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2型糖尿病(2DM)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2DM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0)和常规+替米沙坦(80mg,qd)治疗组(n=30),另选择20名年龄匹配的健康查体者为对照。治疗4周后测定血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DM合并高血压患者纤溶功能显著低下,虽t-PA活性无显著改变,但PAI-1活性增加了约70%(P〈0.01)。常规治疗组t-PA及PAI-1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替米沙坦治疗使PAI-1活性显著下降约60%(P〈0.01),t-PA活性无显著变化。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纤溶功能低下,替米沙坦可显著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提高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患者止凝血系统功能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窦妍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11):1055-105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活性(AT1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趋势,评估上述指标在脑梗死治疗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SYSMEXCA70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血浆D-Dimer、tPA、PAI-1和AT1A;采用ELISA法测定vWF。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组治疗前D-Dimer、PAI-1、vWF显著增高(P〈0.01),t-PA显著降低(P〈0.01),AT:A无显著性改变(P〉0.05)。脑梗死患者治疗后血浆D-Dimer、PAI-1、vWF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tPA显著增高(P〈0.01),AT:A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GCS〉8分组和GCS≤8分组血浆胁Dimer、PAI-1、vWF明显下降(P〈0.01),t-PA显著增高(P〈0.01),而AT:A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纤溶系统指标和vWF在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发生显著改变且与病程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 H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及纤溶系统的变化,探讨血液透析对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方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治疗的尿毒症患者50例,分别测定透析前后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水平,并与6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透析前 M HD组患者血浆D-D、FDP水平及t-PA活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AI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透析后MHD患者血浆D-D、FDP水平及t-PA活性较透析前明显增高,PAI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 HD患者本身存在着纤溶系统的紊乱,而血液透析过程使得这种紊乱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患者血浆纤溶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变化在病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测定6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和60例同期住院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PAI)活性。结果脑梗死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和对照组相比,t-PA活性明显减低,PAI活性显著增高(P均<0.01)。恢复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平衡失调,故检测其血浆t-PA,PAI活性动态变化可作为脑梗死诊断与治疗的一个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特异性综合诊断指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实验室诊断指标进行探讨。方法 收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及6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血浆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含量;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蛋白C(PC)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并予以组间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血浆D-二聚体、vWF含量明显增高;PC、AT-Ⅲ活性明显减低;t-PA含量减低,PAI-1含量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可将其分子标志物血浆D-二聚体、vWF、PC、AT-Ⅲ、t-PA、PAI-1的检测,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特异而敏感的诊断指标,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t-PA和PAI-1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含量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各10只,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制成脑梗死模型;假手术组手术步骤同前2组,但不线栓;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造模成功后,4组大鼠均同步喂养,电针组大鼠于造模成功后即刻给予电针百会、水沟穴,每天1次,30min。治疗5d后,4组大鼠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t-PA及PAI-1含量。结果: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血浆t-PA、PAI-1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但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5,0.01)。结论:电针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t-PA、PAI-1含量,调节机体纤溶系统活性,改善梗死区域的血液循环,促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培哚普利及硝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组口服硝苯地平片,组口服培哚普利片。分别于服药前及4周末清晨空腹静脉采血,测定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素B2(TXB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结果:血小板及纤溶指标:治疗前组和组GMP-140、TXB2、PAI-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t-PA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组GMP-140、TXB2、PAI-1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而t-PA高于治疗前(P<0.05);组各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培哚普利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和改善纤溶活性,而硝苯地平对血小板及纤溶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VWF,t—PA及PAI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 选择30例Ⅰ、Ⅱ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和30例老年正常对照者,测定其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VWF)含量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活化。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VWF含量及PAI活性明显高于老年正常对照组(P<0.001),而t-PA活性明显低于老年对照组(P<0.001)。结论 提示Ⅰ、Ⅱ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内皮细胞损伤和纤溶活性下降,有血栓形成倾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及RAS对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CHF患者60例.健康体检者20例(正常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CHF组和对照组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醛固酮(ALD)水平,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抗原含量.结果 CHF组血浆PRA、AngⅡ、ALD、t-PA和PAI-1平均水平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HF患者血浆PAI-1和AngⅡ水平增高程度随心力衰竭恶化而愈加明显.CHF患者血浆PAI-1抗原含量与AngⅡ水平呈正相关(r=0.994, P<0.01).结论在CHF的发展过程中RAS对纤溶功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PAI-1)作为体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的主要抑制剂,与动静脉血栓、出血和凝血异常、细胞迁移密切相关,进而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冠心病、静脉血栓、肿瘤转移、出血、股骨头坏死、流产等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时,体内血浆PAI-1活性水平又受血脂、血糖等调节,进一步参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进程,又影响着上述相关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降压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浓度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和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分析法对30例EH患者分别于降压药物治疗前后测定外周静脉血浆GMP140及vWF浓度,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相比较。结果:EH患者降压治疗前红细胞比容(Hct%)与血浆GMP140及vWF浓度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转化酶抑制剂(ACEI)与钙通道阻断剂(CCB)联合降压治疗6周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收缩压、舒张压与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含量,血小板计数无显著相关性,而与Hct%,GMP140及vWF呈显著正相关。结论:EH患者体内存在PTS与血小板活化和内皮功能损伤有关,ACEI与CCB联合降压治疗能改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轻、中度EH患者40例,给予替米沙坦80mg/d,共6周,检测治疗前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另设28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组t-PA活性降低(P〈0.01),PAI-1活性明显增高(P〈0.01)。EH组经替米沙坦治疗后,在血压明显降低的同时,其t-PA活性增强,PAI-1活性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EH患者存在纤溶活性降低,替米沙坦降血压的同时,能改善EH患者的纤溶活性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了解脑血栓患者PAI-1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5例脑血栓伴高血压患者(混合组)、33例单纯脑血栓患者(血栓组)、30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30例对照者(对照组)治疗前后以及30例健康人(健康组)血浆PAI-1水平.结果 PAI-1治疗前后分别为:混合组(185.6±31.6) ng/mL和(87.2±26.7)ng/mL,脑血栓组(163.5±30.8)ng/mL和(80.4±23.6)ng/mL,高血压组(96.2±26.3)ng/mL 和(54.8±22.5)ng/mL,对照组(45.5±15.4)ng/mL 和(40.2±12.8)ng/mL,健康组(25.2±8.3)ng/mL.前二组治疗前后血浆PAI-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三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PAI-1水平反映患者的凝血纤溶改变情况,与内皮细胞损伤密切相关,是观察脑血栓患者病情和疗效的有效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和分析静脉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6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41例(应用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和对照组45例(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治疗第1、3、7、14天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比较2组患者治疗各时段的TIA控制率,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患者转为急性脑梗死的比例。结果治疗第1、3天,观察组患者的血浆t-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前、后各时点,2组患者的血浆PAI-1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各时段TIA控制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和4例患者于随访期内转为急性脑梗死,2组患者转为急性脑梗死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静脉滴注低剂量rt-PA进行溶栓治疗,能够提高TIA初期患者的血浆t-PA水平,有助于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但对于患者的血浆PAI-1水平、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陈世德  陶新智  伍伟锋 《临床荟萃》2004,19(13):724-726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6 0例CHF患者 (CHF组 )和 2 0例健康体检者 (正常对照组 )血浆t PA及PAI 1抗原含量。结果 CHF组血浆t PA和PAI 1平均含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CHF患者血浆PAI 1含量增高随心功能恶化而愈加明显。结论 CHF患者纤溶功能明显下降 ,可用血浆t PA、PAI 1含量作为判断病情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基层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现状及其用药情况。方法:分析2013年3月-2013年12月2230例基层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30例高血压患者的达标率为59.2%,基层高血压患者多应用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或β受体阻滞剂,少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噻嗪类利尿剂。结论:基层高血压的达标率好,基层高血压用药偏向于CCB、ARB、β受体阻滞剂,ACEI和噻嗪类利尿剂较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几种抗凝和纤溶蛋白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血栓形成的影响,并分析各项指标对VTE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VTE患者110例,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75例和肺血栓栓塞症(PTE)35例;对照组116例。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抗凝血酶活性(AT:Ac)、纤溶酶原活性(PLG:Ac)、α2-抗纤溶酶活性(α2-AP:Ac)和D二聚体(D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水平。结果:VTE组中α2-AP:Ac,DD,PAI-1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TE组PLG:Ac,AT:Ac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TE组t-P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VTE主要危险因素为AT:Ac,PLG:Ac,α2-AP:Ac,PAI-1和DD(P〈0.05)。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VTE的早期诊断价值,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236,0.388,0.628,0.716和0.788。选择敏感性高的截断点,得出DD(≥500.0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8%和56.8%;PAI-1的(≥17.06)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9%和9.7%;α2-AP:Ac(≥75.25)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5%和16.1%。DD阴性预测值是99.13%。结论:VTE中存在多种抗凝因子作用减弱及纤溶因子抑制,与VTE血栓形成有显著关联性。根据ROC曲线分析,DD对VTE早期诊断价值最大,其次为PAI-1和α2-AP:Ac,而AT:Ac和PLG:Ac诊断意义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水平及左室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参数的变化,评价纤溶活性在心肌胶原网络重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按WHO/ISH(1999年)高血压诊断标准选择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06例,正常对照组30例。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室肥厚(EH—LVH)组50例及非肥厚(EH—NLVH)组56例。用ELISA法测血浆t—PA与PAI-1含量,HP Sonos 5500型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室间隔IBS参数(AII、PPI、CAI)。并对上述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H—LVH组和EH—NLVH组PAI-1、AII、CAI升高,t—PA、PPI降低。与EH—NLVH组相比,EH—LVH组AII、CAI升高,t—PA降低。相关分析显示:PAI-1与AII、CAI、LVMI呈正相关关系,与PPI呈负相关关系;t—PA与AII、CAI、LVM呈负相关关系,与PPI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纤溶功能异常和心肌及胶原网络重构,血浆PAI-1升高和t—PA降低在左室心肌及胶原网络重构的形成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水平变化以及3项指标在EH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08例各级EH患者和44例健康人的血浆D-D、Fib和hs-CRP水平,血浆D-D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Fib测定采用磁珠法,hs-CRP测定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结果血浆D-D水平在1级EH时无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级EH和3级EH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b水平在1级EH时无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级和3级时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水平在各级EH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各级EH患者的3项指标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784、0.631、0.721)。结论对EH患者的D-D、Fib和hs-CRP的进行联合检测,能较好地反映EH患者的病情发展程度,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