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 对235例内镜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和对照组220例慢性胃炎患者均行13C呼气试验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阳性率,并同时测胃腔内pH值进行比较.结果 RE组与对照组Hp的阳性率分别为45.53 %、56.8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组Ⅰ、Ⅱ、Ⅲ级Hp的阳性率分别为51.95 %、16.82 %、14.52 %;RE组Ⅰ、Ⅱ级比较,Ⅰ、Ⅲ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Ⅲ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组Hp阳性胃腔内pH平均值为2.2,对照组Hp阳性胃腔内pH平均值为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p在RE的发生中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胆汁反流性胃炎(BRG)、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对192例病人作胃镜检查,并对胃或食管粘膜分别作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学妇科白带涂片快速染色法(CTB),进行分级。结果:BRG患者的Hp感染率为88.88%(96/108),RE患者的Hp感染率为35.71%(30/84),BRG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RE组,差别有显著意义;BRG患者CTB分级较RE高,差别有显著意义。Hp阳性RE患者胃镜分级、病理程度与Hp阴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而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不确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 7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期90例胃镜检查诊断为轻度慢性胃炎者为对照组,2组均行1 4C呼气试验及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p,比较其结果.结果观察组Hp感染率31.4%,对照组5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Hp感染率较低,Hp可能对反流性食管炎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及慢性胃炎中的检出率,进一步探讨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具有典型烧心、反酸等反流症状的患者经胃镜及病理证实为慢性胃炎及反流性食管炎,并同时做快速尿素酶实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 317例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209例(65.93%),胃镜及病理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62例(19.56%),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36例(58.71%),慢性胃炎共305例(96.83%),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285例(81.43%),反流性食管炎及慢性胃炎同时存在53例,其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33例(62.26%),其幽门螺杆菌感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反流性食管炎随病情加重其幽门螺杆菌感染检出率逐步下降,感染检出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感染的检出率低于慢性胃炎,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呈负相关,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中可能有—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过胃镜确诊的RE患者203例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16例,并在内镜下取两块黏膜组织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结合病理学检查(Giemsa染色)比较两组HP感染率,并将反流性食管炎按洛杉矶分类法分级,比较各级反流性食管炎的HP感染率。结果:203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HP感染率为37.93%,对照组为6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性食管炎A、B、C、D级HP感染率分别为40.45%、37.33%、34.62%、3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呈现反流性食管炎等级越轻,HP感染率越高的趋势。结论:HP感染有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Hp)的存在是否影响反流性食管炎(RE)的愈合率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有认为Hp的存在有利于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也有认为Hp的根治与食管炎的愈合率无关[2].本文对一组反流性食管炎作一分析,以探讨Hp的感染状况是否与反流性食管炎的愈合率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食管反流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就诊的患者,分为病例组125例和对照组100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Hp感染程度、GERD分级资料。结果病例组的Hp感染率为65.5%,对照组的Hp感染率为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疾病存在关联,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程度与GERD分级不相关。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方法经内镜检查确诊的102例GERD患者,按Hp检测结果分为Hp( )组和Hp(-)组,以内镜下食管炎的分级进行严重度比较。Hp( )组Hp根除后与Hp(-)组在6、12个月后进行复发率的比较。结果Hp( )组和Hp(-)组重度GERD检出率分别为35.3%和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 )GERD患者Hp根除后6、12个月食管炎总复发率为66.1%与Hp(-)组GERD4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p(-)者重度GERD发病率高于Hp( )者,Hp( )GERD患者Hp根除后12个月,其复发率较高,Hp对GERD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反流性食管炎185例临床特征及其与Hp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反流性食管炎(RE)临床特点,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观察185例RE的临床特征;检测其Hp感染率。结果:RE食道损伤以A级、B级为主,部分病例消化道外症状突出;RE组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食道损伤较轻;重度损害多见于老年人,且均伴胃十二指肠疾病;Hp感染可减少RE发生,RE患者Hp感染的治疗应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154-3155
探讨半夏泻心汤联合三联疗法对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选取在我院就诊的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患者11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半夏泻心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病理学积分、Hp根除率情况。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5%,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理学积分、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根除率为9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患者半夏泻心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症状,缓解病情,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与性别、年龄、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其他胃肠疾病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胃镜诊断的153例RE患者进行分析。结果RE占胃镜检查总人数的3.86%,男女比例2.12∶1,平均年龄53岁;各种引起酸、十二指肠液反流的疾病均与RE的发生有关;Hp阳性率32.0%,Ⅰ、Ⅱ、Ⅲ级食管炎中Hp感染率分别为32.7%、32.5%、25.0%,P>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是多因素疾病,与性别、年龄、生活习惯、引起反流的胃肠疾病有关,Hp感染不是反流性食管炎的致病因素,Hp感染与RE轻重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期间幽门螺杆菌 (Hp)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1 86例 ,依据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用奥美拉唑 +西沙必利治愈率及缓解率。结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Hp感染率为 36 %。Hp感染组 4周后的缓解率及治愈率分别为 92 .5 %和 82 .1 % ;8周后分别为 97.0 .%和 94.0 % ;非感染组 4周的缓解率及治愈率分别为 83 .1 %和 73 .9% ,8周后分别为 90 .7%和 89.0 %。两组比较缓解率、治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 <0 .0 1 )。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伴Hp感染者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 ,效果明显好于非感染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商河县人民医院中收治80例的慢性胃炎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用四联疗法,观察组采用四联疗法与益生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P=0.02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根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老年患者,可提升治疗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提高Hp根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非口源性口臭的关系。方法选择无牙周疾病的口臭患者68例,健康对照组70例,进行13C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对Hp感染的口臭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三联方案根除Hp,B组不予根除Hp治疗,检查两组患者Hp及口臭的根除情况。结果 68例口臭患者的Hp阳性率为64.7%(44/68)。无口臭对照组有23例为Hp阳性,Hp阳性率为3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4例口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2例予根除Hp治疗,其中19例根除Hp成功,根除率为86.4%,根除Hp者口臭缓解18例,占94.7%。B组22例未予根除Hp治疗,同期复查口臭,缓解为2例,占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非口源性口臭其中一个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电子胃镜和病理确诊的GERD患者72例及68例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别在胃窦取组织行快速尿素酶法及Giemsa染色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72例GERD患者Hp感染率为28%,其中Ⅰ级33%,Ⅱ级24%,Ⅲ级25%,对照组68例Hp感染率为52%,结果表明GERD患者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但GERD患者各级之间Hp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16.
Barrett食管、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方法:胃镜诊断Barrett食管109例,反流性食管炎125例,及对照组70例,分别在其胃窦部大、小弯各取2块活组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活检检测幽门螺杆茵.结果:Barrett食管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2.31%,反流性食管炎为33.78%,对照组为54.29%.Barrett食管和反流性食管炎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可能对Barrett食管及反流性食管炎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郭希菊 《临床医学》2005,25(4):79-80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粘膜损害所致的病症。RE与食管括约肌的功能状态(如括约肌压降低、一过性括约肌松弛)、食管酸清除和食管黏膜防御能力下降、胃排空延迟等有关。幽门螺杆菌(HI))在许多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RE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较低,原因尚未阐明。本文对Hp感染与RE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RE与Hp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4):2630-2632
探究西医三联疗法结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应用于慢性胃炎患者Hp(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慢性胃炎Hp感染患者84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各42例。单一组予以西医三联疗法治疗,于此基础上,联合组予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Hp根除率、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Hp根除率对比,联合组95.2%明显高于单一组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联合组97.6%明显高于单一组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明显低于单一组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慢性胃炎Hp感染患者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提高Hp根除率及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荆花胃康胶丸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为主的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耐药的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90例Hp耐药的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荆花胃康胶丸)50例,对照组(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40例。观察两组Hp根除率、治疗前后胃肠道症状缓解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82.0%,对照组Hp根除率85.0%,两者间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对上腹痛、反酸、嗳气症状改善均显著(P均〈0.05),但治疗组对纳差、腹胀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6.0%vs 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PPI为主的三联疗法对耐药Hp的根除率可与铋剂四联疗法相媲美,且不良反应较轻,对纳差、腹胀更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新疆阿克苏不同民族、性别成人胃食管反流病及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阿克苏地区上消化道症状患者650例,进行胃镜、病理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3C呼气试验。结果:(1)阿克苏地区汉族和维族胃食管反流病检出率分别为14.2%和26.1%,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分别为7.6%和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阿克苏地区男女胃食管反流病检出率分别为12.9%和14.4%;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分别为9.7%和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阿克苏地区汉族和维族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4.0%和23.1%,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5.0%和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克苏地区不同民族的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维族为高;而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