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95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年2月至2007年9月收集的95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不良反应为71例,占74.74%;阿糖胞苷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见,有42例,占44.21%;神经系统损害最常见;重度药品不良反应14例,占14.74%,表现为速发型过敏反应。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须定期监测与报告,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96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市2005年1月至2008年9月收集的96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氟尿嘧啶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见,有29例,占30.2%;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须定期监测与报告,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2008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74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57例,占77.03%);抗微生物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39例,占52.70%);74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心血管系统以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抗微生物药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陈孝虹 《中国药业》2012,21(5):38-39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2009年1月至少2011年8月上报的2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剐、给药途径、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l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有94种,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占72.27%),抗感染药物引发的比例最高(占44.09%),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1.36%).结论 临床必须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并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我院1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玮  徐萍  黄庆华 《天津药学》2011,23(4):27-29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规律及产生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保证用药安全。方法:汇总2007—2009年上报的1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转归情况及引发的ADR前10位的药品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4例不良反应,50岁以上患者占52.5%。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50.7%;静脉给药途径发生ADR最多,占90.3%,最多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45.2%。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抗感染药物及静脉给药途径的监测,减少ADR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韩一萱  张士勇 《安徽医药》2011,15(1):115-117
目的该院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该院2007~2009年收集的250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分析。结果在250例不良反应中,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为228例,占91.2%;生物碱类抗肿瘤药物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见,共62例,占24.8%;严重药品不良反应12例,占4.8%;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及时发现,诊治和预防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1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濮阳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收集的1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10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较多,共64例,占58.18%;静脉给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为79例,占71.82%;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共37例,占33.64%,其次为中药制剂,共19例,占17.27%;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有39例占35.45%。结论:应以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为重点,加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产生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奉贤区中医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集到的14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总数的62.8%(93例);其次为中成药,占总数的21.6%(32例)。静脉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占95.9%(142例),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充分重视药品的不良反应,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力度,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及中药注射剂,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9.
李蓓 《中国药物评价》2013,30(1):42-43,48
目的:探讨我市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规律和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哈尔滨市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间的1132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2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以60岁以上老年患者居多,占22.18%;静脉注射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占64.4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47.35%。抗感染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61.31%。结论:临床应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应严格合理用药,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医院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分析,为临床及时、有效处置药品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年收集上报的15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上报科室、临床表现、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7例药品不良反应中,老年患者最多,共52例,占33.12%;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共105例,占66.88%;抗茵药物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共80例,占50.96%;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常见,共59例,占37.58%.结论 必须重视和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尽量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保障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铜陵市药品监测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铜陵市收集的1234例合格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为临床药品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1234例ADR报告中,男性占51.5%,高于女性的49.5%;15~64岁中青年患者ADR发生率为63.1%,高于年龄≥65岁者的22.9%;医疗机构的ADR监测报告985例,占比最高为79.8%,药品经营企业的报告247例,占20.0%,药品生产企业的报告占0.2%;引起ADR的不良反应类型以皮疹、瘙痒、恶心、呕吐、头晕等多见,分别占19.9%、12.6%、12.0%、8.1%、5.4%;引起ADR药品剂型以注射剂为主(378例),占30.6%,其中严重者26例(2.1%);引起ADR的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661例,占比最高为53.6%,其次是口服给药433例,占35.1%;治愈和好转1222例,占99.0%,未好转和有后遗症12例,占1.0%。结论应加强与重视医院药品安全的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发生,使临床用药品使用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本院收集的124例药品的不良反应,从患者的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 61岁以上的老年年龄组的ADR发生率最高,占40%;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例数最多,占46.8%;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最易引发,占91.1%。结论应加强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院3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国强  刘杰 《中国药业》2011,20(16):56-57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8年至2009年医院上报的327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共191例,占58.41%。抗感染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共216例,占66.06%,头孢菌素类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抗染药物(共64例,占19.57%),其次为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以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杨芬 《北方药学》2011,8(12):84-85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10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抗微生物药的ADR发生率最高,有69例,占65.71%,其次为中药制剂20例,占19.05%。ADR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其临床表现以皮肤系统损害最为常见,有74例,占70.48%。结论:临床应加强抗微生物药、中药制剂等重点监测,尤应注意联合用药的配伍禁忌,重视药品的合理应用,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李军珂  张梅 《中国药业》2011,20(18):56-57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收集的2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0~10岁人群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43.7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易引发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53.54%;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以抗微生物药居首位(占41.9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33.44%);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6.55%。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做好用药监护,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数据挖掘定性分析的应用效果。方法采集某地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上报的856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观察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中发生率前五位的药物及相关不良反应,同时分析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中用药情况,并采用通过分析报告结果统计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通过统计发现,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中发生率前五的药物为奥沙利铂、吉西他滨、胰岛素、丙泊酚以及甲氨蝶呤,奥沙利铂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等;吉西他滨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皮疹、粒细胞减少等;胰岛素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低血糖等;丙泊酚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呼吸抑制等;甲氨蝶呤主要不良反应为肝功能损害、口腔溃疡等。上述五种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联合用药所占比重超过50%,且报告中指出超剂量用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比重超过30%。通过分析报告结果发现,用药剂量不合理、用药途径不合理是造成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结论数据挖掘定性分析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够及时发现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从而为临床用药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萍  汪娟 《安徽医药》2011,15(12):1635-1638
目的了解国家基本药物(数据库)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上半年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的6 957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在6 95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4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最高,占57.6%;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47.8%;抗微生物引起的ADR居首位,占57.6%,其次是化学药,占36.6%,中成药占5.4%,生物制品占0.4%;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最为常见,占40.2%,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等。结论生产企业应不断完善药品说明书内容。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密切关注国家基本药物ADR,加强ADR监测和报告,以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地应用国家基本药物。  相似文献   

18.
《抗感染药学》2017,(6):1180-1182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促进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6年1—12月间上报的20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年龄、药品类型、不良反应涉及系统、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上报的207例报告中涉及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有70种,其中抗菌药物发生95例占45.89%居首位,静脉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196例占94.69%;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注射部位损害以及血管炎、消化系统不适(恶心、呕吐为主)。结论:通过207例ADR的分析,掌握了ADR发生的规律,以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对我院2014年上报的80例ADR报告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涉及药品共43种,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共27例,占32.15%,其次为中成药和中枢系统用药,分别占25.00%及22.62%;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98.7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反应最为常见,占35.09%。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各相关单位应积极配合,加强ADR的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ADR。  相似文献   

20.
我院46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金小坡  卢美娇 《中国药房》2009,(20):1582-158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4月~2008年3月上报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46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发ADR的药品中,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有315例(占67.7%);神经系统用药次之,有39例(占8.4%)。静脉用药引起的ADR占83.0%,其次为口服给药占16.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占54.9%。ADR的转归中,好转占71.2%,治愈占28.8%。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工作,提高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