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34条云:“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侵者,表未解也。瑞而汗出者,葛根黄羊黄连汤主之。”历代医家认为本条属里热挟表证,其症是表邪未能全部内陷,故原文用“表未解也”之词;然笔者临床观察似觉原文有误,现述如下。太阳病桂枝证,本应使用解表法,若失表可化热火里,此例加之医误用下法,引邪入里,化热迫肠伤津,故利下不止,其脉促者,显然是里证明象,接下“表本解也”之语,里应“表巴解也”。加之“喘而汗出”进一步说明表邪入里追肠伤律后,出现的又一里热象征,热蒸则开出,热邪上逆于肺则喘急。所以张…  相似文献   

2.
对《伤寒论》某些条文中“正”的传统释义提出了异议 ,认为“正”一作程度副词 ,表示“最”、“极”之义 ;一作范围副词 ,表“只”、“仅”之义。  相似文献   

3.
<正>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注家对此均有不同的见解。如杨上善认为:“谓寒瘦少气之徒,补其阳气也,五脏精液少者,以药以食五种滋味而补养之。”王冰认为:“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卫气温则形分足矣……精不足者,补五脏之味也。”张景岳认为:“此正言彰之之法,在于药食之气味也……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实中而补之。阳性暖,故曰温,阴性静,故曰补。”马莳认为:“此言用药之不偏也,……形不足者,当温之以味也……精不足者,当补之以气也  相似文献   

4.
在阐述八纲起源、繁衍、发展、成熟之源流的基础上,指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的平列,易导致学生对“阴阳辨证”概念产生混淆,对其辨证内涵亦迷惑不解.认为应加强阴阳在“八纲”中的总纲和法纪作用,分述“两纲六要”,即在教材中仍然沿用“八纲辨证”章节之名,但在其下须分述“两纲”和“六要”.这样既可以保证“八纲”的完整性,又能突出阴阳的纲纪作用,充分体现“两纲”与“六要”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5.
论医患互爱     
界定“医患互爱”的涵义,提出“医患互爱是和谐医患关系的保证”,它既是一种理想又是一种实践。认为在中国应倡导的“平等主动之医患互爱”、实现政府之“大爱”、增强其他群体的“爱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1)表要精选,应具有自明性。表的内容切忌与插图及文字表述重复。2)表应精心设计,为使表的结构简洁,建议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3)项目栏中各栏标注应齐全。若所有栏的单位相同,应将该单位标注在表的右上角,不写“单位”二字。4)表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插图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5)表中内容相同的相邻栏或上下栏,应重复示出或以通栏表示,不能用“同左”、“同上”等字样代替。6)表一般随文排,先见相应文字后见表。表旁空白较大时,  相似文献   

7.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于三阴。阳病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历代注家对其中“亦为之行气于三阳”一句经文的理解存有歧议。吴崑说:“为之,为脾也。行气于三阳,运太阴之气入于诸阳也。”而张景岳以及现今《内经讲义》、胡天雄《素问补识》等都认为是脾亦为胃行气于三阳。然而笔者则坚持认为,此句之释应从吴崑之说。应理解为:阳明胃者,为脾行气于三阳,运太阴之气入于诸阳也。其理有四:  相似文献   

8.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的“读法”篇有以下心得创见:读《伤寒论》不能将“伤寒”二字倒读作“寒伤”,“伤寒论”不是“寒伤论”;反对“三纲鼎立”学说,认为伤寒之“寒”,包含“风”、“寒”两方面,即风寒一体,统一于“寒”;理解太阳病提纲,不要单纯理解为太阳之气病、太阳之经病、手太阳小肠经病、足太阳膀胱经病、太阳之头项病而脉不病;读“太阳病篇”不要拘泥于“太阳之为病”、“太阳病”、“太阳”等字眼,不要拘泥于“传”字、“表”字、“里”字以及“三日阳尽,六日阴尽”,要从整个传变过程中理解太阳病;并通过批驳喻嘉言、黄元御、陈修园,对《伤寒论》原文编次、温病、柴胡证、合病并病、过经不解、中风伤寒、传变、传经等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伤寒论》理论问题中,应结合《内经》、《难经》、《金匮要略》,探索经文内在联系;结合《神农本草经》理解仲景组方规律;参考历代注释,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9.
<正> “治上不犯中,治表不犯里”,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根据喻嘉言、叶天士温病学说加以发挥提出来的。他在三焦辨证中曾说“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恒,治下焦如权”。因此,“治上不犯中,治表不犯里”,即是从“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而立法的。由于吴氏对温病多从《內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病温虚甚死”之说,故认为温病多属伏气,其病温者,精气先虚,施治应护其虚。吴氏又本《內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创上焦温病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法。观吴氏银翘散立方之意,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可去实之能,这是吴氏以温病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60例登革热临床分析,提出对登革热的治疗可分为卫气同病、气分热盛、湿热留连、气血两燔、邪陷心包、瘥后证治等阶段进行,认为本病初起即见卫气同病,故治疗勿拘于“在卫汗之可也”的原则,应在解肌透表的同时,加入大剂清热解毒祛湿之品;对超高热患者、更应“先安未受之邪”,加用紫雪、牛黄、至宝等药,有较好的保护脑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11.
1)表要精选,应具有自明性。表的内容切忌与插图及文字表述重复。2)表应精心设计,为使表的结构简洁,建议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3)项目栏中各栏标注应齐全。若所有栏的单位相同,应将该单位标注在表的右上角,不写“单位”二字。4)表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插图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5)表中内容相同的相邻栏或上下栏,应重复示出或以通栏表示,不能用“同左”、“同上”等字样代替。  相似文献   

12.
近世书刊中对“轻可去实”一词的解释颇不一致。有人认为是指“用轻清疏解的药物以治风温初起的表实证”。有人认为“轻是指轻宣理气药物;实是指邪气实。本法即以轻灵之药,治疗邪实、气实之证。”还有人认为轻可去实有“轻宣、轻开、轻化、轻清、轻泄、缓下和轻补”等多种治疗作用;有“避重就轻”、“轻淡效奇”之意……等等。众说纷纭,令人无所适从。笔者就学习所得,谈一点肤浅认识。“轻可去实”一词源于北朝北齐徐之材  相似文献   

13.
董春香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156-157
祖国医学的治疗大法可概括为“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法 汗法是运用各种发汗药物组成的方剂,用来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方法。因为外感六淫之邪侵犯人体大多始于皮毛,然后由表人里。当然在皮毛肌表还没有入里时应采用汗法,使邪从外解,从而控制疾病的转变,达到早期治愈的目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表要精选,应具有自明性。表的内容切忌与插图及文字表述重复。2)表应精心设计,为使表的结构简洁,建议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3)项目栏中各栏标注应齐全。若所有栏的单位相同,应将该单位标注在表的右上角,不写“单位”二字。4)表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插图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5)表中内容相同的相邻栏或上下栏,应重复示出或以通栏表示,不能用“同左”、“同上”等字样代替。6)表一般随文排,先见相应文字后见表。表旁空白较大时,可串排文字。7)表若卧排,应顶左底右,即双页表顶向切口,单页表顶向订口。表若跨页,一般排为双页跨单页。需要转页排的表,应在续表上方居中注明“续表”,续表的表头应重复排出。8)表应有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的表序(如仅有1个表,表序可定名为“表1”)和简明的表题。表序和表题间空1个字距,居中排于表的上方。  相似文献   

15.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0,21(3):192-192
1)表要精选 ,应具有自明性。表的内容切忌与插图及文字表述重复。2 )表应精心设计。为使表的结构简洁 ,建议采用三线表 ,必要时可加辅助线。3)项目栏中各栏标注应齐全。若所有栏的单位相同 ,应将该单位标注在表的右上角 ,不写“单位”二字。4)表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插图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5 )表中内容相同的相邻栏或上下栏 ,应重复示出或以通栏表示 ,不能用“同左”、“同上”等字样代替。6 )表一般随文排 ,先见相应文字后见表。表旁空白较大时 ,可串排文字。7)表若卧排 ,应顶左底右 ,即双页表顶向切口 ,单页表顶向订口。表若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五版《金匮》教材中对肾着、谷疸、淋家禁汗三条原文之释义提出质疑并展开讨论,谨此与该教材的编者商榷。认为肾着病用甘姜苓术汤之目的在于散寒除湿以通痹;谷疸湿热证病人不可能出现既因胃热而“消谷善饥”,又因脾湿而“食即为满”的症状,而“食即为满”才是其食欲改变之着眼点;认为“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是张仲景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淋家兼表的治则和治禁,“不可发汗”是指不可辛温峻汗,而非绝对不能使用汗法,该条并不是针对单纯患“淋病”者而言。  相似文献   

17.
就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1995年版)中所载藿香的“解暑”功效提出质疑。认为藿香辛温之性与暑热证之治则相悖;虽其经配伍后用治暑季诸证(暑湿、湿温、暑月感寒等),但非直接解暑,而是化其湿、解其表,故不能认为它有解暑功效。藿香功效的表述还是以“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散表邪”为佳。  相似文献   

18.
浅析孙思邈对髓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髓即精华部分 ,在医学上指骨髓、脊髓或脑髓。《黄帝内经》载“肾藏精”,“肾主骨生髓 ,脑为髓海”。肾和髓关系密切为中医对髓之通识。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单列髓病一节 ,即卷十二“胆腑”之“髓虚实第四”,认为髓病有虚实 ,与肝胆密切相关。1 理论分析《千金要方》曰 :“凡髓虚实之应 ,主于肝胆”。即髓虚髓实 ,与肝胆密切相关。表现在肝胆的生理病理上 ,肝藏血 ,胆藏肝之精汁。精血同源 ,精生髓 ,血养髓 ,则肝藏血之充盈与否和髓之虚实息息相关。故曰髓虚实之应 ,主于肝胆。“若其腑脏有病 ,从髓生。热则应脏 ,寒则应腑。”“髓虚者 ,…  相似文献   

19.
郑梅涧的《重楼玉钥》(简称《重》)是一部喉科专著,该书不仅对咽喉在生理上的重要性及其在疾病的诊断方面有独到见解,而且创制了以“养阴清肺汤”为代表的新方剂,这些方剂组方严谨,选药精当,是咽喉病用药特点的充分体现。 1.用药取病归上,组方慎用苦寒 郑氏认为:“喉应天气乃肺之系也……大抵风之为患,好攻上而致疾,即喉为肺之门户”。“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治咽喉诸疾用药取病归上,使其攻上而不下,诚为善治者”。这里的“取病归上”实包括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及“火郁发之”的用药原则。 析窥“养阴清肺汤”,其中生地黄、云参、麦冬、白芍养阴清肺而润燥;丹皮凉血解毒;贝母润肺化痰;薄荷宣表散热,给邪以外出之径;甘  相似文献   

20.
对《黄帝内经》“肾为胃之关”进行理论溯源,分析各时期医家对此条文的解读,认为“肾为胃之关”的理论内涵,应包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与“肾为脾胃升清降浊、阴阳平衡之关键”。功能性便秘的治疗,应立足于“(脾)胃”与“肾”两个核心脏腑,将“治(脾)胃应以升降为本,气血为要”与“治肾当以阴阳为根本”作为核心治则,进一步发挥“肾为胃之关”理论的指导作用,以期对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辨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