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眼球的血液循环可分为两个独立的系统,即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和睫状血管系统。两者除在乳头有毛细血管吻合及静脉相交通外其它别处无联系。睫状后动脉在前,视网膜中央动脉在后共同发源于眼动脉,而睫状前动脉则为眼动脉的末稍枝。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内半层的血液供应来自视网膜中央动脉,但在许多病例中,视盘边缘的一部分视网膜供应也可来自睫状视网膜动脉,后者在组织学上源自睫状后短动脉,在罕见情况下直接来自脉络膜血管。睫状网膜动脉于视盘或其边缘发出时,常呈钩状,易于辨认。即使无此特征,而发自视盘的血管与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分离者,也不能除外睫状网膜动脉。一般认为有睫状网膜动脉存在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简称CRAO,下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复方樟柳碱对改善高度近视眼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颞侧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2ml/次,采用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分析仪,检测在注射复方樟柳碱前、注射后30min分别检测视网膜后极部及视盘筛板8个部位的视网膜中央动脉以及脉络膜睫状血管的血流量,血流速和红细胞平均速率。结果除鼻侧无血管区视网膜外,颞侧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30min后,视乳头大血管、视乳头筛板、颞侧视乳头盘沿、鼻侧视乳头盘沿、颞侧视乳头旁视网膜、鼻侧视乳头旁视网膜以及颞侧无血管区视网膜7个部位的血流量、血流速、红细胞移动速率均较注射前增加(P〈0.05),视盘筛板区有显著性的变化(P〈0.001)。结论本研究证实复方樟柳碱不仅影响筛板区脉络膜的血管变化、调节睫状血管系统,也影响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调节视网膜血供。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血管铸型技术观察猫眼行视神经放射状切开术(RON)后视盘血管构筑的改变。 方法 健康成年家猫10只共20只眼,随机取单眼(共10只眼)行RON,对侧10只眼为正常对照。手术后90 d 20只眼均做树脂血管铸型标本,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 正常对照组:视盘血供主要来源是睫状后短动脉、软膜动脉和睫状视网膜动脉,视盘周围的脉络膜毛细血管不参与筛板前区血供,未见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和视神经周围完整的动脉环。手术组:手术切口处的视盘、视网膜血管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呈“V”型缺损,未造成视网膜大血管和脉络膜大血管层的损伤;未见切口处新生血管。 结论 RON可以造成视盘和周围局部组织的血管缺损,切口深度未达到秦氏环的解剖位置。(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170-172)  相似文献   

5.
视神经乳头的微血管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对100例200只人眼视乳头微血管构筑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Zinn 氏血管环对视乳头的血液供应具有重要作用。该血管环分支供应视乳头的筛板前区,筛板区及筛板后区的软膜血管网。2.筛板前区的血液供应直接来自睫状后短动脉或 Zinn 氏血管环的分支,脉络膜的血管仅发出少数分支供应此区。以上两观察结果与 S、S、Hayreh 的观点不同。3.视网膜中央动脉与睫状后短动脉两系统间可以在筛板后区软膜血管网和视神经内建立吻合,但在视神经眼内段尚未见到明显吻合现象。4.视乳头的微血管构筑与其组织结构相适应。表层最浅层呈放射状;筛板前区及筛板区呈层状;筛板后区呈纵横交错状。筛板前区及筛板区毛细血管口径最细,提示此两区容易发生缺血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动脉阻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视网膜内层的营养主要来自视网膜内的血液循环。除睫状视网膜动脉外,视网膜中央动脉是唯一的输入动脉,一旦输入的视网  相似文献   

7.
1871年Leibreich首次描述视网膜前动脉袢以来,仅有4例合并视网膜动脉分枝阻塞的报告。3例发病年龄为19-22岁。Brown等一例双眼视网膜前动脉袢而单眼动脉分枝阻塞的荧光素血管造影。见主要的动脉血供应来自视网膜睫状血管。本文报告3例视网膜前动脉袢阻塞合并视网膜动脉分枝阻塞,都有相似的睫状循环。证实有视网膜前动脉袢者,其视网膜和脉络膜也可有异常的血管供应。视网膜睫状动脉供应的存在是否视网膜前动脉袢易于发生阻塞仍不肯定。病例1,女性26岁,左眼上半视野突然全丧失24小时。血红蛋白电泳等化验结果正常。视力  相似文献   

8.
睫状视网膜动脉是灌注黄斑区血流的动脉,可走行于黄斑区上方或下方,供应黄斑区及其附近视网膜内层的小部分区域。当全身动脉压升高、睫状视网膜动脉灌注压降低或伴有血管炎症等其他异常时导致其发生阻塞,称为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临床上少见,其表现不一,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视网膜血管疾病联合发病。临床上共分为3型:Ⅰ型,单独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Ⅱ型,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Ⅲ型,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合并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现将我院2000-2005年期间收治的单独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3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并发睫状视网膜动脉(简称睫网动脉)阻塞患者,皆属炎性阻塞。考虑睫网动脉阻塞,除视网膜中央静脉压与睫网动脉压失去平衡因素外,可能尚有睫状视网膜动脉本身受炎症影响的因素。(中华眼底病杂志,1992,8:40-4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客观检测改善眼微循环状态的有效方法。方法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分析仪(HRF)检测在注射复方樟柳碱前、注射后30’分别进行2次检测,选择8点,记录项目3项:血流量,血流速,红细胞平均速率。结果除鼻侧无血管区视网膜外,注射30’后各部位血流量、血流速、红细胞移动速率均较注射前增加;视盘筛板区有显著性的变化,证实对睫状血管系统有调节作用。结论HRF可以通过筛板观测到脉络膜的血管变化,为直接检测脉络膜血管提供了客观手段。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并发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并发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孙喜兰,姜义德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是临床上常见的眼底疾病,但同时并发睫状视网膜动脉(以下简称睫网动脉)阻塞并不多见,现报告1例。患者女,39岁,左眼无原因的突然视力障碍3天,于1993年10月8日就诊,门诊以视网...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动脉阻塞(RAO)是眼科急症,分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毛细血管前微动脉阻塞。其发展迅速且预后差,危险因素多,尚缺乏治疗的标准方案。目前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案包括降眼压、高流量吸氧、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凝集等传统治疗以及溶栓、高压氧治疗、动脉介入等积极治疗方式。本文对RAO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彩色多普勒技术研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眼血流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眼动脉、睫状后短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Acuson公司Sequoia512型彩色电脑超声诊断仪,检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患侧17眼,健侧17跟及正常对照64眼眼动脉、睫状后短动脉、 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和视网膜中央静脉的最大血流速度。结果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侧眼动脉、睫状后短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眼视网膜中央静脉的最大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健眼,健眼睫状后短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血流动力学明显异常,彩色多普勒技术可作为研究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前部视神经的血供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在前部视神经的疾病几乎都会有血管的改变,如青光眼,或病因就是血管受损,如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因此了解前部视神经血供是十分重要的,而前部视神经的血供又是很复杂的。至今关于前部视神经的血供细节方面尚存有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1)是否存在Zinn氏动脉环?(2)视神经盘和筛板的血供是否来源于一个动脉系统?(3)脉络膜毛细血管是否进入视神经?(4)视神经盘主要血供来自哪个动脉?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一、视神经盘表面的血供视神经盘表面由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发出的分支供应。它们在视神经盘周围和视神经盘表…  相似文献   

15.
作者复习了1000例2000只眼的荧光造影的连续立体彩色照像,发现视网膜睫状动脉(一支或一支以上)的阳性率为49.5%(人),32.1%(眼);其中一眼有二支者占17%,14.6%为双侧。属黄斑部位者18.7%(人)。其大小、数目不等。采用的病例为:双视乳头清晰,无显著变异者959例与年轻健康者41例。方法是:用5倍放大的立体镜观察照片,记录视网膜睫状血管之大小数目及分布。标准是:起自或近于视乳头边缘之小动脉(Arterioles)且于进入视网膜前形成典型的袢或钩者才算。分布及大小:782支网膜睫状动脉中,88.2%位于典型之颞例位置。其中39%较大是足以供应黄斑循环的,这样大的睫状动脉于164例病人为单侧,另23例为双侧。故187例病人(占18.7%)至少有一只眼,其黄斑的血运,部分或全部导源于一支或数支较大之视网膜睫状动脉。43眼之视网膜睫状动脉来自鼻侧,45眼者来自上方,仅四眼来自下方,1例具有上方,颞侧、及鼻侧之视网膜睫状动脉。以往用直接观察眼底的方法发现视网膜睫状动脉之阳性率为7~29.6%。作者认为他的阳性率比较高的原因,系与检查方法有关。在前置镜或接触镜及裂隙灯下的直接观察,容易忽略细小的视网膜睫状血管,而且容易受瞳孔大小的影响。视网膜睫状动脉在进入视网膜前有典型的“伞把”样的屈折一下,而且它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中央动脉供血不足、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伴有海绵窦血栓的病例,国内尚未见文献报告。近期我们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作者已报告了用酶消化技术对人、猴、猫视网膜血管系的观察结果。本文报道用同样方法对猪、狗、羊、兔视网膜血管系的观察情况。猪的视网膜血管系猪视网膜血管的大小和形态与人眼的相似。猪眼没有视网膜中央动脉,3~4条睫状视网膜动脉及相应静脉由视盘向周边分布(图  相似文献   

18.
视网膜的血液供给,内层和外层不同。即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到外颗粒层,是通过脉络膜毛细血管的渗透扩散而来。从外丛状层到神经纤维层,由视网膜中央动脉分支供给。视网膜中央动脉,在视神经乳头部分为4支小动脉,并进一步分为2支,最后形成毛细血管。视网膜静脉系统也和动脉几乎平行走行,4支小静脉汇集在视乳头成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除锯齿缘部以外,动脉和静脉没有吻合。小动静脉存在于神经纤维层,像长短不一的藤从藤棚垂下,其支配下的毛细血管网分布在神经纤维层到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到内颗粒层;内颗粒层到外丛状层的3层。此外,在视乳头周围还有从视乳头伸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脉络膜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三角形脉络膜病变(triangular shaped choroidal alterations)已引起人们的注意。1971年Amalric首次报告因后睫状动脉阻塞引起的三角形脉络膜萎缩,并列举其原因有先天性、全身血管病变及外伤等。其后的文献记载多由外伤、特别是顿挫伤引起脉络膜循环障碍,而呈现以眼底后极部为顶点的三角形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故称之为外伤性三角综合征(traumatic triangular syndrome)。一、脉络膜血管系统的解剖外伤性三角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是脉络膜血管系统的特殊结构。古典教科书中描写脉络膜血管系统时,认为所有睫状短动脉的分枝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相互吻合,故一个血管的闭塞,一般并不产生脉络膜梗死。然而脉络膜炎症、转移性肿瘤与变性等病变通常呈局限性,这也是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20.
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SRNM)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在老年黄斑盘状变性中,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讨论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形成的发病机理、临床发展及其与黄斑盘状变性的关系。一、一般解剖及新生血管膜发生部位视网膜色素上皮(RPE)、Bruch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在生理功能上可认为是一个单位。在光、电镜下Bruch膜分为五层,中间为弹力纤维层和内外胶原层。最外层为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基底膜,没有一清晰的组织层,不能与脉络膜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