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柳 《中医药学刊》2010,(11):2247-2249
概括中药材颜色与疗效相关的现象为中药色象。对中药色象理论形成的背景与研究意义、中医药对皮肤色素代谢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进行了表述。认为结合现代医学的成熟技术,在深入研究色象中药对色素代谢影响的基础上,归纳中药色象理论,使之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对于提高色素代谢障碍疾病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是值得深入展开的。  相似文献   

2.
雷公藤作为疗效确切的免疫抑制剂常用于治疗多种风湿免疫病,但也是不良反应报道最多的中药之一。在传统中药配伍原则基础上提出"异类相制"理论,即有毒中药通过与不同性味、不同功效中药的合理配伍,以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既能减轻或消除毒性,又可全面兼顾病情、增强药效。基于"异类相制"理论开展的系列研究,在奠定临床实践基础的同时探讨雷公藤复方配伍减毒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深层诠释"异类相制"理论的科学内涵,为雷公藤类有毒中药的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药注射剂配伍应用中的注意问题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为临床安全,合理地配伍应用中药注射剂,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文献报道进行总结,并结合临床实践,从输液影响,颜色变化等九个方面对中药注射剂的配伍变化进行了总结和探讨。结果与结论:中药注射剂与其它药物的配伍时,需要从多方面对其进行认真考察,只要正确,合理地配伍应用,就可以避免发生配伍变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光明中医》2021,36(9)
随着疾病证型、症状有复杂化趋势的出现,此文以中医理论及诊病技术为基础提出方术繁方的概念,其主要理论特点是通过对疾病的病因、证型所表现的症状多样性与中药功效多样性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将中医组方配伍过程概括成全症配伍、药症合象、避毒选和等共五种方法,结合多味小量配伍方式提出中医方术五法繁方的概念,以药症合象为起点将中药的多效性和中医临床的多症状性进行结合,以期为临床诊断疾病探索一种具体的、易于实际处方的方剂配伍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角度探讨了病络学说的形成,及其与皮肤病的发展关系.并结合临床实践讨论了"以通为用"从络论治顽固性皮肤病,病络治疗应分清虚实寒热,并介绍了病络所致皮肤病的一些中药外治法.期望为顽固性难治性皮肤病的治疗探寻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6.
"以皮治皮"是以动植物的皮部入药治疗皮肤疾病,它源于中医"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一大特色。"以皮治皮"理论的发展,是历代医家临证用药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从动物皮类药物的药理研究、植物皮类药物的药理研究及"以皮治皮"思想的临床应用等方面阐明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益髓"类中药是中医药学发展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益髓"类药物在历代本草衍变中不断增补填充,有的药物性能逐渐完善,有的通过临床实践增加了益髓作用的记载,致使"益髓"类药物数量逐渐增多,功效逐渐标准、细化。通过对古今主流本草中具有"益髓"功效的中药进行初步统计分析,探讨"益髓"类中药在古今应用中的发展衍变历程及其变化原因,深入地发掘"益髓"类药物的功效及应用规律,为此类药物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邹世昌 《四川中医》2010,(5):123-125
为提高中医临床辨证用方的准确性和治愈率,需掌握和深入研究方剂配伍的规律,其重点在于以气味配伍理论来指导临床如何运用多味中药组成复方,并达到配方与病证相对应而产生应有的疗效。因此要加强方剂气味配伍的理论研究,用气味配伍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象思维存在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各个领域,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方法。中医皮肤病学是一门以皮损形态学为特征的极具中医特色的的临床学科,取象比类法在皮肤病的诊疗中应用极为广泛,欧阳恒教授临证中灵活运用象思维及取象比类法,引入药象学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色治色、以皮治皮、以形治形、以毒攻毒、寓搔止瘙"的"直观论治五法",以象诊象,以象治象,是辨证论治的延伸和扩展,对于指导临床、促进理论的研究与创新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中医药重视整体调节、辨证论治,在探寻其发病机理及药物的作用机理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中医药的治疗具有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相比现代医药有着较明显的优势,特别是中药复方中虫类药物的配伍应用,更为该病的治疗提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本文总结了中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及虫类药物运用的认识,并对近年来有关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虫类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理研究、实验研究以及临床运用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综述,以总结近年来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虫类药物的应用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1.
自刘完素以"取象比类"的思维扩展"玄府"内涵后,玄府理论得以不断发展,至今已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玄府理论在指导中药配伍方面也呈现出百家争鸣之势,并出现了诸多有关开通玄府的名方、验方及效方的临床与科研报道。通过分析此类传统中药复方在临床运用与科学研究中的现状,提炼出中药复方加中药单体的临证配伍思想,并基于玄府理论探讨中药复方加中药单体的临床运用以及其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统计与分析《中华本草》中花类中药外用的研究现状,以期对中药临床用药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对《中华本草》所收录中药进行一一筛选,以“来源”项下为花、花序、花托、花蕾、花柱等的中药名称纳入数据库,并将纳入的中药相关信息输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统计《中华本草》可外用花类药材的性味归经、毒性、外用功能、用法、用量等信息及花类中药临床使用前处理方式与方法与作用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中华本草》共明确记载外用功能的花类中药有127味,来源最多为花(95种,占比74.80%)。性味多寒凉(72种,占比56.69%),药性全面,临床一花可治疗多种疾病或一种疾病多种花类药物联用治疗。外用用法多种多样,临床使用前处理方法主要为捣敷、研末敷及研末调敷。部分花类中药临床外用功能与主治存在差异,导致花类药物虽作用强大但临床使用较为复杂且很难规范其外用功能与主治。花类中药外用主治疮疡等皮肤病,广泛应用于皮肤科、内科、外科、妇科及儿科等多种领域。统计发现部分花类中药记载不规范,外用用量不明确,大部分为外用适量。结论 花类药材临床外用应用广泛且数量总体较大,但花类药材的外用功能、用法用量仍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奥硝唑配伍的文献研究情况。方法:以2001年至2013年间中国知网收录公开发表的关于奥硝唑配伍研究的文献为基础,对奥硝唑配伍的类型和反应情况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部分中药、奥美拉唑以及抗生素类药物为奥硝唑的配伍禁忌。结论:奥硝唑会与多种药物产生配伍禁忌现象,需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常用中药桂枝,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的作用,体现了多功效单味中药的特点,其与不同药物组成的药对,决定了其不同功效的发挥。就其与多类药物配伍,体现"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调气和血"药对配伍做一论述。以古方为例对中药桂枝的配伍加以阐释,以期为其临床配伍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据方法探讨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方证与核心药物当归的配伍规律。方法:对CNKI收录的1956—2014年公开发表的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方剂、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涉及相关方剂予以清洗并建立方剂数据库,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关联规则和熵聚类算法对筛选出的222个方剂进行辨证分型,并对核心药物当归的用药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参与分析的方剂基本上可以归纳为7种证型,236味药物,以当归的使用频次最高。核心药物当归首选与止痛、行气、散瘀类药物配伍;与补益类药物配伍时,往往气血兼顾,同时要相应增强行气、活血、散瘀类药物;与散瘀类药物配伍时,却极少配伍补益类药物;与温通类药物配伍时,常常反佐牡丹皮凉血散瘀。结论:当归既有补血活血之功,又有温经止痛之效。由于痛经的首务在于止痛,故止痛、行气、散瘀类药物为其配伍首选,酌情辅以补益类药物。  相似文献   

16.
刘磊刚 《河南中医》2014,(7):1414-1415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配伍应用中须注意的问题。方法:按照中药注射剂在配伍过程中的变化所干涉的文献和临床实践,探讨在临床配伍中的中药注射剂产生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结果:中药注射剂在具体的配伍过程中,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与产生浑浊及沉淀、增加微粒数量、降低含量等有关。结论:若采取不恰当的方法进行合并药物配伍,就会导致药物发生异常反应,从而降低疗效,严重时还会加深毒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微生态研究受到全球瞩目,但事实上中医早在1700年前就开始使用人体粪便治疗疾病,而如今人体粪便类中药却备受冷落。文章通过对微生态学与中医学理论基础进行比较,强调了人体粪便类中药的理论优势,并通过阐述人体粪便类中药的临床优势表明其不应被取代。当前应抓住微生态学热潮为研究传统粪便类中药带来良好契机,以中医思想为指导,解决人体粪便类中药所存在的问题,最终实现微生态学与人体粪便类药物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苦参等中药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4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实验室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治疗效果对比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苦参等中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皮肤病的发病因素较多,中医治疗皮肤病常以脏腑辨证为主。五脏六腑之中,肝与皮肤病的关系最为密切,从肝论治皮肤病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常用藤类药多主入肝经,具有活血通络之效,完全契合皮肤病的主要病机。张晓杰善于将藤类药物的属性功效与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相结合辨证组方配伍,治疗多种皮肤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概述常用中药大黄与槐花在临床上的配伍应用,以指导临床用药与研究。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大黄与槐花在临床上的配伍应用主要在治疗肝病、肾病、结肠病、痔疮及皮肤病等方面,其中在肝病、肾病、结肠病的配伍应用更为广泛。结论:大黄与槐花在临床上的配伍应用广泛,在中医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