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EN)肠外(PN)联合营养在全胃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肠外联合组(EN+PN)和肠外营养组(PN组),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营养剂免疫指标变化、术后恢复情况的差异、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并发症等。结果:术后第8 d与术前比较:PN组的体重下降明显(P<0.05),EN+PN组(联合组)的各组血清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肠道功能恢复、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PN组减少(P<0.01),各项细胞免疫指标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应用到全胃切除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机体的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科学有效的护理是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顺利进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全胃切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治疗效果。方法 82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根据不同的营养途径方式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47例(EEN组)、全肠外营养组35例(TPN组),给予术前术后营养护理,记录并比较2组术前术后营养指标(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的变化,以及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后营养指标均有所改善,其中EEN组术后第9天各项营养指标较术前及同期TPN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EE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少于TPN组(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安全、有效,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3.
肖西平  王麦换  李艳晴  周静 《现代护理》2005,11(10):753-755
目的对比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EN)与标准肠外营养(PN)支持的效果,总结其护理经验。方法30例患者随机分为EN和PN组,两组患者从术后第1天到术后第10天进行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术前和术后11天测定体重,测定血中白蛋白、IgA、IgG、IgM、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分类。测定血中谷氨酰胺含量,计算累积氮平衡。结果术后11天与术前比较,PN组的体重、白蛋白下降较明显(P<0.05)。术后11天血中谷氨酰胺,PN组下降也明显,与术前、EN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极其显著性(P<0.01)。累积氮平衡(mg·kg-1/11d),PN组为(114.6±19.5),而EN组为(203.6±31.8),EN组明显优于PN组。体液免疫指标和T淋巴细胞亚群,EN组术后11天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而PN组与术前相比较,尚有差异。结论EN支持和标准PN支持相比较,有更好的代谢效果,能更好地恢复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而科学有效的护理是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顺利进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韩强  张莉丽  李学平 《全科护理》2012,(16):1485-1486
[目的]总结全胃切除术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对48例全胃切除术后病人行早期肠内营养,同时加强心理护理、营养管的护理、营养液输注的护理、病情观察、局部护理等。[结果]2例病人改为静脉营养,46例病人成功实施肠内营养,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是术后营养支持的有效途径,正确的护理方法是实施肠内营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蒋玉丽 《护理与康复》2008,7(9):691-692
总结42例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护理重点是重视心理护理,做好胃管及鼻肠管的固定及护理,严格掌握营养液的输入量、速度、温度,加强腹泻和腹胀等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做好口腔护理。42例患者均顺利出院,未发生肠内营养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黄健捷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0):886-88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全胃切除术后的应用价值,总结其护理经验。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和标准肠外营养组(PN组),分析两组病人术前术后营养及免疫指标变化、术后恢复情况的差异、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并发症等。结果术后第9天与术前比较,PN组的体重下降较明显(P<0.05),EN组的血前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EN组均较PN组减少(P<0.01),各项细胞免疫指标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全胃切除术后可明显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科学有效的护理是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顺利进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全胃切除术后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结合在胃癌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将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36例施行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的病人分为观察组(肠内与肠外营养结合)和对照组(肠外营养),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各营养指标改变情况、术后恢复状况、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以及住院费等.结果 观察组术前1d的体质量、淋巴细胞计数以及血清白蛋白等与术后8d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对照组术后第8天体质量及血清白蛋白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术前水平高(P<0.01).观察组术后第8天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肛门恢复排气及排便时间、平均住院费及医药费用、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结合能够有效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加快肠功能恢复进程,提倡临床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9.
陈玮 《当代护士》2006,(12):70-71
胃癌是我国较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其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胃癌患者术前多有营养不良、术中创伤较大、术后禁食时间长,所以提供营养支持是胃切除术后治疗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外科病人营养支持模式已由肠外营养逐渐变为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支持以其符合生理状态、应用费用低廉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1临床资料1.1自2004年8月~2005年5月,本科收治胃癌患者19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6.2岁,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消瘦、贫血,术前均经纤维胃镜及病理学检查证实。1.2手术方法本组19例病人均施行全身麻醉,行根治性全胃切除,营养管放置于十二指肠或空场上段。1.3术后转归本组9例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未出现吻合口瘘、返流性食管炎及倾倒综合征。术后出院随访患者体重有所增加,每餐食量60~110g,每天进食7~8次,进食流质、半流质饮食,生活均能自理。3护理3.1心理护理术前宣教中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肠内营养的意义、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法。说明置胃肠营养管的重要性,以取得配合是早期肠内营养的重要保证。术后早期使用肠内营养过程中有腹泻发生的可能性,需要1~3d的适应,以防患者因不适拒绝接受。3.2营养支持及护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EN)与标准肠外营养(PN)支持的效果,总结其护理经验.方法30例患者随机分为EN和PN组,两组患者从术后第1天到术后第10天进行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术前和术后11天测定体重,测定血中白蛋白、IgA、IgG、IgM、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分类.测定血中谷氨酰胺含量,计算累积氮平衡.结果术后11天与术前比较,PN组的体重、白蛋白下降较明显(P<0.05).术后11天血中谷氨酰胺,PN组下降也明显,与术前、EN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极其显著性(P<0.01).累积氮平衡(mg·kg-1/11 d),PN组为(114.6士19.5),而EN组为(203.6±31.8),EN组明显优于PN组.体液免疫指标和T淋巴细胞亚群,EN组术后11天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而PN组与术前相比较,尚有差异.结论EN支持和标准PN支持相比较,有更好的代谢效果,能更好地恢复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而科学有效的护理是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顺利进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李会霞  杨子彬 《天津护理》2009,17(5):265-265
全胃切除患者术后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有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我科于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共施行全胃切除术62例,以早期管饲营养物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的早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2004年8月~2006年8月因胃癌进行全胃切除术的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经外周静脉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实验组50例经空肠营养管给予输注肠内营养液。对两组病人术前、术后进行营养状态评价,比较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及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结果:术后营养支持使病人营养状况均有所改善,肠内营养的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且费用低,并发症少。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对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保护肠黏膜,防治感染性并发症,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的早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2004年8月~2006年8月因胃癌进行全胃切除术的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经外周静脉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实验组50例经空肠营养管给予输注肠内营养液。对两组病人术前、术后进行营养状态评价,比较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及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结果:术后营养支持使病人营养状况均有所改善,肠内营养的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且费用低,并发症少。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对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保护肠黏膜,防治感染性并发症,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治疗期间的护理方法,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1月~2009年4月52例全胃切除术后患者采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及其相关护理措施。结果:肠内营养有利于全胃切除术后患者营养支持和术后恢复,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减少肠内营养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肠内营养能迅速补充蛋白质及各种营养物质,保证其能量供给,纠正负氮平衡,从而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早日康复。恰当的护理有利于减少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充分发挥肠内营养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2 例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与护理。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为55 .2 ±16 .9 小时,并于第5 天达到正氮平衡,手术前后各项营养指标无显著差异。1 例伴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者术后出现腹部切口裂开,2例出现短暂的腹胀,1 例发生明显腹痛。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报道12例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与护理。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为55.2±16.9小时,并于第5天达到正氮平衡,手术前后各项营养指标无显著差异。1例伴阻塞性通所功能障碍者术后出现腹部切口裂开,2例出现短暂的腹胀,1例发生明显腹痛。结论:全胃切除术后胃早期内营养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40例全胃切除术后经空肠造瘘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患者肠内营养期间生命体征变化、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其它并发症。40例患者均按计划顺利完成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均平稳,无严重的腹泻、腹胀,腹痛、腹膜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血糖无明显变化。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2.9d。认为全胃切除术后经空肠造瘘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要求,经济、简便、实用、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0例行全胃切除术后的病人采用两种营养支持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要比传统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能更好地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保证营养的摄入,减少并发症。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机体状况和预后,是手术治疗的良好辅助治疗之一。  相似文献   

19.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比较与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癌行全置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与护理方法。方法:将2005年1月~12月60例行全胃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各30例,分析比较两组术后患者营养指标和肠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EEN组与PN组术后营养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EN组术后肠功能恢复较早。术后24h内通过营养管滴注加温的生理盐水,再逐渐增加营养液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EEN支持治疗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有利于全胃切除患者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张岚 《天津护理》2002,10(6):277-279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空肠造口肠内营养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2例全胃切除术后空肠造口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输注过程中的精心护理,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结果:治疗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空肠造口肠内营养治疗对护理要求高,但严密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肠内营养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