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术中输血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HFMEA分析并列出静脉输血流程中的潜在失效模式,计算每个失效模式的危机值(RPN),筛查出RPN125分的失效模式,对其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对2017年6月—2018年6月实施HFMEA后的临床输血护理质量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并作为观察组,将2016年4月—2017年4月实施HFMEA前的临床输血护理质量检查作为对照组。比较实施HFMEA前后高危失效模式的RPN值,以及2组护理差错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施HFMEA后高危失效模式的RPN值均较实施前低(RPN因人为因素数值不同);观察组护理差错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1.36%,观察组0.42%)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运用HFMEA进行手术室输血安全管理,可减少护理差错,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保证临床输血护理流程每个环节的安全实施,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临床输血护理流程优化改进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1日~3月1日之间临床2250例输血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6月1日~8月1日之间临床2310例输血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以HIS系统为载体的输血护理流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MEA分析当前信息化输血流程中存在的隐患和不足,对其进行了流程优化再造和应用,并完善输血护理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对比两组临床输血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差异及影响失效模式的危险因素风险系数(RPN)。结果应用FMEA分析优化后信息化输血护理流程,临床护理输血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下降了60.7%;观察组影响失效模式的危险因素RPN值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应用FMEA分析可有效优化输血护理流程,降低临床输血护理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输血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3.
郭丽君  贡浩凌  高燕  王辉  徐蓓 《护理研究》2014,(35):4389-4391
[目的]完善临床输血护理流程,加强临床输血安全管理。[方法]成立输血安全护理管理团队,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方法,列出输血护理流程的各个步骤,以及各步骤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并计算失效模式的危机值(RPN),查找目前输血护理流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针对影响安全输血的高危因素,制定改进措施并应用于临床输血过程中。比较实施FMEA前后RPN值及病人安全输血效果。[结果]实施FMEA后取血、输血时间不合格率明显下降,护士输血查对实践考核合格率较实施前提高,影响安全输血高危因素的RPN值明显下降。[结论]FMEA模式应用于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有利于提高护士评估风险意识与能力,前瞻性地发现流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提高病人输血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4.
郭丽君  贡浩凌  高燕  王辉  徐蓓 《护理研究》2014,(12):4389-4391
[目的]完善临床输血护理流程,加强临床输血安全管理。[方法]成立输血安全护理管理团队,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方法,列出输血护理流程的各个步骤,以及各步骤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并计算失效模式的危机值(RPN),查找目前输血护理流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针对影响安全输血的高危因素,制定改进措施并应用于临床输血过程中。比较实施FMEA 前后 RPN 值及病人安全输血效果。[结果]实施 FMEA 后取血、输血时间不合格率明显下降,护士输血查对实践考核合格率较实施前提高,影响安全输血高危因素的 RPN 值明显下降。[结论]FMEA 模式应用于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有利于提高护士评估风险意识与能力,前瞻性地发现流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提高病人输血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FMEA)在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FMEA分析ICU患者发生CAUTI的主要原因,查找潜在失效模式,对流程进行分析探讨,计算危急值并制定改进措施。结果:引起CAUTI的主要原因有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医务人员手卫生等8个原因;在进行流程改造及培训后,8个流程风险指数(RPN)较改进前明显降低,明显减少了患者CAUTI的发生。结论:运用FMEA前瞻性对ICU患者留置尿管的过程进行评估及改进,能够有效降低RPN及CAUTI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实习护士针刺伤防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级实习护士(对照组,n=101)和2013级实习护士(观察组,n=109)为研究对象,应用FMEA方法,成立针刺伤防范小组,分析失效模式及相关原因,计算优先风险指数(RPN),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比较观察组实施FMEA前后RPN值和两组针刺伤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改进措施实施后RPN值降低,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FMEA应用于实习护士针刺伤防范中,可有效降低针刺伤发生率,提高临床实习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在高原应急卫勤保障风险规避中的应用。方法应用FMEA高原应急卫勤保障流程中失效模式进行分析,计算失效模式中5个流程的危机值(risk priority number,RPN),并根据RPN的大小确定预防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方案,制定措施。结果使用FMEA有效地将各类风险罗列出来,不断分析在保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不安全因素存在及其原因,通过总结及时调整方案,降低风险的发生率,规避高寒地区应急医疗保障中的风险因素。结论通过FMEA在高原应急卫勤保障中的应用,有效地规避了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精神科血液标本采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FMEA模式评估现有的血液标本采集流程,分析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计算风险优先指数(RPN),找出薄弱环节,并以此为依据对流程进行改造。结果:10项影响血液标本质量潜在失效因素的RPN由2 459分下降至878分;血液标本不合格率由0.136%下降至0.0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FMEA模式应用于精神科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能前瞻性地发现流程中的薄弱环节,改进工作流程,降低不合格标本发生率,从而提高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门诊小儿静脉输液流程中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结合因果分析法,改善护理人员行为,降低小儿静脉输液风险,保障患儿安全。方法 成立小儿静脉输液FMEA小组,用FMEA方法对门诊小儿静脉输液流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分析评估,对风险值RPN≥100分的11个高风险因子逐一应用因果分析法分析潜在的失效原因,开展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结果 采取改进措施后,小儿静脉输液风险事件减少。 结论 FMEA结合因果分析法用于门诊小儿静脉输液流程中,有效预防了门诊小儿静脉输液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得到护理人员的认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lysis,FMEA)在儿科门诊输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FMEA方法,成立输液风险管理小组,绘制输液流程图,列出失效模式,分析失效原因,计算风险优先指数(risk piority number,RPN),针对优先失效模式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比较实施FMEA前后优先失效模式的RPN值和儿科门诊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优先失效模式的RPN值降低,输液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FMEA应用于儿科门诊输液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儿科门诊静脉输液不良事件,提高儿科门诊静脉输液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邓珍良  袁丽娟  刘雪琼 《全科护理》2020,18(26):3527-3529,3562
[目的]评价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理论在预防骨科术后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等组实验法设计,选择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未应用FMEA理论进行管理的骨科手术病人268例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应用FMEA理论进行管理的同类病人268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病人实施传统的护理管理。观察组应用FMEA理论进行失效原因分析,计算优先风险数值(RPN),入选RPN较高的失效模式,分析影响成因,制订改进措施,优化流程。比较改进流程前后RPN值的变化,观察两组病人DVT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以FMEA理论进行护理管理后失效模式RPN值和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FMEA理论进行护理管理,通过量化指标确定风险并制定预防措施加以防范能有效地降低DVT发生率,保证骨科手术病人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求解决住院患者口服给药流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加强临床用药过程的安全管理,促进给药安全。方法:应用失效模式效应分析理念对住院患者口服药发放流程进行分析,寻找可能导致差错的环节及原因,优化口服给药流程,追踪整改效果,使口服给药流程不断完善并得到持续改进。结果:流程改进后各关键流程后RPN值、口服给药差错明显低于改进前(P0.05)。结论:FMEA管理模式可以在早期确定流程中的风险,优化护理工作流程,提高口服给药的质量与效率,保障口服给药的安全性,是值得推广的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在静脉输注风险防范应用的效果.[方法]应用FMEA对静脉输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评估,找出安全静脉输注失效的原因,通过计算RPN值、提出问题并实施相应的整改措施,包括加强护士静脉输注技术培训;建立、完善静脉输注管理制度;合理安排人力资源;落实静脉输注全程的健康教育及加强输注后的管理等.[结果]FMEA能使所有隐性风险得到量化,使风险的分级和处理简便、易行.实施整改后的静脉输注流程的风险RPN值明显下降(P<0.01)、病人满意度上升(P<0.05).[结论]将FMEA应用于静脉输注流程,进行风险防范管理,能在风险事件发生前对其进行预测、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可有效降低静脉输注风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对院前急救出车流程进行改进,以缩短院前急救出车时间。方法:根据FMEA方法,成立科室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小组,绘制院前急救出车流程,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计算优先风险指数(RPN),找出失效模式及相关原因,对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制订改进措施。结果:院前急救出车时间(指接受呼叫至救护车出诊时间)超过3 min的比例由实施FMEA模式管理前的33.2%下降到实施后的6.2%(P<0.05),院前急救出车时间潜在失效因素的风险优先指数(RPN值)由696.7降至49.4(P<0.05)。结论:将FMEA模式应用于院前急救出车流程管理,可缩短院前急救出车时间,提高院前急救出车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儿科门诊输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FMEA方法对儿科门诊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评估,找出影响静脉输液安全的原因,通过计算RPN值,找出问题,并按照PDCA循环制订方案,落实改进措施,评估实施后的效果。结果:FMEA改进措施实施后,静脉输液流程风险顺位前10位的RPN值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为87.19~509.81;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63.2%上升至实施后的90.4%(P〈0.05);护士满意度由实施前的69.6%上升至实施后的100%(P〈0.05)。结论:将FMEA应用于儿科门诊输液风险管理,能在风险事件发生前对其进行有效预测、评估,使隐性风险得到量化,并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可降低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规范术后疼痛管理流程提供依据。方法成立术后疼痛FMEA管理小组,运用FMEA模式对术后疼痛管理流程进行分析,查找流程中各个环节中现存及潜在的高风险因素,分析原因,针对高风险因素,制定出整改措施。比较实施前(对照组)和实施后(实验组)疼痛控制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失效模式医疗风险危机值(RPN)。结果实验组疼痛控制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RPN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EA模式在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可以预见术后疼痛管理流程中的失效环节和高风险因素,并通过RPN值量化术后疼痛管理流程中现存及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而制定出术后疼痛安全管理的整改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降低术后疼痛管理流程中高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预防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我院呼吸科的住院患者96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63例和试验组49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管理,试验组将FMEA管理模式与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实证相结合,找出预防跌倒坠床流程中的失效模式,按80/20法则,将RPN值前80%失效模式与临床进行验证后找出"评估分值与实际不符、健康教育未落实、防跌倒措施未落实、健康教育依从性差、预防跌倒设施不齐全"5项失效模式,分析潜在的失效原因及失效后果,制定对应的改进方案并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患者RPN分值及跌倒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RPN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实证的FMEA能有效降低老年住院患者的RPN分值和跌倒的发生率,保证了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5月行中心静脉置管112例患者为实验组,应用FMEA对中心静脉CRI主要原因进行分析,选择其中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数(RPN)值最高的6个失效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订改善措施并实施;选择2009年6月~2010年5月在我科住院行中心静脉置管126患者为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比较两组RPN值、中心静脉CRI发生率的差别。结果:实验组失效模式的RPN值较低,中心静脉CRI发生率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FMEA模式预防中心静脉CRI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在降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堵管率方面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9月住院行PICC的108例新生儿为观察组,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对新生儿PICC堵管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选择其中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数(RPN)值的9个失效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订改善措施并实施;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9月住院行PICC的99例新生儿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比较观察组实施FMEA管理模式前后RPN值、两组PICC堵管率.[结果]观察组改善措施实施后失效模式的RPN值降低,PICC堵管发生率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降低新生儿PICC堵管发生率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FMEA模式在预防神经外科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6月使用肠内营养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营养操作治疗方案;将2018年7月—12月使用肠内营养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FMEA模式工具对其进行临床护理流程分析,确立主题,组建团队,制定优化操作流程,分析失效模式发生的原因,实施改进措施。比较两组失效模式的RPN值和与肠内营养相关的腹泻发生率。结果实施FMEA模式后,观察组4个失效模式RPN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EA模式的实施可以降低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提高肠内营养护理质量,帮助维护肠黏膜的屏障作用,稳定肠道菌群生存环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