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西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预见性护理,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0.82%比71.42%、36.73%比61.22%和4.08%比2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7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吴玲俐  温斌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78-79,83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56例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指征的患者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对两组患者开始溶栓时间、溶栓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 实验组从入院到开始溶栓所用平均时间、溶栓成功率和患者满意率分别为(21.10±12.39) min 、93.33%和96.67%;对照组分别为(36.12±13.82) min、69.23%和73.08%;两组间各组数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能使患者更快地接受溶栓治疗,提高溶栓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在该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53%,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96%,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期间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吴春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09-112,11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临床疗效,并为其临床护理提供新的方向。方法选取湘雅医院心内科于2010年5月~2012年9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而研究组给予预见性护理。由专人记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率作为统计描述,采取X^2检验。由专人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取显效、有效、无效、死亡作为等级划分,采取等级资料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待两组患者出院当天,分发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人院须知、心理舒适、疾病知识和护理巡视评分,记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作为统计描述,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前1天和溶栓后第2天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并记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作为统计描述,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①研究组显效24例,有效20例,无效8例,死亡0例,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8例,无效12例,死亡3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心律失常23例(57.5%),心源性休克22例(55.0%),心力衰竭2例(5.0%),对照组心律失常30例(75.0%),心源性休克30例(75.0%),心力衰竭7例(17.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研究组在人院须知、心理舒适、疾病知识和护理巡视方面的评分分别为(22.4±2.2)、(22.3±2.0)、(18.4±3.0)、(22.1±2.9)分,而对照组分别为(19.5±3.4)、(18.6±3.1)、(21.5±3.3)、(18.7±3.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两组患者在溶栓前的SDS和S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溶栓后SDS评分为(53.2±2.3)分,对照组为(60.8±2.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溶栓后SAS评分为(52.0±3.2)分,对照组为(60.5±2.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够提高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杨淑敏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2):161-162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其中男48例,女20例,年龄38~86岁,平均64.5岁;病变位于前间壁18例,广泛前壁15例,正后壁9例,下壁14例,心内膜下11例,经精心救护,治愈61例(89.7%),死亡7例(10.4%)。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要点,包括溶栓治疗前准备,规范用药,溶栓过程中的监护和并发症的观察。结果:9例患者中1例死亡,2例溶栓失败转院,6例恢复再通出院。结论:溶栓过程中严密的观察、精心的护理、细致的心电监护及防治并发症是溶栓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84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彤云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Z):100-100,102
报告了84例急性心肌梗死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通过溶栓前的常规准备和心理护理,溶栓时的严格用药,溶栓后的心电监护、吸氧、镇静止痛、出血的观察、饮食及大小便的护理、适时的健康教育等,溶栓治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预见性护理与常规护理在AMI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探讨AMI患者更好的院前急救方法。方法:将2010年12月-2012年12月79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在常规急救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以2008年11月-2010年11月的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按常规急救护理。比较患者急救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预见性护理干预不仅可以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而且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诊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选择不同时段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急救时间(包括病情评估时间、静脉通路建立时间、心电图时间及总急救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急救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救治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聚焦解决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祥玲  牛怀芝 《河北医学》2010,16(4):483-485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指导,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指导的基础上应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护理。出院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自我护理技巧和知识、遵医行为、病人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便秘、坠积性肺炎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焦解决模式能够架起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早期心脏康复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常规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护理方法,观察组进行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PCI术后的护理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脏指数(CI)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5.00%(P<0.05)。结论早期心脏康复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护理中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轻且少,应用价值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优质化的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2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抢救流程,观察组给予优质化的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院内复发率和院内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进出诊室时间为(42.67±12.18)min,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院内AMI复发率、院内再行PCI率分别是5.00%、8.33%,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为96.67%,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化的急诊护理可以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果和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进行康复活动的意义、护理原则。方法将16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随机分为两组,观测心率、心律、血压、并发症及精神状态、活动能力和运动耐量等,观察组(104例)制订和执行康复活动计划,对照组(59例)强调绝对卧床休息,一般护理两组相同,所得数据经t检验。结果观察组出现并发症8例,运动试验阳性6例,住院天数平均23.6d,对照组分别为11例、13例、36.4天。两组差异显(0.05>P>0.01)。结论个体化、循序渐进的医护人员监护下的早期康复活动,可以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体力和活动能力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程序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程序化护理的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2.31±3.94天明显短于对照组(t=3.242,p0.05);患者死亡率(5.56%)明显低于对照组(x2=2.486,P0.05)。结论:程序化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加快其康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18.
张淼 《实用全科医学》2005,3(6):565-565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捡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2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患者中5例出现穿刺处皮下淤血,1例肉眼血尿,21例心律失常,5例低血压。结论 有效的心理护理.溶栓前、中、后的观察及护理和正确、合理的生活护理可防止患者溶栓后出血、心肌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