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后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手术切除术是肝癌的经典治疗方法,但往往只有不到20%患者具有手术适应证。射频消融术能够产生较高的肿瘤坏死率,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包括CT、MRI等在内的多种影像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肝脏肿瘤射频后的疗效评估。正确认识肝脏肿瘤射频后的各种影像表现将有助于对疗效的判定从而为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与射频消融术联合治疗小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碘油栓塞术(TACE)与射频消融术(RFA)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21例原发性小肝癌先行超选择性供瘤血管碘油栓塞,对残留癌灶行射频消融术联合介入治疗。结果21例原发性小肝癌治疗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7%、77.7%,中位生存期为26.8个月。结论原发性小肝癌行碘油栓塞术与射频消融术联合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用18F-FDG PET显像评价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疗效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用1 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显像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肺、肝恶性肿瘤疗效的可行性。方法 肺和肝脏恶性肿瘤患者 2 2例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其中单发病灶 10例 ,多发病灶 12例。治疗前、后各行 1次PET显像者 10例 ,仅治疗后行PET显像者 12例。临床随访时间 6个月~ 2年。结果 ① 2 2例患者共 38个病灶 ,射频消融术治疗野内皆可见放射性缺损灶 ,经CT、X线胸片随访证实缺损灶为坏死组织。 12例PET显像发现有 15个缺损灶边缘存在环形或弧形放射性浓聚灶 ,影像学随访和病理检查证实 9例 12个缺损灶边缘有残余恶性肿瘤 ,余 3例 3个缺损灶边缘浓聚影为炎症反应。边缘肿瘤残余病灶的标准摄取值 (SUV)明显高于炎症反应 (6 .96 5± 2 .72 6对 2 .6 0 7±0 6 90 ,P <0 .0 5 )。②治疗前后各行 1次PET显像者 10例 ,14个治疗病灶治疗前见1 8F FDG高度浓聚 ,治疗后治疗野呈放射性缺损 ,SUV分别为 7.932± 3.130和 0 .70 6± 0 .2 97(P <0 .0 0 1)。未行消融术治疗病灶 9个 ,第 2次显像病灶浓聚程度稍增高 ,SUV分别为 5 .95 2± 1.92 7和 5 .2 5 7± 1.932 (P >0 .0 5 )。③ 13例治疗后 2周内行CT检查与PET显像比较 ,治疗后CT皆示病灶较治疗前增大 ,肺内病灶密度改变不明显 ,2例肝癌病灶密度改变 ,而PET显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MR引导下的肝肿瘤射频消融术(RF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对11例患者共16个肝肿瘤(直径为1.3-3.0cm)进行了22次经皮RFA治疗,在开放式0.2TMR机(Magnetm open,system,Erlangen)的引导下,采用快速T1WI序列,分别安放16G,活动长度为2cm和3cm的MR相容冷头电极。治疗前检查评价肿瘤的坏死情况(在最后一次RFA后一周时进行),进一步随访研究则用1.5TMR机每3个月检查患者一次,结果:操作时间平均为2.8(1.5-3.3)h。没有发生与经皮RFA治疗相关的并发症。16个肿瘤中14个(87%)在最后一次RFA后经MRI检查未见对比剂强化并已完全坏死。其中11个肿瘤需行1次治疗,4个肿瘤需行2次治疗,1个肿瘤需行3次治疗。随访研究在14个肿瘤中有13个(93%)在3-18个月(平均11.8)期间显示的续、完全的坏死,有5例出现了新发肝内肿瘤,由于肿瘤的大小、数目、位置的原因,不适于进一步RFA治疗。结论:MRI引导下采用单冷头电极的RFA,对治疗大小在3cm以内的肝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仍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5.
射频消融已公认为治疗肝癌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肝癌射频消融术后的影像学表现在其疗效评估中起着关键作用。正确认识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各种不同影像学表现的意义,并利用多种成像技术对其进行监测,对及时并准确发现残留或复发病灶,做出有效而合理的诊治,提高病人生存率尤为重要。就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影像学的疗效评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已公认为治疗肝癌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肝癌射频消融术后的影像学表现在其疗效评估中起着关键作用.正确认识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各种不同影像学表现的意义,并利用多种成像技术对其进行监测,对及时并准确发现残留或复发病灶,做出有效而合理的诊治,提高病人生存率尤为重要.就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影像学的疗效评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 ,病情进展快 ,预后较差 ,平均生存期仅 3~ 4个月 ,目前治疗肝癌主要方法仍是肿瘤切除 ,但中晚期肝癌往往手术无法切除 ,采用全身化疗、介入、栓塞等方法 ,效果不佳。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射频技术治疗肝癌 ,造成癌组织坏死 ,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我院自 1 999年5月采用用射频多弹头 ( RF)行肝癌原位灭活治疗中晚期肝癌 68例 ,其癌肿直径均大于 5 cm,下面仅就其治疗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999年 5月至 2 0 0 2年 3月 ,68例肝癌病人接受射频原位灭活治疗 ,其中男 5 6例 ,女 1 2例。年龄1 3~ 83岁 ,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FA)对比单一TACE治疗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4年7月接受治疗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67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仅行TACE治疗)32例和研究组(TACE联合RFA治疗)35例,采用修订的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标准)判定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并对所有患者随访.结果 术后1个月对患者治疗的近期疗效进行评估,研究组CR为68.5%(24/35),PR为22.8%(8/35),SD为8.6% (3/35),对比对照组CR为40.6% (13/32),PR为46.8%(15/32),SD为6.3% (2/32),PD为6.3%(2/32),两组患者CR及PR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P=0.039),但两组的客观有效率(ORR)以及疾病控制率(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4.3%、44.1%、20.5%,中位生存时间为22个月,对照组术后生存率分别为52.8%、23.1%、7.9%,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两组对比分析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 应用TACE联合RFA治疗大肝癌患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但与单一TACE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疗效方面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两种治疗方法优势互补,对于大肝癌患者的远期预后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RFA)辅助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5例原发性肝癌在全麻下行肝切除术,肝断面采用RFA进行辅助治疗,共治疗27个肿瘤,平均最大肿瘤直径(5.4±1.8)cm。结果:25例均顺利完成RFA辅助肝切除术。平均射频治疗时间(30.5±5.8)min,术后创面平均出血量(124.6±45.5)ml。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13~62个月(平均31个月),1例肿瘤切除边缘复发,6例发现肝内新病灶,2例肺转移,1例腰椎转移。再次采用经皮RFA治疗3例,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治疗4例,8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肝功能衰竭。结论:RFA辅助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可行,可有效进行肝断面止血、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病灶平均长径7.9 cm)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对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30例原发性肝细胞大肝癌的患者的41个病灶,先行TACE治疗2~3次,2~4周后行RFA 1~3次。术后随访临床症状、B超造影或CT扫描的肿瘤大小、肝功能、AFP以及生存期。结果 30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较术前缓解。术后CT复查显示:18个(43.9%)肿瘤病灶完全坏死,内部及边缘无明显强化;23个(56.1%)肿瘤病灶部分坏死。AFP下降25例(83.3%)、不变2例(6.7%),升高3例(10.0%)。并发症中1例出现表皮灼伤,2例顽固性呃逆,3例肝内出血,1例肝脓肿,4例术后出现严重低蛋白血症。所有病例随访4.1~20.1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1个月,平均生存期11.1个月。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RFA是治疗不可切除的原发性大肝癌的有效方法,确切结论仍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陈兵  吴威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10):1545-1548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治疗及复发的临床治疗评价并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本院肿瘤科经射频消融治疗的164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包括治疗前后的肝功能、甲胎蛋白(AFP)的变化,复发率及生存期,并纳入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先通过单因素条件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再采用 COX 风险模型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的 AFP 及肝功能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肿瘤完全消融率达87.50%;经过治疗后的肿瘤1、2、3、4年的复发率为17.9%、29.9%、45.9%、55.0%。结论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原发性肝癌预后危险因素为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复发、TNM 分期、AFP、术中输血、手术方式、肿瘤和手术部位、术前转氨酶水平。  相似文献   

12.
射频消融术(RFA)是肝癌综合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尤其是对小肝癌的治疗,临床疗效较好。由于RFA治疗范围的局限,术后常有肿瘤病灶的残存或出现复发。因此,准确地评价RFA术后疗效非常重要。本文综述了不同影像手段对RFA治疗肝癌的疗效评价,同时讨论不同评价方法的优劣,以冀为采取合理的影像手段,做出正确的临床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经皮射频消融术在肝脏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目的;对44例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研究其近期局部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方法: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共44例,病灶总数共67个。经RFA治疗后随访2-6个月,运用螺旋CT三期扫描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结果:肝脏肿瘤直径≤3.0cm者26个、3.1-4.0cm者21个、4.1-5.0cm者11个,≥5.1cm者9个,经RFA治疗后肿瘤完全坏死分别为24个、19个、9个、6个。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为肿瘤去血管化征象,或并有体积缩小。结论:RFA治疗是效果好、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的局部治疗肝脏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效果及预后对比.方法 研究遵循分析对照原则,将2019年12月-2020年6月微创外科的56名原发性小肝癌病例,依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消融组与腹腔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的肝功能恢复情况、肿瘤标志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病率.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激素分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CT导向下的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85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按单双日法分组原则分为A、B2组。A组: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组(TACE组),共43例;B组: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CT导向下的射频消融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共42例。结果 TACE组的完全坏死率、初次复发率及1年存活率分别20.93%、39.53%和79.07%;而联合治疗组分别为92.86%、9.53%和97.62%。两组间完全坏死率、初次复发率及1年生存率的差异皆有显著性意义(其相应P值分别为0.001,0.004,0.009)。结论 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CT导向下的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栓塞化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RFA)在治疗肝癌合并动静脉瘘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过DSA确诊后的19例(20个病灶)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先行肝动脉栓塞术治疗,1个月后复查,发现治疗无明显效果而行射频消融术(RFA)治疗.术后2个月DSA及CT复查.结果 经RFA 治疗后,DSA发现有17个瘤体的动静脉瘘闭塞,3个瘤体动脉瘘仍然存在.CT发现直径在3.0~5.2 cm之间的17个瘤体15个完全坏死,2个90%部分坏死,动脉期坏死瘤体呈低密度无强化区.直径在6.8 cm的瘤体坏死部分在80%,动脉期瘤体20%部分呈新月状强化,80%部分呈低密度无强化区.结论 射频消融术在治疗肝癌合并动静瘘中,作为非手术方式,简便易行、痛苦小、副作用少,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小肝癌的效果。方法将经影像学、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小肝癌患者116例分为两组,分别行RFA和手术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1年两组肿瘤复发率及1、2、3年生存率。结果 RFA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术组,两组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及1、2、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小肝癌,肝功能不能耐受手术治疗或肿瘤实质位于靠近主要血管、胆管,切除困难的患者,RFA治疗具有与手术相同的效果,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改良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子宫肌瘤,与常规射频消融术比较观察临床效果。方法 142例子宫肌瘤患者共164枚肌瘤,瘤体直径2.0~6.3 cm,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射频消融术治疗组(常规组)60例,改良射频消融术治疗组(改良组)82例,分别采用射频消融技术及在此基础上增加治疗时间、术后取瘤并局部降温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三维彩超测量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时子宫及肌瘤体积,比较两组患者的子宫及肌瘤缩小率,观察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常规组、改良组射频消融后1个月子宫缩小率分别为9.54%和10.14%,肌瘤缩小率分别为32.56%和36.5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子宫缩小率分别为32.52%、44.81%和42.51%、60.73%,肌瘤缩小率分别为48.28%、54.44%和61.30%、68.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常规组、改良组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63.33%(38/60)和78.05%(6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57/60)和98.78%(8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下腹疼痛、阴道流血、阴道排液、发热。改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98%(9/82),低于常规组的23.33%(1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肌瘤后明显缩小子宫和肌瘤体积,临床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可以作为微创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恶性肿瘤疗效和并发症的CT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皮射频消融术 (RFA)治疗肝肿瘤CT检查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 5 0例肝肿瘤 (原发性肝癌 36例 ,肝转移癌 14例 )共 76个病灶RFA术前和术后复查随访CT表现 ,CT检查分别于治疗后 1、3周及以后间隔 3~ 6个月不等进行 ,均采用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获得完全消融的病灶为 35例 49个 (6 4.5 % ) ,不完全消融的病灶为 18例 2 7个 (35 .5 % )。经RFA治疗的 76个病灶中 9个出现病灶内出血 ;1个发生脓肿 ;3例出现腹腔内出血 ;6例发生右侧反应性胸腔积液和 1例出现少量气胸。结论 增强CT检查对肝恶性肿瘤RFA治疗的效果评估以及局部复发和并发症发现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后PET-CT早期复查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复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例行射频消融术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行全身PET-CT检查,并于术后24 h内行肝区PET-CT复查(早期PET-CT复查),了解消融效果.术后早期PET-CT复查,原病灶区影像上所显示的完全放射性缺损、局部核素浓聚及病灶周围环形核素浓聚分别代表肿瘤彻底坏死、局部肿瘤残留及病灶周围正常肝组织炎症反应.然后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行PET-CT复查,6个月以后每隔半年复查一次.以最终的PET-CT检查结果为参考.结果 PET-CT早期复查影像显示,12例患者在原肿瘤病灶区表现为完全性放射性缺损,影像随访证实均无肿瘤组织残留;2例表现为病灶边缘结节状的核素浓聚,影像随访证实为残余瘤,并再次治疗干预;1例可见环形轻微核素浓聚,影像随访证实为炎症反应.结论 早期PET-CT复查影像,可以避开术后炎症反应的干扰、明确消融范围,能够及时、准确地评价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的效果,帮助临床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