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目的:观察将血管束和游离软骨膜同时植入随意型皮瓣,进而形成轴型软骨皮肤复合组织瓣的可能性与发展规律,探讨获得轴型软骨皮肤瓣的新途径及其安全启动时机。方法:实验于2005-05/11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2只,在项背部设计6cm×2cm的任意皮瓣,将左耳中央动、静脉束及右耳游离的软骨膜片同时植入皮瓣下,在不同时间形成以该血管束为蒂的岛状软骨皮瓣,观察血管化进程;另在不同时间取出预构软骨皮瓣中的软骨膜,观察其形成软骨情况。②实验动物随机分为8组:血管化术后1,3,4,6周组,软骨膜形成软骨术后3,4,6,8周组,每组4只。③观察血管化的4组动物均于相应时间制成以该血管束为蒂的岛状软骨皮瓣后行荧光显影,5d后拍照记录皮瓣成活率并于每组4个标本中任选2标本进行墨汁灌注,分别用于组织学检查和透明标本制作;观察软骨膜形成软骨情况的4组动物均于相应时间取出软骨膜及其新生出的软骨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32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化情况:术后1,3,4,6周组预构软骨皮瓣荧光显影率及成活率分别为16.2%/15.2%,65.9%/41.9%,100%/88%,100%/91.1%;墨汁灌注组织切片示新生血管随预构时间递增,术后4,6周组血管束周围及皮下组织可见大量的毛细血管及墨汁颗粒,软骨膜血管内也见墨汁颗粒分布;透明标本也显示相似的结果。②软骨膜形成软骨情况:术后3,4,6,8周组软骨膜组织切片检查示软骨膜增殖分化能力随预构时间延长而完善,术后6,8周组均有形态典型的软骨母细胞出现,有的已向软骨细胞分化,并有软骨囊形成,阿尔辛蓝染色见大量软骨基质形成,与术后4周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可通过植入血管束和软骨膜将随意型皮瓣改造为轴型软骨皮瓣,为今后临床上获得可带血管蒂转移的软骨皮瓣提供新的途径和实验依据。②血管束及游离软骨膜植入随意型皮瓣内6周后,血管化及软骨膜增殖分化出软骨能力均趋于完善,此时可以安全启动预构软骨皮肤瓣。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建立1个血管束植入预构骨皮瓣的动物实验模型,探讨血管束植入后的预构骨皮瓣的形成及变化过程,为预构骨皮瓣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5组,移植右髂骨块于颈单蒂任意皮瓣下方,形成骨皮瓣,各组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只。实验组切开骨皮瓣翻起,仅保留血管束作为蒂部,再原位缝合。对照组皮瓣切开翻起后重新缝合。分别于植入后第2、3、4、5、6周,观察和监测皮瓣的成活与骨皮瓣吸收情况及组织学变化。结果同期植入血管束的骨皮瓣与任意骨皮瓣相对比,植入血管束的预构骨皮瓣成活情况好,骨组织无坏死及吸收(P〈0.01)。结论血管束植入具有加速血运重建,保持骨组织结构稳定,无吸收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建立1个血管束植入预构骨皮瓣的动物实验模型,探讨血管束植入后的预构骨皮瓣的形成及变化过程,为预构骨皮瓣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5组,移植右髂骨块于颈单蒂任意皮瓣下方,形成骨皮瓣,各组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只.实验组切开骨皮瓣翻起,仅保留血管束作为蒂部,再原位缝合.对照组皮瓣切开翻起后重新缝合.分别于植入后第2、3、4、5、6周,观察和监测皮瓣的成活与骨皮瓣吸收情况及组织学变化.结果 同期植入血管束的骨皮瓣与任意骨皮瓣相对比,植入血管束的预构骨皮瓣成活情况好,骨组织无坏死及吸收(P<0.01).结论 血管束植入具有加速血运重建,保持骨组织结构稳定,无吸收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组织瓣的预构是将符合受区要求的组织”改造”成可游离或岛状移植的轴型组织瓣,有较大的临床价值。介绍预构组织瓣的构建方法、血管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利于指导临床应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80-01/2005-08有关预构组织瓣的研究与应用的文章,检索词“prefabrication,prefabricated,fat,nerve,fascia,muscl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1994-01/2005-07期问的相关文章,检索词“预构皮瓣、预制、预构组织瓣”,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文章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预构组织瓣的实验研究。②有关预构组织瓣的临床应用。排除标准:①重复研究。②较陈旧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55篇有关预构组织瓣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选择符合要求的22篇综述。资料综合:①预构组织瓣的构建方法:一些新颖的血管载体如异体血管、滋养血管分布的骨、动脉化静脉等也被用于组织瓣的预构中,预构的对象除随意型皮瓣、脂肪、骨、神经、软骨-皮肤、肠管、复合组织器官等外,一些组织代用品和组织工程化器官也被血管化。②血管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供瓣区的血供条件、血管束植入的方式、血管载体的大小和类型、生长因子、扩张等均能影响预构组织瓣的血管化进程。⑨临床应用:旋髂深血管滋养的髂骨块、腹直肌、背阔肌、颞浅筋膜等作为血管载体,将随意型皮瓣、肠管、软骨-皮肤等预构成轴型组织瓣,满足了临床上的具体需要,其和扩张术的结合则既改善了修复效果,又减少了供区损害。④展望:随着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有望在促进血管化进程和克服排异反应等方面获得新的突破,从而极大的缩短两次手术问隔期和有效利用异体血管。结论:近年来,预构组织瓣的预构范围有所扩大,所使用的血管载体也增添了新的内容,对预构组织瓣血管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临床上得以巧妙的应用,显示了一定的临床价值,当然,在一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预构血管化骨游离移植的动物模型,探讨血管束植入预构血管化骨的过程及预构血管化骨游离移植后的骨生长及代谢变化。方法:通过将兔腹壁浅动静脉束植入股骨干中,预构血管化骨,然后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测,酶组织化学技术及组织学观察等技术对预构血管化骨与非血管化骨游离移植术后骨组织生长,代谢及血供等情况,进行了比较实验研究。结果:SPECT检测后,预构血管化骨可以在移植后继续保持移植骨的血供,维持骨的正常代谢。骨细胞的琥珀酸脱氢酶(SDH)研究显示:早期观察骨细胞的SDH的变化可了解移植骨组织的成活与生长情况。而移植骨组织学观察表明:血管化骨移植术后骨组织连续保持正常结构和活性,而非血管化骨组织移植后则出现吸收,坏死等改变。结论:预构血管化骨可以作为血管化骨游离移植,在游离移植后,提供血的血供,保持骨的正常结构和继续生长,可用作骨缺损的功能性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仿生骨膜同种异体内成骨修复骨缺损及其血管化的可能性.方法:以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为支架复合体外培养的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仿生骨膜.2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2只,制备双侧桡骨临界骨缺损模型.随机选一侧植入组织工程仿生骨膜,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仅植入单纯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作为对照组.植入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植入4周时,以四环素荧光标记法、甲醛-墨汁灌注法,观察工程骨组织的血管化情况,同时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骨组织形成.结果:术后动物饮食及日常行为基本正常;伤口无红肿、溢脓等.大体标本观察见实验侧骨缺损得到初步修复,而对照侧骨缺损未修复.四环素荧光标记及组织学染色均证明实验侧骨缺损处有新生骨组织;甲醛-墨汁灌注标本检测证明工程骨组织中有较丰富的血管形成.结论:所构建的组织工程仿生骨膜在同种异体体内可以成骨,并可血管化成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组织瓣的预构是将符合受区要求的组织″造″可游离或岛状移改成植的轴型组织瓣,有较大的临床价值。介绍预构组织瓣的构建方法、血管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利于指导临床应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80-01/2005-08有关预构组织瓣的研究与应用的文章,检索词“prefabrication,prefabricated,fat,nerve,fascia,muscl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1994-01/2005-07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预构皮瓣、预制、预构组织瓣”,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文章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预构组织瓣的实验研究。②有关预构组织瓣的临床应用。排除标准:①重复研究。②较陈旧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55篇有关预构组织瓣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选择符合要求的22篇综述。资料综合:①预构组织瓣的构建方法:一些新颖的血管载体如异体血管、滋养血管分布的骨、动脉化静脉等也被用于组织瓣的预构中,预构的对象除随意型皮瓣、脂肪、骨、神经、软骨-皮肤、肠管、复合组织器官等外,一些组织代用品和组织工程化器官也被血管化。②血管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供瓣区的血供条件、血管束植入的方式、血管载体的大小和类型、生长因子、扩张等均能影响预构组织瓣的血管化进程。③临床应用:旋髂深血管滋养的髂骨块、腹直肌、背阔肌、颞浅筋膜等作为血管载体,将随意型皮瓣、肠管、软骨-皮肤等预构成轴型组织瓣,满足了临床上的具体需要,其和扩张术的结合则既改善了修复效果,又减少了供区损害。④展望:随着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有望在促进血管化进程和克服排异反应等方面获得新的突破,从而极大的缩短两次手术间隔期和有效利用异体血管。结论:近年来,预构组织瓣的预构范围有所扩大,所使用的血管载体也增添了新的内容,对预构组织瓣血管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临床上得以巧妙的应用,显示了一定的临床价值,当然,在一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预构血管化骨游离移植的动物模型,探讨血管束植入预构血管化骨的过程及预构血管化骨游离移植后的骨生长及代谢变化。方法:通过将兔腹壁浅动静脉束植入股骨干中,预构血管化骨,然后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测,酶组织化学技术及组织学观察等技术对预构血管化骨与非血管化骨游离移植术后骨组织生长,代谢及血供等情况,进行了比较实验研究。结果:SPECT检测后,预构血管化骨可以在移植后继续保持移植骨的血供,维持骨的正常代谢。骨细胞的琥珀酸脱氢酶(SDH)研究显示:早期观察骨细胞的SDH的变化可了解移植骨组织的成活与生长情况。而移植骨组织学观察表明:血管化骨移植术后骨组织连续保持正常结构和活性,而非血管化骨组织移植后则出现吸收,坏死等改变。结论:预构血管化骨可以作为血管化骨游离移植,在游离移植后,提供血的血供,保持骨的正常结构和继续生长,可用作骨缺损的功能性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β磷酸三钙复合体内植入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以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联合神经束的成骨效果,分析组织工程骨神经化与成骨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3—12/2005—03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32只,取2只兔作为骨缺损空白组,剩余30只兔随机分为5组:组织工程骨组、感觉神经束植入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血管束植入组、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6只/组。①除骨缺损空白组外,其余5组兔均采用速眠新、氯胺酮和阿托品复合液肌肉注射麻醉制备组织工程骨。②各组兔均建立股骨1.5cm长骨缺损模型。从兔左后肢股骨前外侧纵切口,沿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锐性分开进入,不切开骨膜,采用钢板和螺钉内固定。于钢板第2、3孔之间,以线锯锯断股骨一侧,用直尺测量股骨1.5cm长,标记好另一端截骨线,线锯截断,切除该段对应的骨膜,造成标准的1.5cm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③组织工程骨的神经支配重建:组织工程骨组于骨缺损处只嵌入β磷酸三钙+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感觉神经束植入组将隐神经游离足够的长度,锐性切断后将隐神经束植入β磷酸三钙+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的侧槽内;运动神经束植入组解剖出由股神经发出的支配股内侧肌的肌支,游离一段长度后切断,将此神经束植入β磷酸三钙+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的侧槽内并加以固定;血管束植入组将股动脉游离所需长度后不切断血管,直接将血管束顺行植入β磷酸三钙+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的侧槽内;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将隐神经和股神经肌支联合植入β磷酸三钙+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的侧槽内并加以固定。骨缺损空白组仅制作标准的股骨1.5cm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然后钢板内固定,骨缺损内不植入任何材料。④术后4,8,12周组织工程骨组、感觉神经束植入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血管束植入组、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各处死2只兔,观察组织工程骨的表面变化、内痂形成、骨缺损修复情况及周围组织反应。摄股骨正位X线片,用放射影像学评分和X线阻射影分析比较骨缺损修复情况。骨缺损空白组于术后12、18周各处死1只,摄片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 结果:实验选取兔3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细胞培养过程中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刚接种的骨髓中体积较大的单个核细胞呈球形,悬浮于培养液中。传代培养后3-4h开始贴壁,并逐渐向梭形细胞、多角型细胞转化,5~7d后细胞融合成单层,以后细胞可重叠生长,不发生细胞间的接触抑制现象,最后形成矿化结节。②术后各组大体观察结果:术后12周,组织工程骨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材料大部分为骨痂所包裹,感觉神经束植入组骨缺损区为骨痂包裹,血管束植入组材料见骨缺损区为骨痂连接,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骨缺损处为骨痂所充填,骨缺损空白组见骨缺损区有少量比较薄的骨痂,靠近两截骨端,骨缺损区为软组织包裹。③术后各组X线片观察结果:术后4,8,12周,感觉神经束植入组、血管束植入组、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骨缺损区阻射影、材料吸收变化、截骨端愈合情况大体类似,但各组的成骨量与骨痂塑形均较组织工程骨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出现早且截骨端愈合快。④术后各组植入修复骨缺损的放射影像学评分结果:与组织工程骨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比较,感觉神经束植入组、血管束植入组、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术后4,8,12周骨缺损区影像学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但此3组之间基本相似(P〉0.05)。⑤术后各组植入骨缺损阻射密度测量值的比较:与组织工程骨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比较,感觉神经束植入组、血管束植入组、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术后4,8,12周骨缺损阻射密度相对值均明显升高(P均〈0.05),但此3组之间基本相似(P〉0.05)。 结论:在组织工程骨中分别植入感觉神经束、血管束、感觉神经联合运动神经束后,可显著提高组织工程骨的成骨效果,但在组织工程骨中植入运动神经未明显增加组织工程骨的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血管墨汁灌注和甲基丙烯酸甲酯血管铸型两种方法在山羊胫骨血管检测中的优缺点,为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检测寻找一种直观可行的方法。 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7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骨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①12只正常中国青山羊随机分为墨汁灌注组,甲基丙烯酸甲酯血管铸型灌注组,每组6只。②墨汁灌注组采用中华墨汁、甲醛及生理盐水体积比为3:1:6的复合墨汁,行双侧股动脉插管,经血管冲洗后进行灌注,低温放置24h后取下胫骨标本行进一步处理,甲基丙烯酸甲酯血管铸型灌注组,每只山羊均行双侧后肢股动脉插管,血管彻底冲洗后将预聚后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灌注,低温放置24-28h后取下胫骨标本行下一步处理。③灌注后两组标本分别采用大体解剖,未脱钙骨磨片和脱钙后组织切片等方法观察青山羊胫骨血管的走行与分布。 结果:①山羊胫骨经墨汁灌注后大体解剖、未脱钙骨磨片和脱钙骨组织切片观察可清楚显示骨膜、骨皮质和骨髓腔血管;可以观察骨组织的显微结构,但不便于直观地观察胫骨与周围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②血管铸型后的山羊胫骨制作的大体解剖标本,在胫骨中段制作2cm&;#215;1cm骨窗,可见髓腔内的铸型血管,骨皮质横、纵切面上可见微细的铸型血管断面;可以直观的观察山羊胫骨与周围血管的空间立体构筑,显示胫骨营养血管的分布、走行,未脱钙磨片能够清楚显示骨皮质血管网,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到哈佛氏管内血管。 结论:血管墨汁灌注适合用于微血管检测,便于染色后同时观察骨组织的显微结构;而血管铸型标本则适合大体观察血管的空间立体构筑,较为直观,两者在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检测中有不同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Although nausea and vomiting of pregnancy is the most common medical condition during pregnancy, there are many unanswered questions regarding its cause, epidemiologic features and optimal managemen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ascertain the prevalence of nausea and vomiting in a sample of Canadian women, to characteriz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ir severity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vitamin B6 deficiency in their etiology. DESIGN: Prospective study. SETTING: Antenatal counselling service for pregnant women. PATIENTS: Three cohorts of women: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of 193 women, to estimate the rate and severity of nausea and vomiting (cohort A); a cohort of 555 women who sought advice for nausea with or without vomiting,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aximal daily number of episodes of vomiting and maximal weight loss (cohort B); and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301 women who reported vomiting, to correlate vitamin supplementation with vomiting (cohort C). INTERVENTIONS: All 3 cohorts were interviewed during the counselling session, and cohort B was followed up prospectively. OUTCOME MEASURES: Frequency of nausea and vomiting, weight loss, maximal number of daily episodes of vomiting, rate of multivitamin supplementation. RESULTS: Overall, 67% of the women in cohort A reported experiencing nausea or vomiting, or both; 22% reported vomiting, and 9% experienced weight loss. In cohort B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aximal number of daily episodes of vomiting and maximal weight loss, although there was wide variation (r2 = 0.25, p < 0.001). There was a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daily vomiting episodes and mean weight loss (r2 = 0.99). In cohort C, vomiting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ack of supplementation with multivitamins before 6 weeks' gestation (p = 0.002). CONCLUSIONS: The relation between number of daily vomiting episodes and mean weight loss may serve as a clinical tool to assess the severity of nausea and vomiting in pregnancy and the success of anti-emetics and rehydration regimens.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to elucidate the biologic basis of the observed association between vomiting and lack of multivitamin supplementation in early pregnancy.  相似文献   

12.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的多发病和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高血压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是冠心病、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在1958年、1979年、1991年分别进行了全国性的高血压普查,结果表明,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在持续上升,且上升速度逐年加快[2].由于文化程度、生活习惯以及信息来源不足的差异也是导致城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指导城乡居民进行合理的饮食,对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骨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例术前8例接受CT扫描,3例接受MRI检查。结果9例中骨脂肪瘤6例,骨血管脂肪瘤3例。6例骨脂肪瘤发生于骨内4例,骨旁2例。骨内脂肪瘤跟骨1例,距骨1例,眶骨1例,肱骨1例。骨旁脂肪瘤颅骨1例,股骨1例。骨血管脂肪瘤发生于肋骨1例,颅骨1例,椎骨1例。骨内脂肪瘤CT显示病变骨质呈轻度膨胀性改变,边缘见轻度硬化环,病灶内见脂肪密度及条弧形、结节状钙化,MRI显示病灶T1WI呈高信号,PDWI及T2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骨旁脂肪瘤CT呈不均匀高密度团块,MRI显示病灶T1WI呈高信号,T1WI及T2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3例骨血管脂肪瘤CT显示病变骨质呈显著膨胀性改变,骨破坏边缘及内部见多发骨嵴及粗大骨小梁,高密度骨针呈放射状、簇状或不规则排列。结论骨内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CT及MRI表现均以脂肪成分为主要特征,骨旁脂肪瘤CT以骨化性团块为特征,骨血管脂肪瘤骨质膨胀性改变较骨内脂肪瘤显著,病灶边缘及中心以多发骨嵴及粗大骨小梁为特征。   相似文献   

14.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的多发病和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高血压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是冠心病、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在1958年、1979年、1991年分别进行了全国性的高血压普查,结果表明,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在持续上升,且上升速度逐年加快。由于文化程度、生活习惯以及信息来源不足的差异也是导致城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指导城乡居民进行合理的饮食,对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A form of the Semantic Differential, containing 9 concepts related to hypnosis and research, was administered to 96 hypnotically inexperienced male Ss. The Ss were later asked to volunteer for a hypnotic experiment, and the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of all volunteers (N = 51) was then determined. Semantic Differential responses of volunteers and nonvolunteers and of highly susceptible and unhyp-notizable Ss were compared.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in both comparisons, were generally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 finding which suggests that there is no simpl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per-and-pencil measures of attitudes and volunteering for hypnotic experiments or hypnotizability.  相似文献   

19.
20.
王涛  王海红 《疾病监测》2013,28(2):118-121
目的 为了解麻疹和风疹的临床症状特征,并评价不同麻疹疑似病例定义的监测效果。 方法 2010年在北京市昌平区开展发热出疹性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免疫史等信息。 结果 麻疹和风疹在发热程度、皮疹持续时间、发热至出疹时间间隔以及卡他症状、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和关节疼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差异。北京市和卫生部麻疹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50%和45%、94%。如以"发热≥38℃,发热后第3天或以后出疹,并伴有卡他症状或结膜炎之一者"作为麻疹疑似病例诊断标准,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和92%。 结论 北京市麻疹发病率较低,北京市麻疹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敏感度较高,对于消除麻疹,及时发现病例有效。在消除麻疹进程中,要视不同发病率选择适宜的监测病例定义,以提高监测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