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动态     
奚世文  陈岩 《腹部外科》2016,(3):153-155
病人:女性,69岁,因间断性上腹部隐痛不适1年于2015年10月8日就诊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史5年,最高血压180/100 mmHg,平素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拜心同)1片/d,血压保持140/90mmHg左右,40年前曾行卵巢囊肿切除术.腹部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胃CT扫描见胃窦旁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4.2 cm×4.7 cm,CT值约17 Hu,边缘毛糙,增强扫描以边缘强化为著,与胃窦壁大弯侧分界欠清.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724、CA-199、CA-125均在正常范围内.于2015年10月12日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胃窦大弯旁一大小约5.0 cm×5.0 cm肿物,边界清楚,与胃壁连接,遂行腹腔镜下胃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胃窦)血管周细胞瘤伴出血梗死,周围脂肪组织内淋巴结2枚反应性增生.免疫组化:CD34(+),CD68(-),Lysozyme(-).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4岁。上腹部疼痛1个月于2006年12月6日入院。既往无胃病史。查体:腹软,肝脾未触及,右上腹饱满,可触及一5.0cm×6.0cm大小包块,触痛明显,上界不清。胃镜检查:前壁偏小弯侧黏膜略隆起,大小约2.5cm×2.5cm,表面粗糙,散在糜烂。病理活检:胃腺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胃窦大弯侧见-3.5cm×2.2cm阴影,有增强,诊断:胃窦大弯侧间质瘤可能性大。临床诊断:早期胃癌,胃间质瘤(中度恶性)。于2006年12月9日在全麻下行根治性远端胃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胃窦前壁近大弯侧有一大小约7.0cm×6.0cm外生型肿块,边界清.未侵及黏膜.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梭形细胞瘤。胃窦近小弯侧黏膜有一大小约2.0cm×1.5cm肿瘤。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23岁。阵发性上腹痛7个月,夜间及阴雨天加重,左侧卧位减轻,伴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查体:Bp140/96mmHg,P84次/分。巩膜、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表浅淋巴结不大。腹平软,左上腹部可扪及一鸡蛋大小之圆形肿块,界限不清,质较软,触痛( )。B型超声波显示胰尾部有4.7×4.5cm边缘光滑的圆形肿块。CT扫描腹主动脉与胰尾之间可见4×4.5cm边缘不太光滑的密度增高肿块,提示后腹腔实质性肿物。临床诊断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膜后小肠系膜根部一鸡蛋大小肿物,无完整包膜,表面不光滑,满布血管,与腹主动脉粘连甚密,行肿瘤切除术。血压术中达140~180/80~120 mmHg,术毕130/80mmHg,出院时120/80mmHg。病理诊断:化学感受器瘤。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76岁,因体检发现"胃占位"于2012年9月入院。行腹部增强CT扫描提示胃角小弯侧间质瘤可能,大小约36 mm×38 mm;胃镜检查示胃体小弯及胃角的胃壁饱满,可见1.5 cm×1.5 cm粘膜隆起。患者无外伤史、腹部手术史,无糖尿病史。入院后5 d在全麻下行胃局部切除术。术中见病灶位于胃窦小弯侧,约4 cm×4 cm。依据胃间质瘤手术原则,切除原发病灶及周围2 cm范围胃壁组织。直线切割闭合器切除标本后,胃窦部形成管状胃形态,术中胃镜检查示直径  相似文献   

5.
例 1患者女 ,36岁。因间歇性剑下胀痛 3年就诊。胃镜检查见胃窦大弯侧有一 2 5cm× 2 5cm的隆起 ,局部粘膜暗红色 ,无溃疡。考虑为“胃窦大弯侧粘膜下平滑肌瘤”于 98年 8月 2 6日入院。体检 :脉搏 78次 /min ,血压 10 5 / 6 8mmHg。心肺无异常。上腹部轻压痛。心电图、肝功能正常。术中见肿块位于胃窦大弯侧 ,大小约 2cm× 2cm ,微隆起于胃腔 ,胃周淋巴结无肿大。行胃次全切除术。术后见标本病变处粘膜光滑 ,局部充血明显 ,肿块边界清 ,切面呈灰红色 ,病理学检查报告 :胃窦大弯侧粘膜下血管球瘤 ,慢性浅表性胃炎(图 1)。…  相似文献   

6.
女性,42岁,因中上腹部间断性钝痛2年,偶有恶心及反酸,痛与饮食无关。经X线钡餐检查发现胃窦部近大弯侧有一半圆形的1.5×1.0cm大的充盈缺损,边缘光滑,清楚,未见龛影。纤维胃镜检查:胃窦大弯见直径为2cm半球形肿物,但粘膜正常,仅可见桥形皱襞,诊为粘膜下肿物及浅表性胃炎。超声胃镜检查:于胃窦部大弯侧前壁探及1.8×1.8×0.8cm的粘膜下中强回声肿物,境界清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1岁。主因左腰部间歇性疼痛50d入院。患者于5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腰部间歇性隐痛。查体:脉搏:68次/min,血压:130/90mmHg(1mmHg=0.133kPa)。常规查体及泌尿系查体检查无阳性体征。锁骨下及腹股沟区未触及肿大淋巴结。B超提示左肾门旁偏下低回声团块,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CT检查提示左肾腹侧平肾门水平可见3cm×3cm肿物,平扫CT值35.8Hu,增强后见肿物明显强化。拟诊腹膜后占位。完善术前检查后,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左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术中于肾蒂外侧可见一3cm×3cm圆形肿物,表面光滑,与肾、肾周脂肪、肾蒂血管无明显粘连。手术…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女,26岁,因"原剖腹产切口处肿块2年"入院,查体:腹平软,下腹术痕偏右可触及一约10 cm×9 cm肿物,腹部CT考虑腹壁硬纤维瘤。入院诊断:腹壁肿物硬纤维瘤?行全麻下腹壁肿物切除+腹壁缺损补片修补术。术中见肿物大小约9 cm×7 cm,于深筋膜前游离皮瓣至肿物边缘3 cm,切开腹壁肌筋膜,将肿物和周围组织切除,冰冻病理示(:腹壁肿物)  相似文献   

9.
病人女,44岁。以“右下腹部包块1个月”于2007年1月入院。无腹疼、无恶心、呕吐、无消瘦。1996年曾患腹壁纤维瘤行手术切除。10个月前因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行全结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查体:T36.5℃,P80/min,R20/min,BP130/70mmHg(1mmHg=0.133kPa)。心肺未见异常。右下腹扪及约8cm×8cm×8cm肿物,活动尚可,界限清。CT检查:右肾前方见类圆形软组织影,边缘毛糙,密度不均与右胃及腰大肌界限不清,右侧肠管受压向前移位。以腹部包块原因待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位于肠系膜根部8cm×8cm×10cm,小肠系膜血管即是肿瘤包膜的一部分,因无法完全…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42岁,以“右上腹隐痛2个月”为主诉就诊。查体:未见异常。上腹部CT检查示:右侧腹膜后见不规则混杂密度灶,大小约8.5 cm× 5.2 cm× 7.7 cm,呈囊性,边界清,内见脂肪及钙化密度,下腔静脉、肝脏、右肾、右肾上腺受压移位,增强扫描后未见明显强化(图1)。行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腹膜后位,囊...  相似文献   

11.
<正>患者女,55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包块2年余"入院。查体:下腹部触及约15cm×15cm×20cm肿物,活动性欠佳,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CT:右侧腹膜后见团块状浅分叶型软组织密度影,约18.1cm×10.4cm×8.6cm,CT值约9~70HU,边缘尚清,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延迟强化,内见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男,62岁,因"发现腹壁肿物1年"入院。查体:腹部略膨隆,左下腹壁可触及一肿物,大小约5cm×5cm,触压痛,表皮红肿。肿瘤标志物:总前列腺特异抗原17.47μg/L(正常值4.00μ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39.79μg/L(正常值25μg/L)。腹部CT:左侧前下腹壁区见团块状异常密度影,大小约6.8cm×7.0cm,CT值约10~45 HU,增强扫描动脉期  相似文献   

13.
疑诊为腹主动脉瘤的异位嗜铬细胞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 ,4 5岁 ,腰背部隐痛逐渐加重 5个月 ,并伴鼻衄、头昏、恶心。血压呈渐进性升高 ,最高达 2 4 0 / 14 0mmHg ,多种降压药物治疗无效 ,于 2 0 0 2年 5月 14日入院。查体 :一般状况可 ,面色潮红 ,血压 2 30 / 135mmHg ,腹平 ,腹部无包块扪及。B超提示胰腺后方、腹主动脉旁可见一大小 4 3cm× 3 5cm的低回声团块 ,边界尚清 ,内部回声不均 ,其内可见动脉血流频谱。核磁共振提示胰腺后、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之间软组织肿块 ,形状不规则 ,大小约 2 5cm× 3 8cm× 3 8cm(图 1)。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肿物位于腹主动脉右前方 ,下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3D腹腔镜下经浆肌层切除胃窦脂肪瘤病例1例。方法我院于2019年1月9日为1例胃脂肪瘤病人实施了3D腹腔镜下经浆肌层切除术,术前腹部CT检查提示胃窦部占位,脂肪瘤可能,大小40 mm×35 mm,无蒂,超声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黏膜下隆起,脂肪瘤可能。术中切开浆肌层,未损伤胃黏膜,完整切除。结果手术顺利,术中无出血,未放置胃管,手术时间115分钟。术后病理检查:胃窦黏膜下脂肪瘤,大小3.8 cm×2.7 cm×1.7 cm,术后第2日进食流质,第3日进食半流质,术后第4日出院。结论 3D腹腔镜下经浆肌层成功切除胃窦脂肪瘤,术后恢复好。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 ,5 8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 6个月 ,伴消瘦入院。查体腹部无阳性体征 ,食管 X线钡餐造影见肿物位于主动脉弓上 3cm,胃镜活检为鳞状细胞癌 ,胸腹部 CT见食管癌肿平面食管腔狭窄 ,胃底有一外生性近圆形肿物 ,肝脏无转移 ,诊断考虑为食管上段癌合并胃底平滑肌瘤。在全身麻醉下行左后外侧切口开胸探查术 ,术中切开膈肌见胃底大弯侧有一类球形肿物 ,直径约 3.5 cm,质硬 ,表面较光滑 ,有 1cm长的蒂与胃底相连 ,贲门周围及胃左血管旁未见淋巴结肿大。以瘤蒂为中心做较大范围部分胃壁楔形切除 ,并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术毕检…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5岁.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外院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间质瘤于2009年3月10日收治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72 mm Hg(1mm Hg=0.133 kPa).患者精神好,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末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再次胃镜检查示:胃底部黏膜下见大小约1.5 cm×1.0 cm包块,胃窦大弯侧见局部黏膜隆起灶,黏膜表面光滑,中央有凹陷.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3岁。18年前体检时B超检查发现腹腔肿物,约3 cm×4 cm×4 cm大小,同时诊断出另一疾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无明显症状,未予特殊处理。1个月前出现腹胀,以“腹部肿物”收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体征(-),左侧中下腹可触及7 cm×8cm肿物,质韧,边界清,压痛(-),活动度差。腹部CT及彩超诊断左侧腹膜后囊实性占位,与腹主动脉关系密切。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肿物位于左侧脐水平,腹主动脉左前方,约7 cm×8cm,囊实性混杂,其表面附有多根粗大静脉,将肿物整块切除。术中分离肿物时血压突然升高,肿物切除后,血压又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75岁,因无意中发现左颈根部肿物10 d人院.无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等症状.查体:甲状腺左叶下极靠外侧可及一4cm×3 cm大小肿物,质软,边界清,表面光滑,活动度可,无压痛,与皮肤无粘连.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左叶内见囊实混合性肿物,大小约6.5 cm×5.0cm×3.2cm,以囊性为主,边界清,形态规整.甲状腺CT:甲状腺左叶下极可见低密度灶,大小约4.2 cm×4.9 cm,密度较均匀,CT值约10 HU左右,病变向下延伸,气管受压向右侧移位.术前诊断:左颈部肿物,结节性甲状腺肿?全麻下行左颈部肿物切除术,术中探查肿物呈囊性变,位于甲状腺左叶下极,大小约5 cm×4 cm×2 cm.质软,表面光滑,包膜完整,沿组织间隙生长.仔细分离肿物周围组织,沿肿物边缘用超声刀切割一圈,注意保护周围血管、神经,完整切除肿物(图1).术后病理:囊性淋巴管瘤(图2).  相似文献   

19.
患者 女,42岁.因右上腹部胀满伴恶心、呕吐1周于2012年3月20日入院,症状以进食后明显,呕吐后减轻,无伴随不适症状,门诊以"幽门梗阻"收入我科,体检:心肺(-),腹平软,肝脾未及,剑突下偏右有深压痛,未触及包块,无肌卫,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腹腔B超及胸部正位片均未见异常.胃镜检查诊为胃窦下黏膜下隆起病变,考虑为间质瘤(图1).经术前准备后,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胃窦部大弯侧向胃腔内突出生长约3 cm×2 cm圆形光滑肿块,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提示:异位胰腺.病理肉眼观:胃黏膜下肿物,大小约3.0 cm×2.0 cm,边界清晰,切面灰白,质地较硬;镜下:胃黏膜及黏膜下层可见胰腺组织(图2).诊断为胃黏膜腺肌瘤(胰腺异位),遂行胃部分切除术,术后给予营养支持与对症治疗,恢复好.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80岁,因“便秘伴间断便血7天”就诊。查体:腹部未触及包块,下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直肠上段见-5.4 cm×4.2 cm团块状软组织影,边界清,密度较均匀,向腔内外生长,CT值约36 HU(图1A);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动脉期CT值约38 HU,静脉期约56 HU(图1B、1C)。诊断为直肠占位性病变,考虑间质瘤可能。行腹腔镜下直肠肿物切除术,术中见黏膜下5.5 cm×3.5 cm×4.0 cm实性隆起肿物。术后病理:直肠肿物质韧,切面呈淡褐色;直肠周围见9枚淋巴结,直径0.2~0.5 cm;光镜下见梭形肿瘤细胞呈束状排列,核深染、大小不等(图1D);免疫组织化学:S-100(+),CD117(-),Ki-67(2%+),CD34(-),SMA(-),Dog-1(-)。病理诊断:直肠细胞性神经鞘瘤(cellular schwannoma,CS),肠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