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邪正观是《伤寒论》的重要观点之一,贯穿于六经病辨证论治理论的全过程,对于临床医疗,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探讨了邪正观点在洽法中的具体运用及其规律,认为分别邪正消长的主次轻重,随机应变是论中辨证施治的主要特点。同时,列举了扶正祛邪的多种形式、方法,略述了后世的发挥及临床运用情况,肯定了这一治疗思想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奠定了治疗杂病之基础,其中温法也得到广泛运用。纵观全书,言及温者达40条之多.立方约30余首。然条文比较分散,不便研读,今就其主要方证予以归纳,简述如下:1温散寒湿《痉湿病脉证治第二》第二十余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寒湿侵渍肌表,当发热、恶寒、无汗、身疼重着、不能转侧。治法当从汗解。但湿性濡滞,不易骤泄,发汗之法,不在重用表药,而直用温药振奋阳气,蒸发湿邪,使汗出病除。麻黄加米汤.麻桂相配.温散寒湿.麻术相配.虽发汗而不致过汗.且能行表…  相似文献   

4.
刘秀枝  许春华 《光明中医》2009,24(9):1638-1639
金匮要略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笔者多次拜读,深深领会其中蕴涵的丰富的辨证法思想,并用于指导临床,获益非浅.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关于水湿病的论述 ,内容丰富 ,理法方药完备 ,颇具临床指导意义。现就书中所论 ,撮其要者简述之。《金匮要略》论湿有三 :一曰“湿” ,二曰“水” ,三曰“痰”。愚意湿、水、痰三者 ,异名而同类 ,正如热之与火然。湿为水之渐 ,水为湿之聚 ,痰为水之凝。湿犹雾露 ,弥漫浮游 ;雾聚而成水 ,可向一定方向流动 ;水寒凝结为冰 ,常固定于一处。雾也 ,冰也 ,水化而成者也 ,形质不同而已矣。分之可三 ,合之则一。故治湿之方可以治水 (防己黄芪汤 ) ;治水之方亦可治痰 (苓桂术甘汤 )。《素问·经脉别论》说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  相似文献   

6.
赵云芳 《中医药学刊》2001,19(2):127-128
指出《金匮要略》论治腹痛主要为:行气除满、泻下通便;和解少阳;清泄阳明;荡热解毒辣,逐瘀排脓;行气散结,活血止痛;温经散寒,泻下通便;破积散寒止痛;调和阴阳,镇潜固涩;甘温补脾,建中缓;温补肾阳,振奋肾气;温中散寒,蠲饮降逆;温补脾胃,散寒止疼;温中散寒,补虚养血;养血柔肝;健脾利湿;调补冲任,养血止痛等方法。  相似文献   

7.
陈革 《国医论坛》2007,22(2):50-50
字词通假是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要确切地理解文意,就必须破其假借,循音求义,读出本字.现选择<金匮要略讲义>中当训未训或训而不详者数则,阐释如次.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水邪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根据水邪所在部位及其症状的不同而大致将其分为“湿邪、痰饮、水气”三种。此三者有着各自的特点,作者通过对三种水邪病因病机、症状表现以及治法方药的归纳,总结出其各自的辨证要点,以期为临床辨治水邪类病证提供相应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治疗呕吐,其法灵活,用药独特,擅用半夏、姜。主要有温胃暖肝,降逆止呕;开结除痞,和胃降逆;燥湿降逆,化饮止呕;清解少阳,和胃降逆;补虚润燥,和胃降逆;通腑泻热,降逆止呕;健脾化饮,和胃降逆;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化饮降逆,舒展气机;温补脾胃,降逆止呕;安中益气,清热降逆;温阳化气,利水止呕等法。  相似文献   

10.
刘宏岩 《吉林中医药》2011,31(7):609-611
在《金匮要略》方论中,张仲景以整体观和恒动观为指导,系统阐述了其生命观和疾病观,创立了发病学、病因学和病机学等系统的中医疾病学理论。深入研究《金匮要略》疾病观,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弄清中医学的核心价值体系,保持中医特色,发展中医药学。  相似文献   

11.
也谈《金匮要略》的养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该书不仅论述了杂病的辨证论治,而且亦记载了不少有关养生的内容,充分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并在整体恒动的自然观与生命观的指导下,提出了全方位的康寿养生观,如顺应自然、重视饮食、治未病、保精气,优生安胎等.为后世的养生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云海  张雪荣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57-2258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该书不仅论述了杂病的辨证论治,而且亦记载了不少有关养生的内容,充分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并在整体恒动的自然观与生命观的指导下,提出了全方位的康寿养生观,如顺应自然、重视饮食、治未病、保精气,优生安胎等。为后世的养生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历节病是一种遍历关节疼痛,不可屈伸,甚至肿大变形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风湿四病及痛风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等.其病程缠绵,日久难愈,轻则肿痛僵硬,活动受限,重则关节变形,功能丧失,痛苦难耐,是一种难愈的疾病.<金匮要略>首先提出病名,并阐述其病因病机,给出治法和方药,开辟了治疗风湿病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指出《金匮要略》论治腹痛主要为行气除满,泻下通便;和解少阳,清泄阳明;荡热解毒,逐瘀排脓;行气散结,活血止痛;温经散寒,泻下通便;破积散寒止痛;调和阴阳,镇潜固涩;甘温补脾,建中缓急;温补肾阳,振奋肾气;温中散寒,蠲饮降逆;温补脾胃,散寒止疼;温中散寒,补虚养血;养血柔肝;健脾利湿;调补冲任,养血止痛等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云其“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医籍 ,创作了《伤寒杂病论》 ,可见《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为《伤寒杂病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 ,通观全书 ,《内经》学术思想始终贯穿其间。今择其要者略述如下。1 整体观念《金匮》在《内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 ,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整体观念 ,一是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是人体各脏腑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1 1 天人相应 《金匮》第…  相似文献   

17.
以《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中与皮水相关的条文为基础,结合阳气在机体水液代谢中的作用,对皮水的发病机理、与风水关系、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皮水的形成及发展与机体阳气密切相关;皮水可由风水转变而来。根据皮水的临床特点,可将皮水按基本证、重证、兼证治之;发汗与利小便是皮水的基本治法,但应根据水邪的轻重及与机体阳气的关系,采取适宜的治法与方药。  相似文献   

18.
中医邪正观与肿瘤基因组学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理论角度探讨邪正在肿瘤发病机制和防治肿瘤思路方法上的相关性和融通性。方法:首次将中医邪正观与现代肿瘤基因组学研究联系起来进行阐述。结论:引入肿瘤基因组学研究成果,揭示扶正祛邪方药的抗癌机理,为中医扶正祛邪治则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祖国医学的宝库也为寻找全新理想的基因治疗战略提供有意义线索。  相似文献   

19.
王清华 《陕西中医》1989,10(7):331-332
<正> 《金匮要略》论痹病内容有湿痹、血痹、胸痹及历节。本文拟根据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病变证候特点,扼要阐述如下。一、微汗治湿痹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治疗当取微汗。“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此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欤”(《金匮要略心典》)。“若大发其汗,阳气奔腾……湿邪留滞,故反遗留,而病不愈也”(《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如“风湿相搏……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湿病·第十八条》)。  相似文献   

20.
不寐一类的病证,至东汉时期在临床上已备受重视,对于不寐病证的临床发病特点和辨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丰富了治法和治方。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于不寐一类病证的论治,为后世不寐证的辨证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其创制的养血清热、宁心安神和滋养心肺、凉血清热等治疗方法,以及酸枣仁汤和百合地黄汤之类的治疗方剂,更为后世有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