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调查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为预防损伤及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法在2004-05全国青年羽毛球锦标赛(沈阳)、2005-07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抚顺)期间,对参赛的辽宁、四川、湖北、福建等15支以及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等8所院校共120名运动员进行了运动损伤调查。运动员年龄在14~21岁,男63人、女57人。结果:共发放问卷125份,回收123份,完整有效问卷120份。①在120名运动员中发生运动损伤的人数为95名(79.2%),379例次。②羽毛球运动损伤种类有18种,其中关节及韧带损伤发生率为55%为第1位,其次是肌肉损伤和末端病分别占41.7%和30.8%,腰椎横突综合征及骨折为13%,骨膜炎为11.7%。③在损伤部位构成比中占首位的是踝部,为23.7%,其次是膝部20.6%和腰部12.0%,肩部9.2%。结论: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种类较多,以关节和韧带损伤为主;损伤部位主要是踝部、膝部、腰部和肩部,主要是由于其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及运动系统承担很大的负荷加上肌肉力量薄弱所致。科学地安排训练内容和方法能有效的预防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羽毛球爱好者的问卷调查,结合羽毛球项目的运动特点,分析常见的运动损伤部位及其发病原因、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方法:调查于2005—03/11在成都医学院体育教研室羽毛球俱乐部完成,对156名羽毛球爱好者进行运动损伤情况凋查,均自愿参加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结合羽毛球项目的运动特点,调查运动损伤的患病率、损伤类型及其受伤原因,分析其常用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结果:共发放问卷156份,收回内容详实问卷156份。(1)损伤患病率:运动损伤患病率为78,84%。(2)损伤类型:156名羽毛球爱好者中急性损伤占52、56%,慢性损伤占26,28%。最容易受伤的手腕处受伤患病率为37.39%,其次是肩袖受伤患病率为30.89%。(3)受伤原因:技术动作不规范是运动损伤最主要的原因,占72,35%,而准备活动不充分和身体疲劳分别占63、41%和22.76%. 结论:为有效预防手腕和肩袖损伤,应加强局部肌肉力量训练等防治措施;注意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要领,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高校篮球运动员的运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唐建倦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3612-3613
目的:调查参加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部分高校篮球代表队运动队员运动创伤患病情况,分析高校业余篮球训练致伤的主要原因。方法:采用现场访问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位于国内东、西、南、北区域的9所高校,8支男队,6支女队,共计149名运动员(男90名,女59名,年龄16~25岁,平均20岁)进行运动损伤的系统调查。结果:总患病人数51名,总患病率为34.2%;急性损伤37名(73%);慢性损伤14名(27%);关节囊及韧带扭伤患病率为8.1%,为发生损伤性质的主要特点;膝部患病例次为34.6%,为损伤的主要部位。结论:下肢伤是高校篮球运动员受伤的主要部位,关节囊及韧带扭伤为发生运动损伤性质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国内羽毛球运动员的腰伤患病率,分析其发生原因,进一步找出规律,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03-12在珠海参加全国羽毛球锦标赛的参赛队员308名,分别来自19支省市代表队,均自愿参加调查,排除三级以下运动员。308名羽毛球运动员中男190名,女118名,年龄(20&;#177;3)岁。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法对运动员的个人情况、运动史以及既往外伤史进行调查;由专家组在比赛期间对运动员的伤病情况进行普查性诊断;对个别运动员腰伤情况进行X射线影像检查,以确诊急性腰伤和腰椎、椎间盘等腰伤;对广东、江苏等几个省市队队员及一些国际健将级运动员的病历进行调查,以进一步确定既往腰伤史。结果:308名羽毛球运动员,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国内羽毛球运动员的腰伤发病率:共有165名有腰部急慢性损伤,腰伤患病率为53.6%,其中腰背筋膜炎和椎间盘脱出症的患病率最高,分别为38.0%和35.1%。②国内羽毛球运动员腰伤的发病原因:由技术不当引起的损伤人数占受伤人数的51.1%,另外两个比较常见的原因是身体情况不良和场地器材的因素,分别占21.6%和14.8%。结论:国内羽毛球运动员腰伤的患病率高,提示羽毛球对运动员腰部用力要求较高,在比赛和训练中应加强腰部力量和柔韧性的训练,并应及时治疗日常出现的急性损伤,以免形成顽疾,影响运动水平的发挥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山东省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造成损伤的发生率及损伤部位、性质、原因,损伤后的处理办法。方法:于2005—12—15,以参加第十二届山东省的14所高校学籍1~4年的在校男、女篮球运动员260人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与实地访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内容为篮球运动员的损伤原因、性质、易损部位等。结果: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28份。①在调查的228人(男120人,女108人)中,有许多人不同程度的多次损伤,总的损伤次数为629人次,其中男子385人次,女子244人次,男子高于女子(P〈0.05)。损伤主要发生在一、二、三年级。②男子损伤部位主要是距小腿关节损伤69.1%,其次是膝关节和手指挫伤,为62.5%和54.1%;女子损伤部位主要是手指关节挫伤(69.4%),其次是距小腿关节和膝关节(62.5%、39.8%)。这些位置的损伤与篮球运动技术密切相关,呈正相关(男:r=0.721,女:r=0.621,P均〈0.01)。③损伤性质为慢性损伤略多于急性性损伤(53.1%,46.9%),而急性损伤以挫伤、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者居多;慢性损伤以髌骨软骨软化症、髌腱腱围炎、半月板损伤、腰肌劳损为多,尤其以腰肌劳损和髌骨劳损发生率为高,分别是34.0%,26.0%。④损伤主要原因有:疲劳(男子占36.7%、女子占22.2%);准备活动不充分(男子占28.3%、女子占38.0%);场地器材不良(男子占20%、女子占18.5%);精力不集中(男子占13.3%、女子占13.9%)。(黝在急性损伤后采取现场采取冷敷与处理的男运动员占损伤运动员的67.0%,而女运动员只占25.9%。结论:①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在大一、二、三年级较大。②男子损伤率高于女子。③手指挫伤,距小腿关节、膝关节是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6.
竞技健美操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庆秋 《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115-1115
在健美操的训练中,运动损伤明显增多。健美操专业学生79人在对健美操训练中运动损伤的调查。结果表明:最常见的运动损伤是肌肉、韧带的拉伤和踝、膝等关节的损伤,其中最易发生损伤的部位为股二头肌;导致运动损伤的最主要原因为准备活动损伤的最主要原因为准备活动不充分。  相似文献   

7.
对普通高校田径训练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普通高校田径课余训练运动损伤的原因,为制定田径训练安全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0~2003年海口市五所高校300名田径运动员,采用自编田径运动损伤调查表进行调查。要求被测试者如实填写问卷并现场回收,回收率100%。对五所高校田径教练进行了专访,探讨队员损伤的具体情况、原因及规律。结果 300名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240人(80.0%).其中2003年运动损伤为68人(28.3%)。运动损伤主要以疲劳性骨膜炎最为突出(120.50.0%)。结论 普通高校田径训练运动损伤的原因复杂。提示:校方应加强预防措施和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8.
张进  季虎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206-206
目的探讨高水平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损伤主要因素。方法以参加2004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的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用调查问卷及专家访谈的方法获得有关数据及建议。结果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部位主要为膝(88%,23/26)、踝(85%,22/26)、腰(65%,17/26)3个支撑关节;损伤性质多为急性拉扭伤及慢性劳损;损伤多发生于速度素质训练中(54%,14/26);损伤原因主要是技术动作不完善及训练过度疲劳。结论女子三级跳远的损伤主要与此项目的技术要求及女子的生理解剖特点有关,针对项目特点安排训练的量与负荷,针对女子生理特点提高下肢各关节的支撑与缓冲能力是减少运动损伤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运动损伤相关因素分析:理科大学生568人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目的:设计、对象:学生。运动过程中如不能使机体的运行保持在良好的运动状态下,结果将导致各种各样的运动损伤。了解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损伤发生情况,分析其发生原因。时间及地址:调查分析,实验于2006—12在四川理工学院完成。选择2006年四川理工学院二、三、四年级在校本专科生共568名,平均年龄19.6岁,其中325名男学生,243名女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和实地调查法及文献资料法进行调查。发放调查表共630份,回收609份,回收率达96.67%。弃去有漏填、明显前后矛盾的问卷共41份。主要观察指标:调查上述人员运动损伤发生率、致伤项目、损伤部位、发生场合、发生时间和损伤类型。结果:从随机抽样调查的568份有效问卷得知,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是57.7%,体育生损伤率最高(87.5%);致伤项目篮球居首位;损伤主要发生在室外硬地;损伤部位多见于膝关节、距小腿关节、手关节等;课外活动是损伤的主要场合;损伤类型以扭伤、擦伤、拉伤、挫伤为主。结论:学生运动损伤与特殊专业、运动项目有关,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是造成损伤的原因,针对原因加强教育、管理是避免运动损伤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羽毛球爱好者的问卷调查,结合羽毛球项目的运动特点,分析常见的运动损伤部位及其发病原因、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方法:调查于2005-03/11在成都医学院体育教研室羽毛球俱乐部完成,对156名羽毛球爱好者进行运动损伤情况调查,均自愿参加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结合羽毛球项目的运动特点,调查运动损伤的患病率、损伤类型及其受伤原因,分析其常用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结果:共发放问卷156份,收回内容详实问卷156份。①损伤患病率:运动损伤患病率为78.84%。②损伤类型:156名羽毛球爱好者中急性损伤占52.56%,慢性损伤占26.28%。最容易受伤的手腕处受伤患病率为37.39%,其次是肩袖受伤患病率为30.89%。③受伤原因:技术动作不规范是运动损伤最主要的原因,占72.35%,而准备活动不充分和身体疲劳分别占63.41%和22.76%。结论:为有效预防手腕和肩袖损伤,应加强局部肌肉力量训练等防治措施;注意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要领,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在健美操的训练中,运动损伤明显增多。健美操专业学生79人在对健美操训练中运动损伤的调查。结果表明:最常见的运动损伤是肌肉、韧带的拉伤和踝、膝等关节的损伤,其中最易发生损伤的部位为股二头肌;导致运动损伤的最主要原因为准备活动损伤的最主要原因为准备活动不充分。  相似文献   

12.
高校篮球运动员的运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参加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部分高校篮球代表队运动队员运动创伤患病情况,分析高校业余篮球训练致伤的主要原因。方法:采用现场访问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位于国内东、西、南、北区域的9所高校,8支男队,6支女队,共计149名运动员(男90名,女59名,年龄16~25岁,平均20岁)进行运动损伤的系统调查。结果:总患病人数51名,总患病率为34.2%;急性损伤37名(73%);慢性损伤14名(27%);关节囊及韧带扭伤患病率为8.1%,为发生损伤性质的主要特点;膝部患病例次为34.6%,为损伤的主要部位。结论:下肢伤是高校篮球运动员受伤的主要部位,关节囊及韧带扭伤为发生运动损伤性质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四所高等院校大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现状,为大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抽样调查于2004-11进行,随机抽取浙江中医学院、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浙江机电职业学院二三年级的1200名学生,其中男生626名,女生574名,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防治基本知识、态度,运动损伤发生的性质、部位、程度、原因,运动损伤发生后的处理、治疗情况,以及治疗效果和康复情况。对其中的300名受伤学生于2005—06进行跟踪调查。 结果:共发放调查表1200份,回收完整合格问卷1152份,回收率96%。①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共计752人次,发生率为65.3%;其中男生472人次(75.2%),女生239人次(41.6%),男生发生率高于女生(P〈0.01)。②大学生运动损伤以扭伤、拉伤、挫伤、擦伤等关节和软组织损伤为主,骨折、韧带断裂等重度损伤偶有发生。③跟踪调查显示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后,轻度损伤者就医较少,以自行处理为主,还有近30%的未作任何处理;中度损伤者以就医为主,自行处理占1/4,少数学生未作任何处理:重度损伤者全部就医。运动损伤发生的急性期,大部分学生能得到治疗,但坚持彻底治疗的较少,有45.0%能够痊愈,47.3%好转,7.7%无效。 结论:①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高,防治意识淡薄,防治知识缺乏,在运动过程中未能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损伤发生后主动求医或配合治疗差。②运动损伤的防治应当引起大学校方和学生足够的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三维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法,分析国家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旋转开始阶段膝关节急性损伤的原因。 方法:2004-06发放调查问卷28份,调查28名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国家健将级14名,二级14名)膝关节损伤构成比。2005-03采用近景动态立体摄影的测量方法,用两台有电子快门的进口松下摄像机,对运动员现场比赛、训练进行定点拍摄,拍摄频率为50Hz。再采用爱捷运动录像快速反馈分析系统,进行图像采样和数据计算,获取生物力学指标。重点分析女子铁饼运动员旋转开始阶段膝关节可能出现的运动损伤及其呈现的生物力学特点,包括右脚离着地瞬间至左脚离地瞬间右膝角和左膝角等指标。 结果:28份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100%。①膝关节损伤构成比:国家健将组运动员依次是髌骨软骨病29%、内侧副韧带损伤18%、半月板损伤17%。国家二级运动员依次为髌骨软骨病25%、内侧副韧带损伤21%、半月板损伤15%。②从右脚离着地瞬间至左脚离地瞬间的过程中,国家健将级运动员右膝角由115&;#176;升为120&;#176;,增加了15&;#176;,左膝角由98&;#176;升为131&;#176;,增加了33&;#176;;二级运动员右膝角由105&;#176;升为119&;#176;,增加了14&;#176;,左膝角由98&;#176;升为132&;#176;,增加了34&;#176;,两组运动员右膝角及左膝角变化幅度相差不大。 结论:旋转开始阶段,运动员膝关节易发生左膝内侧副韧带损伤和膝内侧半月板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队40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探讨山西省乒乓球队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对比分析。结果:山西省乒乓球队运动员的运动损伤10余种,共28例68次,总体发生率为70.00%;损伤多发生在12~15岁之间,冬训大运动量训练季节和赛前大强度训练期与调整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训练年限在4~7年之间的运动损伤(38例次,占55.88%)与训练年限2~4年(8例次,占11.76%)和7年以上(22次,占32.35%)的运动损伤发病率相比有差异显著性(P〈0.01)。结论:本次调查明确了山西省乒乓球队运动员患病率及损伤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便在今后的乒乓球训练和比赛中,预防和减少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水平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损伤主要因素。方法以参加2004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的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用调查问卷及专家访谈的方法获得有关数据及建议。结果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部位主要为膝(88%,23/26)、踝(85%,22/26)、腰(65%,17/26)3个支撑关节;损伤性质多为急性拉扭伤及慢性劳损;损伤多发生于速度素质训练中(54%,14/26);损伤原因主要是技术动作不完善及训练过度疲劳。结论女子三级跳远的损伤主要与此项目的技术要求及女子的生理解剖特点有关,针对项目特点安排训练的量与负荷,针对女子生理特点提高下肢各关节的支撑与缓冲能力是减少运动损伤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三维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法,调查国家健将级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腾空和过渡阶段膝关节运动损伤原因。 方法:2004—06/07发放调查问卷14份,调查14名国家健将级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膝关节损伤构成比。2005-03采用近景动态立体摄影的测量方法,用两台有电子快门的进口松下摄像机,对运动员现场比赛、训练进行定点拍摄,拍摄频率为50Hz。采用爱捷运动录像快速反馈分析系统,进行图像采样和数据计算,获取生物力学指标,重点分析腾空和过渡阶段(左脚离地瞬间至左脚着地瞬间)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包括左脚离地瞬间、右脚离地瞬间、左脚着地瞬间的左膝角、右膝角等指标。 结果:①14份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100%。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国家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膝关节损伤构成比最高的是髌骨软骨病(28%),其次是内侧副韧带损伤(20%),再次是半月板损伤(17%),创伤性关节炎、外侧副韧带损伤和其他损伤分别为10%,6%,19%。(2)腾空和过渡阶段膝关节的生物力学指标:左脚离地瞬间左膝角为(125&;#177;3)&;#176;,右膝角为(114&;#177;6)&;#176;;右脚着地瞬间左膝角为(77&;#177;2)&;#176;,右膝角为(85&;#177;4)&;#176;;左脚着地瞬间左膝角为(102&;#177;2)&;#176;,右膝角为(92&;#177;6)&;#176;。在左脚离地瞬间至右脚着地瞬间,左膝角均值减少了48&;#176;,右膝角均值减少了29&;#176;;与右脚着地瞬间时相比,左脚着地瞬间左膝角增大了25&;#176;,右膝角增大了11&;#176;。 结论:①腾空阶段,右膝关节转扣着地极易发生损伤,这个阶段可能发生的运动损伤为右侧外副韧带和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左膝虽然呈屈曲状,但因处于腾空状态,左脚并未落地,因此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不大。②过渡阶段,左膝关节、左踝关节随着左脚的快速落地,易发生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国内羽毛球运动员的腰伤患病率,分析其发生原因,进一步找出规律,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03-12在珠海参加全国羽毛球锦标赛的参赛队员308名,分别来自19支省市代表队,均自愿参加调查,排除三级以下运动员。308名羽毛球运动员中男190名,女118名,年龄(20±3)岁。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法对运动员的个人情况、运动史以及既往外伤史进行调查;由专家组在比赛期间对运动员的伤病情况进行普查性诊断;对个别运动员腰伤情况进行X射线影像检查,以确诊急性腰伤和腰椎、椎间盘等腰伤;对广东、江苏等几个省市队队员及一些国际健将级运动员的病历进行调查,以进一步确定既往腰伤史。结果:308名羽毛球运动员,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国内羽毛球运动员的腰伤发病率:共有165名有腰部急慢性损伤,腰伤患病率为53.6%,其中腰背筋膜炎和椎间盘脱出症的患病率最高,分别为38.0%和35.1%。②国内羽毛球运动员腰伤的发病原因:由技术不当引起的损伤人数占受伤人数的51.1%,另外两个比较常见的原因是身体情况不良和场地器材的因素,分别占21.6%和14.8%。结论:国内羽毛球运动员腰伤的患病率高,提示羽毛球对运动员腰部用力要求较高,在比赛和训练中应加强腰部力量和柔韧性的训练,并应及时治疗日常出现的急性损伤,以免形成顽疾,影响运动水平的发挥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女子标枪运动员膝关节损伤情况,生物力学分析法分析其最后用力阶段标枪出手瞬间膝关节运动损伤的数据变化及其相关原因。方法:2004-05/12发放调查问卷36份,调查36名国家级、健将级女子标枪运动员膝关节损伤构成比。2005-05采用近景动态立体摄影的测量方法,用两台有电子快门的进口松下摄像机,对运动员现场比赛、训练进行定点拍摄,拍摄频率为50Hz。再采用爱捷运动录像快速反馈分析系统,进行图像采样和数据计算,获取生物力学指标。重点分析最后用力阶段标枪出手瞬间可能出现的运动损伤及其呈现的生物力学特点。结果:36份问卷全部收回,问卷填写完整有效。①36名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发生率为41%,损伤原因中因负荷安排量和强度不合理占37.8%,疲劳状态下投枪占31.1%,因技术错误占9.3%,准备活动不充分占8.5%,意外占6.4%,其他占7.9%。②膝关节损伤构成比依次是半月板损伤51%、髌骨劳损28%、外侧副韧带损伤8%、内侧副韧带损伤8%、其他5%。③最后用力阶段膝关节的生物力学指标:出手瞬间平均左膝角为(165±7)°,平均左膝水平速度为(-0.20±0.34)m/s。结论:①国家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标枪出手瞬间,左腿强直蹬伸可能是造成左膝关节外侧半月板损伤的重要因素。②投掷标枪需要速度力量,由于膝关节经常过分伸屈,髌骨软骨与股骨长期反复撞击或肌肉反复牵扯,通常导致髌骨劳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山西省六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运动损伤的情况,分析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于2004—05/10随机抽取山西省6所普通高校(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学院、雁北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1级、2002级、2003级、2004级本科男生240人作为调查对象。参照体育科研方法中所涉及的有关运动损伤及医务监督问题进行调查问卷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运动损伤的原因、部位、场合、性质、损伤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待损伤的态度。并以百分率对主要内容进行统计观察。结果: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97.5%,问卷信度为9.78,效度为9.56。①高年级学生的运动损伤率比低年级高②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距小腿关节、指关节、膝关节;距小腿踝关节扭伤约占36.8%,手指关节的戳伤骨折占约35.1%,膝关节的髌骨劳损、半月板损伤约占28.9%,头面部因受到碰撞,引起出血和骨折占10.5%,腰部损伤率较低为3.5%。③课外活动是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场合。④忽视准备活动是重要原因之一;身体机能不良,伤病或疲劳的积累将使机体活动能力下降,基本功不扎实,拉、撞、顶等危险动作频出,是导致篮球运动损伤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⑤训练、比赛以及教学中损伤发生的几率较低。⑥损伤发生后大部分学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但仍有部分学生感到焦急、烦躁;少部分学生怀有侥幸心理,致使损伤积累,身体机能下降。结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运动损伤,主要发生在课外活动时间,损伤的部位以距小腿关节扭伤、手指的戳伤、膝关节的劳损为主,同时间有面部的损伤和出血,剧烈冲撞引发的骨折虽占极小比例,但学生受到的影响却最大;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的结合,准备活动不足、身体机能不良、技战术运用不合理是诱发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