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健康人空腹及餐后近端胃pH梯度及反流发生时胃内pH变化. 方法15例幽门螺杆菌检测阴性的健康志愿者进入本研究.所有受试者接受空腹1小时及餐后3小时8通道袖套式导管食管压力测定及6通道食管、胃pH联合监测.监测时袖套中心置于下食管括约肌中点,食管pH监测电极分别固定于袖套中点上方3cm及8cm处,胃pH监测电极分别固定于袖套中点下方3cm(G1)、5cm(G2)、10cm(G3)及15cm(G4)处.  相似文献   

2.
pH梯度法对pH电极的定位误差很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健康人空腹及餐后近端胃pH梯度及反流发生时胃内pH变化。方法  15例幽门螺杆菌检测阴性的健康志愿者进入本研究。所有受试者接受空腹 1小时及餐后3小时 8通道袖套式导管食管压力测定及 6通道食管、胃pH联合监测。监测时袖套中心置于下食管括约肌中点 ,食管pH监测电极分别固定于袖套中点上方 3cm及 8cm处 ,胃pH监测电极分别固定于袖套中点下方 3cm(G1)、5cm(G2 )、10cm(G3)及 15cm(G4 )处。结果 空腹情况下G1、G2、G3、G4处pH值分别为 1 87± 0 0 9、1 84± 0 0 7、1 5 6± 0 0 3及 1 5 3±0 0 2 ,各处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常见的临床病症,近年来国内报道发病率上升,GERD发病机理复杂,胃食管屏障压降低、食管清降能力下降、胃排空延缓等均参与GERD的发生.本研究通过食管下段24h pH监测诊断为GERD患者食管测压观察,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1.食管下段24h pH监测确诊为GERD患者62例,内镜下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48例,Ⅰ级28例,Ⅱ级16例,Ⅲ级4例.2.食管测压采用多导胃肠功能检测仪(瑞典C TD公司).测定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腹段LESL,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及食管远端蠕动压.3.食管下段24h pH监测观察24h内pH<4百分率(pH<4%=、大于5min的长酸反流次数及总反流时间.4.统计学处理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对食管测压和pH监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t检验对不同食管动力变化与食管酸反流的关系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pH<4(%)与LESL相关,r=-0.327,P <0.01,与LESP相关,r=-0.49,P<0.001,与食管远端蠕动压相关,r=-0.331, P<0.001.2.腹段LESL<2cm及LESP<6mmHg时,pH<4(%)明显高于腹段LESL>2c m及L ESP>6mmHg,P均<0.01.3.食管远端压力低于30mmHg者pH<4(%)明显高于60mmHg者 ,P<0.01;且与长酸反流相关,P<0.01.结论 LES的功能是胃食管反流发生的决定因素,同时与食管体部的蠕动功能密切相关另外如胃排空紊乱、酸分泌过多及食客粘膜抵抗能力下降均参与胃食管反流的发病 .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24h食管pH监测食管下段pH值,旨在为胃食管反流病尤其是内镜阴性GERD提供更敏感、特性更高、更准确的诊断方法.方法正常对照组28例,GERD 30例,均采用Digitrapper MK Ⅲ型pH值记录仪,将pH值电极置于LES上5cm,记录食管下段pH值变化.结果 GERD组,内镜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内镜阳性)19例,内镜无阳性发现(内镜阴性)11例,食管pH值监测,pH<4总次数、≥5min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值<4总时间、pH值<4百分时间%、Demeester积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 ,内镜阳性与内镜阴性组相比,无差异性(P>0.05).结论 24h食管pH值监测,是GERD,尤其是内镜阴性及不典型性症状GERD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合金型pH传感针的特性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金型pH传感针是一种新型的pH传感器。它与玻璃pH电极比较,具有体积小、强度高、响应快以及选择性、稳定性、重现性好等优点。其线性工作范围为pH4.00—10.00。本传感器不仅能准确测定一般溶液的pH值,也能实现对体积仅1~2υl的微量溶液的检测,更重要的是这种针形金属pH电极能插入人体及其它生物体内,进行在体pH值的监测,其应用范围极其广泛。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餐后近端胃酸分布及其与酸反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餐后近端胃内酸分布及其与食管酸暴露的关系。方法应用三通道锑电极在下食管括约肌(LES)上缘近侧5cm、远侧5cm和远侧10cm处(LES-5cm,LES 5cm,LES 10cm),对受试者行空腹1h和餐后4h食管和胃内pH监测。计算食管酸暴露和胃内整合酸度(IA)。健康志愿者(HS)组和GERD组各10例。结果(1)HS组餐后LES 5cm处总IA有低于LES 10cm处的趋势,但GERD组未发现酸缓冲作用的部位差异。(2)餐后2h,HS组LES 5cm和LES 10cm处IA回升未超过基线;GERD组近端胃IA回升高于基线水平:LES 5cm:5.4(1.8~6.8)比较1.8(0.3~3.1)mmol/L.h(P<0.05);LES 10cm:5.6(2.4~7.6)比较2.3(0.8~3.1)mmol/L·h(P=0.05)。(3)两组食管酸暴露均主要发生在餐后2h,但GERD组显著高于HS组。食管酸暴露和胃内酸度无显著性相关关系。结论餐后近端胃酸分布异常以及胃酸分泌增高,可能部分地解释餐后GERD患者食管过度酸暴露。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袖套导管测定Valsalva动作对食管胃屏障压的影响 ,以探讨Valsalva动作对胃食管反流是否有积极作用。方法  2 1例GERD患者 :男 13例 ,女 8例 ;年龄中位数 4 1岁 ;主诉胸骨后不适 阻塞感 16例 ,烧心 5例 ,伴明显反流者 6例 ;病程 1月至 30年不等 ;用Dentsleeve导管对 6例健康志愿者和 2 1例GERD患者进行灌注法食管压力测定 ,GERD患者经 2 4小时pH监测确诊 ;所有受检者停用各种动力药、抑酸药、抗生素一周 ,禁食 10小时 ,监测时先测静息状态压力 ,再测Valsalva动作时的压力。观察指标包括 :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 (LESP) ,食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食管24h pH、LES以及食管体部蠕动和X线钡餐透视下动态观察食管运动的方法,探讨滑动型食管裂孔疝(HH)伴反流性食管炎(RE)和单纯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食管动力学改变.方法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确诊GERD患者62例,分为RE组32例和HH组30例, 在X线透视下观察食管形态学、蠕动以及反流与廓清方式,并注意与其他胃肠疾病的关系, 同时监测食管24h pH和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及其松弛度,以及干、湿咽时食管蠕动的情况.同时与单纯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30例HH患者X线透视下均有食管黏膜增粗,头高脚低位下伴有食管钡剂反流现象,反流以抽吸型为主(80%),廓清以被动廓清为主,占36.67%.LES静息压力为(15 .96±8.63)kP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h食管pH监测中总的卧位和立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LES的长度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松弛率为33 .33%,食管体部蠕动频率、波幅均较对照组低,间期明显延长.顺行性蠕动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HH患者以抽吸型反流和被动廓清为主.LES静息压降低,食管蠕动间期延长,频率减慢,幅度降低,与单纯性反流性食管炎相比,程度加重,支持HH可能是长期RE 的结果,RE在HH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酸相关性胃病患者胃酸pH值与生活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酸相关性胃病患者胃酸pH与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评分的相关性,比较不同胃酸pH组受试LES因子分的差异。方法:对酸相关性胃病患者行LES评定,按胃酸pH值的簇集性分三组共108例,第一组胃酸在pH1.3(n=37),第二组胃酸pH1.6~1.7(n=32),第三组胃酸pH2.1~4.5(n=39)。结果:胃酸pH值越低,生活事件总刺激量和LES各因子分越高,如总分三组分别为40.0±20.6,15.1±9.2及6.4±6.5,依次相差一倍以上(F=43.26,P<0.01)。家庭因子、工作学习及社交因子也存在同样的变化(20.5±13.3/5.3±5.1/2.9±5.0,7.7±9.1/6.0±6.4/2.5±4.8,11.8±11.5/3.8±4.9/0.9±2.7,F=29.31、6.07、13.34,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胃酸pH与LES条目中的受到惊吓或经历灾难(f48)及本人重病或重伤(f27)的得分负相关(r=-0.34、-0.30,P<0.01)。结论:高生活事件与酸相关性胃病患者胃酸分泌增多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采用液导法对7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进行了食道压力测定 ,旨在研究FD患者的食道测压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瑞典CTD公司生产的Synectics PC polygraf食道测压仪及分析软件,测定食管上、下括约肌(UES,LES)压力,并采用吞水试验检测食管体部及食管上、下括约肌的各项运动指标.同时对其中25例FD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程度及测压的变化对比观察.结果 LES功能异常43例(58.1%),其中低压型21例(28.4%),高压型22例(2 9.7%),LES松弛率下降12例(16.2%).食管体部运动异常57例(75.5%),其中湿咽后蠕动不协调率大于50%者36例(48.6%),近端蠕动压下降54例(72.8%),远端蠕动压下降22例(29 .7%),远端蠕动压增高3例(4.1%).食管UES功能异常19例(25.7%),其中低压型10例(13 .5%),高压型9例(12.2%),高压型合并松弛不良3例.25例FD患者治疗后症状消失6例(24% ),缓解10例(40%),有效率64%.治疗后测压LES压力、松驰率、UES压力及食管体部压力及蠕动协调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与症状的改善存在着不一致性.结论 FD患者有食管功能紊乱,提示FD同时有全消化道功能紊乱,抑或是全身性功能性疾病的部分表现,治疗上必须全面考虑片面强调FD的治疗可能是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功能性疾病这一领域中,探索既治疗FD,又治疗其他部位功能紊乱的较理想药物也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肛门直肠测压可以了解便秘分型(慢通过型、出口梗阻型、混合型)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目的是研究慢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功能,探讨对便秘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100例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慢性便秘患者(伴有排便费力和硬便),男 23例,女77例,平均年龄44.3±15.0岁,年龄范围14~77岁.病程3月~50年,56%有泻药依赖.肛门直肠测压采用PC Polygraf HR台式高分辨下消化道动力监测系统(Medtronic). 应用低顺应性气液压毛细管灌注系统(Arndorfer Medical Specialties Inc USA).测压导管为6通道集合管相邻侧孔距离0.5cm,导管前端设有一气囊.分别测定肛门括约肌的动力功能和直肠对气囊的感觉功能.要求患者检查前排空粪便,排便困难者可于检查前外用开塞露协助排便.检查时患者取左侧屈膝卧位,经肛门插入测压导管,当导管进入括约肌高压带时,记录括约肌长度、静息压、嘱患者做用力紧缩肛门动作和用力排便动作.分别向气囊内按每次10mL梯度注气,检测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直肠感觉阈值.观察指标1.直肠感觉功能≥300mL作为感觉阈值增高,<200mL作为感觉阈值降低.2.动力异常分型Ⅰ型力排时直肠压力正常的增高,括约肌压力反相升高.Ⅱ型力排时直肠压力上升幅度低,括约肌压力反相升高.Ⅲ型力排时直肠压力正常的增高,肛门括约肌松弛障碍.结果 1.肛门直肠动力功能44例(44%)正常(12例患者力排时括约肌压力表现为先收缩后松弛).Ⅰ型29例(29%),Ⅱ型7例(7%),Ⅲ型20例(20%),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压力参数(见表).2.直肠感觉功能57例(57%)直肠感觉功能异常,其中感觉阈值增高有27例 (27%),感觉阈值降低有30例(30%).3. 80例(80%)动力功能和/或感觉异常,20例(20%)动力-感觉均正常.结论 1.出口梗阻型便秘为常见的慢性便秘病理生理基础,动力障碍或感觉功能障碍表现形式不一.2.肛门直肠测压为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提供了依据,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表便秘患者力排时肛门直肠压力参数(mmHg)  相似文献   

13.
鉴于小动物实验的需要,笔者研制成小型心导管电极。该电极适用由兔、猫、豚鼠等多 种动物,即可记录心腔内心电图、希氏束电图,又可作心腔内起搏用。 小型心导管电极包括导管、电极和外接端三部分。外径1~1.5mm、长20cm的聚乙烯管内穿2~6根漆包线构成导管部分;在导管的尖端,由2~6根细不锈钢丝以一定间距,在聚乙烯管外缠绕3~5圈构成电极,不锈钢丝穿过管壁与管内的漆包线焊按;在导管的另一端,将漆包线焊接在小铜片上作为外接端;导管的尖端经适当处理使之封闭和光滑以便于插入血管。根据所用动物的大小以及实验的具体要求,可设计和制作在电极的极数、电极宽度、电极间距、导管外经、长度和硬度等多方面适用的心导管电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测小鼠食管与气管不同位置pH值的大小,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40只清洁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测定食管(食管组)与气管(气管组)的pH值。2组小鼠实验前禁食12 h。将2组小鼠解剖并分别分离出食管和气管,距离小鼠中切牙0.3 cm、0.5 cm、0.7 cm做倒"T"切口,利用敏感级精细pH试纸进行测定,记录各组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所有小鼠均测定成功,在距离中切片0.3 cm,0.5 cm和0.7 cm处,食管组的pH值分别为(6.10±0.17)、(5.84±0.11)、(5.44±0.11),气管组分别为(7.44±0.11)、(7.19±0.11)、(6.97±0.07)。同距离2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和气管的pH值存在差异,不同段的pH值也具有差异性,这为利用pH值辨别食管气管的新型小鼠灌胃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建立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方法应用带涤纶环的双腔留置导管,为6例患行经皮锁骨下静脉插入术插入导管。结果共行锁骨下静脉双腔留置导管插入术6例,成功5例,失败1例。成功5例X光摄片证实,导管前端位于第二肋间,最高血流量可达350ml以上。测定瘘管再循环量为4.1%~19.7%,平均9.3%。结论应用带涤纶环双腔导管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血流量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导电球囊电极导管经食管心室起搏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方法选择60例需做经食管心脏起搏电生理检查的病人,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12 ̄70岁,平均年龄48.0岁。有10例病人既往曾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分别应用导电球囊电极导管和普通电极导管进行电生理检查,对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应用导电球囊电极导管检查成功起搏57例,平均起搏电压(23.4±3.7)V;应用普通电极导管检查成功起搏35例,平均起搏电压(36.7±2.9)V。比较两种导管的起搏成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2.54,P<0.01);比较两种导管的平均起搏电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8.16,P<0.01);两种导管对室性心动过速的诱发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进行经食管心室起搏,所需起搏阈值较普通电极导管低,且起搏成功率高;用导电球囊电极导管可以对室性心动过速进行经食管电生理检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微气囊法进行食管运动功能研究,总结200例正常人食管内压各项指标的生理参数正常值提供参考数据。结论是:(1)食管上括约肌压力(UESP,7.48 2.80KPa)高于食管体部蠕动波压力和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P<0.01),其长度为3.38±1.27cm。(2)嚅动波压力下段高于上段,湿吞(6.00±1.43KPa)高于干吞(5.51±1.42KPa)(P<0.01);而干、湿吞时蠕动波持续时间分别为3.52±0.76和3.62 0.47秒,传导速度则为4.19±0.51和4.07±0.42cm/s无显著差异(P>0.05);(3)LES压力及长度为3.66±0.65KPa和3.19±0.59cm,胃、食管屏障压2.51±0.58KPa,LES松弛率77.01±5.06%并非完全松弛,LES松驰时间7.09±0.96秒;(4)以上各项参数均无年龄、性别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快速、经济、准确、易普及的测定肺动脉压力的实验方法。方法: 通过自制聚乙烯(polyethylene, PE)导管,连接PowerLab多通道生物信号记录系统,肝素化后经颈外静脉插管,经上腔静脉、右心室进入肺动脉,记录实时波形及压力。通过解剖明确出现不同波形时的导管位置及朝向,从而指导导管推送过程。结果: 通过自制PE导管。采用改良右心导管法对12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进行肺动脉插管。采用该法从插管开始至到达肺动脉平均耗时2 min,成功率95%。结论: 使用自制的PE导管经改良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压力具有成功率高、数据准确、操作省时、方法易掌握的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测定大鼠肺动脉压力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术中监测电极(一)刺激电极盘状刺激电极(火棉胶固定)皮下针形刺激电极表面自粘式刺激电极鞍式刺激电极经脊髓穿刺针导入式刺激电极(用于在硬膜外、下直接刺激脊髓)硬膜外表面刺激电极(用于在硬膜外直接刺激脊髓)针尖裸露的长60~75mm针形刺激电极(用于经椎板间接刺激脊髓)长1.2~1.5cm的棘突刺激电极(插入到部分切除的棘突内,间接刺激脊髓)鼻咽刺激电极(有二个弯曲,头部球形,用于刺激椎弓根金属螺丝(孔))末端为球形的长柄形双极刺激电极(极间距5mm,用于探查刺激N结构)单极刺激电极(整体绝缘,尖端裸露Φ0.5~1mm,用于探查刺激N结构,如面N)…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构建强迫振荡测量系统,在无创正压通气(NPPV)条件下检测人呼吸系统阻抗(Rrs)和电抗(Xrs),用于评估肺阻力(RL)和弹件阻力(EL).方法 基于现有的强迫振荡技术,构建包括振荡发生器和信号分析软件在内的新强迫振荡测量系统,采用呼吸系统一阶线性力学模型(R-I-E模型)验证新系统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8例健康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分别经鼻罩给予不同水平的双水平气道止压(BiPAP)和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探讨在不同通气模式和压力水平下利用Rrs无创评价R,的可行性.结果 (1)振荡压力和振荡流量的相干函数系数值r2=0.98,强迫振荡测量可靠.5 Hz强迫振荡测定的模型阻抗与模型的粘性阻力接近,两者平均相差(1.26±0.44)cm H2O·s·L-1,一敛性范嗣在(0.36~2.14)cm H2O·s·L-1.(2)8例在不同通气模式及压力条件下测定的Rrs值大小接近,与RL平均相差(0.16±1.58)cm H2O·s·L-1.RL的预计方程式为RL=1.40+0.77Rrs,[决定系数(r2)=0.43,P<0.01].(3)强迫振荡弹性阻力EFOT(EFOT=-2πfXrs)显著大于实际值EL,(P<0.01).两者存在低水平的相关(r=0.40,P<0.01).结论 新强迫振荡系统测量准确、可靠.Rrs近似地反映了RL的大小,RL预测值可用于优化NPPV的压力支持水平,使呼吸机提供的压力支持能有效地克服肺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