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消化道癌是我国常见的癌种,发病部位包含胃,食管和十二指肠.这些患者都伴有进食障碍,加上肿瘤的消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等.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手术创伤,术后较长时间禁食和放,化疗等,营养缺乏更为常见和严重.所以,术后及时行营养支持对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极为重要.有研究者认为,护士在患者的营养管理中承担重要责任[1].目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由于营养素直接经肠吸收和利用,更符合生理状态,且给药方便,费用低廉而被广泛应用[2],近些年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就EN的应用现状和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上消化道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观察上消化道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治疗效果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 2006年5月~2008年5月给予96例上消化道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并观察治疗的效果。结果 患者术前1d与术后7d体内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指标较术前增高,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3例切口甲级愈合,3例乙级愈合,无发生化脓感染及切口裂开及肠瘘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消化道术后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可改善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少术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方面应注意加强术前健康教育,术后密切观察肠内营养状况,预防并发症,其是保证早期肠内营养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105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EN组)和对照组。EN组术中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常规静脉补液支持治疗外,早期予以肠内营养;对照组术后常规静脉补液支持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7天测两组患者的体质量、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同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出现并发症等。结果术前、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的体质量下降、白细胞总数、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无明显差异,第7天差异明显;E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肺部感染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5.
6.
石伟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9):206-207
目的探讨术中放置空肠营养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对上消化道重建手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4例行上消化道重建手术的患者等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在术中放置空肠营养管并行早期肠内营养,另一组为对照组,术后单纯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胃肠动力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病例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平均提前1d以上,拔除胃管时间平均提前1.7d;体重、白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能迅速接近术前水平;89%病例于术后第5天体温下降至正常,未发生1例消化道漏和创口感染,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通过术中放置肠内营养管术后适时、合理地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是临床简易、可靠及有效的手段,降低了包括胃瘫、消化道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复杂上消化道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王英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截瘫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应用的护理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80例截瘫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治疗,将2组术前和术后的营养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营养状态显著好转,肺部感染并发症显著减少,但住院费用无显著增加.结论 对截瘫术后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胃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胃癌术后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以早期肠内营养,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肠外营养。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进半流质食物时间、住院时间)、营养指标[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中国癌症患者化学生物治疗生活质量量表(QLQ-CCC)评分。结果 干预前,两组IgG、IgM、IgA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后,观察组IgG、IgM、IgA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半流质食物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干预前,两组ALB、PA、TRF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9.
板利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1):106-107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食管癌肿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32例食管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行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以及CRP、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RP、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用于食管癌肿瘤术后患者中的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食管癌术后早期的应用,阐述了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所特有的优越性,强调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术后恢复的重要影响,并探讨了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术后早期的实施及其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和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以及综合护理干预。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收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延迟营养治疗,并加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同时加以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7 d后... 相似文献
12.
王红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3):60-61
库兴氏(Cushing)溃疡,于1932年由Cushing首先发现而得名,是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常见严重并发症,为颅内损伤、脑瘤或颅脑手术后发生的应激性溃疡,表现为胃、十二指肠黏膜的糜烂、溃疡、渗血,偶尔整块局部胃肠壁完全溶解,引起出血、穿孔。颅脑损伤患者并发Cushing溃疡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为16%-47%,出血后死亡率可达50%。 相似文献
13.
王红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6)
库兴氏(Cushing)溃疡,于1932年由Cushing首先发现而得名,是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常见严重并发症,为颅内损伤、脑瘤或颅脑手术后发生的应激性溃疡,表现为胃、十二指肠黏膜的糜烂、溃疡、渗血,偶尔整块局部胃肠壁完全溶解,引起出血、穿孔.颅脑损伤患者并发Cushing溃疡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为16%~47%, 出血后死亡率可达50%[1].作者对本院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 Cushing溃疡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肠内营养在上消化道手术后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1):1713-1713,1715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应用于上消化道手术中的疗效。方法选择行上消化道手术的病人87例,于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肠内营养液,连续7~10 d。结果术后有1例发生吻合口漏,其余切口愈合良好。术后48.0±3.9 h肛门排气,52.0±3.7 h排便。患者精神状态好,术后仅2例较术前体质量减轻,住院日8~20 d。结论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有效、经济、方便,适合于上消化道手术病人。 相似文献
15.
16.
综述了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食管癌术后早期的应用,阐述了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所特有的优越性,强调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术后恢复的重要影晌,并探讨了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术后早期的实施及其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和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7.
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术后早期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食管癌术后早期的应用,阐述了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所特有的优越性,强调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术后恢复的重要影响,并探讨了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术后早期的实施及其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和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8.
食管、贲门癌术后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用于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科自1999年1月至2001年7月,共对85例食道及贲门癌病人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行术后早期营养液滴注,对此类病人术后恢复起到较大作用,现将我们的使用、观察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消化道疾病手术患儿的预后,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检索PubMed、CINAHL、OVI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关于早期肠内营养的相关研究成果。结果:消化道疾病患儿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具有减少感染的发生、满足患儿术后营养需求、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重症患儿预后结局、减少患儿静脉负担、降低患儿住院天数的优点但同样存在造成患儿胃肠功能紊乱、不适宜运用于急腹症、多发脏器出血等疾病的缺点。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较传统术后营养方式具有减少感染发生、满足术后营养需求等优点,但在急症及重症患儿的运用上需综合考虑患儿血流动力及有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等因素,结合临床实际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54例胃肠道恶性肿瘤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接受肠外营养支持(PN)和肠内营养支持(EN)。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肝肾功能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过术后7d的营养支持治疗,EN组术后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升高程度明显大于PN组,胃肠功能较PN组更快恢复。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肝肾功能指标方面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安全有效地促进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