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B型超声扫描、CT扫描、磁共振胆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是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几种主要方法,各有优劣。为使肿瘤与周围组织显示更清楚,今后的研究方向很可能着重在用造影或增强方法。现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超声影像学诊断及其治疗方法做一综述,以期了解其诊治近况及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平  李林双  黄林平 《海南医学》2001,12(10):36-37
肝门部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胆管癌。近年来由于影像诊断学的发展 ,对此病的早期发现 ,故而引起重视。现将我院收治的 2 0例肝门部胆管癌总结并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我院从 1984年~ 2 0 0 0年 16年间共收治肝门部胆管癌病人 2 0例 ,其中男性14例 ,女性 6例。年龄从 40岁~ 6 4岁 ,平均年龄 5 3.8岁。男性平均年龄 5 6岁 ,女性平均年龄 47岁。对以上的病例进行分析对比。2  结果2 1 发病率 ,从 1984年至 2 0 0 0年16年间 ,我院共收治肝外胆管癌 72例 ,其中肝门部胆管癌 2 0例 ,占肝外胆管癌中的 2 7%。2 2 …  相似文献   

3.
周志军  牟一平  徐晓武 《浙江医学》2003,25(10):628-629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分叉部的癌肿。该肿瘤位置特殊 ,以局部浸润生长为主 ,既往几乎无法切除 ,绝大多数患者在出现肿瘤转移前死于胆道梗阻引起的化脓性胆管炎和肝功能衰竭 [1]。近年来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 ,肝门部胆管癌的切除率有明显提高。但也有作者认为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高 ,对手术持消极态度 [2]。我院自采用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PMOD)进行刮吸手术解剖法以来 ,使相当一部分传统方法无法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获得切除[3]。为进一步总结经验 ,现对1996~2002年来收治的病例作一随访分析。1.1一般资料本…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MRI及CT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2月我院肿瘤外科收治的3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病例患者手术病理肝门部胆管癌的MRI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比较,探讨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MRI及CT平扫对病灶显示率分别为100.00%、60.00%,而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位准确率分别为100.00%、90.00%;同时30例肝门部胆管癌MRI及CT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结论 MRI及CT均是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诊断方法,而MRI在显示肝门部胆管癌病灶位置、肿块大小、范围、门静脉侵犯等方面较CT具有更显著的优势,MRI对肝门部胆管癌有更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联合磁共振(MRI)检查对肝门部胆管癌(HCCA)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58例HC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HCCA的诊断符合率,并分析HCCA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表现.结果 CT联合MRI对HCCA的诊断符合...  相似文献   

6.
曹树立 《宁波医学》2000,12(2):95-96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癌早期诊断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B超、CT等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探讨肝门部管癌早期诊断方法及病理类型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方法 根据病情术前48例肝门部胆管癌分另经B超、CT、经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等方法进行探查,并结合肝功能、血清癌胚抗原等检查,评估肿瘤的生长状况。根据肿瘤的部位和浸润转移的情况,分别采用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手村标本绋经病理学检查,结果 (1)B超对肝门部  相似文献   

8.
背景 肝门区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是源于肝外左右肝管或左右肝管汇合处的胆道腺癌,迄今对其治果不佳.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回顾,综述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治疗时机选择和术前检查评估.其中,治愈性治疗包括局部切除、部分肝切除、联合尾状叶切除及肝门区淋巴结清扫、原位肝移植.局部切除仅适于局限于胆管壁及Bismuth Ⅰ级乳头状癌;对HC大部分选择部分肝切除联合尾状叶切除及肝门区淋巴结清扫.这些术式可根据门静脉栓塞,腹腔镜分期以及腹腔镜下超声等进行选择.但术前胆道引流存在争议;尽管Mayo指南中对无法切除的肝门胆管癌行原位肝移植的建议已被广泛接受,但肝门胆管癌自体移植结果令人失望.缓解治疗方案包括分流手术,内镜或经皮支架置入术,光动力学治疗,腔内短距离放射治疗,外照射治疗以及系统性化疗.结论 恰当的R0切除是治疗的主要目标和选择,对无法切除的肝门胆管癌病人,治疗目标为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左右主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的胆管癌。该病早期诊断相当困难。患者因上腹不适或疼痛及进行性梗阻性黄疽而就诊时多属晚期.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不良.多因急性胆道感染及肝肾功能衰竭死亡。因而.对于多数不能根治切除的病例需及时减压引流胆道。以减轻黄疸.改善肝功,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肝门区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是源于肝外左右肝管或左右肝管汇合处的胆道腺癌,迄今对其治果不佳。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回顾,综述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治疗时机选择和术前检查评估。其中,治愈性治疗包括局部切除、部分肝切除、联合尾状叶切除及肝门区淋巴结清扫、原位肝移植。局部切除仅适于局限于胆管壁及BismuthI级乳头状癌;对HC大部分选择部分肝切除联合尾状叶切除及肝门区淋巴结清扫。这些术式可根据门静脉栓塞,腹腔镜分期以及腹腔镜下超声等进行选择。但术前胆道引流存在争议;尽管Mayo指南中对无法切除的肝门胆管癌行原位肝移植的建议已被广泛接受,但肝门胆管癌自体移植结果令人失望。缓解治疗方案包括分流手术,内镜或经皮支架置入术,光动力学治疗,腔内短距离放射治疗,外照射治疗以及系统性化疗。结论恰当的R0切除是治疗的主要目标和选择,对无法切除的肝门胆管癌病人,治疗目标为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 36例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式与疗效的关系 ,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选择合理的方法和改善其疗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 36例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胆肠内引流、金属支架内引流和外引流 5组 ,分析各种治疗方式与病变分型、生存时间和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平均生存时间 ,根治性切除组 3 .3年 ;姑息性切除组 2 0月 ;胆肠内引流组 13月 ;金属支架内引流组 12月 ;外引流组 6 .3月。总并发症2 2 .2 %。手术死亡率 0 %。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应首选根治性切除 ,选择性的肝段切除是更合适的 ,姑息性切除的疗效优于各种内外引流术 ,胆肠吻合内引流术和金属支架内引流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门胆管癌多排螺旋CT(MDCT)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及薄层重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的MD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准直器厚度为2.5mm,常规重建图像厚度和间隔均为6mm,肝门部位行层厚和间隔3mm薄层重建。结果:22例肝门胆管癌按CT表现形式分为肿块型、结节型和壁厚型,平扫所有病灶均表现为等低密度。肿块型特点为肝门肿块,动脉期表现为轻度不均匀边缘部强化,静脉期病灶强化更明显;结节型表现为肝门部<2cm的结节,动脉期主要为边缘明显环状强化,静脉期持续明显强化,且向中心部充填;壁厚型表现为肝门部胆管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2mm,动脉期及静脉期均呈明显环状强化。86.3%的病例延迟强化。薄层3mm图像对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强化特征及判断肝门部侵犯等均明显优于6mm图像,10min比3min延迟显示结节更清楚。结论:肝门胆管癌动态增强CT表现有明显特征性;MDCT10min延迟扫描及薄层重建可明显提高小病灶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  5 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 30例行外科手术治疗 ,2 7例行非手术引流治疗。结果  30例手术治疗患者中 11例存活 14月以上 ,2 7例行鼻胆管引流或内置管引流术患者均在 8月内死亡。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疗效明显优于ENBD或ERBD胆管内引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至2002年6月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切除数占同期总手术倒数47.6%(10/21),根治性切除率为28.6%(6/21),无手术死亡。根治性切除患者中有2例分别于术后16个月和21个月死于肿瘤复发,有4例仍存活,平均生存18个月。姑息性切除患者有1例存活,其余3例死亡,平均生存10.5个月。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应尽可能行切除手术,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和联合肝切除是根治术的基本要求和延长生存期的重要措施。用PMOD进行刮吸解剖,对手术成功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陈伟  简志祥  陈烈欢 《循证医学》2008,8(4):252-256
疾病的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共同的心愿。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吴一龙教授指导临床医生应用循证医学理论进行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开展临床病例讨论。讨论会上各学科共同围绕一个病例或一个病种进行会诊,临床、病理、B超、放射影像等资料齐全,除相关科室提前准备的中心性发言外,到会人员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参会人员受益匪浅,提高了对疑难病例的诊治水平。为了将他们的诊治经验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临床医生获益,我刊开辟“循证病例讨论”栏目,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此栏目。  相似文献   

16.
邢宁  杨立 《当代医学》2009,15(26):62-64
目的探讨CT与MRI在预测肝门区胆管癌手术可切除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区胆管癌的CT与MRI表现,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判断病灶的可切除性的价值。结果CT与MRI预测肝门区胆管癌可切除性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和90.5%,93.5%和93.3%,66.7%和83.3%,90.6%和93.3%,75%和83.3%。结论CT与MRI均是肝门区胆管癌的有效检查方法,但MRI在预测肝门胆管癌手术可切除性方面比CT更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丽斌 《河北医学》2013,19(1):93-97
目的:探讨国内人群肝门部胆管癌(HC)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本院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共128例为研究组,512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收集并统计分析与HC发生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肝胆疾病及手术史,肝炎病史及其它因素如溃疡性结肠炎等。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胆总管结石(X2=21.759,P〈0.001)、肝内胆管结石(X2=20.645,P〈0.001)、胆囊结石(X2=69.532,P〈0.001)、胆囊切除术(X2=10.400,P=0.001)、胆道蛔虫病史(X2=11.231,P〈0.001)、肝血吸虫病史(X2=9.146,P=0.003)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其余各项不存在差异(P均〉0.05)。逐步logistic回归发现胆总管结石(OR=3.451,95%CI=0.889-11.327)、肝内胆管结石(OR=3.189,95%CI=0.783-10.482)、胆囊结石(OR=4.981,95%CI=1.645-21.482)、胆囊切除术(OR=2.783,95%CI=0.668-8.455)、胆道蛔虫病史(OR=3.589,95%CI=0.984-13.793)、肝血吸虫病史(OR=2.442,95%CI=0.401-6.742)是发生HC的高危因素。结论:我国人群中HC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了胆道结石及肝胆寄生虫病史,乙肝及丙肝不是其高危因素,通过了解HC的高危因素可以更深入了解HC的病因学内容,为临床诊治HC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肝门胆管癌是肝外胆管细胞癌最常见的类型,依据不同的临床分期,其治疗方式和预后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对于肝门胆管癌的治疗呈现多样化发展。根治性切除是治愈的唯一方法,而实际情况下,大部分晚期患者发现时已无法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故辅助治疗方式对于不可切除性肝门胆管癌患者的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介入技术和辅助设备的进步,不可切除性肝门胆管癌的非手术治疗方式得到多样化发展。支架置入能够有效解除胆管梗阻,门静脉栓塞能有效增加剩余肝体积,125I和光动力学疗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李颖  张肖  王英伟  邢宁  张晶  吴坚  赵红  周菲  杨立 《当代医学》2009,15(26):40-42
目的探讨多层CT血管造影对肝门胆管癌对周围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64排螺旋CT(Siemens,sensation Cardiac 64)对明确或怀疑肝门胆管癌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并进行肝门血管CTA三维重建。利用CT轴位图像和三维图像对肝门病变对周围血管是否侵犯进行评价,并与手术对照。结果经CT检查明确肝门区胆管癌34例,其中32例肝门胆管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2例中,术中见血管受侵21例,CTA三维图像显示血管受侵20例(19例与手术结果相符,1例诊断不准确),CT轴位图像显示血管受侵15例。肿瘤累及血管显示为病变包绕血管并导致血管狭窄、肿瘤与血管接触节段,血管边缘不规则;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血管受侵的CTA诊断的敏感性为90.48%,特异性为91.67%。而仅依赖横轴位增强CT图像诊断血管受侵的敏感性为71.43%,特异性为64.71%。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明确判断肝门胆管癌周围血管受累情况;三维重建比轴位CT图像能够更准确显示血管受累;术前观察肝门区血管是否受累,有助于手术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