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和探讨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指标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和反映骨吸收的生化指标B-胶原降解产物(B-CTX)以及25羟维生素D(25OHD)与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Lunar DPXIQ No.5689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1-4)骨密度(BMD),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测定N-MID和β-CTX,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25OHD,对87例患者进行上述指标测定并按骨密度正常、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伴有骨折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应用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和C组骨密度较A组骨密度下降,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C组骨密度较B组骨密度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 C组较A组降低,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25OHD和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指标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B组和C组低于A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C组较B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骨吸收的生化指标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B组和C组高于A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和P<0.01),C组高于B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密度与B-CTX呈负相关,与BMI、250HD、N-MID呈正相关.结论 骨代谢的生化指标更能早期反映骨代谢的变化,与骨密度联合判断骨骼的状态更加全面.对于判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代谢状态,预测骨折危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和探讨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指标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和反映骨吸收的生化指标B-胶原降解产物(B-CTX)以及25羟维生素D(25OHD)与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Lunar DPXIQ No.5689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1-4)骨密度(BMD),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测定N-MID和β-CTX,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25OHD,对87例患者进行上述指标测定并按骨密度正常、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伴有骨折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应用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和C组骨密度较A组骨密度下降,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C组骨密度较B组骨密度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 C组较A组降低,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25OHD和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指标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B组和C组低于A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C组较B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骨吸收的生化指标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B组和C组高于A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和P<0.01),C组高于B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密度与B-CTX呈负相关,与BMI、250HD、N-MID呈正相关.结论 骨代谢的生化指标更能早期反映骨代谢的变化,与骨密度联合判断骨骼的状态更加全面.对于判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代谢状态,预测骨折危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阿仑膦酸钠对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者25羟基维生素D(25-(OH) D)和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8月期间,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患者132例,其中汉族90例(68.2%),维族42例(31.8%),对比治疗前后两组骨代谢指标以及25-(OH) D水平。结果 两组平均年龄、体重指数、血清Ca、P、Mg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25-(OH) D水平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两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水平明显降低,汉族组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BGP) 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结论 在汉族和维吾尔族间,阿仑膦酸钠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不同种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产后妇女骨量和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产后妇女骨量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同时明确年龄、身高、体重、身体指数和月经复潮时间对骨密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24名健康产妇(21-35岁)在产后6个月内进行了追踪观察。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EXA)分别在产后3-5d,4月初和7月初测量了腰椎正、侧位和股骨颈BMD,同时检测了血清骨钙素,ICTP,雌二醇(放射免疫方法)及血钙、磷浓度。20名非产妇的BMD值作为对照。结果 哺乳妇女腰椎正位和股骨颈BMD在产后4月初和7月初比产后3-5d升高显著(P<0.05),腰椎侧位BMD在产后7月初比产后4月初和产后3-5d明显升高(P<0.01),产后6个月内腰椎和股骨颈的BMD均升高到非产妇组水平;血清骨钙素在产后4月初和7月初比产后3-5d有明显升高(P<0.01),而ICTP却有明显降低(P<0.01);血钙在产后3个月内升高明显(P<0.01),而血磷在产后6个月内无明显变化,但两者都在正常范围;月经复潮时间对骨量增加有负性影响,而年龄、身高、体重及身体指数对骨量变化无明显影响。结论 在产后6个月内哺乳妇女的骨量持续增加,达到非产妇组水平;骨转换增快,骨形成超过骨吸收;产后停经时间的延长不利于产后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骨量减少女性之间骨生化标志物和维生素 D的水平,探讨维吾尔族骨量减少的特点。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期间,我院就诊的 骨量减少的女性500例,其中汉族306例(61. 2% ),维族194例(38. 8% ),对比分析两组体重指数、血 清电解质、部分骨生化标记物以及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结果两组平均年龄、体重指数、血清Ca、 P、Mg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 05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无显著性差异(P>0. 05 );骨钙素 (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 TRACP-5b)水平,维吾尔族高于汉族组(P<0. 05);汉族各年龄阶段 VitD水平均高于维吾尔族,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骨转换水平较高和VitD缺乏在维吾尔族 女性骨量减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骨代谢生化指标随年龄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收集了北京地区1928名不同年龄(0~87岁)健康人及5345例20余种疾病患者空腹尿及血,并对其骨代谢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甲状旁腺激素(PTH),尿Ⅰ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与肌酐比值(NTX/Cr)及羟脯氨酸与肌酐比值(HOP/Cr)与年龄显著相关。血清25OHD,BGP,尿NTX/Cr及HOP/Cr可用于预测骨量。1,25(ON)2D3,25OHD,NTX/Cr和NOP/Cr可用于区分绝经前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与年龄有关的骨丢失可能与1,25(OH)2D3的降低、PTH的升高及肾功能减退有关;绝经后骨丢失与雌激素缺乏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代谢标志物对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合并腰椎骨折风险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和速率法对7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腰椎无骨折患者和7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腰椎骨折患者的髋部及腰椎骨密度、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发生风险与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骨密度等一般指标和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 osteocalcin,N-MID)、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BAP)、钙离子(calcium ionic,Ca~(2+))、骨吸收标志物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等生化指标之间无关联,而与血清I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N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和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25-(OH)D)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2、0.007、0.001),其中与PINP、TRAP-5b呈正相关,与25-(OH)D呈负相关。结论绝经后女性血清PINP、TRAP-5b和25-(OH)D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的联合检测对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腰椎骨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肖恩  孟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14(3):212-216,147
目的 对骨代谢生化指标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和评价.方法 从骨形成指标、骨吸收指标及展望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 骨代谢生化指标具有反映及时、灵敏性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可以较骨密度,早期反映出骨的转换水平.结论 骨代谢指标更好的应用于预测骨折发生的风险性,监测药物疗效,联合骨密度的测量,早期发现骨折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发病特点.方法 将确诊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汉族(118例),维吾尔族(39例)进行分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骨密度测定值,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1-(OH)维生素D_3以及血清Ca、P、Mg水平.结果 维吾尔族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年龄小于汉族患者,维吾尔族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绝经年龄早.维吾尔族1-(OH)维生素D_3水平明显低于汉族组(P<0.01),骨钙素(BGP)检测值维吾尔族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高于汉族(P<0.05).结论 维吾尔族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能与汉族有着不同的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维吾尔族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更应补充足量的活性维生素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导致的血脂水平变化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年龄18 ~40岁精神分裂症患者84例,其中持续服用奥氮平6个月以上患者44例(奥氮平组),首发未服药患者40例(首发组)。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PANSS)量表评定临床症状,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检测总胆固醇 (CHOL)、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骨钙素(BGP)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水平。 结果(1)与首发未服药组相比,奥氮平组患者BMI、CHOL、LDL、BGP、β-CROSSL明显升高,HDL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相关分析显示:CHOL、HDL 均与β-CROSSL 成负相关(r 值为-0.244、-0.246,P <0.05); CHOL 与 BGP成负相关(r值为-0. 315,P <0. 01);BGP与β-CROSSL之间成正相关(r值为0. 461,P <0. 01);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后显示:CHOL和HDL是影响β-CROSSL代谢的因素(决定系数R2C分别为4. 8%、4 9% ) ; CHOL是影响BGP代谢的因素(决定系数R2C为8. 8% )。结论 奥氮平导致的血脂水平变化与骨转换速率相关,循环中血脂水平(主要是CHOL)变化可能主要通过改变骨形成标志物水平来影响骨代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疆维族、汉族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骨密度变化及骨代谢的差异,为临床骨质疏松症的诊治工作提供进一步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维吾尔族、汉族女性且已绝经2型糖尿病患者共405人,按族别分为两组,记录并分析患者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骨钙素、25羟维生素D3变化,并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维吾尔族组血清钙略低于汉族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血清磷水平差异亦不显著;维吾尔族组血清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3水平均低于汉族组,P0.05,维吾尔族组血清骨钙素高于汉族组,P0.05;按绝经年限不同统计:维吾尔族女性骨量减低比例较高,发生骨质疏松的比例维吾尔族组亦高于汉族组,骨密度正常组汉族比例明显高于维吾尔族。两组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腰椎骨密度值比较,维吾尔族组骨密度值均低于汉族组,在维吾尔族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下降更明显,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维吾尔族绝经后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水平较汉族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生化指标与骨密度测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使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更加个体化,更具针对性。希望在骨代谢水平上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深一步的分型,并能指导临床用药。方法观察住院和门诊骨质疏松症患者65例,空腹采血测骨钙素(BGP)、骨碱磷酶(B—ALP)、Ⅰ-型胶原C-末端(CTX)。骨密度(BMD)用美国NOLAND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应用积水潭医院软件分析,BMD≤-2.0SD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正常对照组选用健康体检者27例,检查项目同骨质疏松疗组。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各部位BMD明显低于正常组,血BGP明显比正常对照组升高,CTX,B—ALP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别。而骨质疏松症患者血生化指标中,仅B—ALP与股骨颈和Ward三角区的BMD密切相关,CTX、BGP与各部位BMD无明显相关性。70岁以上患者B—ALP与股骨颈和Ward三角区BMD呈负相关;其中男患者CTX与股骨颈和大转子BMD呈正相关,B—ALP与Ward三角区BMD呈正相关;女性BMDB—ALP与Ward三角区BMD呈负相关。CTX仅在正常组与Ward三角区BMD相关。结论虽然骨代谢生化指标是用于评估骨转换率有效的方法,与BMD测定相结合能全面合理评价骨转换,有利于骨质疏松症的个体化治疗;但在骨质疏松症BMD和正常人之间血清中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有很多重叠,无法用这些指标来做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分型,仅可用作治疗结果观察。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血清IL-6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女性骨质疏松病人的IL-6、OC和E2与骨代谢的关系。留晨尿测PYD。方法:空腹抽取实验组和对照组静脉血2ml,分离血清,分别测血清中IL-6、OC和E2的含量,比较其变化的显著性意义。结果:实验组的IL-6、OC、PYD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0.01和0.05。而E2明显降低P<0.0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IL-6、OC、PYD和E2对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过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代谢综合征(MS)与不同年龄及代谢状态下维吾尔族女性定量骨超声检测跟骨骨密度(T值)与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对象为新疆乌鲁木齐市二道桥某社区常住维族女性。按年龄分组,观察不同年龄段维族女性骨量的变化。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1]诊断MS的诊断标准,将549名女性分为高血压组136例,血压正常组413例;糖尿病组103例,血糖正常组446例;单纯肥胖或超重组290例,体重正常组259例;血脂紊乱组157例,血脂正常组392例;MS组86例,非MS组463例。根据既往史是否绝经分为未绝经组339例,绝经组182例;并用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跟骨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糖代谢异常、MS组骨量T值均低于其代谢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超重或肥胖、MS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均高于其代谢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年龄分组,不同组间T值不完全相同,随年龄增长,骨量减少的患病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是否合并绝经分组,绝经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作为多种代谢异常的症候群,骨量减少的患病率高,是骨质疏松发生的高风险人群。绝经是女性骨量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西安地区部分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进行统计及相关性分析。方法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经西安市红会医院诊治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295例,检测受试者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维生素D(vitamin D,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PTH)、I型前胶原N端肽(P1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的水平,运用R统计语言进行统计学处理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大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血清Ca、P是正常的;有20%~30%患者ALP升高;绝大多数患者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PTH异常者以升高为主,少数女性患者PTH降低;大多数绝经前女性P1NP、β-Cross正常,在少数绝经前女性及1/3男性中出现升高,小部分绝经后女性出现下降,在小部分绝经后女性中升高。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血清ALP与P1NP、ALP与PTH、维生素D与β-Cross呈正相关(P<0.05),血清Ca与β-Cross、P与ALP、P与β-Cross、P与PTH、ALP与维生素D、ALP与β-Cross、维生素D与P1NP、维生素D与PTH、P1NP与β-Cross呈负相关(P<0.05)。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血清维生素D与β-Cross呈正相关(P<0.05),血清Ca与PTH、ALP与维生素D、维生素D与P1NP、维生素D与PTH、P1NP与β-Cross呈负相关(P<0.05)。结论骨质疏松症患者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情况严重,了解骨代谢标志物间的相关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骨质疏松症骨代谢异常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新疆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维吾尔族人群的骨密度值(BMD )和骨质疏松(0P )检出率 的变化。分析维吾尔族骨密度变化的规律及骨质疏松发生率与汉族的差异。方法采用韩国EXA- 3000双能骨密度仪,测量861例20-89岁受试者左侧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值(BMD )。结果汉 族、维吾尔族男性与女性骨峰值均发生在30-39岁年龄段,随受试者年龄增加,BMD测定值开始逐 渐下降。同年龄组,同部位女性0P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 <0.01 )。但是无论男性、女性0P的检 出率与年龄呈正相关;通过汉族与维吾尔族各年龄阶段、同性别间骨密度的比较,发现汉族骨密度值 整体水平较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骨密度值整体水平略偏高,女性缘50- 59岁年龄段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01 ),其余各年龄段不同民族、同性之间比较,BMD测定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73例患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35例,年龄(64. 51 ± 13. 27)岁,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38例,年龄(65. 42 ±8. 86)岁。采用美国Norland双光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所有患者进行腰椎L2-4和左侧股骨近端(包括 Neck、Troch、Ward’s三角区)骨密度测量,并测定身高、体重、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E)、尿素氮 (BU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骨钙素(OC)、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1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S- CTX),比较两组血清OC、BAP、S-CTX水平。结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骨形成指标血清OC( 13. 5654 ± 8.8701)ng/mL,较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9.3113 ±6. 7816) ng/mL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骨形成指标BAP( 15. 7274 ±5. 3279)ug/L,与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16. 7539 ±7. 0390)ug/L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骨吸收指标S-CTX(0. 7746 ±0. 7149)ng/ml,比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0. 3346 ± 0. 1668)ng/ml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身高(162. 60 ± 6. 87 ) cm、体重 (60. 54 ±9. 87)kg、ALT(20. 19 ± 16. 56) IU/L、AST(20. 09 ± 10. 41 )IU/L、CRE(64. 55 ± 19. 51) umol/L,BUN(5. 75 ± 1. 97) mmol/ L,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组身高(161. 92 ±9. 33)cm、体重(64. 85 ± 11. 86)kg、ALT(23. 91 ±15. 87) IU/L、AST(21. 32 ±8.72)IU/L、 CRE(63. 79 ± 13. 4260) umol/L、BUN(5. 27 ± 1. 60)mmol/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 L2-4、Neck、Troch、Ward’s 三角区的骨密度分别为(0. 8600 ± 0. 1637 ) g/cm2、( 0. 6840 ± 0.0. 1355 ) g/cm2 、(0. 5831 ± 0. 1225)g/cm2、(0.5181 ±0. 1304)g/cm2,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组(0. 8744 ±0. 1668)g/cm2 ,(0. 7426 ±0. 1686)g/cm2、(0. 5995 ± 0. 1088) g/cm2 , (0. 5459 ±0. 1088) g/cm2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较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转换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