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DWI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乳腺MRI常规序列和DWI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患者资料。采用Siemens Magnetom Verio 3.0 T超导MRI扫描仪、乳腺线圈等设备。行轴位快速自旋回波T_1WI、T_2WI,反转恢复脂肪抑制技术,FLASH-3D动态增强扫描,DWI成像。结果:DCE-MRI示乳腺恶性肿瘤TIC多为Ⅱ、Ⅲ型曲线,良性肿瘤多为Ⅰ、Ⅱ型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诊断敏感度91.9%、特异度61.1%、准确性81.8%;ADC值诊断良恶性病变敏感度81.1%、特异度77.8%、准确性80.0%。DCE-MRI联合ADC值综合诊断良恶性病变敏感度94.6%、特异度61.1%、准确性83.6%。结论:DCE-MRI联合DWI能显著提高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dynamic contrast enhanecd MR-time signal intensity curve,DCE-TIC)、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值(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DWI-ADC)及其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0例乳腺病变患者,治疗前均进行MRI检查,并获得病理检查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CE-TIC、DWI-ADC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结果 120例乳腺病变患者,共发现136个病灶,恶性肿瘤78例(87个病灶),良性肿瘤42例(49个病灶);恶性病灶ADC值低于良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良性病灶TIC主要为I型,恶性病灶TIC主要为II型和III型,两组TIC曲线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DWI-ADC、DCE-TIC单独诊断相比,联合诊断效能较高(P 0. 05)。结论 DCE-TIC和DWIADC联合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MRI动态增强(DCE-MRI)技术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患者资料.采用1.5 TMR行乳腺肿块DWI,对感兴趣区( ROI)求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然后行动态增强扫描,获得第一分钟强化率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分析病变的MR信号、ADC值及TIC,并经统计学处理,比较良恶性病变的差异.结果 乳腺ADC值分别为:恶性肿块组(0.826±0.064)×10- 3mm2/s,良性病变组(1.214 +0.028)×10- 3mm2/s,正常腺体组(1.403±O.150)×10- mm2/s,经t检验,各组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第一分钟强化率良、恶性肿块组分别为(51.44±17.62)%、(68.46±14.75)%,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块多表现为早期快速强化.26个良性病灶均表现为类圆形均匀强化,减影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像上未见环状强化或血管纠集,TIC类型分别为Ⅰ型20个,Ⅱ型5个,Ⅲ型1个;24个恶性病变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减影后11个显示环形强化,MIP示12支迂曲的异常血管向肿块聚集,TIC类型分别为Ⅰ型6个,Ⅱ型4个,Ⅲ型14个.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预测,单独使用DWI、DCE-MRI及联合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分别为75%、80%、87.5%,特异性分别为76.92%、88%、92.3%,准确性分别为76%、84%、90%.结论 结合ADC值与TIC,较单独使用一种方法可明显提高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WI联合Fischer评分法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DWI与Fis-cher评分法诊断的乳腺肿块,计算各方法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恶性病灶的ADC值较良性病灶降低,但其鉴别良恶性病灶的敏感性较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中的Ⅲ型曲线多考虑为恶性,但良恶性病灶均可出现Ⅱ型曲线。结论:研究显示,DWI联合Fischer评分法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表现,结合表观扩散系数(ADC)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36个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形态学表现、血流动力学表现及ADC值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分析有意义的恶性征象,建立回归模型。结果对于肿块性病变,肿块边缘、内部增强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ADC值及1min增强率在良、恶性病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边缘不光滑、毛刺征、内部增强不均匀、廓清型曲线、ADC值<1.15×10-3mm2/s、1min增强率>105%为恶性征象。对于非肿块性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ADC值及1min增强率在良、恶性病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廓清型曲线、ADC值<1.35×10-3mm2/s、1min增强率>75%为恶性征象。肿块和非肿块性病变诊断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5.3%、84.6%、91.6%、74.6%、85.1%和82.0%、83.3%、91.1%、69.0%、82.4%。结论 DCE-MRI结合DWI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乳腺疾病患者中钆对比剂对 MRI 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是否有显著性影响,分析增强前后 ADC 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行乳腺 MRI 检查的35例患者共计38个病灶,所有病灶均经病理证实。笔者对比了增强前后正常乳腺组织及病灶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以及病灶增强前后的 ADC 值。结果(1)增强前后 DWI 的 SNR 及 CNR 无统计学差异;(2)恶性病灶增强前后的 ADC 值存在统计学差异,增强前后 ADC 值平均降幅11.6%;良性病灶增强前后的 ADC 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增强后 ADC 值能够更好地反映乳腺病变的恶性潜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T MRI对原发性卵巢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95个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原发性卵巢肿块均行MRI检查,比较良恶性病灶的基本特征、成份以及其在常规MRI和DWI图像的信号特点。结果:本组资料包括18例单纯性卵巢囊肿,22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6例良性和29例恶性卵巢肿瘤。多数良性肿瘤表现为实性(6/26)和囊性伴有间隔(7/26)。恶性肿瘤(13/29)多表现为囊性伴有实性结节。患者的年龄和肿块的最大径在良、恶性卵巢肿瘤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339,P=0.082)。在卵巢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间,病灶的传统MRI和DWI信号特点无显著差异(P=0.244,P=0.073),但ADC值在两者间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00)。结论:3T MRI可以很好地区分原发性附件肿块的信号特点。传统MRI和DWI信号特点无助于鉴别肿块的良、恶性,但ADC值有助于鉴别肿块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鉴别诊断腮腺良、恶性肿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0例(148个病灶)腮腺良性肿块和35例(41个病灶)恶性肿瘤的MRI资料,测量并比较腮腺良、恶性肿块的最小ADC值。结果在DWI序列扫描中,腮腺良性和恶性肿块均呈高信号,恶性肿瘤最小ADC值为(1.08±0.27)×10~(-3)mm~2/s,低于混合瘤(1.38±0.29)×10~(-3)mm~2/s、高于良性淋巴源性肿块(0.72±0.28)×10~(-3)mm~2/s,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ROC曲线分析,ADCmin阈值为1.17×10~(-3)mm~2/s时,区分腮腺恶性肿瘤和混合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4.2%、75.6%和0.825;ADCmin阈值为0.94×10~(-3)mm~2/s时,区分腮腺恶性肿瘤和良性淋巴源性肿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5.4%、81.5%和0.959%。结论最小ADC值对腮腺良、恶性肿块具有鉴别诊断价值,ADCmin值在0.94×10~(-3)mm~2/s~1.17×10~(-3)mm~2/s区间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动态增强MRI对软组织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动态增强MRI对软组织肿块和肿瘤样病变的良、恶性的鉴别价值。方法 对30例经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肿块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恶性肿瘤11例,良性肿块19例。将感兴趣区(ROI)的信号强度绘制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分别计算其0.5min斜率值。结果 30例软组织肿块的TIC分为3型,12例表现为I型曲线,其中10例为恶性肿瘤,2例为良性肿瘤;12例表现为Ⅱ型曲线,其中11例为良性肿块,1例为恶性肿瘤;6例表现为Ⅲ型曲线,均为良性肿块。11例恶性肿瘤中,10例病变的0.5min斜率值大于0.0057;19例良性肿块中,17例0.5min斜率小于0.0057;良、恶性肿瘤的TIC斜率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病变良、恶性和斜率值有相关性。以0.5min斜率值0.0057作为鉴别肿块良恶性的阈值,判断肿块良、恶性的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9.4%,阳性预测值为83.3%,阴性预测值为94.4%。结论 动态增强MRI可以较准确地预测肿瘤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DWI在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软组织肿瘤的DWI表现,其中恶性16例,良性9例;b值为0、800 s/mm~2;ROI置于肿瘤实性部分及同层面正常肌肉组织,尽量避开坏死、出血、瘢痕、钙化、肌间隙等部位,测量病灶与正常肌肉组织ADC值,比较良恶性肿瘤及正常肌肉组织ADC值的差异。结果:恶性肿瘤组ADC值低于良性肿瘤组(t=3.35,P0.05);恶性肿瘤组与正常肌肉组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中瘤周水肿16例,其中恶性13例,良性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对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MR DWI诊断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价值,寻找较合适的诊断界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9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69个病灶)和67例良性肿块患者(69个病灶)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平扫和DWI检查,分别测量乳腺癌病灶和其对侧正常乳腺、良性病灶和其对侧正常乳腺组织的ADC值,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通过绘制各组ADC值的ROC曲线,寻找各组病变间ADC值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肿瘤的ADC值为(0.925 ±0.268)×10-3 mm2/s,对侧正常乳腺组织ADC值为(1.680±0.446)×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8,P<0.01);良性肿块的ADC值为(1.350±0.383)×10-3 mm2/s,对侧正常乳腺组织ADC值为(1.690±0.356)×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4,P<0.01);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1).将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肿瘤和其对侧正常乳腺组织、良性肿块和其对侧正常乳腺组织、恶性和良性肿瘤所得ADC值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0.794和0.847.ADC值鉴别恶性肿瘤与其对侧正常组织、良性肿瘤与其对侧正常组织、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之间的最佳ADC值界值分别为1.185×10-3、1.505×10-3、1.015×10-3mm2/s,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9%和85.5%、79.7%和63.5%、75.4%和87.0%.结论 MR DWI对诊断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具有较好的价值,鉴别其与良性病变的ADC界值为1.015×10-3mm2/s.  相似文献   

12.
早期增强MRI对良恶性卵巢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MR早期动态增强对良恶性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6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含有实质成分的卵巢肿瘤的早期动态增强表现 ,评价标准包括时间 信号曲线 (TIC)类型(共 3型 )、早期强化率、强化峰值时间和曲线斜率值。结果 良性肿瘤 19例中Ⅰ型曲线 3例 ,Ⅱ型曲线 3例 ,Ⅲ型曲线 13例 ;低度恶性肿瘤 5例中Ⅰ型曲线 4例 ,Ⅱ型曲线 1例 ,无Ⅲ型曲线 ;恶性肿瘤4 4例中Ⅰ型曲线 4 1例 ,Ⅱ型曲线 3例 ,无Ⅲ型曲线。表现为Ⅰ型和Ⅲ型曲线的良恶性卵巢肿瘤共6 1例 ,其中 16例良性肿瘤主要呈Ⅲ型曲线 (13例 ) ,4 1例恶性肿瘤全部为Ⅰ型曲线 ,无Ⅲ型曲线。良性肿瘤早期强化率低 [(6 8± 2 7) % ],强化峰值时间长 [(16 3 5 3± 5 8 5 4 )s],曲线斜率低 (3 5 6± 3 4 2 ) ;恶性肿瘤早期强化率高 [(12 8± 15 ) % ],强化峰值时间短 [(72 89± 10 84 )s],曲线斜率值高 (9 6 9±1 4 1)。良恶性肿瘤在曲线表现类型、早期强化率、强化峰值时间和曲线斜率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结论 早期动态增强MR有助于良恶性卵巢肿瘤鉴别。Ⅰ型曲线提示恶性肿瘤 ,Ⅱ型曲线肿瘤性质不确定 ,Ⅲ型曲线提示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3.
乳腺叶状肿瘤MRI表现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s,PTs)MRI平扫、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波谱(MRS)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MRI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搜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乳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乳腺PTs,按照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磁共振成像(BI-RADS-MRI)标准,回顾性分析病变的MRI表现,包括形态学、平扫T1WI及T2WI信号、动态增强表现及强化曲线类型、DWI信号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MRS表现特征。结果5例乳腺PTs病理诊断良性1例,交界性2例,恶性2例。MRI上4例表现为分叶状,1例为卵圆形;5例PTsMRI平扫T1WI均呈较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中1例内有低信号分隔;4例行动态增强检查的PTs于动态增强早中期(增强后第一至第三时相)呈快速渐进性强化,动态增强中后期时间-信号强度曲线3例呈平台型,1例呈轻度流出型;5例PTs于DWI上均呈高信号,ADC值低于正常乳腺组织,且低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3例行MRS检查,均可见胆碱(Cho)峰。结论MRI检查有助于乳腺PTs的诊断,但确诊仍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拟诊乳腺病变的60例患者行MR检查,将病灶形态学、早期增强率、时间-信号曲线(TIC)、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病灶周围组织与病灶ADC的差值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早期增强率、TIC、ADC值、ADC差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1、0.808、0.882、0.959,早期增强率、ADC值、ADC差值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163%、1.30×10-3mm2/s、0.47×10-3 mm2/s.形态学、早期增强率、Ⅲ型曲线、Ⅱ型及Ⅲ型曲线、ADC值、ADC差值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53.1%、59.4%、43.8%、90.6%、93.8%、96.9%,特异性分别为85.7%、82.1%、89.3%、57.1%、75.0%、82.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1.0%、79.2%、82.4%、70.7%、81.1%、86.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5%、63.9%、58.1%、84.2%、91.3%、95.8%,准确率分别为68.3%、70.0%、65.0%、75.0%、85.0%、90.0%.结论 DCE MRI与DWl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其中ADC差值诊断效能最高,需多种方法综合诊断互补不足,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MRI各常用扫描序列在乳腺小肿块型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MRI检查并经组织学病理证实的肿块型乳腺病灶132个,肿块最大径均≤2cm。分析病灶MR T_1WI、T_2WI、DWI信号特点及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包括病灶的形状、边缘、内部强化特征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按最新版BI-RADS分类进行评估,探讨MRI在乳腺小肿块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乳腺132个病灶中83个恶性,49个良性。良恶性病变的T_1WI、T_2WI、DWI信号特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CE-MRI良、恶性病变的形状(圆形或卵圆形、不规则形)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61),边缘特征(清晰、不规则、毛刺)、内部强化特征(均匀、不均匀、环形、内部暗分隔)及TIC曲线类型(流入型、平台型、流出型)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MRI诊断乳腺小肿块病变的确诊率为92.42%,假阳性率为8.16%、假阴性率为7.23%。结论准确分析病变的DCE-MRI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能明显提高乳腺小肿块病变良、恶性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早期乳腺癌的检出及定性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WI及其定量参数ADC值对颈部淋巴结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49例共116个病灶,分为恶性组28例(60个病灶)和良性组21例(56个病灶)。患者均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并比较2组的ADC值,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观察ADC值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组淋巴结平均ADC值为(0.73±0.17)×10~(-3)mm~2/s,低于良性组的(1.02±0.23)×10~(-3)mm~2/s(P0.05)。经ROC曲线分析,ADC阈值为0.82×10~(-3)mm~2/s时,区分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8.6%、73.3%和0.843。结论:ADC值对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病变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浸润性乳腺癌肿块与非肿块两种强化方式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布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的170例患者,共170个病灶,术前有完整的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影像资料。在动态增强图像上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将病灶分为肿块强化(116例)及非肿块强化(54例)。对关注病灶测量3次ADC值,取其中最小ADC值纳入研究,比较两种强化方式ADC值的差异和频数分布特点,并比较两种强化方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有无差异。结果170个浸润性乳腺癌平均ADC值为(0.99±0.18)×10^-3mm^2/s;肿块强化病灶的ADC值低于非肿块强化病灶[(0.96±0.15)×10^-3mm^2/s比(1.08±0.22)×10^-3mm^2/s,P<0.001];ADC直方图显示肿块病灶的ADC值比非肿块病灶分布更集中。肿块病灶的TIC曲线分别为Ⅰ型1例、Ⅱ型10例、Ⅲ型105例,非肿块强化病灶的TIC曲线分别为Ⅰ型5例、Ⅱ型13例、Ⅲ型36例,两组TIC曲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肿块和非肿块强化浸润性乳腺癌的ADC值存在系统性差异,非肿块的ADC值分布离散可能来自于非肿块测量的部分容积效应,应用ADC作为界值时应区别对待两者的ADC值。  相似文献   

18.
乳腺非肿块性浸润性导管癌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非肿块性浸润性导管癌的MRI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非肿块性浸润性导管癌,分析病灶的形态、信号特点、ADC值及增强时间-信号曲线(TIC)的类型。结果 27例乳腺癌中,T1WI呈低信号3例,等信号22例,高信号2例;T2WI呈高信号18例,等或稍低信号9例。DWI呈等信号4例,高信号23例。ADC值范围(0.78~1.35)×10-3mm2/s,平均(1.15±0.21)×10-3mm2/s。病灶分布呈节段性17例,局灶性1例,多区域性5例,弥漫性4例。14例见患侧乳腺有明显粗大的动脉血管显影。TIC曲线呈平台型(Ⅱ型)8例,廓清型(Ⅲ型)19例。结论乳腺非肿块性浸润性导管癌的MRI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以节段性分布、较低的ADC值及Ⅲ型TIC曲线诊断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模态MRI对非肿块型乳腺癌(NMB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良、恶性乳腺非肿块样强化(NMLE)病变患者54例,分析比较两者的MRI特征。结果 54例患者共58个NMLE病灶,其中恶性病灶35个,良性病灶23个。NMBC以等信号(n=20)及稍高信号(n=12)为主;病灶多表现为叶段分布(n=14)及区域分布(n=9);内部强化方式以不均匀强化(n=15)及簇样环形强化(n=13)为主; TIC曲线类型以Ⅱ型(n=19)及Ⅲ型(n=9)多见;平均ADC值范围为(1.07±0.11)×10~(-3)mm~2/s。良性NMLE病灶以稍高信号(n=8)、等信号(n=7)及高信号(n=7)常见;病灶多表现为局灶分布(n=9)及区域分布(n=6);内部强化方式以均匀强化(n=11)及簇样环形强化(n=5)为主; TIC曲线以Ⅰ型(n=12)及Ⅱ型(n=9)多见;平均ADC值范围为(1.25±0.07)×10~(-3)mm~2/s。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在等信号和高信号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局灶分布和叶段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均匀强化和不均匀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Ⅰ型TIC曲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模态MRI表现为脂肪抑制T_2WI等信号、叶段分布、不均匀强化及较低ADC值对NMBC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部良恶性病变的DWI表现及ADC值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将行胸部MRI及DWI检查的肺内有直径1cm以上的结节、肿块或实性病变的64例共76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分析病变的DWI表现,对病变进行ADC值定量分析,比较肺良恶性病变及不同组织学类型肺癌ADC值的差异。结果:恶性病变DWI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高信号结节或肿块,良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等、稍高信号的结节或肿块。恶性病变组ADC值为(1.241±0.316)×10-3 mm2/s,良性病变组ADC值为(1.819±0.409)×10-3 mm2/s,良恶性病变组ADC值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中央型肺癌瘤灶实质的ADC值为(1.237±0.251)×10-3 mm2/s;周围型肺癌瘤灶实质的ADC值为(1.254±0.196)×10-3 mm2/s,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ADC值与鳞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及肉瘤样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ADC值高于其它病理类型。结论:DWI实现了肺部病变ADC值的定量分析,有望成为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一种新方法,是常规MRI检查的一个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