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探讨非糖尿病老年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糖增高与老年AMI预后的关系,现对我院2000-2004年老年AMI住院患者208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2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正常血糖组46例(空腹血糖≤6.1 mmol/L)和血糖升高1组(6.1 mmoL/L<空腹血糖≤8.0 mmoL/L)38例、血糖升高2组(8.0 mmoL/L<空腹血糖≤11.1 mmoL/L)27例和血糖升高3组(空腹血糖>11.1 mmoL/L)11例,在入院第4周统计2组患者肌酸激酶(CK)、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心电图ST段恢复时间以及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血糖组比较,血糖升高1组在心肌酶和心电图恢复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血糖升高2组CK、AST恢复时间明显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病死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糖升高3组CK、AST、LDH和ST段恢复时间明显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非糖尿病AMI患者血糖>8.0 mmol/L以上时,随着血糖升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3.
李文涛  刘蕊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8):1290-1291
目的:观察入院血糖升高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43例急性STEMI患者,根据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分为高血糖组(血糖>11 mmol/L,55例)和血塘正常组(血糖≤11 mmol/L,188例),观察两组患者院内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糖组患者院内死亡率较血糖正常组患者显著增加(14.5%比5.3%.P=0.009),院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亦显著增多(32.7%比20.7%,P=0.026).结论:急性STEMI高血糖患者院内死亡及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显著高于入院血糖正常者.  相似文献   

4.
苏广强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2):2780-2781
目的:探讨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入院的AMI123例纳入研究。记录基线时各指标及入院时的血糖值及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数。按血糖水平进行分组,A组3.9~6.9mmol/L、B组7.0~11.09mmoml/L、C组≥11.1mmol/L。比较组间临床情况和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探讨住院期间AMI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的变量分别是入院时血糖水平、心肌梗死面积(CK-MB值评估)、心肌梗死范围(MIS)、ST段抬高、再梗死率、心率。各组比较,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血糖水平等因素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相关。结论:入院血糖水平与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相关,入院血糖水平升高是影响AMI患者预后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王彦兵 《基层医学论坛》2016,(35):4936-4937
目的:探讨血糖对重症病房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确诊的100例AMI患者,按入院时血糖检测结果将血糖<7.8 mmol/L的5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正常组),血糖≥7.8 mmol/L的46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应激性高血糖组)。比较2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不同时间段血糖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心血管病死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糖水平与重症病房AMI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血糖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临床应合理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敖勇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56-58
目的 研究血糖水平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5~2012年重庆九龙坡区中医院就诊的老年AMI患者432例,根据血糖水平和糖尿病史把患者分为A组(无糖尿病史+血糖<7.8 mmol/L,121例),B组(无糖尿病史+血糖≥7.8 mmol/L,205例),C组(有糖尿病史+血糖<7.8 mmol/L,42例),D组(有糖尿病史+血糖≥7.8 mmol/L,64例).对4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心绞痛、心律失常、再梗死、全因死亡4种结局的发生率.结果 ①4组患者中肌酸激酶(CK)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16,P<0.05),其中A组与B组、B组与C组、C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4,P< 0.05),其中A组与B组、B组与C组、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4组患者之间心绞痛、心律失常、再梗死、全因死亡4种结局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糖水平升高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AMI治疗过程中应控制血糖水平从而降低AMI患者的预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和预后的相关关系,为护士做好病情观察和准确评估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别以6.1mmol/L、7.0 mmol/L和8.0 mmol/L作为入院血糖水平的切入点,对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进行研究,比较2组预后的差异.结果 以6.1 mmol/L为切点分组,感染、心功能不全和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以7.0 mmol/L为切点分组,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入院血糖>8.0 mmol/L的患者心功能不全和病死率均较<8.0 mmol/L 者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护士应重视和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以指导临床评估预后和分级护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同空腹血糖(FBG)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58例AMI患者,根据患者血糖水平与既往有无糖尿病病史进行分组,分为正常FBG组、高FBG组、糖尿病(DM)组,对各组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进行观察,并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FBG等参数与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高FBG组、DM组患者近期恶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FB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BG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 AMI患者中高FBG发生较为普遍,而FBG是导致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对于AMI合并高FBG患者,临床需要及早进行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激激素和血糖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测定106例非糖尿病老年(≥6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即刻血糖水平,以随机血糖≥7.8 mmol/L为应激性高血糖,分为非应激性高血糖组(63例)和应激性高血糖组(43例),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和皮质醇、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及发病30 d内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情况.结果 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40.6%.应激性高血糖组的随机血糖、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ACTH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值均<0.01),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0.01).应激性高血糖组的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值均<0.05).应激性高血糖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488 4±0.073 7.显著低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的0.540 5±0.062 4(P<0.05).结论 入院血糖和应激激素异常增高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30 d内的预后较差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朱丽芳  雷闽湘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2):209-210,213
目的探讨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三组,A组(血糖正常组)、B组(血糖增高组)、C组(2型糖尿病组)。结果显示3.纽TG、TC、HDL及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显著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组及血糖升高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1.
贾志  郭牧  宋昱  张云强  梁海青 《重庆医学》2012,41(10):954-955,958
目的探讨强化血糖控制能否给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带来更大益处。方法将224例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入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降糖治疗组(A组)和强化降糖治疗组(B组),比较院内不良事件及6个月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均逐渐下降,B组于治疗24、72h、1周时空腹血糖均低于A组。在院期间B组心绞痛及严重心律失常均少于A组(P=0.038、P=0.021),但低血糖反应较A组增多(P=0.032);再梗死、心力衰竭、院内死亡及心脏主要不良事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随访,心绞痛、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及再住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采用强化血糖控制早期仍有临床意义,但远期无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D二聚体(D-dimer)质量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和远期心源性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AMI患者3 990例,根据D-dimer质量浓度分为3组:≤0.50 mg/L、0.51~0.80 mg/L、≥0.81 mg/L,平均随访时间为2.1 (1.0~4.0) 年。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D-dimer对心源性死亡的影响。结果 D-dimer≥0.81 mg/L组患者年龄较大、女性居多、体质量指数较低,既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较多,3支病变较为多见,住院期间肾小球滤过率较低,N末端B型利钠肽原峰值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50%患者比例明显升高。D-dimer≥0.81 mg/L组患者在随访期间累计心源性病死率(18.7%)高于D-dimer≤0.50 mg/L组(2.3%)和D-dimer 0.51~0.80 mg/L组(6.1%),且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D-dimer能独立预测AMI患者的心源性死亡(HR=1.71,95%CI:1.34~2.18,P<0.001)。结论 D-dimer能反映AMI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且D-dimer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AMI患者远期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空腹血糖、血脂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48h内测定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析血糖、血脂水平与脑急性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严重程度、梗塞灶大小与患者空腹血糖、血清LDL—C水平具有相关性(P〈0.05),与血清TC、TG、HDL—C水平无关(P〉0.05),血糖和LDL—C水平越高的患者梗塞程度严重,梗塞灶面积大,预后较差(P〈0.05)。结论:空腹血糖、LDL—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变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加强空腹血糖、血脂的监测和控制对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有益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钧乐  岳瑞华  张红  史若飞  徐幸 《重庆医学》2004,33(9):1358-1359
目的探讨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穿壁性AMI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阐明梗死之前心绞痛引起的缺血预适应效应对AMI的面积、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保护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梗死前48h有心绞痛的94例AMI患者(A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梗死前无心绞痛的39例患者(B组)相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学分数(LVEF),梗死后4周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24周后LVEF,A组有提高,B组则降低(P<0.05);住院病死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AMI前有心绞痛的患者,心梗后梗死面积缩小,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改善,与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心脏的保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科重症病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血糖发生率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2005年8月~2009年8月入住我院内科重症病房(ICU)的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症患者672例。结果共纳入6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2例高血糖,占59.8%。高血糖相较于血糖正常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HbAlc≥6.5%相较于HbAlc〈6.5%的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HbAlc〈6.5%有糖尿病病史病死率较无糖尿病病史患者病死率无明显增加。在HbAlc≥6.5%的患者中.无论既往是否有糖尿病病史,当血糖〉10mmol/L时病死率则明显增加。结论对于内科重症病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血糖与预后不良有关,对于高血糖患者不论是否有糖尿病病史,都要积极治疗。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在HbAlc〈6.5%.可能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6.
观察了高血压对268例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高血压病史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肌酸激酶(CPK)峰值与无病史组无明显差异。发病时血压急性暂时升高,亦不增加CPK峰值。一旦并发心绞痛,CPK峰值则显著降低(180.7±121.5对294.7±133.8)。然而,高血压病史组心功能不全、心脏破裂和住院病死率明显增多。提示长时间高血压引起的症状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刺激促使的侧支血管形成,不同程度地消除了高血压所致左室肥厚引起的心肌灌注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用氯丙嗪进行情绪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干预组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用氯丙嗪治疗。对照组23例患者用安定治疗。结果干预组患者中情绪反应正常者和轻度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T段持续抬高时间及持续性胸痛,室性心律失常、心梗延展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情绪反应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氯丙嗪进行情绪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氯丙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情绪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用氯丙嗪进行情绪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干预组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用氯丙嗪治疗。对照组23例患者用安定治疗。结果:干预组患者中情绪反应正常者和轻度者明显刘于对照组(P<0.01)。ST段持续抬高时间及持续性胸痛,室性心律失常、心梗延展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情绪反应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氯丙嗪进行情绪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心脏产生保护作用及与氧自由基和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22例)和缺血后适应组(B组,n=20例).记录两组患者临床基本特征、冠脉病变情况以及支架置入情况;PCI术前、术后2h、1、2、3d抽取动脉血2 mL送我院检验科生化室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术前及术后2h抽取动脉血2 mL离心、保存于-80℃冰箱,待标本收集完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特征、冠脉病变情况及支架置入情况比较无差异.B组术后2h血清MDA下降较A组明显(P<0.05),而B组血清SOD升高较A组明显(P<0.001),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B组SOD和MDA的变化呈负相关(r=-0.438,P=0.04),而A组呈正相关(r =0.301,P =0.05);B组术后2h血清CRP值升高幅度明显低于A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B组术后血清CRP伴随血清CK-MB下降幅度较A组明显(r=0.187,P<0.01).结论 缺血后适应通过降低STEMI患者直接PCI时氧自由基产生以及抑制炎症反应,对心脏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