patients with invasive thymoma are presented. The CT findings were an anterior mediastinal mass (89%), pleural deposits (78%), local infiltration of the mediastinum (100%), invasion of the cardiovascular structures (22%), lung invasion (11%) and diaphragmatic or subdiaphragmatic deposits (33%).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 available in six patients showed a sensitivity of 89.5%, specificity of 87.5% and accuracy of 88.6% for CT. We conclude that CT is superior to plain rad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invasive thymoma. It provides an accurate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by better demonstration of the full extent of abnormalities, and is useful in surgical planning, monitoring of therapeutic response and detecting recurrenc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恶性胸腺瘤MRI表现及与其组织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穿刺、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胸腺瘤的MR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学分型。结果 16例恶性胸腺瘤中侵袭性胸腺瘤12例,胸腺癌4例;肿块直径>10 cm者8例;5~10 cm者6例;<5 cm者2例;包膜完整1例,包膜不完整15例;轮廓不规则或分叶状13例,轮廓规则3例;侵犯胸膜14例,侵犯心包12例,侵犯大血管6例;远处转移2例;肿块实质信号不均匀14例,实质信号均匀2例。结论恶性胸腺瘤大多包膜不完整、轮廓不规则或分叶状、实质信号不均匀、多数可侵犯胸膜、心包或发生远处转移;肿块直径越大,恶性胸腺瘤可能性越大;MRI检查难以区分恶性胸腺瘤Ⅰ型(侵袭性胸腺瘤)与恶性胸腺瘤Ⅱ型(胸腺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胸腺瘤组织及瘤旁组织端粒酶的活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改良的TRAP法检测18例侵袭性胸腺瘤、39例非侵袭性胸腺瘤和瘤旁组织以及20例正常胸腺组织端粒酶活性,用Tecan酶免分析仪连续测定其450-630nm的OD值.结果:18例侵袭性胸腺瘤及其瘤旁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及活性强度OD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胸腺瘤.结论:端粒酶的检测有可能作为判别胸腺瘤良、恶性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肉瘤样恶性间皮瘤的CT与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肉瘤样恶性间皮瘤的CT与MRI资料.5例发生在胸膜,1例发生在腹膜.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5例胸膜肉瘤样恶性间皮瘤全部发生在左胸,广泛不规则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其中,3例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平扫密度不均,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伴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1例腹膜肉瘤样恶性间皮瘤表现为大量腹腔积液,腹膜不规则增厚,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平扫密度不均,增强不均匀强化,腹腔、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MRI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ing,T1 WI)等低信号、T2抑脂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ighted imaging,DWI)高信号,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CT与MRI表现能较准确显示肉瘤样恶性间皮瘤的病变特征,对定性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胸腺瘤的CT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在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腺瘤的临床资料与CT影像学表现,并进行临床分期、病理学对照分析。结果:胸腺瘤的CT影像学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胸膜、心包、肺受侵犯。A型和AB型胸腺瘤的CT影像学在肿块形态、边缘、密度、增强、局部侵犯和转移方面与B型胸腺瘤和胸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标本的手术病理比较,CT对肿块胸膜侵犯、心包侵犯和大血管侵犯的阳性预测率均为100.0%,对包膜不整和肺侵犯的阳性预测率分别为97.4%和90.9%;而在包膜不整、肺侵犯、心包侵犯和大血管侵犯的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0.0%、93.8%、92.5%和92.6%,在胸膜侵犯方面的阴性预测率为28.9%。CT影像表现的临床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相似,χ2=0.23,P=0.97。结论:A型和AB型胸腺瘤与B型胸腺瘤和胸腺癌之间的CT影像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CT影像学对肿瘤包膜不整、肺侵犯、心包侵犯和大血管侵犯阳性预测率高,但对胸膜侵犯的阴性预测率低;采用CT可以准确进行临床分期,有利于决定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26例胸腺瘤外科治疗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总结26例胸腺瘤外科治疗经验。万法全鄙米用胸骨正中切口,完整训际22例,姑思性切除2例,单纯活检2例。17例接受术后放射治疗,3例术后同时接受放疗及化疗。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无肌无力危象发生,症状明显缓解/消失21例。除3例病人失访外,1例姑息性切除者术后3月肿瘤复发,3例术后1月重症肌无力症状复发或加重。结论患者易有多种伴瘤症状而使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手术有望改善或消除这些症状。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胸腺瘤的首选方式,完整切除肿瘤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伴发重症肌无力症状者要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多学科综合治疗在胸腺瘤的治疗中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