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波  冯文萍 《吉林医学》2010,31(18):2902-2903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预后情况。10例患者均为均匀一致低密度影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双侧微创血肿清除方法,采取双侧同时开放引流。结果:本组全部治愈。有4例患者有少量硬膜下积液,平均随访6个月,3例积液消失,1例减少。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尤其适合于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4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 42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 (CSDH)与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相比在诊治中的特殊性。CT扫描能明确诊断大部分慢性硬膜下血肿。MRI检查对容易误诊的等密度双侧硬膜下血肿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双侧粘孔引流是治疗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SubduralHematoma,CSDH)在颅脑损伤中并不少见,而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则较为少见。我科自1994年1月至1997年12月期间共收治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15例,占同期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126例的11.9%,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  相似文献   

4.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体会—附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及治愈率。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5年(1997年~2002年)8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情况。结果 7例痊愈(87.5%),1例植物生存(12.5%)。结论 早期发现及时钻孔引流是治疗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侧慢性硬膜下出血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双侧慢性硬膜下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影像学证实为均匀一致低密度影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均采用双侧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尿激酶治疗。结果术后血肿全部消失。有5例患者有少量硬膜下积液,平均随访5个月,3例积液消失,2例积液减少。结论双侧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尿激酶治疗,是双侧慢性硬膜下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陈锋  傅林  许培源  朱强  张祖勇 《浙江医学》2006,28(5):374-376
我科自2000年9月至2004年9月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57例,60岁以上的42例患者中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9例,占同期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15.7%,现将其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冯文萍  张波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2):1648-1649,1653
目的:回顾性分析18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预后情况,探讨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方法:18例患者均为均匀一致低密度影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双侧微创血肿清除方法,10例血肿腔不予冲洗,采取双侧同时开放引流,8例因引流欠通畅而采用盐水冲洗,所有病例均未用尿激酶。结果:本组全部治愈。有4例患者有少量硬膜下积液,平均随访3.5个月,2例积液消失,1例积液减少,1例积液无增加。结论:双侧微创血肿清除术,是治疗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率显著高于单侧及好转率低于单侧因素进行讨论分析。方法:回顾分析筛选自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138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率显著高于单侧,且好转率低于单侧。结论:在临床工作中,要对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引起足够重视,与单侧硬膜下血肿区别开来,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顾庆丰 《吉林医学》2013,34(4):708-709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高龄老年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7例患者治愈,1例自动出院。结论:对于高龄老年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双侧钻孔引流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 2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施行钻孔引流术。结果:6 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皆治愈,其中1例半年后因出血量<30 ml未钻孔侧血肿量增多,再次入院经钻孔引流后康复。结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钻孔引流术仍为理想方法,根据双侧血肿量的多少决定钻孔引流术式。  相似文献   

11.
我院2001年1月--2007年5月共采用微创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71例,其中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10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王寅生 《当代医学》2011,17(1):65-66
目的探讨老年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对1999~2008年收治的13例老年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诊断、手术治疗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全部病例均行CT和/或MRI检查。所有患者皆行双侧钻孔引流术。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CT和MRI检查是老年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诊断手段,尤以MRI检查为最佳。手术治疗老年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15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良池  余政  王剑波  田劲  邓超  李中林 《重庆医学》2006,35(10):960-961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由于其血肿量大,起病比较缓慢,临床症状及体征出现较晚.诊断及处理均比较棘手。现将我科近2年共收治的15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告100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检查资料。结果100例共200个血肿:血肿呈混杂密度110个,等密度64个,低密度26个,血肿呈新月形136个,半月形36个,“3”字型28个;伴脑白质界面内移86例,侧脑室变窄80例,中线结构移位34例。结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男性患者,CT检查是诊断本病最简单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黄添永  蒋学忠 《农垦医学》2001,23(5):317-318
慢性硬膜下血肿表面有肉芽组织形成新生的毛细血管包膜破裂出血。这种出血和机化过程可以反复的进行。因此 ,包膜内反复出血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1 ] 。在CT图像上 ,血肿的密度不同 ,是这种包膜内反复出血的结果。同时 ,作者也注意到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冲洗后置管 ,不同密度的血肿其引流差异较大。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包膜的渗透性和血肿量变化与CT图像上血肿密度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收集我科 1 990年 5月~ 1 999年 5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 2 5例。其中 3例为双侧血肿 ,2 2例为单侧血肿 ,共 31个血肿。所有病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理.方法 报告6例由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表现、演变过程.结果 6例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头部外伤后至硬膜下积液形成的时间2~4周以上,硬膜下积液至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时间自4周~3月,血肿位于单侧额颢4例,双侧额颞2例.临床表现较轻,血肿形成后有明显头痛轻度偏瘫等,手术5例均痊愈.结论 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机理可能为积液使蛛网膜受撕拉而出血或积液不断扩大导致桥静脉撕裂出血.  相似文献   

17.
慢性硬膜下血肿容易延误诊断,尤其是高龄老人,2004—2009年我们应用微钻孔术,一次性治疗年龄≥80岁的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18例,获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虞德明  刘盛君  丁常云 《四川医学》2009,30(11):1757-1758
目的探讨T管引流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应用。方法对我科2002~2008年的72例的慢性硬膜下血肿行T管引流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4例行单侧钻孔,18例行双侧钻孔。结果69例治愈,2例恢复不良,1例死亡(肺部感染)。结论正确,合理的引流方法,血肿腔的处理,气颅的预防能明显的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过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理。方法 报告6例由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表现、演变过程。结果 6例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头部外伤后至硬膜下积液形成的时间2~4周以上,硬膜下积液至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时间自4周~3月,血肿位于单侧额颞4例,双侧额颞2例。临床表现较轻,血肿形成后有明显头痛轻度偏瘫等,手术5例均痊愈。结论 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机理可能为积液使蛛网膜受撕拉而出血或积液不断扩大导致桥静脉撕裂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方法。方法分析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经验。60例(单侧52例,双侧8例)中,单孔引流50例,行双孔引流术8例;开颅血肿清除术2例。结果58例钻孔引流术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痊愈出院。2例开颅行血肿及包膜清除术者,恢复良好。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应尽早行手术治疗,首选方法为钻孔引流手术;对于少量难治和复发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应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