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毒株X基因/C基因启动子的热点变异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Hou J  Cheng J  Wang Z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2):107-110
目的HBV/X基因存在调控HBV复制的调节序列,X基因变异将影响这些调节序列功能,研究中国HBV毒株X基因/C基因启动子(BCP)区的变异情况。方法设计BCP下游反义链错配引物,将点突变附近的一个碱基(nt1767)由A→T,则正好可在BCP变异株中引进一个BclI(T↓GATCA)酶切位点,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筛检143例中国人感染的HBV毒株BCP区变异,并与前C区变异比较。结果114例血清HBVDNA阳性慢性HBV感染者,BCP区和/或前C区变异者49例(43%),BCP变异者37例(32%)。BCP变异无论在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肝炎病例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慢性HBV无症状感染者。BCP可与前C终码变异共存或单独出现。结论在中国HBV毒株BCP区存在热点变异。HBV毒株BCP变异可能影响HBV前C基因组mRNA转录,是HBV感染持续和肝病变进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HBV)前C区突变情况。方法 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结合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M0(野毒株)、M1(1898位变异株)、M2(1898/1901位变异株)对165例慢性乙肝患者前C区突变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其中12例HBsAg(+),HBeAg(+),抗HBe(-),抗HBc(+)患者,HBVDNA阳性率为100%,突变株检出率为8.3%。153例HBsAg(+),HBeAg(-),抗HBe(+),抗HBc(+)患者,HBVDNA总阳性率为16.3%,突变株总检出率为84%。结论 前C基因突变株主要存在于抗HBe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体内,PCR结合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技术,操作简便快捷,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BsAg阳性肝病患者合并HCV感染后对肝脏病变的影响以及血清中HCV存在的形式。方法:被测对象为168例HBsAg阳性肝病患者(肝炎后肝硬化10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64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清中HCVRNA,采用免疫沉定法判断HCV在血清中存在的形式。结果:HBsAg阳性肝病患者合并HCV感染者为20.8%,与无HBV感染人群HCV感染率2.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HCV在血清中的存在形式77%呈游离状态,23%既有游离状态,又有免疫复合物的形式。HBsAg阳性脏病患者合并HCV感染者肝功能损害明显加重,肝癌并发率为26.6%。结论:HBV与HCV重叠感染对肝脏损伤以及并发肝癌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免疫酶染色法检查了22例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者肝组织连续切片上的HDAg和HBcAg,同时对照检查了42例乙型肝炎病毒(HBV)单纯感染者肝组织中的HBcAg。结果发现HDAg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肝组织中,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少数细胞肿胀。HBV合并HDV感染者肝组织中的HBcAg细胞核多呈阳性,细胞浆中较少有HBcAg的阳性颗粒。在单纯HBV感染中,可在其胸核及胞浆中同时查到HBcAg的阳性颗粒,HBV合并HDV感染者肝组织中的HBcAg阳性细胞数为6.64±3.60,单纯HBV感染者为8.85±3.7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对HDAg的表达与血清GPT的相关性研究发现,HDAg的阳性细胞数与血清GPT水平有相关性(r=0.432)。表明HDV合并感染后对HBV的复制有抑制作用,HDV的细胞毒作用与肝细胞损伤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在黄曲霉毒素B1(AFB1)低含量区以HBV为主要危险因素的HCCp53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它与HBV及其它因素的关系,作者筛检了成都地区32例原发性肝癌(HCC),分别应用PCR-RFLPSouthern吸印杂交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了32例HCC及27份癌旁肝组织中p53基因突变、HBVDNA整合及HBsAg表达。结果:所有HCC病例均感染过HBV,肝癌细胞中HBVDNA整合率71.9%,癌旁组织均有肝硬化或/和慢活肝病变,且HBsAg表达率96.3%。32例HCC中检出8例P53蛋白阳性(25%),这种改变与HBVDNA整合及HBsAg表达无明显关系,而与HCC发生年龄有关;32例HCC组织中有2例p53基因第249号编码子突变(6.25%),明显低于AFB1高含量区HCC,而与台湾、日本等AFB1低含量区报道一致,提示:成都地区HCC与HBV感染确有密切关系;p53改变在HCC发生上有一定作用,但是多数HCC并无p53基因突变又提示HCC发生尚涉及其它复杂机制;HBV在HCCp53基因改变中的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BCP)区1762位和1764位热点突变对HBeAg存在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错配引物的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技术检测90例不同HBeGa状态的HBV无症状携带者的HBVBCP热点突变。结果:60例HBeAg阴性者中HBVBCP热点突变者26例(43.3%),其中20例伴有HBV前C区(Pre-C)区1896位热点突变;30例HBeAg阳性者中仅3例(1  相似文献   

7.
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M-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方法,对97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HBV)者血中HBVDNA前C区A83基因突变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A83基因突变株感染37例(38.1%),其中重症肝炎和重度慢性肝炎患者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轻度慢性肝炎和HBV携带者;ALT明显升高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ALT正常或升高不明显者;HBeAb(+)者明显高于HBeAg(+)者。表明A83基因突变株感染是导致部分病人病情加重和病变活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免疫反应在丁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免疫酶染色技术,观察比较了3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患者和30例单纯HBV感染者外周血及肝组织中的细胞免疫状态。结果发现HBV合并HDV感染者外周血CD8+T细胞和CD16+细胞数显著高于单纯HBV感染者,而与HDV感染后是否抑制HBV复制无关。在感染肝组织中,汇管区浸润细胞以CD4+T细胞为主,小叶内坏死区中以CD8+T细胞为主,与单纯HBV感染者比较,两者差异无显著性。表明T细胞所介导的免疫应答在HDV感染后所引起的肝细胞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4小时、16小时微量释放细胞毒法监测慢性HBV感染者NK细胞对K562细胞及PLC/PRF/5细胞杀伤活性及某些影响因素。实验提示慢性活动型肝炎(CAH)、慢性无症状携带者(ASC)NK细胞杀伤活性均高于健康人。rIL-2可明显增加健康人NK细胞活性,但对HBV感染者NK细胞增强作用不明显。HBsAg、rHBeAg和rHBcAg均可明显抑制NK细胞活性,并有剂量依赖性,加入外源性rIL-2仍不能纠正。提示HBsAg、rHBeAg和rHBcAg可通过某种机制阻抑rIL-2与NK细胞结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与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②方法采用ELISA法和PCR法对126例PHC病人,60例慢性肝炎(CH)病人和6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HAV,HBV,HCV和HEV等4种病毒的血清标志物进行了检测。③结果PHC病人中HBV感染率为92.85%,HCV感染率为20.6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1.67%和1.67%(χ2=11.78,120.56,P<0.01).51.28%的HBV感染者表现为抗HBe阳性和HBeAg阴性。所有HCV感染者均伴有HBV感染。④结论PHC发生除主要与HBV感染有关外,亦与HCV感染有关,而与HAV和HEV感染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沈阳地区乙型肝炎病毒DNA前C区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虹  刘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6,25(5):505-507,510
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沈阳地区70例血清经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BV DNA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的C基因前C区1896位点进行分析。结果:(1)急性乙型肝有C区变异检出率为4%(1/20),慢性迁延肝炎为25%(5/20),慢性活动性肝炎为38%(5/13),肝硬化为33%(4/12);(2)ALT升高组中,HBeAg及抗HBe均阴性患者和HBeAg阴性,抗HBe阳性患者HBV DNA前C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多态性检测芯片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多态性芯片(中科院上海微系统和信息技术研究所等研制),检测HBV基因前C区1896、1814,基本C区启动子(BCP)1762和1764,P区的YMDD基序552位等的点突变的效能。方法:以该芯片检测49例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病人血清,并对部分血清的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HBV前C区1896位在血清HBeAg阳性病例中,野生株、混合(野生/突变)株、突变株和未确定(无杂交信号)的检出率,分别为57.7%,38.5%,0和3.8%;血清抗HBe阳性病例中,相应为33.3%,22.2%,33.3%和11%,后者突变株显著高于前者(P<0.01)。所有病例HBV前C区的1814位均为野生,未检出突变。BCP 1762和1764双突变在慢性重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的检出率分别为66.7%和69.2%,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的19%(P<0.01)。10例拉米夫定治疗6月以上,HBV DNA仍阳性者中,7例检出P区YIDD或YVDD突变,1例兼有YIDD和YVDD突变,余2例无杂交信号。7例1 896,4例BCP,6例YMDD的测序和芯片检测结果一致,6例无信号位点的测序结果显示,这些位点附近,出现了与杂交探针错配的突变。结论:初步结果提示,该芯片适用于临床检测HBV前C区、P区一些已知热点的突变,并可用于研究这些突变与疾病严重性,及产生抗HBV药物耐药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抗 HBe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 5 4 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 HBe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占全部慢性乙型肝炎病例的 4 3 1%。随着肝炎慢性化程度的加重 ,抗 HBe阳性的检出率有增高趋势。抗 HBe阳性患者中HBVDNA检出率为 3 9 1% ;抗 HBe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次数、转氨酶峰值均比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高。结论 部分抗 HBe阳性患者HBV仍持续复制 ,抗 HBe阳性患者易造成肝炎慢性化 ,病情易反复  相似文献   

14.
Tian Y  Qiu ZF  Li TS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7):3354-3358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差异,探讨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2月至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肝炎门诊就诊的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9例、HBV携带者25例及健康献血员35例的外周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分析其差异及临床意义。结果慢性乙肝患者、HBV携带者和正常对照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分别为565±192、672±148和816±259;CD8+T细胞计数分别为491±225、445±157和609±17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乙肝患者和HBV携带者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28+T细胞、CD8+CD28+T细胞计数均减少,慢性乙肝患者NK细胞计数减少;与正常对照和HBV携带者相比,慢性乙肝患者CD8+CD38+T细胞和CD4+CD45RA-记忆/效应T细胞比例显著升高,CD4+CD45RA+62L+初始T细胞比例及计数均显著减少。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和HBV携带者体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和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这可能与乙肝病毒感染后慢性化相关。  相似文献   

15.
血清HBV DNA与乙肝病型及e系统之间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HBV DNA与乙肝病型及e系统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法对31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及乙肝患者进行血清HBV DNA检测,同时用ELISA法进行乙肝标志物测定。结果 各病型HBV DNA阳性率以慢性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最高,与急性肝炎肝硬变组比较差异显著;HBeAg阳性病例中HBV DNA阳性率以无症状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组最高,与慢性肝炎(中)、肝硬变组比较差异显著;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者体内血清标志物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和转氨酶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采用速率法测定血清内的转氨酶。结果随着病毒复制水平的增加,“大三阳”的检出率具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小三阳”的检出率具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大三阳”与患者体内血清转氨酶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小三阳”;在“小三阳”中,当HBV—DNA大于10^5时,转氨酶异常者的检出率显著增加,而“大三阳”中没有观察到该结果。结论“大、小三阳”可作为HBV复制和疾病进展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HBV前C区基因突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单链构象多态分析(SSCP)银染技术检测了32例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前C区基因变异。结果表明有前C区基因突变株感染者8例,突变株感染者检出率为25.0%;突变株的检出率以慢性乙肝重度最高,其次是慢性乙肝中度、轻度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最低;抗-HBe阳性患者前C区突变株检出率高于HBeAg阳性患者。提示HBV前C区突变与病情轻重及e系统血清标志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YMDD变异基因的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解未经拉米呋定及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中是否存在HBVYMDD基因变异。方法;应用微板核酸杂交-核酸定量法检测29例病史超过半年以上,肝功能异常的慢性乙肝患的HBV-DNA及YMDD变异基因。结果:29例慢性乙肝患YMDD变异阳性6例,阴性23例,阳性率为20.69%,6例变异性。结论:显示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肝患中存在YMDD变异株,其与野生株一样是自然存在,加以重视并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有助于提高YMDD变异基因检测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HBVBCP)变异对HBeAg表达及病情的影响。方法: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176例HBV慢性感染者血清进行检测HBV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G→A联合突变。采用ELISA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标志物。结果:在176例HBV慢性感染者中检出HBVBCP区T1762A1764G变异者73例,HBVBCP变异的阳性率为41.5%,HBVBCP变异在HBeAg阴性病例的阳性率为49.4%,显著高于HBeAg阳性病例的阳性率33.3%。HBVBCP双变异在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组,肝炎肝硬化组,慢性重症肝炎组和原发性肝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8.0%、31.4%、34.2%、39.4%、60.0%和70.0%。各型肝病与HBVBCP变异的阳性或阴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组病例HBVBCP变异的阳性率为41.5%,变异可引起HBV感染者的HBeAg阴转。HBVBCP变异与HBV慢性感染的临床类型呈正相关,随着病情加重,BCP变异的阳性率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