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运动神经元诱向因子单抗及其抗独特型单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NTF1及其受体样物质在第一期和第四期WR小鼠脊髓颈、腰段运动神经元及肢体肌细胞扔免疫阳性反应物质随其病程进展出现的变化。结果表明:MNTF1及其受体样物质的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在脊髓颈、腰段主要位于神经元胞体的胞质和突起,细胞核呈阴性反应,含阳性物质的神经元主要是前角Ⅷ、Ⅸ层的大型运动神经元;在前、后肢骨骼肌的MNTF1及其受体  相似文献   

2.
挤压伤后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NGF,BDNF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脊髓挤压伤后早期不同时间腹角运动神经元NGF和BDNF的表达变化,建立脊髓挤压伤模型,取挤压伤位点尾侧段T13节段脊髓制作冰冻切片,运用NGF,BDNF兔抗血清以免疫组化ABC法染片,观察并计数腹角NGF和BNDF的阳性神经元数。结果:NGF主要分布于正常大鼠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的胞核及胞浆,损伤后21d,NGF的阳性神经元数较对照、损伤1d及7d组均明显增多(P<0.01),与NGF比较,对照组脊髓腹角亦见BDNF免疫阳性神经元,胞浆染色、胞核不着色,损伤后24h,BDNF阳性神经元数已较正常者有显著增加(P<0.05),此后维持该水平至21d,结论:脊髓挤压伤后腹角神经元NGF和BDNF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NGF和BDNF可能在脊髓损伤修复的早期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免疫型运动神经元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鲜猪脊髓制备运动神经元(SMN)接种豚鼠或直接用新鲜猪脊髓前角匀浆(SAH)接种Lewis大鼠或Wistar大鼠。豚鼠在第五次接种后,Lewis大鼠在第一次或二次接种后和Wistar大鼠经第三次接种后,出现程度不同的后肢无力、瘫痪、体重下降,组织切片检查发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和丧失,经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证明血清中有抗运动神经元特异性抗体,对照组动物则均无任何症状和组织病理改变,血清抗体阴性。实验结果表明,用纯化或未纯化的猪运动神经元为抗原,可建立豚鼠或大鼠免疫型运动神经元病(MND)动物模型,说明猪与豚鼠、猪与大鼠运动神经元抗原有共同结构。用前角接种者较纯运动神经元接种者出现症状快,而Lewis大鼠出现症状最快和发病率最高,Wistar大鼠出现症状次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运动神经元病的脑片和脊髓片培养模型,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1日龄SD乳鼠的大脑做脑片培养,取8日龄SD乳鼠脊髓做脊髓片培养.脑片在培养2周后,脊髓片在培养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100 μmol/L THA)、不同浓度GDNF组(1 ng/ml、5 ng/ml和50 ng/ml),继续培养3周后,SMI-32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计数脑片中皮层运动神经元和脊髓片中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的变化,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结果 模型组SMI-32阳性的皮层运动神经元数目和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GDNF各组神经元存活数目较模型组显著增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片组和脊髓片组中的模型组LDH含量均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GDNF各组培养液中LDH含量较对照组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GDNF能保护运动神经元免受谷氨酸兴奋毒性的损伤,使得GDNF在临床上治疗MND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大鼠不同类型臂丛根性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NOS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成年大鼠不同类型臂丛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与神经元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76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别造成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与根性撕脱伤,于损伤后不同时间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以及NOS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无明显死亡,且未见NOS表达。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1周,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开始减少,并出现NOS阳性表达。之后随着NOS阳性神经元增多,神经元死亡率也增加,6周后神经元数目基本维持稳定而NOS阳性神经元逐渐减少消失。结论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NOS参与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或在运动神经元死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臂丛神经根撕脱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由于丧失骨骼肌和髓鞘胶质细胞提供的神经营养而出现不可逆的死亡。以往的研究发现:大鼠和小鼠运动神经元死亡的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差异,其原因还不是很明确。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成年SD大鼠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基因的表达与运动神经元的死亡成  相似文献   

7.
误诊为运动神经元疾病5例分析第一军医大学附属珠江医院神经内科(广州510282)谢惠芳,陈俊抛,田时雨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疾病分类号R745运动神经元疾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缓慢进行性的运动系统变行疾病,主要影响脊髓前角细胞,脑干的神经元和(或)锥体束。目前...  相似文献   

8.
运动神经元病及运动神经元病综合征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神经元病(MND)为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病,主要表现为骨骼肌萎缩、无力,直至呼吸肌麻痹而死亡。临床表现为运动神经元病(MND)而有明确病因者,称为运动神经元病综合征(MNDS)。本文分析了1990年至2006年,我院31例运动神经元病(MND)及运动神经元病综合征(MND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神经损伤诱导脊髓运动神经元nNOS表达的种属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臂丛神经根撕脱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由于丧失骨骼肌和髓鞘胶质细胞提供的神经营养而出现不可逆的死亡[1].以往的研究发现:大鼠和小鼠运动神经元死亡的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差异 [2],其原因还不是很明确.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成年 SD大鼠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基因的表达与运动神经元的死亡成正相关关系 [2 4].本研究用不同种属的啮齿类动物-- SD大鼠、金黄地鼠和 BALb/C小鼠,研究臂丛神经根撕脱诱导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nNOS异位表达是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与损伤运动神经元死亡的程度有关,从而进一步探讨 nNOS基因在运动神经元死亡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局部转染外源性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hIGF-1)基因在骨骼肌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的表达。方法 90只雄性Wistar大鼠,建立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hIGF-1治疗组:挤压伤处神经外膜下即刻注射pcDNAhIGF-1和LipfectAmine转染液10μL;模型组注射pcDNA3.1、LipfectAmine和蒸馏水混合液10μL;空白对照组:不注射任何物质。术后免疫组化法观察不同时相hIGF-1在骨骼肌和脊髓的表达。结果 hIGF-1在周围神经损伤局部转染可以通过轴浆运输在骨骼肌和运动神经元细胞表达,表达高峰分别在转染后1周和2周左右。结论 周围神经损伤局部hIGF-1转基因能在骨骼肌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有效地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谷胱苷肽转硫酶M1、T1、P1(GSTM1、GSTT1和GSTP1)基因多态性和吸烟饮酒习惯与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直肠癌患者210例,人群对照439例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对象的生活习惯,以多重PCR技术检测GSTM1和GSTT1基因缺失,PCR-RFLP技术检测GST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第105密码子A→G).结果:GSTM1和GSTT1基因缺失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GSTP1 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与GSTP1 A/A基因型携带者相比,G/G基因型者发生直肠癌的危险性无显著升高,调整OR值为1.11(95%CI:0.77~1.60).结论:GSTM1、GSTT1和GSTP1基因多态性与直肠癌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12.
Ksp-Gpx1-k1k1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含有肾组织特异性启动子(Ksp-cadherin)的Gpx1与k1k1载体质粒,为下一步构建转基因动物、研究在动物模型体内表达和基因治疗提供基础.方法 以KLK1 cDNA、GPX1 cDNA、Ksp-cadherin BAC为模板,PCR扩增获得人源Gpx1、KLK1、Ksp-cadherin cDNA.PCR产物大小与预期结果一致,序列分析完全正确.选择多个相应酶切位点,分步将Ksp-cadherin、Gpx1、KLK1插入至pIRES-EGFP质粒中.构建pKSP-GPX1-IRES-KLK1重组质粒.应用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方法验证所构建载体的正确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含有Ksp-cadherin的GpX1与k1k1载体质粒.结论 该重组载体的构建为下一步构建转基因动物,研究其在哺乳动物肾组织内过表达及在移植肾缺血冉灌注损伤的基因治疗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肺癌患者CYP1A1和GSTM1基因多态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YP1A1与GSTM1基因多态与支气管肺癌癌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和PCR-RFLP技术,对98例肺癌患者和136名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进行CYP1A1与GSTM1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对照组和肺癌组CYP1A1 m1、GSTM1缺陷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8%和43%、44%和6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1A1(w1/m1、CYP1A1(m1/m1、GSTM1(缺陷型)基因型患肺癌的危险度分别升高3.18倍、2.72倍和2.16倍(P均<0.05).GSTM1(缺陷型)和CYP1A1(w1/m1或CYP1A1(m1/m1基因型携带者患肺癌的危险度为5.62倍(P<0.01.吸烟使GSTM1缺陷型携带者和CYP1A1 m1携带者肺癌的患病危险度较单一基因作用危险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CYP1A1 m1和GSTM1缺陷型基因均是肺癌的危险因素,2者存在交互作用,且均与吸烟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轶  刘莉  蒋会勇  丁彦青 《广东医学》2008,29(2):230-23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制作含100例结直肠癌组织的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结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后,形态可观测率为96%,并且背景清晰,对比鲜明。Tiam1表达阳性率为74%,Fascin-1表达阳性率为51%,HSPB1表达阳性率为68%,显著高于非肿瘤组织。Tiam1,Fascin-1及HSPB1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显著相关,伴发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Tiam1,Fascin-1及HSPB1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者。通过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发现Tiam1与Fascin-1表达呈正相关(r=0.678,P<0.01),Tiam1与HSPB1表达呈正相关(r=0.650,P<0.01)。结论Tiam1,Fascin-1及HSPB1均与结直肠癌转移有关,Fascin-1和HSPB1的高表达可能与Tiam1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目前LCRG1基因转录调控机制不清,现拟研究Sp1和Egr-1对人LCRG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调节. 方法:利用MatInspector软件分析LCRG1基因启动子区域内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Sp1、wtEgr-1、mtEgr-1真核表达质粒与LCRG1启动子重组质粒的共转染实验,分析其对LCRG1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结果:生物信息学提示LCRG1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Sp1和Egr-1等位点,外源性突变型转录因子Egr-1能上调LCRG1基因启动子的活性.结论:突变型转录因子Egr-1可能参与该基因的表达调控.  相似文献   

16.
17.
CYP1A1与GSTM1基因的多态性与西安地区食管癌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代谢酶1A1(CYP1A1)、谷胱苷肽转硫酶μ(GSTM1)基因多态性与西安地区食管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调查分析了西安地区108例食管癌病例和101例对照CYP1A1与GSTM1基因多态性。结果 CYP1A1 Ile/Ile,Ile/Val,Val/Val基因型在病例和对照中分别为22.6%,43.4%,34.0%和30.7%,47.5%,21.8%;其中Val/Val基因型在两间差异显(P=0.049);GSTM1存在型、缺失型在病例,对照中分别为40.7%,59.3%和56.4%,43.6%差异显(P=0.023)。结论 CYP1A1 Val/Val基因基因型(突变纯合子)与GSTM1的缺失与西安地区食管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肝纤维化组织中MMP1、TIMP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检测肝纤维化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1 (MMP1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1 (TIMP1 )的表达 ,为肝纤维化的诊治提供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蛋白 -过氧化酶联接法 (S- P法 )检测70例肝纤维化组织中 MMP1 、TIMP1 的表达。结果:(1) TIMP1 蛋白阳性表达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强 ,并且呈正相关关系 (r=0 .92 74 ,P <0 .0 1)。 (2 ) MMP1 蛋白阳性表达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无明显变化 ,无相关关系(r =0 .2 181,P >0 .0 5 )。 结论:TIMP1 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随纤维化发生、发展阳性表达增强。从分子水平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病变进行评估 ,为早期诊治肝纤维化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鼻息肉中MCP-1、ICAM-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息肉及正常鼻粘膜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其与鼻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对21例鼻息肉患者和15例非鼻息肉患者(对照组)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鼻息肉和正常下鼻甲组织中MCP-1、ICAM-1的表达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鼻息肉组MCP-1、ICAM-1的积分光密度(IOD)分别为167.16±29.05、156.26±21.89,与对照组59.32±31.59、62.47±28.67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鼻息肉组MCP-1、ICAM-1免疫阳性细胞数及着色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显著增加。结论MCP—1、ICAM-1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关系密切,在鼻息肉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HSF1与XAF1基因在胃肠肿瘤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已知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相关因子1(XAF1)在胃肠癌细胞中低表达,本研究的目的 在于探讨XAF1与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在胃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印迹分析法检测胃癌、大肠癌组织以及胃肠道肿瘤细胞株中的XAF1及HSF1蛋白表达;用含有HSF1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胃肠道肿瘤细胞株或用RNA干扰的方法上调或下调HSF1表达,同步检测对XAF1表达的影响;用应激原刺激诱导HSFl表达.观察对XAF1表达的作用.结果 在胃肠癌组织中HSF1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在胃肠癌细胞株中XAF1与HSF1的表达呈负相关,应激刺激上调HSF1的同时下调XAF1表达.结论 胃肠道肿瘤细胞高表达HSF1,其结果是抑制XAF1表达,这种机制应该是XAF1在(胃肠道)肿瘤细胞中低表达并导致肿瘤细胞凋亡缺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