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股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8例置管患者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PICC组34例和股静脉组34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 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6%,而股静脉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股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股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结论 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危险性小,患者痛苦少,并发症轻微,不限制患者的活动,可长期留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股静脉穿刺适宜外周静脉条件差或有上腔静脉阻塞需从下肢静脉输液的化疗病员.  相似文献   

2.
徐媶  奚艳  吴小梅  汤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8):885-886,889
目的:比较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CVC)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5例老年危重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55例)和CVC组(50例),比较两组平均穿刺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平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ICC组平均穿刺时间少于CVC组;PICC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高于CVC组;PICC组平均留置时间长于C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的发生率PICC组与CV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满足了老年危重患者治疗的需要,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与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术(CVC)的利弊。[方法]将100例外科患者随机分为CVC组和PICC组,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操作时间、置管时患者的疼痛程度、置管后患者的舒适度、持续输液治疗24h以上的使用率以及科研组成员掌握两项技术的速度等。[结果]PICC组总置管成功率和1次置管成功率比CVC组高(P<0.01);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8%,CVC组28%(P<0.01);穿刺操作时间PICC组平均11±2.56min,CVC组平均32±3.28min(P<0.01);穿刺时疼痛度PICC组低于CVC组(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导管穿刺简单易行,护士易于掌握,并发症轻微,患者痛苦小,不限制患者活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皮下埋藏式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皮下埋藏式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寻找一种合理的可长期留置的中央静脉导管给药方式.方法 120例肿瘤根治术后患者,需长期全身化疗(9个月至2年).分3组:40例患者采用经皮外周插入式中央导管(PICC)化疗(PICC组),40例患者采用反复中心静脉穿刺置管(CVC)行化疗(CVC组:颈内静脉组和锁骨下静脉组各20例),40例患者采用皮下埋藏式中心静脉导管(PORT)行化疗(PORT组:颈内静脉组和锁骨下静脉组各20例).比较3组患者导管植入并发症及化疗期间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结果 PICC组的近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置入导管位置异常;中心静脉穿刺的近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血肿(颈内静脉)和气胸(锁骨下静脉).PICC组导管阻塞及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发生局部组织感染和全身感染的机会PIEC组和CVC组明显高于PORT组(均P<0.05).PORT组患者化疗期间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结论 经皮下泵中心静脉留置技术在肿瘤化疗患者应用中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行PICC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盲法穿刺置管,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置管,评估两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容易操作、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方法 108例肿瘤患者采用两种化疗路径,PICC组(A组)54例和一般周围静脉留置针组(B组)54例,分别观察两组留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ICC组无一例出现静脉炎及导管堵塞,留置时间长,对照组9例出现静脉炎,6例发生导管堵塞,留置时间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组穿刺安全、方便,留置时间长,是肿瘤患者长期化疗首选静脉输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肺癌化疗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依从性、PICC导管留置时间、留置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依从良好率和留置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可提高肺癌化疗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胃肠肿瘤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择158例胃肠肿瘤术后全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PICC组93例和对照组经中心静脉置管组(Central veins catheter,CVC)65例,通过观察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相关并发症和对患者营养指标影响,分析PICC对于TPN的安全性及效果。结果 PICC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CVC组,PICC组发生局部血肿并发症的可能性小于对照组。发生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感染、中止拔管等并发症方面,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术前及TPN 7天后的营养指标(体重、ALB、淋巴细胞计数)变化,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CVC方法相比,PICC在胃肠肿瘤术后行肠外营养的穿刺成功率更高,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相当,且可以获得相同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塞丁格技术置人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ICC)的操作体会。方法5例患者采用塞丁格技术从贵要静脉置入4Fr单腔Power PICC导管,术后拍摄X线片确定导管位置。结果5例患者置入Power PICC导管均一次成功。穿刺过程出血量少,患者痛苦感轻,置管后X线检查示导管末端位置在上腔静脉,输液通畅,无静脉炎发生。结论塞丁格技术置入Power PICC导管可提高穿刺成功率,有效减少术后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两种置管静脉输注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将我科124例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分为两组,1组74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PICC,2组50例经锁骨下静脉置管,比较平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结果:PICC平均留置时间及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CVC。结论:PICC和CVC置管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与CVC置管相比,PICC是一种较为安全、易于掌握的置管方法,对于长期输液或化疗的患者,PICC置管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心静脉导管术在长期大量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用于长期大量输液的效果,以寻找最佳输液途径。方法将需长期大量输液(长期≥15d,每日补液量≥2500ml)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采用PICC,对照组50例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留置时间PICC组长于浅静脉组,导管堵塞、液体渗漏、静脉炎、补钾疼痛的发生率PICC组低于浅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用于长期大量输液患者,可减少静脉置管并发症,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及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拔管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240例行PICC置管或CVC置管患者按照置管方式分为PICC组(n=140)与CVC组(n=100),所有患者均针对拔管因素开展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PICC组拔管例数显著少于CV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的导管留置时间为(29.06±5.47)d,CVC组的导管留置时间为(16.11±6.14)d,PICC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很大潜能,结合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置入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及其对PICC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经腋静脉置入PICC的14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经其他部位置入PICC的139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送管困难、第一次置管时导管异位及异位纠正成功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穿刺送管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异位纠正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经腋静脉置入PICC与其他部位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及纠正PICC导管异位的成功率,也能降低送管困难的发生率,值得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邱玉梅 《甘肃医药》2012,(9):705-708
目的:比较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探讨肿瘤患者输注化疗药物的静脉通路的方法。总结导管维护的有效护理措施,降低导管感染的风险。方法:对于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52例为PICC置管组,50例为CVC组。两组患者均按时完成化疗,总结置管期间的并发症。结果:PICC组中7例出现导管堵管,4例出现导管感染,PICC组置管时间为129天,每个置管维持1.8个化疗周期。而CVC组5例出现导管堵管,3例出现导管感染,置管时间为102天;比较发现年龄、性别、疾病的种类(P<0.05)无明显差异,导管感染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肿瘤患者免疫力低,留置时间长,导管感染机率增加,输液接头的使用均可增加导管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6.
李潘华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2):1749-1750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穿刺方法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白血病患儿249例,其中经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患儿125 例为观察组,头静脉置入PICC患儿124 例为对照组.比较2 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导管堵塞及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静脉炎和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患儿经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与头静脉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炎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高丽  冯晶晶  邓艳梅  郭玲  王国蓉  杨青  罗蕾   《四川医学》2023,44(12):1238-1242
目的 调查四川地区肿瘤患者化学治疗静脉通路选择情况,分析化学治疗静脉通路改变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化学治疗静脉通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对首次输注化疗药物的患者静脉通路进行追踪观察,包括留置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心静脉导管(CVC)等输液通路,统计患者化学治疗全程静脉通路使用情况,并分析静脉通路改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527例患者化学治疗全程仅使用中心静脉通路者占比83.87%,仅使用外周静脉通路占比12.90%,混合使用中心与外周静脉通路占比3.23%。未更改静脉通路的患者473例,更改静脉通路患者54例。未更改静脉通路中,PICC为241例(45.73%)、CVC为174例(33.02%)、留置针58例(11.01%)。更改静脉通路中,使用外周静脉后更改为中心静脉占10例(1.90%),使用中心静脉后更改为外周静脉占5例(0.95%),外周中心交替使用占2例(0.38%),使用CVC后更改为PICC占17例(3.23%),使用PICC更改为CVC为10例(1.90%),钢针留置针交替使用完成治疗的患者10例(1.90%)。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OR=2.531,P=0.047),高学历,如本科(OR=13.510,P<0.001),乳癌(OR=5.580,P=0.025),肿瘤专科医院(OR=3.071,P=0.018)增加静脉通路改变风险。结论 四川地区成人化疗药物静脉通路选择多样化,包括钢针、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等通路。影响患者通路改变的因素与患者性别、文化程度、肿瘤类型及医院性质有关,部分患者静脉通路选择缺乏前瞻性,致患者经历反复穿刺,需加强相关管理,保护患者血管,减少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84例进行治疗的肿瘤患者资料,其中44例患者行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组患者接受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两组患者穿刺渗血量、操作时间、保留时间,并就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从渗血量、操作时间、保留时间等指标上来看,观察组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静脉炎、导管堵塞、脱落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一般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来说,在肿瘤护理中实施PICC效果更好,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留置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化疗间隙应用社区护理的管道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化疗间隙应用社区护理方法,对照组化疗间隙在医院肿瘤科应用常规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方法。比较两组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感染、导管阻塞、脱管等并发症发生率、平均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感染、导管阻塞、脱管等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在化疗间隙到社区进行PICC管道护理,与回原肿瘤科进行管道护理效果一样安全可行,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反复置入导管的痛苦,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又可以方便患者及家属,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可在社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两种置管途径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4例早产儿分为经上肢静脉置管组40例,经下肢静脉置管组44例,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异位发生率、置管操作时间、置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下肢静脉组异位发生率与上肢静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置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下肢静脉置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降低,优于上肢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