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SRC)-3基因敲除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蛋白表达水平及核转位的影响.方法 健康清洁SRC-3 / 小鼠、SRC-3-/-小鼠各20只,雌性,体质量约20 g,分为SRC-3 / 组和SRC-3-/-组,每组设正常(N)、1 h、4 h、12 h四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各5只小鼠.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肝、脾组织GR及SRC-1、SRC-2的蛋白表达.结果 无论是SRC-3 / 组还是SRC-3-/-组,LPS刺激引起肝组织GR蛋白表达及核转位显著降低,但SRC-3-/-组降低程度明显小于SRC-3 / 组;SRC-3 / 组和SRC-3-/-组小鼠脾组织GR表达水平4 h后开始下降.但SRC-3-/-组下降幅度显著低于SRC-3 / 组,GR核转位在SRC-3 / 组显著降低,而SRC-3-/-组则无显著变化.LPS刺激后SRC-3 / 组、SRC-3-/-组肝组织SRC-1均显著降低,但SRC-3-/-组变化程度均显著小于SRC-3 / 组;两组脾组织中未能明确检测到SRC-1蛋白表达.LPS刺激后两组小鼠肝组织SRC-2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但在相应时相点SRC-3-/-组小鼠显著高于SRC-3 / 组;SRC-3 / 组小鼠脾组织SRC-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SRC-3-/-组却显著增加.结论 炎症反应中GR蛋白表达及核转位显著降低,产生明显的糖皮质激素抵抗(GCR),SRC-3基凶敲除后可缓解其程度.SRC-3基因敲除对炎症反应中肝、脾组织GCR程度的不同影响,可能与SRC家族成员的不同补偿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SRC)-3蛋白缺失对脂多糖(LPS)诱导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健康清洁野生型(SRC-3~(+/+))小鼠、SRC-3基因敲除(SRC-3~(-/-))小鼠各20只,雌性,体质量约20 g,分为SRC-3~(+/+)组和SRC-3~(-/-)组,每组设正常(N)、1h、4h、12h四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各5只小鼠.采用腹腔注射5 mg/kg体质量LPS构建炎症反应动物模型,观察各时相点重要脏器的病理变化并测定血清TNF-α、IL-1β、IL-6和IL-10浓度.结果 LPS腹腔注射后,SRC-3~(-/-)组小鼠全身情况好于SRC-3~(+/+)组小鼠,但两组的肝、脾、肾、心肌和胸腺病理均未见明显差别.LPS腹腔注射后两组血清TNF-α、IL-1β、IL-6和IL-10的水平均显著升高,但SRC-3~(-/-)组小鼠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低于SRC-3~(+/+)组小鼠,IL-10水平却显著高于SRC-3~(+/+)组.结论 SRC-3蛋白与致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和释放有关,SRC-3蛋白缺失可减轻炎症反应程度,抑制LPS诱导的TNF-α、IL-1β和IL-6分泌和释放.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SRC)-3基因敲除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中活化蛋白-1(AP-1)表达水平及活性的影响.方法 健康清洁野生型(SRC-3+/+)小鼠、SRC-3基因敲除(SRC-3-/-)小鼠各20只,雌性,体质量约20 g,分为SRC-3+/+组和SRC-3-/-组,每组设正常(N)、1 h...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SRC)-3蛋白缺失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中核因子-κB(NF-κB)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 健康清洁野生型(SRC-3+/+)小鼠、SRC-3基因敲除(SRC-3-/-)小鼠各20只,雌性,体质量约20 g,分为SRC-3+/+组和SRC-3-/-组,每组设正常(N)、1 h、4 h、12 h四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各5只小鼠.采用腹腔注射5 mg/kg体质量LPS构建炎症反应动物模型,Western blot测定肝组织IκB-α、NF-κB p65/p50和干扰素调控因子-1(IRF-1)的蛋白表达.结果 LPS刺激后早期两组小鼠肝组织IκB-α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其中SRC-3+/+组小鼠下降更明显;两组小鼠肝组织NF-κB p65/p50蛋白表达和核转位程度均显著增加,其蛋白表达水平SRC-3-/-组小鼠高于SRC-3+/+组,而核转位程度却显著低于SRC-3+/+组;无论是SRC-3+/+组还是SRC-3-/-组小鼠,LPS刺激引起IRF-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在相应时相点SRC-3-/-组小鼠均显著低于SRC-3+/+组.结论 SRC-3可通过干预NF-κB的活性来调控炎症反应,其蛋白缺失减轻炎症反应程度可能是其导致IκB-α降解障碍和NF-κB活性下降所致.  相似文献   

5.
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对体表炎症痛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大鼠左足用鹿角菜致炎,痛阈显著降低后,腹腔注射NMDA受体的非竞争性拮抗性氯胺酮,前阈显著升高;鹿角菜与氯胺酮同时给药组的痛阈幅值更为明显而持久。结果提示,NMDA受体参与炎症痛的形成和发展,提前给予其拮抗剂氯胺酮可提高镇痛效应,延缓体表炎症痛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杜鹃  王红伟 《临床医学》2010,30(3):122-123
目的探讨氯胺酮的受体机制,以便更好为临床服务。方法查阅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氯胺酮的作用机制涉及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阿片类受体、单胺类受体等多种途径。结论可利用多种受体激动剂、拮抗剂,进一步深入研究,使氯胺酮不良反应减少且临床应用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7.
背景: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和骨保护素系统参与破牙骨质细胞的形成并调节牙根吸收过程,而不同力值大小及加力时间下龈沟液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和骨保护素的表达变化是否可以作为判断牙根吸收的量化指标鲜有报道.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和骨保护素表达变化与力值大小及加力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0.49 N,0.98 N和1.47 N力值组,每组按照加力时间分为加力0,3,7,10,14,21及28 d亚组.各组大鼠建立大鼠正畸牙模型,采用吸潮纸尖法提取实验牙的龈沟液,应用ELISA法测定不同力值和加力时间龈沟液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和骨保护素的浓度及比值变化.结果与结论:加力不同时间点不同力值加载组组间大鼠龈沟液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骨保护素的浓度比值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力值越大,该比值越大.0.49N加力组在加力的前21 d,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大鼠龈沟液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骨保护素的值逐渐增高(P<0.01);第28天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骨保护素的比值趋于稳定.0.98 N和1.97 N加力组,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大鼠龈沟液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骨保护素的值均持续逐渐增高(P<0.01).结果表明,大鼠龈沟液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和骨保护素的比值与力值大小及作用时间具有相关性,可用于正畸牙根吸收的临床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万丽  罗爱林  田玉科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104-106,i0004
目的:观察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非特异性拮抗剂氯胺酮对甲醛致炎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以及背根节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A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2/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进行。取成年健康昆明种小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甲醛组和甲醛+氯胺酮组3组,每组8只。分别于甲醛组和甲醛+氯胺酮组小鼠右后足底注入体积分数为0.05的甲醛100μL形成急性炎性痛模型。甲醛+氯胺酮组小鼠在注入甲醛后立即经腹腔注入40mg/kg的氯胺酮。正常对照组小鼠不干预。观察甲醛注射后小鼠疼痛行为学变化,甲醛致炎2h后处死小鼠,免疫组化ABC方法检测背根节TrkA受体表达。结果:经补充后24只小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疼痛行为学变化:甲醛注射后1h内小鼠均出现明显的摔腿、舔足、跛行、致炎足不能着地等疼痛行为学改变,注射足呈高度肿胀。甲醛+氯胺酮组小鼠氯胺酮注射后翻正反射立即消失,甲醛致炎后第一时相(注射后0-5min)、第二时相(注射后20-60min)的疼痛行为学反应次数显著少于甲醛组[(6.0&;#177;2.5),(113.0&;#177;9.5)次;(3&;#177;0),(75.0&;#177;4.5)次;P〈0.01]。②背根节TrkA受体阳性神经元平均灰度值:注射侧甲醛组高于甲醛+氯胺酮组和正常对照组(205.3&;#177;11.9,121.6&;#177;7.9,116.5&;#177;7.7,P〈0.01),甲醛+氯胺酮组和正常对照组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氯胺酮能抑制急性炎性痛时疼痛行为学变化,并减少背根节TrkA受体的表达,这种效应可能与TrkA受体下调后初级伤害性刺激传人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磷酸酶1(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hosphatase-1,MKP-1)调控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转录活性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肥胖小鼠模型肝脏FXR和MKP-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免疫共沉淀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探讨MKP-1调控FXR转录活性的作用。结果:肥胖小鼠的肝脏组织中,FXR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而MKP-1的表达则显著增加(P<0.05);免疫共沉淀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KP-1与FXR间存在蛋白-蛋白相互作用。MKP-1过表达后,可抑制FXR的转录活性(P<0.05),而干扰MKP-1的表达则可上调其转录活性(P<0.05)。结论:MKP-1可能作为FXR的辅抑制因子,从而参与肝脏糖脂代谢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和蛋白酶活化受体1(PAR1)的表达,并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组织贴块法培养Wistar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1周后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内皮细胞纯度.按1∶3传代至3~4代时,随机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LPS刺激组(1 mg/L)、血必净干预组(LPS 1 mg/L,血必净注射液10 g/L),活化蛋白C(APC)干预组(LPS 1 mg/L,APC 0.1 mg/L).分别在12、24、48、72 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内皮细胞EPCR和PAR1的mRNA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PCR和PAR1的蛋白表达.结果 12 h时各组间EPCR和PAR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PS刺激组EPCR和PAR1 mRNA表达则均降低,APC和血必净干预后两值均升高(P<0.05或P<0.01).24~72 h LPS刺激组EPC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或P<0.01),EPCR的表达随LPS作用时间延长而减少,呈明显的负相关;而血必净干预组EPCR表达明显高于LPS刺激组(P均<0.01).LPS刺激组PAR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有所降低(P<0.05或P<0.01),用血必净干预后,PAR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有所增加(P均<0.01).与APC干预组比较,血必净干预组EPCR和PAR1的蛋白表达增加更为明显.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能从基因和蛋白水平增加由LPS诱导大鼠主动脉EPCR和PAR1的表达作用,可能与其保护内皮细胞的功能抑制其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维生素D(vitamin D,Vit D)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致Wistar大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肺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和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尾静脉注射LPS方法制备大鼠ALI模型;将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NC组)、LPS组:尾静脉注射LPS 5mg/kg、Vit D组:给予Vit D活性形式(骨化三醇)25 μg/kg连续灌胃3d和(LPS+ Vit D) 1-3组:分别于骨化三醇1μg/kg、5μg/kg、25 μg/kg灌胃3d后尾静脉注射LPS 5mg/kg,所有大鼠于注射LPS的24 h后进行后续实验.分别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肺组织病理及肺干/湿重比变化、肺组织中VDR、ACE2蛋白及基因水平的表达.结果 LPS组大鼠病态表现(呼吸浅快、精神萎靡、口鼻可见血性分泌物)明显,(LPS+ VitD) 1-3组病态表现和肺组织病理损伤均较LPS组明显减轻.LPS组VDR和ACE2蛋白及基因水平的表达均较NC组和Vit D组显著降低(P<0.05),(LPS+ VitD) 1-3组各组VDR和ACE2蛋白及基因水平的表达均较LPS组有所升高(P<0.05),但仍显著低于Vit D组(P<0.05),其中(LPS+ Vit D) 1-3组各组VDR蛋白及基因水平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E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 D能使LPS致ALI大鼠肺组织中ACE2和VDR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增加,故此推测ACE2和VDR表达增加可能对ALI的发生、发展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氧胺酮对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I/R)后海马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s 2,UCP 2)表达的影响及在脑保护作用中的机制. 方法 45只体质量在250~300 g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加放血降压再回输法建立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电图出现低幅持续性7 Hz、30~40μV的θ节律为脑缺血模型成功标志.对照组(C组):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未放血降压及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缺血损伤组(1组):放血法使平均动脉压降到(40±5)mmHg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 min,侧脑室内注射生理盐水(1.0 mg/kg);氯胺酮干预组(K组):放血降压、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与Ⅰ组相同,侧脑室内注射氯胺酮(1.0 mg/kg).于再灌注6 h后断头取脑组织,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海马UCP 2mRNA表达(n=7);免疫组织化学(IH)法检测海马UCP2蛋白表达(n=8).RT-PCR、IH结果应用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与C组UCP2 mRNA(0,91±0.02)表达比较,Ⅰ组脑I/R后6h UCP2 mRNA(1.06±0.02)和K组脑I/R后6 h UCP2 mRNA(1.18±0.06)表达升高(P<0.05),K组脑I/R后6 h UCP 2 mRNA表达高于Ⅰ组(P<0.05);C组UCP2蛋白少量表达(17.91±5.49),Ⅰ组脑I/R后6 h UCP2蛋白(31.56±4.01)和K组脑I/R后6 h UCP2蛋白(44.61±4.96)表达升高(P<0.05).K组脑I/R后6 h UCP2蛋白表达高于Ⅰ组(P<0.05). 结论 氯胺酮促进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I/R)后海马UCP 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负担。目前,近一半抑郁症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广泛观察到氯胺酮具有明显缓解抑郁症状的作用,然而对其抗抑郁机理的研究尚不明确。笔者主要着眼于氯胺酮抗抑郁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进展,重点关注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短暂急性期和持续的延迟期机制的复杂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根据已有文献和前期研究结果提出可行的预设方案,旨在为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一氧化氮在氯胺酮预处理对大鼠应激性溃疡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氯胺酮预处理对大鼠急性胃黏膜病变(stress ulcer, SU)后一氧化氮(NO)的影响及胃黏膜溃疡指数(ulcer index,UI)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取健康雄性 Wistar 大鼠 40 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N组),应激性溃疡组(S组),氯胺酮1、2、3组(K1、K2、K3组)。采用水浸束缚应激(WRS)方法制作 SU 模型,于应激 6h 后检测血浆、胃粘膜 NO 水平、UI、大体及光镜下胃粘膜损伤程度及组织学改变。结果:氯胺酮预处理组与 S 组比较胃粘膜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并且氯胺酮预处理组大鼠血浆、胃黏膜 NO 水平明显增加。结论:氯胺酮预处理对大鼠急性胃黏膜病变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氯胺酮改变血浆、胃粘膜 NO 水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氯胺酮对脂多糖(LPS)刺激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株NR8383经氯胺酮(10、100和1000 umol/L)预处理.LPS刺激24 h后,应用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水平.结果 与PBS组比较,LPS组培养上清液中MDA水平均明显增加,而SOD水平显著下降,而氯胺酮预处理组(100和1000 umol/L)对此具有抑制作用.结论 氯胺酮对LPS所致的NR8383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Pancreatic and liv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s of twenty-five patients without evidence of liver or pancreatic disease and who had been on Prednisone (greater than 7.5 mg per day for longer than six months) were compared with corresponding age- and sex-matched normal controls. Statistical analysis enabled effects of known variables that determine pancreatic echogenicity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and showed that steroid ingestion ha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pancreatic echogenicity, a previous unreported observa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氯胺酮对严重烧伤兔早期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创伤应激早期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健康雄性新西兰兔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正常对照组、烫伤模型组、氯胺酮镇痛组和氯胺酮麻醉组。烫伤前用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分别经颈内静脉和颈内动脉置管备用,24 h后制备兔背部和臀部30%Ⅲ度烫伤模型,氯胺酮镇痛组于伤后0.5 h静脉注射(静注)氯胺酮负荷量0.5 mg/kg,然后持续静脉泵注氯胺酮9μg·kg-1·min-1共24 h;氯胺酮麻醉组伤后0.5 h静注氯胺酮1.5 mg/kg,然后持续静脉泵注氯胺酮45μg·kg-1·min-1共4 h维持全身麻醉;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仅给予静脉输液处理。记录各组补液量及氯胺酮镇痛组和麻醉组的氯胺酮总用量。分别于烫伤前和烫伤后0.5、6、12、24 h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并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4组血气分析指标虽然有所变化,但均在正常范围,说明呼吸功能在正常范围,间接反映循环功能也在正常范围,排除了呼吸和循环功能因素的影响对细胞因子的评判。4组烫伤前IL-1、IL-6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伤后0.5 h起,烫伤模型组IL-1(ng/L:30.27±0.93比13.79±1.11)、IL-6(ng/L:47.22±1.49比46.31±4.12)及TNF-α(ng/L:243.39±20.85比190.95±14.97)水平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并持续到伤后24 h;伤后6 h起氯胺酮镇痛组和麻醉组上述指标均较烫伤模型组明显降低,于伤后12 h起氯胺酮镇痛组上述指标的降低程度较氯胺酮麻醉组更显著〔IL-1(ng/L):19.28±2.51比40.12±10.31,IL-6(ng/L):52.10±4.23比72.20±10.11, TNF-α(ng/L):246.03±20.74比313.71±27.34,均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镇痛和氯胺酮麻醉对兔严重烧伤后早期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和释放有一定抑制作用,且长时间小剂量氯胺酮镇痛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