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810激光透巩光凝治疗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复杂性眼外伤玻璃体手术后难治性青光眼36例(36眼),包括开放性眼外伤Ⅱ期玻璃体切除后青光眼21眼,眼球挫伤玻璃体切除或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切除后青光眼15眼。采用G探头810激光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功率1500~2000mW,时间1500~2000mS。光凝范围90°-270°,光凝点数12~30点。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36眼中,手术前后的眼压分别是(40.21±14.46mmHg)和(20.53±6.70)mmHg,手术后眼压明显下降,(t=6.08,P〈0.001),27眼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25眼视力提高,8眼无变化,3眼视力下降。术中结膜灼伤3眼。术后1眼眼球萎缩。结论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眼外伤玻璃体手术后难治性青光眼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巩膜的睫状体激光光凝联合前房穿刺术对无晶状体眼继发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12例(12眼)无晶状体眼继发青光眼,进行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的睫状体光凝联合前房穿刺术,术后随访6~15个月。结果最后1次随访时眼压明显降低(t=7.4712,P〈0.001),最后1次随访时无明显疼痛感觉。结论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联合前房穿刺术对无晶状体眼继发青光眼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后眼痛症状的成因及联合前房穿刺术后对减轻眼痛症状的效果。方法 35例(35眼)青光眼以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的睫状体光凝联合前房穿刺术。术后随访眼压及疼痛6个月以上。结果术前平均眼压(56.73±21.62)mmHg,术后第2周平均眼压(28.36±11.01)mmHg(t=8.099,P=0.001)。术前轻度疼痛5眼,重度疼痛22眼,剧痛8眼;术后第2周无痛22眼,轻度疼痛11眼,重度疼痛2眼;术后1月只有1眼仍有轻度疼痛,2月后疼痛消失。结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联合前房穿刺术可以有效地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4.
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光凝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transscleral cyclo-photocoagulation,TSCP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眼难治性青光眼采用低能量1.5~2.1W,多点数10~32的TSCPC,术后随访观察并记录眼压,视力,眼部自觉症状以及并发症,随访时间约3mo。结果:术前平均眼压62.89±17.36mmHg,最后随访平均眼压为21.13±7.06mmHg,经配对资料t检验,术前眼压与术后眼压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有效率83%。指数以上视力10眼中术后6眼视力无变化,4眼视力提高。6眼眼压控制欠佳,行睫状体冷冻手术。术前所有眼痛的患者眼痛均消失或缓解,并发症少,程度轻,主要有色素膜炎,前房出血等,无眼球萎缩发生。结论:TSCPC是难治性青光眼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单纯睫状体光凝术与睫状体光凝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难治性青光眼24例24眼,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光凝组12例12眼和联合小梁切除术组12例12眼。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压、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并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纯光凝组术后2m、3m、6m及末次随访眼压与术前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小梁切除术组术后各时期与术前眼压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期眼压均低于术前。两组患者术后1d,7d、术后1m、6m及末次随访眼压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眼压联合小梁切除术组低于单纯光凝组。视功能损害、术后并发症,眼球萎缩率、再手术率、疼痛率及加用降眼压药物眼数等联合小梁切除术组低于单纯光凝组。结论 睫状体光凝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疗效肯定,优于单纯睫状体光凝术,安全有效,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睫状体光凝治疗外伤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旨在为改善外伤性青光眼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有效的治疗方式。

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6-07收治的90例90眼外伤性青光眼患者,将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每组45眼),观察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直视下睫状体光凝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视力、眼压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

结果:观察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89,P<0.05)。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眼压下降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患者随访1a后,两组患者末次随访与术前眼压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玻璃体积血、脉络膜脱落、低眼压、眼压升高等并发症,但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3,P=0.213)。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直视下睫状体光凝术比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后视力提高更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镜下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10例(10只眼)难治性青光眼均行玻璃体切除术和晶状体切除后在眼内镜下行激光睫状体光凝,激光能量0.6~0.87/,时间0.5s,光凝下方180°~220°范围,光凝30~40点。结果术后随访6~15个月,10例眼压均控制在〈21mmHg(1mmHg=0.133kPa)。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者7例,不变者1例,不配合者1例,1例睫状体光凝术中出现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镜下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睫状体光凝治疗恶性青光眼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 1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 ,经常规药物治疗无效 ,行玻璃体切除人工晶体取出、激光显微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患者 女  73岁 住院号 15 3682 因右眼白内障术后眼红痛 ,视物不清伴同侧头痛 1个月入院。 16年前 ,在当地医院行双眼小梁切除术 ,2 0 0 1年 12月 14日行右眼PHACO +IOL术后发现高眼压 ,浅前房 ,遂转至我院治疗。在门诊予阿托品 ,地塞米松眼药水点眼 ,甘露醇及尼目克司应用后未好转 ,于 12月 31日行右眼Nd :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因角膜水肿显著 ,人工…  相似文献   

9.
谢瞻  孙红  王飞  丁宇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8):1492-1494

目的:评估睫状体光凝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水眼)继发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10/2016-10收治的玻璃体切割术后(水眼)继发青光眼患者20例20眼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术后持续随访3mo,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1mo时,9眼眼压控制不佳,4眼再次行睫状体光凝术后3眼眼压降至正常。末次随访时,视力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5); 14眼(70%)患者眼压得到有效控制,眼压(24.6±11.4mmHg)较术前(42.3±5.9mmHg)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出现眼球萎缩、脉络膜上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睫状体光凝术对玻璃体切割术后(水眼)继发青光眼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重复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睫状体光凝治疗挫伤性晶状体脱位玻璃体切除术后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13例(13眼)因眼挫伤致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行玻璃体切除术后高眼压,经各种降眼压药物治疗无缓解的情况下,采用810nm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后缓解。结果经一次睫状体光凝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者8例(61.54%);经一次治疗后,眼压在26—31mmHg,联合降眼压药物后控制正常者5例。结论睫状体光凝治疗挫伤性晶状体脱位玻璃体切除术后青光眼能有效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对恶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 12例12只眼恶性青光眼行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术后随访眼压、前房深度6~15个月.结果 最后一次随访时眼压明显降低(t=6.3219,P<0.001);最后一次随访时前房深度明显加深(t=-13.5843,P<0.001).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对恶性青光眼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前房穿刺术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眼压中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 对21例2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在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治疗未能有效降压后,采取表麻下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前房穿刺术放液,观察眼压控制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前眼压均≥50mmHg,所有患者经穿刺放液后,症状缓解,眼压下降,平均为21.5mmHg,视力提高,角膜水肿及睫状充血明显好转,8例患眼术后次日复查眼压复上升,于原穿刺切口再放液,眼压控制后予以相应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前房穿刺术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高眼压持续状态的有效方法,损伤小,反应轻,并发症少,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并且能够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半导体激光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38只眼难治性青光眼,眼压30.9-66.23mmH,平均(45.1±12.98)mmHg,应用激光能量1500~2500mW,脉冲2s,治疗范围270°-300°,观察术后1d、1周、1和3月时患眼的眼压,疼痛情况和并发症.结果 (1)术后1d眼压9.3-33.1mmHg,平均(24.47±8.51)mmHg,术后1周眼压7.5-32.5mmHg,平均(21.67±7.92)mmHg,术后1月眼压5.8~35.5mmHg,平均为(21.02±10.7)mmHg,术后3月眼压4.2-35.8 mmHg,平均(20.03±9.82)mmHg.术后各时间点眼压与术前眼压配对t检验,t值分别为7.11、10.09、8.82和10.03,均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34只眼(89.47%)疼痛明显缓解;(3)并发症有球结膜灼伤水肿2只眼,前房积血23只眼,葡萄膜炎反应18只眼,角膜上皮脱落2只眼.结论 透巩膜睫状体光凝创伤小,早期治疗效果明显,操作简便,能有效降低眼压,缓解难治性青光眼的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前房穿刺放液在处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的高眼压持续状态中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对50例54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在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治疗未能有效降低眼压后,采用26 G B-D注射针头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前房穿刺放液,观察眼压控制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眼压均>50 mm Hg.所有患者经穿刺放液后高眼压及眼痛症状迅速缓解,眼压平均为22 mm Hg.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1只眼穿刺后约2~3 h眼压再次升高,遂再次放液.术后20只眼有轻微前房炎性渗出,5只眼有轻度前房出血,4只眼角膜水肿较术前加重,5只眼检查发现轻度视网膜出血.眼压控制后给予相应的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前房穿刺放液损伤小,反应轻,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高眼压持续状态的重要辅助措施,为青光眼的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并且能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半导体激光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晚期外伤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67例(67只眼)接受治疗,随防时间≥6月,分析治疗后第6月的眼压、视力和眼部症状.结果 视力无光感或光感的眼(Ⅰ组),光凝术后眼部疼痛消失为成功.Ⅰ组37只眼:1次光凝治疗后21只眼(56.76%)成功,其余16只眼(43.24%)需要经2次或2次以上光凝治疗;17只光感的眼中有9只眼变为无光感,4眼眼球萎缩.视力为手动或优于手动的眼(Ⅱ组),眼压在5~21 mmHg者为成功.Ⅱ组30只眼:1次光凝治疗16只眼,2次或2次以上治疗14只眼;共有22只眼(66.67%)成功,2只眼眼球萎缩,5只眼视力丧失.两组患眼1次光凝治疗,新生血管型与其他类型的外伤性青光眼的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晚期外伤性青光眼的方法,但常需要重复治疗.因术后存在着视力丧失和眼球萎缩的可能.对有视力的眼应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56眼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资料,均行睫状体光凝,术后随访观察并记录眼压、视力、眼部自觉症状以及并发症,随访时间3mo以上。结果:术前平均眼压53.5±18.7mmHg,末次随访平均眼压为19.4±9.6mmHg,术后眼压与术前眼压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44眼视力无变化,2眼视力提高,10眼视力下降;眼痛均消失或缓解;并发症少,主要有葡萄膜炎、前房出血等。结论:睫状体光凝能有效降低难治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压,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ransscleral diode laser cyclophotocoagulation (TSCPC) is an established method of treatment for refractory glaucoma, but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new form of TSCPC using micropulse diode laser and trans‐pars plana treatment with a novel contact probe. Methods: Prospective interventional case series of 40 eyes of 38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glaucoma treated with micropulse TSCPC with a novel probe. Outcomes measured were success, hypotony and response rates. Results: The mean age of patients was 63.2 ± 16.0 years.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16.3 ± 4.5 months. The mean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before micropulse TSCPC was 39.3 ± 12.6 mmHg. Mean IOP decreased to 31.1 ± 13.4 mmHg at 1 day, 28.0 ± 12.0 mmHg at 1 week, 27.4 ± 12.7 mmHg at 1 month, 27.1 ± 13.6 mmHg at 3 months, 25.8 ± 14.5 mmHg at 6 months, 26.6 ± 14.7 mmHg at 12 months and 26.2 ± 14.3 mmHg at 18 months (P < 0.001 at all time points). No patient had hypotony or loss of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The overall success rate after a mean of 1.3 treatment sessions was 72.7%. Conclusion: Micropulse TSCPC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lowering IOP in cases of refractory glaucoma and is comparable with conventional TSCP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