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男性,21岁。间断性黑便近2年,持续性腹痛10天。胃镜示十二指肠球后、降段小弯侧组织增生,边界尚清,表面呈结节样。CT示十二指肠占位,良性可能。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十二指肠降段系膜侧距十二指肠乳头上方1.5cm处带蒂肿瘤3cm×2cm×1cm大小,凸向肠腔,瘤体灰白色,质软,表面脆,易出血。 病理检查巨检:圆形肿瘤3cm×2cm×1cm,切面灰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观察68例胃肠间质瘤(GISTs)的免疫组化标记特点,寻找GISTs免疫组化诊断更为理想的组合标记物。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肿瘤中CD117、CD34、α—SMA、NSE、nestin、HCD等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①68例GISTs中,CD117、CD34、nestin及HCD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94.12%(64/68)、75(51/68)、97(66/68)、77.94%(53/68)。②CD117、CD34、nestin、HCD表达阳性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GISTs的诊断中,CD117、CD34、nestin及HCD联合应用是免疫组化诊断的更为理想的组合。  相似文献   

5.
赵紫罡  罗婷  钱昆 《华西医学》2005,20(1):154-154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性 ,53岁 ,因“上腹部包块伴呕吐一周”入院。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 ,贫血貌 ,腹部膨隆 ,上腹正中可触及一巨大囊实性包块 ,边界触摸不清 ,表面不光滑 ,触痛 (- ) ,肝脾未触及 ,移动性浊音 (+) ,肠音正常。CT :肝脏与胃之间有一 2 5cm× 2 5cm× 1 0cm的包块 ,囊实性 ,实性部分位于左下 ,包块与胃及肝左叶关系紧密 ,来源不详。胃镜 :整个胃壁粘膜糜烂 ,未见占位性病变。术中见腹腔内有大量血性腹水 ,病变位于胃小弯和肝左叶之间 ,约 30cm× 30cm×2 0cm大小 ,前方囊性 ,分离粘连后 ,见实性瘤体来源于胃小弯 ,向周围侵润不…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消瘦、乏力,食纳差,伴里急后重,六个月内体重减少约5Kg。随后无意发现腹部有一肿块,触之不痛,并伴腹胀、盗汗等症状。查体:腹膨隆,腹部可触及一巨大包块,无触痛,上界达肋弓,下界平脐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间质瘤(GIST)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64例食管裂孔疝合并GIS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患者行常规治疗,观察组32例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13%(P<0.05)。结论:对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间质瘤患者实施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9.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一类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及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肿瘤。GISTs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手术切除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由于GISTs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因此手术中无需大范围清扫淋巴结,仅对瘤体局部切除。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成为治疗胃问质瘤的主要方法,但腹腔镜手术存在定位困难及切除范围难以把握等缺点。腹腔镜联合胃镜(即双镜联合)有其独特的优势。本科对2008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例胃问质瘤患者行双镜联合切除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5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病理学特点并探讨其概念和诊断标准。方法在光镜观察胃肠道非上皮性梭形细胞肿瘤的基础上,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imentin、CD34、actin和S-100。结果1988~1997年10年间共有消化道原发的非上皮性肿瘤121例,其中GISTs58例,占47.9%。GISTs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vimentin阳性,CD34阳性,少部分病例可以表现灶性或个别细胞actin和/或S-100阳性。HE染色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难以鉴别,须依靠免疫组化染色。本组研究按Lewin提出的标准判断GIST的良恶性,结果为良性GIST23例,潜在恶性GIST8例,恶性GIST27例。经初步观察,此标准是可行的。结论GISTs是胃肠道的最常见非上皮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根据其免疫组化特征可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鉴别。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72岁,既往间断性黑便,每年出现1~2次,每次持续约1~2周,迁延十余年,自觉无明显不适,多年来未就诊。本次黑便3d,急性上腹部持续性绞痛1d人院。查体:痛苦面容,贫血貌,左上腹扪及一拳头大小肿物,边界不清,质硬,活动度差,轻触痛。上消化道、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CT提示:腹腔内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来自肠系膜。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72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个月,加重2日入院。食管镜示距门齿25cm处可见黏膜隆起、糜烂,并见一息肉状肿物突入管腔,表面光滑,管腔狭窄,病变延续至齿状线上1cm(距门齿37cm)。食管黏膜活检诊断:鳞状细胞癌。遂行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78岁,主因反复上腹部饱胀不适30年.反复呕血1个月人院。胃镜:胃窦小弯后壁侧及胃体下部可见一巨大肿物一直径大于5cm,肿物表面黏膜光滑,中央可见探大溃疡,底污秽。结论:胃巨大肿物(性质待定)。CT:①胃窦占位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之一,其中胃是GISTs最好发的部位。对放化疗均不敏感的特性,使当前对于未发生转移的GISTs治疗仍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且手术治疗效果可靠。传统开腹手术经过多年探索已成为成熟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而腹腔镜在治疗胃间质瘤上的应用仍旧存在争议,这也促使新的微创手术方法的研究与创新。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胃间质瘤(GST)外科治疗上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7岁,主因上腹胀痛,反酸数年而就诊。查体:上腹部轻压痛,上消化道造影示钡剂滞留在贲门部,食管下段呈边缘光滑的鸟嘴状狭窄,钡剂成细流缓慢地进入胃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食管间质瘤(esophageal stromal tumor,EST).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EST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结果 EST临床症状以吞咽困难为主.22例EST患者术前3例确诊,3例复发,2例发生转移度死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率86.36%,CD34阳性率72.73%,Vimentin阳性率63.64%,SMA阳性率45.45%,S-100阳性率9.09%;CD117与CD3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术前确诊困难,最终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CD117和CD34是重要标志物;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2岁,因上腹部不适、腹痛2个月就诊。查体:左上腹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胃镜检查显示胃窦部略变形,幽门口狭窄,黏膜轻度充血水肿,胃窦后壁蠕动差,胃体及胃底黏膜光滑,未见异常。考虑胃窦黏膜下占位性病变,行内镜下活检显示黏膜慢性炎(图1)。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附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发生,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胃肠道间质瘤标本,用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经HE、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瘤细胞呈鱼骨状、栅栏状,车辐状和编织状排列,肿瘤内以梭形细胞为主,上皮样细胞占少数,核呈胖梭形、椭圆形,核染色质较细,核仁不明显。恶性的瘤细胞丰富(例1、3、4),排列紧密,核分裂象(6-20)/50HFP,有粘液和坏死。良性的细胞较少,排列疏松,核分裂象少或无。免疫组化(ABC法)染色:CD1174例均为弥漫强阳性,S-100蛋白(侈14)、α-SMA(例2)为局灶性阳性,CD34均为阴性。例1、3、4诊为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例2诊为良性间质瘤。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形态结构与平滑肌、神经鞘肿瘤不易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切除后复发率高而且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GIST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行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本组均手术切除,其中GIST发生部位胃占45%(9/20),小肠45%(9/20),结直肠10%(2/20)。良性1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5例,CD117阳性表达率97%(19/20)、CD34阳性率72.2%(13/18)、平滑肌肌动蛋白(SMA)37.5%(6/16)、S-100 23.5%(4/17)。结论 CD117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GIST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67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67例胃肠道间质瘤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1.2%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小肠,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胞浆嗜酸性较弱,免疫组化表型为CD34+,CD11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有较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