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支架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0例本院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51支梗死相关血管62处靶病变急诊植人冠状动脉支架62枚。结果62枚支架均植入成功,相关动脉开通率100%;术后死亡1例(死因为心脏破裂急性心包填塞),另1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出现心力衰竭,冠状动脉造影复查,见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好转。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理想的即刻和长期疗效。合理选择器械、熟练的操作技术和围术期并发症的处理是保证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成功的3个关键。  相似文献   

2.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的原因。方法:对4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的17例中,累及右冠状动脉和/或左回旋支者为76.2%,多支冠脉病变者为52.9%,与不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在统计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可能与多支冠状病变导致下壁心肌缺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观察、局部情况护理、鞘管护理、饮食及运动指导等.认为对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植入术患者进行护理可促进病体康复.  相似文献   

4.
32例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后症状改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李素梅  崔冬霞 《护理研究》2002,16(3):167-168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在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简称PTCA)的基础上 ,在球囊扩张后的单狭窄部位植入支架 ,以解除冠状动脉狭窄 ,改善心肌供血 ,达到治疗目的。我科 1999年—2 0 0 0年 8月对 3 2例病人植入支架 3 6枚 ,其中 5例单行PTCA ,结果 3 2例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就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的改变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 2例 ,其中男 2 3例、女 9例 ,年龄 46岁~ 72岁 ,平均年龄 5 9岁 ;不稳定性心绞痛 17例 ,梗死后心绞痛 14例 ,急性心肌梗死 1例 ;合并糖尿病者 5例 ,合并高血压病者 8例。 3 2例术前均有典型的心绞痛病史 ,S…  相似文献   

5.
张素清 《临床荟萃》2003,18(12):679-680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与否对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6 5例首次发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均未行溶栓治疗 ,34例为介入治疗组 ,于发病第 2~ 4周内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 ,31例为对照组 ,仅接受常规治疗。两组均分别于发病第 2周、6个月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 ,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 ,舒张末期容积 (EDV)以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 ,比较两次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两周时 ,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治疗 6个月时 ,两组间EDV、ESV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LVEF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 ,可有效保护左室功能 ,对急性心肌梗死二级预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植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冠状动脉(冠脉)内高压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后支架释放的效果.方法 46例患者62处冠脉病变行支架植入术后接受IVUS检查,观察支架是否充分扩张及粥样斑块负荷的变化,未达到理想扩张者再次高压扩张.结果 首次高压扩张后全部病变均达到冠脉造影理想的支架植入标准,但仅28处(45.2%)符合IVUS理想支架植入标准;34处(54.8%)病变未达到IVUS标准者进一步高压扩张后,30处达到理想标准.高压球囊扩张后原病变处仍有较大的粥样斑块负荷.结论 采用高压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并不能均达到理想的支架扩张,IVUS指导下的更高压力扩张可进一步改善支架植入效果.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70岁。以“突发胸骨后疼痛30min”为主诉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未严格系统应用降压药物。查心电图:窦性心律,ST段在Ⅰ、avL、V1~V5弓背向上抬高0.1~0.3mV,T波高尖,Ⅱ、Ⅲ、avF ST段下移0.1~0.2mV,诊断为:“急性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立即给予拜阿司匹林300mg,硫酸氢氯毗格雷600mg口服,并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LAD近段100%闭塞,远端血流TIMI 0级(图1)。立即对前降支(LAD)病变处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CI),  相似文献   

8.
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PCI(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术)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全新领域,国内开展的例数不多。为探讨该技术配合积极的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我科于2004年1月成功治愈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病人,现将治疗过程及观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D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死亡率高达30%一90%,单纯的药物治疗长期生存率仅为10%~15%,早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可缩小心肌缺血区域及梗死面积,促使左室功能恢复,纠正心功能不全,为进一步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时机,有效的改善预后,从而将患者的生存率提高至50%以上。我院心内科2008年1月-2009年2月共收治30例使用IABP治疗的患者,本文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02年11月~2004年3月,我们进行的142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2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经积极抢救1例好转,1例死亡.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4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均做心电图检查.并于发病后4周内做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42例患者中,单支血管病变16例(占38.1%),多支血管病变26例(占61.9%),其中伴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者23例(占88.5%)。11例急性下壁合并正后壁心肌梗死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8例(占72.7%)。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者提示多支血管病变,伴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多提示合并正后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时前壁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 6 8例首发AI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AIMI伴前壁导联ST段压低组 (B组 )的血清肌酸激酶峰值为 ( 2 6 1.17± 4 2 .58)U L高于AIMI不伴前壁导联ST段压低组 (A组 ) ( 183.2 6± 4 1.37)U L(P <0 .0 5) ,左室射血分数B组 ( 49± 8) %低于A组 ( 58± 7) % ,(P <0 .0 5)。两组病变血管多涉及右侧冠状动脉 (RCA)。结论AIMI伴前壁导联ST段压低提示和多支血管病变有关 ,其梗死面积较大 ,射血分数较低  相似文献   

13.
14.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春梅  冼丽峰  方雪梅 《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88-288,F003
我科1997年6月~2003年6月成功地为1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 42例老年AMI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结果。介入治疗术前及术后观察血压、心率 ,应用心动超声测定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42例患者置入支架 45枚 ,失败 1例。术后血压明显升高、心率明显下降、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冠脉内支架术是治疗老年AMI的一种十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严重疾病,早期的合并症主要是心律失常,其中缓慢心律失常发生率40%~60%,出现于发病后的12h内,病死率较高。此时,预先植入临时起搏器予以保护,再予以支架植入,能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在此过程中,做好临床观察和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增加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院心血管内科2006年8月-2008年8月共成功救治此类患者1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20 0 2年 3月 8日我科成功地为 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施行了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患者男 ,6 5岁。有冠心病史 2年 ,因突发胸骨后压榨样疼痛 2h ,于 2 0 0 2年 3月 8日上午 9时以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收入院。经扩冠、溶栓 (静滴尿激酶 15 0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病因和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419例临床诊断为AMI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为观察组,冠状动脉造影异常者为对照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419例AMI患者中,2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占5.01%),观察组年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吸烟、过度悲伤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较对照组增多(P<0.01),而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同时观察组左室功能较好且梗死部位以下壁者居多(P<0.05)。结论约有5.01%的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此类患者既往多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病史,以年龄轻、吸烟和过度悲伤、患有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梗死部位多为下壁、心功能较好为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可能是冠状动脉病变较轻,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或微小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继而发生血栓自溶而致造影无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