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评估两窗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2年1月沈阳市第十一人民医院髋臼骨折手术患者42例.分为改良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改良组采用改良后的两窗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照组采用了标准的三窗髂腹股沟人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据Matta影像学评分进行疗效判断。结果对照组和改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8.15±10.23)min和(55.46±9.1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0,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20.4±54.0)mL和(232.0±25.6)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6,P〈0.05)。据Mmta影像学评分进行疗效判断,对照组和改良组优、良、可、差的病例数分别为17、2、1、0例和16、4、2、0例,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比91%,P〉0.05)。结论改良后的两窗髂腹股沟人路与标准三窗髂腹股沟人路比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解剖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两窗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实用性,为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62例髋臼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两窗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标准的髂腹股沟人路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对比两种入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骨折复位的优良率无明显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良后的两窗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髋臼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髂腹股沟入路的指征及手术要点.方法 从1999年1月~2006年3月,对33例髋臼骨折行髂腹股沟入路治疗,其中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35.2岁,车祸伤25例,坠落伤8例,平均损伤到手术的时间14.4d,手术时间194min,术中失血1340ml.按Letournel和Judet的骨折分类,简单骨折11例,复合骨折22例,单一髂腹股沟入路21例,联合入路12例.术后无外固定和牵引,早期行CPM操练,除2例伤口延迟愈合外,余Ⅰ期愈合.结果 所有病例平均随访40月,根据Matta的骨折复位X线和临床结果标准,解剖和满意复位24例,不满意5例,差1例,临床结果优异和良好22例,一般9例,差2例,Ⅰ和Ⅱ度异位骨化7例.结论 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前壁、前柱骨折、部分的双柱、T形和横行骨折,对复杂的髋臼骨折需要延长或联合入路,复位的质量与临床结果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改良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髋臼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再入院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骨科医院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62例髋臼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行传统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行改良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再入院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均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3.55%)高于对照组(67.74%)(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3例坐骨神经损伤,均自行恢复(3个月内),对照组术后出现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再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再入院发生率为6.45%(2/31)。结论改良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且未出现再入院情况。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评估改良Rives-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2~2013年我科收治的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54例,采用回顾性比较研究方法。2002~2010年采用髂腹股沟入路33例,2008~2013年采用改良Rives-Stoppa入路21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位效果、早期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结果改良Rives-Stoppa入路较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在髋臼骨折复位固定方面均获得满意结果。改良Rives-Stoppa入路获得了更好的解剖复位率(P<0.05)。结论改良Rives-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相比显露更清楚,复位效果更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改良Stoppa入路最大优点是术者能够站在对侧从髋臼后柱及四边体骨折的顶部直接复位并应用支撑钢板固定,操作更简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髂腹股沟入路和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80例髋臼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髂腹股沟入路)与观察组(n=40,改良Stoppa入路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9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toppa入路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大大降低了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toppa人路与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在治疗骨盆骨折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比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7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分为A、B两组。均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A组应用Stoppa人路法,B组运用髂腹股沟入路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拔除引流管时间等方面。结果两组患者Matta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A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拔除引流管时间等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oppa入路相比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骨折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的优点,能够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3例复杂髋臼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24~58岁,平均36.8岁;伤后至手术时间5~13 d,平均8 d;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8例,前方伴后半横型骨折3例,T型骨折2例。术中通过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固定前后柱,术后按照Matta复位标准评估复位质量,按照改良的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9个月,平均23.4个月。术后按照Matta复位标准评估复位质量,优8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92.3%;按照改良的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优7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84.6%。2例发生伤口脂肪液化,1例经换药后愈合,1例经手术室再次清创后愈合。1例术后拔除引流管后管口持续渗血,经腹带加压输血及应用止血药后创面愈合。4例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均于术后3个月到半年逐渐减轻并恢复。1例复位差的患者于术后半年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结论:正确评估髋臼骨折类型,周密的术前计划,术中仔细操作,通过髂腹股沟入路,可以对前方伴后方横行骨折、大部分双柱骨折及部分T型骨折进行复位及固定,并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经髂腹股沟联合K-L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骨科50例髋臼骨折的患者,均经髂腹股沟联合K-L入路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 50例患者术中共输血560±1200ml,平均890ml;手术时间1.5±3.1h,平均2.5h;总优良率为86%。术后出现异位骨化Ⅰ度2髋,Ⅱ度1髋,Ⅲ度0髋;术后并发症:股骨头坏死2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切口感染1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骨不连。结论手术治疗是髋臼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适当的入路选择及运用熟练的手术技巧、良好的复位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等,能取得良好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钉棒固定术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病人的疗效。方法:行经皮椎弓根钉棒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50例(微创组),同期行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0例(后路组),比较2组病人手术情况、影像学指标变化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微创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6.17±6.72)mL和(10.28±1.37)d,均明显小于后路组的术中出血量(387.13±104.39)mL和住院时间(13.86±2.51)d(P<0.01));微创组术后2周、3周及6个月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后路组(P<0.01)。2组病人术前、术后当日、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s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病人能有效固定伤椎,同时缩短住院时间,有效减轻病人术后功能锻炼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9例按照Letournel分型,前壁骨折2例,前柱骨折5例,前壁并前柱骨折3例,后壁骨折6例,后柱骨折3例,后壁并后柱骨折3例,横行骨折2例,横行并后壁骨折2例,双柱骨折3例。采用髂腹股沟切口12例,Kocher-Langenbeck切口14例,延长的髂股切口3例。骨折复位后用骨盆重建钢板内固定24例,螺钉内固定5例。结果 按Matta标准:解剖复位17例,满意9例,不满意3例。术后无切口感染,无股骨头坏死发生。结论 根 据髋臼骨折类型选择手术入路,能使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可靠,术后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Joshi D Singh D Ansari J Lal 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od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2006,96(2):120-124
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 30 patients (28 men and 2 women) with open ankle fractures were treated with early debridement and immediate stable internal fixation after anatomical reduction to achieve better functional results after early mobilization. The procedure was performed an average of 8 hours (range, 6-15 hours) after injury.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Gustilo and Anderson, 11 fractures (37%) were grade I, 12 (40%) were grade II, 5 (17%) were grade IIIA, and 2 (7%) were grade IIIB. Six complications occurred: four patients had superficial skin necrosis and two had loss of reduction, resulting in residual ankle stiffness. Twenty patients had excellent results, eight had good results, and two had fair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modified criteria of Ketenjian and Shelton. We found that immediate debridement, anatomical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open ankle fractures leads to better functional results, especially in grade I and grade II injuri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在治疗髋臼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髋臼骨折共 15例。手术入路采用 Kocher- L angenbeck(K- L)入路 7例 ,髂腹股沟入路 3例 ,髂股加 K- L 入路 3例 ,三射线入路 2例。结果 :解剖复位 10例 ,满意 3例 ,差 2例。随访功能评分优 7例 ,良 3例 ,可 2例 ,差 3例。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已成为多数有移位髋臼骨折的治疗标准 ,L etournel分类对手术入路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本院治疗的78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均小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AOFAS评分、SF-36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术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具有一定微创优势,但术后功能恢复效果不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6.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行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的42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明确的并发症15足,所有病例随访12~26个月,平均21.5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30足,良8足,可3足,差5足,优良率为82.6%。结论术前仔细清洗患足及应用抗真菌药物、足跟部肿胀消除后再手术、术中跟骨解剖复位、必要时植骨和缝皮时分层缝合等均可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行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的42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发生明确的并发症15足,所有病例随访12~26个月,平均21.5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30足,良8足,可3足,差5足,优良率为82.6%.结论 术前仔细清洗患足及应用抗真菌药物、足跟部肿胀消除后再手术、术中跟骨解剖复位、必要时植骨和缝皮时分层缝合等均可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跟骨移位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月,筛选接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跟骨移位关节内骨折患者38例,其中,男24例,女14例,手术均应用跟骨外侧切口,切开复位异型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2年以上,定期进行X线和CT检查。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分(AOFAS)、足功能指数(FFI)、10 cm可视量表评估(VAS)行足踝功能评分。结果共有38例患者进入回顾性研究,17例为SandersⅡ型骨折,21例为SandersⅢ型骨折。术前测量Bohler角为-24°~33°,平均(13.2±8.9)°,术后恢复为20°~45°,平均(33.8±9.2)°。在不同Sanders分型和性别组,AOFAS、FFI、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解剖学复位组和植骨组患者较近似解剖学复位和未进行植骨组的患者,AOFAS、FFI、VAS评分获得明显的改善(均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移位关节内骨折的中期预后与所选病例的特征、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学复位、Bohler角的恢复相关,与患者的性别、Sanders分型无关。 相似文献
19.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today for displaced acetabular fractures is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by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Nineteen patients with 20 displaced acetabular fractures treated by this method have been reviewed. A satisfactory
outcome was obtained in all but one patient. The surgery is amongst the most demanding in orthopaedics. Specialised radiographic
techniques are essential in defining the personality of the fracture and in planning the reconstructive surgery.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9,(2)
目的:对比分析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踝关节骨折患者129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闭合复位组68例与切开复位组61例。闭合复位组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切开复位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及术中和术后情况。结果:闭合复位组总有效率(95.59%)高于切开复位组(80.33%),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术前,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闭合复位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同期切开复位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闭合复位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切开复位组,手术时间短于切开复位组,骨折愈合时间快于切开复位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闭合复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7%)低于切开复位组(19.67%),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效果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