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广道  梁少媛 《海南医学》2013,24(12):1778-1780
目的比较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和非MPP患儿转氨酶水平,并探讨MPP患儿转氨酶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分别检测99例MPP患儿、120例非MPP患儿和63例健康儿童的肝酶水平,并对MPP患儿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与患儿年龄、病程、发热程度及时间、血常规WBC计数、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肺炎支原体(MP)IgM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MPP组患儿ALT、谷草转氨酶(AST)及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的异常率分别为5.05%、37.37%和3.03%,其异常率及ALT、AST水平与非MP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γ-GT水平显著高于非MPP组患儿(P〈0.05),且MPP组患儿ALT水平与外周血CRP水平和MP-IgM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患儿年龄、发热程度及时间、外周血WBC计数无显著相关。结论小儿MPP致肝功能损害并不常见,但MPP组患儿γ-GT水平显著高于非MPP组,且MPP组ALT水平与外周血CRP水平和MP-IgM滴度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免疫损伤可能是小儿MPP致肝功能损害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因肺炎住院治疗患儿共242例,根据肺炎支原体(MP)抗体水平分为MPP组(142例)及非MPP组(100例),比较各组间FeNO、EOS、血清总IgE(TIgE)水平、肺功能及临床特点。结果:MPP组较非MPP组FeNO及EOS比例升高,但TIgE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肺功能中呼气峰流速值(PEF)、用力呼气流量50%及75%(MEF50,MEF75)占预计值百分比降低。MPP组影像学表现肺部实变影较多,易出现胸腔积液,肺功能受损及影像学改变与外周血EOS水平相关。结论:儿童MPP可出现FeNO水平及外周血EOS比例增高,外周血EOS水平可能影响MP感染后肺功能及影像学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WBC计数与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关系.方法 使用特定蛋白分析仪、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30例MPP患儿(MPP组)和30例体检的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2组WBC计数.结果 MPP组WBC计数值、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MPP组血清hs-CRP水平与WBC计数呈正相关(r=0.263,P<0.05).结论 hs-CRP和WBC计数联合检测对MPP有预测价值,其可为MPP 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支原体肺炎患儿和正常儿童血常规检验结果。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支原体肺炎患儿30例,视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择同一时间段于我院进行身体检查的正常儿童30例,视为对照组,对2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比较。结果 (1)观察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红细胞沉降率以及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绝对值以及红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血红蛋白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免疫球蛋白(Ig)G、Ig M、Ig A、Ig E水平值均高于对照组和正常参考值(P<0.05)。结论可以将血常规检验作为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早期诊断依据,操作简便,准确率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张梅  陈晓华 《四川医学》2012,33(6):979-980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为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5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为观察组,5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外周血支原体抗体(MP-IgM),比较两组MP-IgM阳性率;比较观察组MP-IgM阳性患儿与MP-IgM阴性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MP-IgM阳性组常规给予抗生素、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基础上加阿奇霉素治疗。结果观察组阳性率42%(21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6%(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IgM阳性患儿的EOS显著高于MP-IgM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P感染与儿童哮喘关系密切,对哮喘发作期患儿要考虑MP感染,应常规行支原体检查,阿奇霉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肺炎支原体肺炎(MPP)、非MPP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以探讨儿童MPP体液免疫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分别检测52例MPP、55例非MPP患儿和33例健康儿童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补体(C3、C4),并比较儿童MPP急性期和恢复早期体液免疫指标。结果 MPP组急性期血清Ig M、C3、C4水平高于非MPP组急性期和健康儿童(P<0.05)。儿童MPP恢复早期Ig M水平高于急性期,C4水平低于急性期(P<0.05)。结论与非MPP和健康儿童比较,MPP患儿存在明显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从急性期到恢复早期,血清Ig M逐渐升高,补体C4先升高后降低,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了儿童MPP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7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外周血内血清MP-Ig M抗体。结果:观察组患儿中,MP感染诱发哮喘的患儿作为A组,除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改善哮喘症状外,给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非MP感染患儿为B组。A组患儿MP-Ig M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喘息反复史、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咳喘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高于B组患儿(P<0.05)。结论:MP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关系密切,对哮喘急性发作期及控制不良的患儿要考虑MP感染,并常规行支原体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学创新》2015,(36):59-61
目的:检测不同时期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Treg细胞、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TGF-β、IL-10、IL-17和IL-6水平,观察其变化规律,探讨MPP急性期免疫失衡发病机制。方法:40例MPP患儿及20例非MP感染性支气管肺炎在急性期(发病<2周)及病程4周时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5 m L,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细胞、Th17细胞的百分率,ELISA方法检测TGF-β、IL-10、IL-17和IL-6细胞因子水平,同时与20例健康体检儿进行比较。结果:急性期MPP组Treg细胞百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病程4周时,MPP组Treg细胞百分率明显提高,MPP组TGF-β、IL-10水平低于非MP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急性期及病程4周时,MPP组患儿Th17细胞百分率及IL-17、IL-6水平均高于非MP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儿童MPP感染与免疫调节紊乱密切相关,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衡,Treg/Th17细胞失衡及其相关效应因子的表达在儿童MPP感染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支气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3例及无喘息症状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26例,检测外周血MP-lgM、血清总IgE水平,并对比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与支原体抗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哮喘患儿的MP-IgM阳性率为51.2%,对照组血MP-IgM阳性率为26.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哮喘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P-IgM阳性哮喘患儿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哮喘患儿(P<0.05);MP-IgM阳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MP-IgM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P<0.05)。结论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液C反应蛋白(CRP)、前降钙素(PCT)、血沉(ESR)、WBC及中性粒细胞(NE)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根据临床症状怀疑支原体肺炎者320例,痰培养确诊为肺炎链球菌肺炎及病毒性抗体检测诊断为病毒性肺炎患儿各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确定支原体感染组87例,非支原体感染者233例.非感染组PCT、CRP较非感染组明显升高(P<0.05),但均低于肺炎链球菌组,并高于病毒性肺炎组.ESR、WBC及NE在感染组及非感染组之间无明显升高,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T、CRP对早期诊断支原体肺炎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不能区分能确定是否是支原体感染.CRP是MPP急性期炎症反应的敏感检测指标,动态监测CRP可判断MPP病情轻重、判断治疗效果.ESR无助于早期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但有利于鉴别细菌性肺炎与非细菌性肺炎;WBC及NE可作为一般排查感染及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和补体C3变化。方法:采用脂质体免疫法测定62例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CH50、C3和C4浓度;同时采用SE-ROD IA-MYCOⅡ明胶颗粒法测定所有患儿血清抗MP-IgM,根据抗MP-IgM结果分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组(30例)和非肺炎支原体肺炎组(32例)。结果:MPP组血清CH50、补体C3(11.63±8.01、1.04±0.18)均明显低于非MPP组(18.23±8.49、1.30±0.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血清补体C4(0.31±0.13)与非MPP组(0.32±0.07)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血清CH50、C3对儿童支原体肺炎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细胞参数在IgM抗体阳性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9月1日—30日于无锡市儿童医院就诊的52例IgM抗体阳性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59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细胞参数,分析两组指标差异变化及其在儿童支原体肺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病例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中性粒细胞计数(NE#)、淋巴细胞计数(LY#)、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反应蛋白(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比例(LY)、嗜酸粒细胞比例(EO)、嗜酸粒细胞计数(EO#)、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红蛋白(Hb)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NE、NE#、CRP、RDW、EO、EO#、LY、Hb、PCT、PLT在诊断儿童支原体肺炎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O、RDW、PCT的AUC分别为0.806、0.797、0.780.Cut-off取值下,PCT的诊断灵敏度(0.731)最高,WBC的诊断特异度(0.966)最高.结论 支原体肺炎患儿血细胞参数表现为EO、RDW、PCT指标显著异常,其中PCT、WBC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辅助诊断支原体肺炎的潜在指标,但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慢性咳嗽的关系及可能的病因和机制。方法对78例咳嗽时间〉4周的慢性咳嗽患儿(慢性咳嗽组)进行肺炎支原体(MP)抗体测定,同期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慢性咳嗽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EOS)。结果慢性咳嗽组MP抗体阳性率为32.05%,对照组MP抗体阳性率为2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抗体阳性的慢性咳嗽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及EOS均高于MP-IgM阴性的慢性咳嗽患儿(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慢性咳嗽有密切相关性,MP感染可导致呼吸道慢性炎症,进而改变呼吸道反应性,成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和变应性鼻炎的重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4.
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心肌损害的发生率,探讨肺炎支原体患儿血清心肌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为MPP患儿(MP组)62例,细菌性肺炎患儿(nMP组)80例,进行心电图检查、心肌酶测定,并对MP组中有心肌酶升高患儿于治疗2周后复查,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肺炎急性期MP组心肌酶(LDH、HDBH、CK、CK-MB)均高于nMP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复查,心肌酶各项指标大部分降至正常。结论:MPP患儿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且程度重于细菌性肺炎患儿。经积极抗支原体及改善心肌代谢治疗,MP引发的心肌损害大部分恢复正常,提示MPP所致心肌损害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在早期诊断儿童支原体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经血清学检查肺炎支原体(MP)IgM抗体阳性、明确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并排除合并细菌感染的患儿115例为观察组,同期选择经痰细菌培养证实为细菌感染并排除合并支原体感染的患儿92例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入院后24小时内查外周血血常规、ESR、CRP.观察两组WBC、ESR、CRP的增高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支原体感染组的WBC增高例数比细菌感染组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支原体感染组的ESR增高例数比细菌感染组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支原体感染组的CRP增高例数与细菌感染组相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检测外周血WBO计数、ESR在早期分析鉴别支原体感染或细菌感染中有实用价值,CRP检测在两者鉴别中无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后白细胞、血小板的变化。方法:对51例MP感染患儿和48名同期健康儿童的血常规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儿童比较,MP感染患儿单核细胞比例增高(P<0.01),2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和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单核细胞变化有助于推断MP感染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变化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后小儿血常规变化的规律。方法:对60例MP感染后的小儿和60例同期健康小儿分别检测血常规,将两组小儿的血常规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MP感染小儿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P<0.01),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下降(P<0.01),单核细胞比例增高(P<0.05),单核细胞绝对值增高(P<0.01),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计数无明显改变。结论:通过小儿血常规变化可以初步推断是否感染MP。  相似文献   

18.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5):458-461
目的:分析血常规指标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数(LYM)、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对不同听力曲线类型突发性耳聋(SHL)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2例SHL患者与87例对照组比较。并将SHL患者分型,比较分析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血常规指标。结果:①SHL组WBC、NEUT、PLT、NLR和PLR的数值高于对照组(P<0.01),LYM低于对照组(P<0.01);②不同听力曲线类型间SHL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频下降型治疗有效组的WBC、NEUT和NLR低于无效组(P<0.05);③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HL患者发病时WBC、NEUT升高有利于实现疗效(OR=14.757,95%CI:2.498~87.169和OR=6.960,95%CI:1.080~44.868),而PLT和PLR升高则是疗效的消极因素(OR=0.119,95%CI:0.018~0.775和OR=1.016,95%CI:1.002~1.029)。结论:血常规中炎性反应指标与SHL的发病存在相关性,患者发病时血常规中WBC、NEUT、PLT和PLR对预后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发生重症支原体肺炎(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SMPP)的因素及其预测SMPP效能。方法:行支气管肺泡灌洗的学龄前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101例,分为重症组53例和普通组48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炎支原体(MP)载量及社区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毒素(CARDS TX)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4、IL-6、IL-8、IL-1β及TNF-α)水平。血常规、淋巴细胞亚群、体液免疫检测由医院检验科完成。结果:两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MP载量和CARDS TX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为(3.09±2.00)×109/L,低于普通组的(4.38±2.93)×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合并EB病毒感染的血常规特点。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8月本院的28例临床诊断符合支原体(MP)肺炎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与同期入院单纯MP感染45例和单纯EB病毒感染42例进行比较,观察3组血常规、外周血异淋细胞之间的差异。结果:MP肺炎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升高(P0.05);异淋细胞升高明显(P0.01),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较对照组偏低(P0.01、P0.05)。结论:支原体肺炎合并EB病毒感染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及血红蛋白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