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骨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例术前8例接受CT扫描,3例接受MRI检查。结果9例中骨脂肪瘤6例,骨血管脂肪瘤3例。6例骨脂肪瘤发生于骨内4例,骨旁2例。骨内脂肪瘤跟骨1例,距骨1例,眶骨1例,肱骨1例。骨旁脂肪瘤颅骨1例,股骨1例。骨血管脂肪瘤发生于肋骨1例,颅骨1例,椎骨1例。骨内脂肪瘤CT显示病变骨质呈轻度膨胀性改变,边缘见轻度硬化环,病灶内见脂肪密度及条弧形、结节状钙化,MRI显示病灶T1WI呈高信号,PDWI及T2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骨旁脂肪瘤CT呈不均匀高密度团块,MRI显示病灶T1WI呈高信号,T1WI及T2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3例骨血管脂肪瘤CT显示病变骨质呈显著膨胀性改变,骨破坏边缘及内部见多发骨嵴及粗大骨小梁,高密度骨针呈放射状、簇状或不规则排列。结论骨内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CT及MRI表现均以脂肪成分为主要特征,骨旁脂肪瘤CT以骨化性团块为特征,骨血管脂肪瘤骨质膨胀性改变较骨内脂肪瘤显著,病灶边缘及中心以多发骨嵴及粗大骨小梁为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和影像表现。方法对左侧顶骨海绵状血管瘤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讨论影像表现。结果本例因发现头部肿物10余年,近1周出现间断性头痛入院。行颅骨X线检查见自肿瘤中心向四周边缘放射状分布的骨针;颅骨CT检查示板障呈边界清楚的膨胀性骨破坏区,内有放射状骨嵴骨性间隔,放射状骨针与颅板垂直;颅骨MRI检查表现为T1WI和T2WI高信号,其内可见放射针状低信号间隔,增强后呈非均匀强化。综合影像检查结果诊断为左侧顶骨良性骨肿瘤,考虑血管瘤可能性大,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左侧顶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痊愈出院。结论颅骨血管瘤临床少见,综合分析影像学资料对术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影像学对颅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认识。方法:1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均经CT检查,其中3例行脑血管造影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肿瘤位于额颞顶部、额部、颅中窝、顶部各2例,额顶部、额颞部各1例,CT显示不均匀高密度区或混杂密度区,不均匀强化,2例伴颅骨破坏向颅外生长,MRI(2例)1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1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全部肿瘤边缘呈分叶状。脑血管造影(3例)见大脑前、中动脉受压或弧形移位,可见肿瘤血管显影。结论:对中老年颅脑CT、MRI等影像学表现酷似恶性脑膜瘤、胶质瘤或脑转移瘤者,结合病程短和病情急剧加重,应考虑本肿瘤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GCTB)的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6例脊柱GCTB患者均行MSCT及MRI检查,观察6例患者病变的分布、大小、形态及影像表现。结果 6例患者中,发生于胸椎2例,腰椎2例,骶椎2例。2例单椎体受累,分别为累及胸12椎体与腰4椎体,其中胸12椎体处肿瘤侵及椎弓附件及左侧第12肋骨头,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4例多椎体受累,分别为胸7~8椎体、腰4~5椎体、骶2~4椎体、骶1~3椎体,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椎间盘不同程度受累。MSCT显示为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壁变薄,并显示软组织密度影,其中4例突破骨皮质向外生长,边缘见骨包壳形成;3例见不规则骨嵴,2例骶骨病变位于骶骨中线两侧未侵及髂骨。MSCT增强扫描瘤体软组织肿块呈较明显强化。MRI显示2例单椎体受累者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多椎体受累并形成软组织肿块表现为T1WI及T2WI均呈混杂信号,病灶占据椎体大部,软组织肿块内可见囊性坏死区;增强扫描瘤体软组织肿块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脊柱GCTB的MS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累及的范围,为临床制定手术或放、化疗提供准确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5.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血管外皮细胞瘤19例,血管瘤型脑膜瘤25例,对其MRI与病理表现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MRI示19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肿瘤均位于颅内脑外,MR平扫T1WI呈高低不均信号15例,等信号4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15例,等信号4例;增强扫描14例呈不均匀显著强化;窄基底与脑膜相连11例;颅骨破坏6例。25例血管瘤型脑膜瘤MR平扫T1WI均匀较低信号及T2WI均匀较高信号21例,23例病灶显著均匀强化,16例呈宽基底与脑膜相连。病理示两种肿瘤来源不同。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与血管瘤型脑膜瘤其起源不同,而MRI则十分相似,前者是恶性肿瘤,往往出现分叶征、跨叶生长、与硬膜呈窄基底相连、有丰富的血管、肿瘤易出血坏死致信号不均匀、破坏邻近颅骨等特点,据此可与后者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长骨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影像表现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影像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发生在长骨的多形性肉瘤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X线、CT及MRI的影像特点.结果 20例中发生于长骨干骺端15例(其中股骨颈5例,其他干骺端10例),发生于骨干5例.5例股骨颈者均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1例其内可见高密度影.5例骨干者表现为虫蚀状骨质破坏,沿骨纵轴生长,纵径远大于横径(5例纵径均大于横径).发生于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干骺端的表现为大片状骨质破坏,或骨质破坏区夹杂粗细不等的骨嵴,2例可见骨膜三角.磁共振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表现为以等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磁共振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e,T2WI)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磁共振T2压脂序列(fat suppreion-T2WI,FS-T2WI)病灶边缘多可见高信号,11例核磁检查中7例病灶边缘见高信号.20例中9例可见较大软组织肿块,范围明显超过骨质破坏区.结论 发生在不同部位多形性肉瘤的X线、CT、MRI表现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股骨颈者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状骨质破坏;骨干者多表现为沿骨纵轴生长的虫蚀状骨质破坏;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干骺端为大片状骨质破坏,夹杂粗细不等的骨嵴.磁共振T1WI表现为以等信号为主;T2WI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FS-T2WI病灶边缘高信号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和MR诊断颅内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5例嗅神经母细胞瘤,分别行CT和MR扫描,分析其形态、骨质改变、密度、信号及强化特点。结果 本组病灶形态表现多样,3例呈圆形,4例呈椭圆形,4例呈蘑菇形,4例呈不规则形。4例病灶累及双侧筛窦、上颌窦及蝶窦,5例累及眼眶,6例累及颅底骨;10例病灶明显侵犯颅内脑实质。病灶CT均呈软组织密度影,5例病灶密度均匀,6例可见囊变区,4例可见钙化。病灶MRI表现为T2WI呈等、稍高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信号不均匀;当病灶侵犯脑实质可见脑内广泛水肿。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中等—明显强化。结论 嗅神经母细胞瘤多数呈跨越颅内外生长,CT检查能很好地显示嗅神经母细胞瘤骨质破坏的程度,MR检查能很好地显示颅内外侵犯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资料,9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结果颅内三叉神经鞘瘤分三型:颅后窝型(4例)、颅中窝型(3例)及骑跨型(9例);CT扫描肿瘤呈混杂密度、均无钙化;可见岩尖骨质吸收或破坏(4例)。肿瘤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病灶呈均匀强化,囊变(6例)病灶呈环状强化。结论CT和MRI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和增强表现,对颅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对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优于CT。  相似文献   

9.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特性,着重分析其MRI信号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放射学和MRI表现.结果 单骨发病17例,多发4例;其中病灶位于脊椎14例次,骨盆11例次,长骨5例次,颅骨1例次.放射学表现:浸润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6例,不规则硬化并浸润性骨质破坏3例,溶骨性骨破坏并囊状膨胀2例;18例见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影,CT扫描见软组织肿块直径平均约7.36 cm,相应层面骨质破坏区直径约3.64 cm.MRI检查T1WI显示病灶呈等信号12例,等低混杂信号2例;T2WI呈中等-稍高信号12例,高信号2例;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者10例.结论 骨盆及脊椎为本病好发部位,多侵犯单骨.骨质破坏的范围小而软组织肿块大,T2WI信号不高,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为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18例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5例病变中心位于蝶筛区,3例位于上颌窦。CT表现:病变形态均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密度与邻近肌肉相近,相对比较均匀,邻近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增强后病变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病变T1WI呈略低信号7例,呈等信号3例;T2WI呈略高信号8例,呈等信号2例。病变信号欠均匀,7例病变内部可见小条状或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4例可见短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均呈中度不均匀强化。15例病变广泛侵犯周围结构,MRI可清楚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其中眼眶受累8例,颅内受累8例,海绵窦受累5例,翼腭窝受累6例,鼻咽部受累3例。结论横纹肌肉瘤典型的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中度强化。CT可以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MRI能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的侵犯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颅咽管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咽管瘤CT和MRI表现。结果:37例颅咽管瘤中,27例呈囊性,CT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伴蛋壳样钙化,MRI25例呈长T1WI,2例短T1WI,均为长T2WI;7例囊实性,CT表现为混杂密度影,MRI T1WI呈低等混合信号,T2WI呈等高混合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实质部分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则环状强化;3例呈实性,CT表现为等或略高密度影,MRI呈等T1WI,长T2WI,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是诊断颅咽管瘤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不同分级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分级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不同分级HPC 39例,均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结果 39例患者中,WHO Ⅲ级间变型HPC 21例,WHO Ⅱ级HPC 18例,均位于颅内脑外.21例间变型HPC中,20例病灶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9例跨叶生长;MR平扫T1 WI呈等、高、低混杂信号20例,等信号1例;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20例,等信号1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显著强化19例;明显囊变坏死16例,“硬膜尾征”2例,相邻颅骨破坏10例,瘤周水肿明显16例.18例HPC中,病灶呈类圆形9例,跨叶生长3例;MR平扫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10例,等信号8例;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10例,等信号8例;增强扫描呈均匀显著强化10例;明显坏死囊变7例,“硬膜尾征”6例,相邻颅骨破坏2例,所有病灶瘤周水肿不明显.病理示间变型HPC Ki-67阳性细胞数平均(18.41±1.31)%,HPC Ki-67阳性细胞数平均(7.12±0.78)%.结论 颅内间变型HPC与HPC影像学表现有所差异,前者具有更明显的分叶状、跨叶生长倾向,肿瘤更易出血、坏死、囊变致信号不均匀,少见“硬膜尾征”,更易破坏邻近颅骨,瘤周水肿明显等特点,可与后者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鞘瘤伴脊柱骨破坏的影像表现,提高对此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伴脊柱骨破坏的神经鞘瘤,分析CT和MRI影像表现。结果:3例位于颈椎,4例位于胸椎,2例位于腰骶椎。肿瘤边界均比较清晰、呈分叶状、肿瘤体积大小差异较大,腰骶段肿瘤体积较颈胸椎者大。CT显示8例均表现为椎体和或附件骨质膨胀性骨破坏,3例肿瘤内可见残存骨嵴、2例可见硬化边,肿瘤均无完整骨壳;位于颈胸段者4例伴椎间孔扩大,位于腰骶段2例均伴骶孔扩大;MRI显示肿瘤在T1WI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信号不均匀,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结论:伴明显脊柱骨侵犯的神经鞘瘤少见,CT和MRI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呈分叶状、以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T2WI信号混杂,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4.
脊索瘤MRI表现与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脊索瘤的MRI表现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探讨MRI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索瘤,分析其MRI表现及有关鉴别诊断。其中13例行头颅MR平扫和增强扫描,3例分别行颈椎、骶尾部平扫。结果:13例颅底脊索瘤,局限于斜坡者4例,累及鞍区、中颅凹、蝶窦,呈广泛浸润生长者8例,同时累及后颅凹者1例;T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块影,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10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骶尾部脊索瘤2例,颈椎脊索瘤1例,在T1WI和T2WI上均呈混杂信号块影,可见骨质破坏,上段颈髓受累。16例均行手术治疗,有12例术后定期复查均有病变复发征象。结论:MRI可明确显示肿瘤的生长方式、浸润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对诊断和手术治疗的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脊柱淋巴瘤的CT、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脊柱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MRI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6例病理证实的脊柱淋巴瘤患者接受CT检查,12例接受MRI检查.结果 16例患者年龄8~63岁,共65个脊椎受累,颈、胸、腰骶椎分别为15、22、28个.11例患者病灶为多发、连续性,其中3例伴跳跃性分布.CT示病灶为溶骨、成骨、混合性骨质破坏及骨质破坏不明显各13、27、10、15个.MRI病灶以T1WI低或等信号、T2WI等和稍高信号为主.CT及MRI均显示椎管内侵犯范围较椎体破坏范围广泛的特点.结论 CT病灶呈多种形式骨质破坏,MRI以T1WI低或等、T2WI等和稍高信号为主,病灶易侵及椎旁或硬膜外间隙,沿椎管呈纵向分布;MRI对显示病灶较CT更清晰、敏感,部分病灶MRI可见信号异常而CT无明显骨质改变.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2123-2124
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间变型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经MR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4例患者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所有患者的病灶均位于颅内脑外,其中10例位于颅底。19例病灶呈分叶状或不规则,8例呈跨叶生长。CT平扫结果 :14例呈等、稍高、低混杂密度,1例呈等密度,9例颅骨破坏,1例瘤内钙化;增强扫描结果:13例呈显著不均匀强化。MR平扫结果:19例T1WI呈等、高、低混杂信号,1例呈等信号;17例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1例呈等、低混杂信号,1例呈等信号;增强扫描结果:17例呈显著不均匀强化,15例呈明显坏死囊变,8例呈明显出血,14例窄基底与脑膜连接,13例颅骨破坏,15例瘤周明显水肿。19例手术病理证实肿瘤呈分叶状,14例窄基底与硬脑膜连接。镜检结果表明19例呈肿瘤坏死囊变,10例出血,瘤细胞呈弥散性分布,间质存在许多裂隙状血管,免疫组化结果表明Ki-67水平升高。颅内间变型血管外皮细胞瘤基本呈分叶状,供血丰富,易出血、坏死、囊变导致密度不均,信号显著增强,大部分通过窄基底与硬膜连接,相邻颅骨出现溶骨性破坏,瘤周明显水肿,占位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对肾嗜酸性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的CT和(或)MRI表现。结果 CT检查12例,平扫8例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3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例瘤体周边有环状钙化。增强扫描后病灶呈轻中度强化,6例见星状瘢痕。MRI检查3例,2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1例T1WI呈等信号、T2WI等低信号。结论多数肾嗜酸性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MRI检查相结合,特别是动态扫描有助于术前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髂骨原发性淋巴瘤CT、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经穿刺细胞学检查的6例髂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6例均为单发,6例行CT平扫,2例CT增强检查,CT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浸润性骨质破坏1例,混合性骨质破坏1例,5例周围伴有较大软组织肿块,髋关节受累3例,骶髂关节受累2例,关节间隙保持正常。2例行CT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行MRI检查,T1WI主要表现为低信号3例,等信号1例,T2WI主要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髂骨原发性淋巴瘤与其它恶性骨肿瘤鉴别困难,但具有以下特点:全身症状轻、溶骨型骨质破坏伴或不伴骨膜反应及骨皮质增厚、软组织肿块明显而骨质破坏轻微、病变有包绕关节趋势(关节间隙保持正常)。  相似文献   

19.
动脉瘤样骨囊肿CT与MRI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与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14例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10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 在X线上ABC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在CT上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常有不同程度膨胀性改变,骨质破坏区内可见囊状低密度区及骨性分隔,MRI表现为T1WI及T2WI上可见病灶边缘有低信号环,病灶内主体部分充满囊状液体,信号混杂,在T1WI低或中高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可见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的分隔。Gd-DTPA增强扫描后可见囊壁及病灶内的分隔强化。结论 CT与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脂肪瘤(AML)的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ML的MSCT及MRI表现.结果 MSCT扫描显示肾上腺区低密度肿块14例,混杂密度肿块11例,实性肿块2例,双侧肾上腺多发混杂密度肿块1例,12例有钙化,5例有出血及坏死,其中有2例患者混杂密度肿块内既有钙化又有出血及坏死,13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19例做MRI检查的患者中,有11例MRI表现为右侧肾上腺区肿决T1wI、TW2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影,7例表现为左侧肾上腺区肿块T1wI、TW2 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1例双侧肾上腺多发病灶者表现为右侧肾上腺T1WI、TW2 I混杂高信号影,左侧多发病灶T1WI、TW2 I呈混杂信号.结论 MSCT及MRI在AML中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