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何林  钟琪 《针灸临床杂志》2020,36(12):21-24
摘要:目的:探讨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针刺“五泉穴”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及对血清TGF-β1和NSE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针刺“五泉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泻阴补阳针刺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上肢和下肢Ashworth评分、Barthel 评分、CSI 评分、FIM评分和FMA评分及血清TGF-β1和NSE水平。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Ashworth评分明显降低(P <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 <0.05);两组患者Barthel 评分、FIM评分和FMA评分水平显著升高,CSI 评分明显降低(P <0.05);并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 <0.05);两组患者NSE水平显著降低,TGF-β1水平显著升高(P <0.05);并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 <0.05)。结论:采用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针刺“五泉穴”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血清TGF-β1和NSE水平,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五泉穴治疗弛缓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五泉穴(极泉、天泉、曲泉、阴陵泉、涌泉)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9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五泉穴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弛缓性瘫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调督通阳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俞国桥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0):577-578
目的观察调督通阳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痉挛性瘫痪患者按门诊序号随机分为调督通阳针法组(治疗组)52例,常规针刺组(对照组)51例。治疗组取夹脊穴、头部督脉经穴为主进行治疗;对照组取手足三阳经穴进行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55.8%,对照组愈显率为2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督通阳针法为治疗痉挛性瘫痪有良好疗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背俞穴组、夹脊穴组、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针刺不同穴位,评定治疗前及治疗2、4个月时患者肢体肌张力、痉挛指数以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探讨针刺治疗疗效与患者合并症、年龄及病程的关系。结果夹脊穴组与背俞穴组在治疗2个月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月后,夹脊穴组优于背俞穴组(P〈0.05),背俞穴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合并症、年龄≥70岁、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与无合并症、年龄〈70岁、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近期疗效与针刺背俞穴相当,而远期疗效优于针刺背俞穴;针刺夹脊穴与背俞穴近、远期疗效均优于肢体取穴组。针刺治疗对于恢复期、无合并症、年龄〈70岁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针刺“五泉穴”治疗中风Broca失语的临床观察和试验研究,验证针刺“五泉穴”治疗中风Broca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Broca失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五泉穴”(试验组)和传统针刺(对照组),每组38例。均进行为期21 d的治疗,按照汉语失语检测法(CRRCAE)量表评分。结果:两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理解力改善状况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五泉穴疗法对中风Broca失语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并且对于中风Broca失语症状的改善优于传统穴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针刺"五泉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将58例脑卒中后肢体瘫痪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康复训练方式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针刺五泉穴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提示治疗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脑卒中后肢体瘫痪患者采用针刺"五泉穴"配合康复训练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脊电针方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60例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成电针组(头脊电针组)30例,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结果.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ugl-Meyer评分比较结果显示电针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组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头脊电针治疗方法能显著降低肌张力,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8.
针刺五志穴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观察针刺五志穴治疗中风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五志穴治疗;对照组采用百忧解治疗。观察2组疗效及Hamilton抑郁量表积分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1.9%、对照组为76.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五志穴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综合疗效优于百忧解。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经筋结点结合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中频药物导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经筋结点结合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五泉穴”联合华佗再造丸治疗中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运动性失语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华佗再造丸,1次4~8g,1d2~3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五泉穴”针刺治疗(聚泉、上廉泉、左右旁廉泉、涌泉)。针尖向舌根方向斜刺25~35mm,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20s,留针30min,每10min捻转20s,行平补平泻手法。两组均以20d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0d随访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恢复25例,显效9例,进步1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恢复18例,显效7例,进步3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3.68%。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五泉穴”联合华佗再造丸治疗中风运动性失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采用电针夹脊穴法和传统针刺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结合穴位注射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共30例,采用经筋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治疗组取鱼际、尺泽、通里、大陵、曲泽、血海、阴陵泉、照海、三阴交、太溪等穴,实施经筋刺法。针刺结束后,选取34个穴位,用维生素B12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运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来测定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通过Barthel指分级法来评定;参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标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值、积分值进行评定。结论:经筋刺法结合穴位注射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能够有效地减轻中风偏瘫痉挛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115例病程在2天~30天的早、中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治疗组)63例和电针组(对照组)52例。后期70例周围性面瘫病程在30天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治疗组)39例,电针组(对照组)31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各组治疗后的疗效分析。结果:各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早、中期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88.5%,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后期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67.7%,两组有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无论早、中期还是后期更利于面瘫的恢复,疗效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汤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6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参芎葡萄糖口服液口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咄上加用针灸配合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汤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能够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面瘫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实验组(30例)和常规针刺对照组(30例),治疗4个疗程比较疗效。结果:电针实验组痊愈率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面瘫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头针结合天井穴治疗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瘫痪15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头皮针结合天井穴对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瘫痪的疗效。方法:在统一诊断标准以及入选标准的前提下,统一针刺方法,采用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Brunnstrom分级,Barthel氏ADL指数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该针法对脑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瘫痪患者的疗效。结果:头针结合天井穴针刺对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状态的改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结合天井穴针刺在改善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瘫痪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针刺配合温和灸治疗急性期重症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温和灸治疗急性期重症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方法,治疗组在普通针刺基础上,在翳风穴加用温和灸,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6%(31/3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7%(22/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13天,对照组平均治愈时间21天,治疗组平均治疗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和灸配合针刺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疗效可靠,有效减少治疗天数,缩短疗程,减少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梗塞软瘫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塞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肌张力达到Ashworth量表II级所需时间,以及NIHSS、BI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肌张力达到Ashworth量表II级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NIHSS、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显著缩短脑梗塞软瘫期,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用阴阳调整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下肢痉挛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寻找脑卒中后改善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取阴阳调整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普通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前后评定两组下肢肌张力疗效、肌张力改善值及FIM运动功能。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疗效比较,试验组显效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Ashworth评分改善值、FIM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阴阳调整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改善中风下肢痉挛疗效显著,优于单纯普通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法合用半导体激光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9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分期针刺合用半导体激光法(治疗组47例)和单纯分期针刺法(对照组45例)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87.2%,对照组66.7%,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97.9%,对照组82.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加激光治疗周围性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