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白头翁不同提取物及复方体外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白头翁汤源自《伤寒论》,由白头翁15g、黄柏12g、黄连6g、秦皮12g组成[1]。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为中医临床治疗热痢下重的主要方药,有研究表明白头翁汤及其主要成分对兔离体肠管的运动有明显抑制作用,证明其具止泻作用[2]。白头翁汤的君药白头翁为毛莨科多年生白头翁  相似文献   

2.
白头翁汤的成分分析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燕 《中成药》1995,17(3):35-36
白头翁汤最早出于《伤寒论》,由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能。主治热痢。近年来,对其成分分析和临床应用的报道较多。  相似文献   

3.
聂秋霞 《四川中医》1997,15(2):32-32
白头翁汤出自仲景《伤寒论》,是治疗热毒赤痢、疫毒痢的常用方。《伤寒论》说:“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又说:“下痢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可知本方所治不是一般湿热痢,临床应用只要辨证准确,随证加减疗效自不必说,但对于治疗慢性痢疾却应用者不多,若用之不当,反有伤胃损正之弊。慢性痢疾乃急性痢疾迁延而成。症见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发作时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腹部疼痛、饮食减少、倦怠怯冷等。此病理机制多为初痢治不得法,涩止大早或未及时治疗,使久病正虚、湿热留滞、病根未除,每受外邪或饮食不…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白头翁汤是仲师专为治疗热痢而设,见于《伤寒论》第371条及第373条,分别论述如下:“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方中白头翁、秦皮清热凉肝,为厥阴热痢之主药;佐以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坚阴厚肠,尤其能增强清热治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热利是中医临床常见疾病,笔者从《伤寒论》热利葛根黄芩黄连汤证、黄芩汤证和白头翁汤证的病因、病机及病位入手,探析热利的辨证施治,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
白头翁汤在妇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头翁汤(《伤寒论》)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四味药组成。为治疗热痢而设。笔者细研究方意,认为此方不必局限于治痢,只要抓住“湿热下注”、“热邪内蕴”的病因病机,便可推广用之。近年来,吾将此方运用于妇科临床,效果尚佳,兹举例如下: 一、阴痒帅××,女,38岁。1983年4月5日诊。月经周期正常,色深红,量较多。平素带  相似文献   

7.
白头翁汤加味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头翁汤出于《伤寒论·厥阴篇》,由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组成。原治湿热痢疾首选方剂。此方所主病机主要为肝经郁火、及下焦湿毒。基此,笔者近年来通过该方加减,用于热痢、产后痢、目赤、带下均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热痢黄某某,男,5岁,1986年初夏患者由其父母抱来就诊。述其子昨晚突然发热,腹痛腹泻,见脓血便日十余次.初起大便挟有粘液脓血,后几次为  相似文献   

8.
白头翁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头翁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热毒赤痢的有效方剂,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痛泻要方载于《景岳全书》,是主治肝旺脾虚泄泻的常用方,具有泻肝补脾之效。笔者多年来在临床中应用二方加减治疗溃疡  相似文献   

9.
正火邪为病最多,《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略)中,讲述火邪致病过半。针对火邪致痢的病机,在张仲景《伤寒论》之"白头翁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创制了"孙光荣清热利肠汤",用于治疗下痢脓血,腹痛肛灼、里急后重等症(方药组成:西洋参、生北芪、紫丹参、白头翁、川黄连、川黄柏、苦秦皮、蒲公英、金银花、车前仁、生甘草等。)——郑佳新、曹柏龙摘编自《医道中和——国医大师孙光荣临证心法要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就枢转少阳在痢疾治疗中的意义,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凡痢下脓血后重者,乃邪传入里,其病多属厥阴。如《伤寒论》厥阴篇云:“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之主”;“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医学心悟》治痢散水煎剂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61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口服《医学心悟》治痢散水煎剂,对照组31例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疗程8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缓解的差异。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0.0%,对照组80.6%;中医证候缓解率治疗组100%,对照组90.3%;两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不良反应治痢散明显少于SASP。结论:治痢散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明显优于SASP,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喘证的治疗。方法:解读张仲景有关喘证的原文。结果:通过对《伤寒杂病论》有关条文的理解,归纳、总结治喘13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解肌祛风、降气定喘;辛温解表、化饮平喘;辛凉清热、宣肺平喘;表里双解、清热平喘;荡涤燥热,泻实平喘;宣泄寒湿,搐鼻定喘;泻下逐痰开肺平喘;宣肺泄热,降逆平喘;通阳散结,豁痰下气平喘;补虚散饮,通阳利水平喘;温运脾阳,除湿散寒平喘;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以定喘。结论:《伤寒杂病论》辨治喘证,在辨证上,既言证候,又指病机。施治上,则根据病机、病性、病位不同,因势利导,立方严谨,用药精当。  相似文献   

13.
麻黄附子细辛汤,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方主治太少两感证,为阳虚外感的代表方,临床应用广泛。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经络理论关系密切,该理论体系下的组方遣药亦与经气运行密不可分。文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从经气运行角度探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生理基础、组方机制、应用指征、使用范围等,意在触类旁通、灵活辨证以扩大本方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论治不寐探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寐之理论始于《黄帝内经》,不寐之论治,源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对不寐类病证的认识以阴阳为纲,以六经为辨证体系,注重阴阳平衡,把握阴阳消长,和脏腑经络的联系更加紧密。与《黄帝内经》对不寐类病证广泛抽象的论述相比,《伤寒杂病论》对不寐类病证的论述更加详尽准确,其创制的多首有效方剂,理法方药完备,更具临床指导性。笔者从理论升华、治则治法、方证运用等方面对不寐的临床诊疗进行探讨,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探讨《伤寒论》辨证的方法,认为其主要有六经为纲、脏腑定位、主症辨证、主脉辨证、类证辨证、试探性辨证等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16.
探讨《伤寒论》从经典范式逐渐转化为能够应对整个热病的通俗方法。《伤寒论》中涉及的临床基本问题,如鉴别诊断、辨证规律、治法宜忌、兼症处理、瘥后调理等,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和体系,可以视为经典范式。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清代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从临床治疗的角度将《伤寒论》从经典转向通俗,书中格局不变,轮廓更加清晰;概念不变,见解越发深刻;病证不变,内容明显扩展;治法不变,方药推陈出新,这是俞根初从临床角度对经典《伤寒论》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7.
中医以"法象"思维认识和治疗疾病,《伤寒论》提出"随证治之",即属这种思维.这一思维明示了经方的治病方式方法,胡希恕率先明确称为辨证依据症状反应.症状反应,即指患病后出现的症状.经方的理论,即主要是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治病规律.经方的辨证施治,辨证依据症状反应,不同于医经、时方的经络脏腑、五行六气、体质、病因等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分析<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的内存,在伤寒之类病中出现类似"霍乱"、以严重"吐利"为突出表现的病证,<伤寒论>将其冠以"崔乱病"之名.<伤寒论>撰用了"霍乱"之名,表明这类胃肠型伤寒之类病的特点,又有"霍乱"与伤寒的"雀乱病"鉴别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白头翁汤治疗小儿痢疾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口服头孢克肟干混悬剂,或静脉滴注头孢噻肟钠;治疗组75例,以白头翁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5.6%,治疗组有效率91.8%。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白头翁汤加味治疗小儿痢疾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医心方>、<金匮玉函经>诸书的考查,提出传世本<伤寒论>的"白虎加人参汤"很可能是"白虎汤"之误,如此似更接近仲景著作的原貌.从隋唐时期开始,医家们在实践中产生了新的经验,即在白虎汤中加入人参命名为白虎加人参汤而沿用至今;虽然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在应用时无实质区别,但清代医家舒驰远"或加人参,或不加参,当视其元气如何"的论述仍有参考意义.近年来学者们所谓据<伤寒论>叫大症不是白虎汤主证而应为白虎加人参汤所上的观点,实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