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我院87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我院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9年上报的87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患者的一般情况,药物种类、用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87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涉及51种药品,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共54例(占62.07%);由中药制剂引起的疑似药品不良反应其次,有6例(占6.90%);由静脉滴注用药途径引起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最多见,有61例(占70.11%);发生ADR的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1:0.64),65岁以上患者发生ADR多于其他年龄段;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占57.47%。结论我院抗菌药物静脉注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应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2.
李俊芳 《北方药学》2013,(1):105-106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因素及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7月~2012年7月上报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66例,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用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6例(ADR)患者中,女性高于男性;药物种类分析中,抗菌药物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占46.98%,中药合剂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占16.26%,静脉途径用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为主要用药途径占80.72%;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及附件占48.19%,消化系统损害占15.67%。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及早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可确保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为药物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主要品种类别,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ADR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8~2011年收集的13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列举不良反应的药品主要类别、例数、多发药品及临床表现。结果:136例ADR中,以女性多于男性,≥60岁的患者占41.18%,≤10岁的患者占39.71%;抗菌药和中药制剂在药品种数上稳居前2位。抗菌药引起ADR最为多见,占48.53%,其次是中药制剂,占40.44%;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起的ADR为主;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53.68%结论: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同时应规范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加强有关中药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我院2006~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的24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性别、药物品种、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3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首位,占44.0%,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位于第2位,占22.6%;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58.8%;给药途径中,由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90.5%。结论应继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和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ADR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12年上半年临床上报药品不良反应49例进行汇总分析,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项目(年龄、性别、家族病史等)、原患疾病、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用药情况、临床表现等等。结果 49例ADR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04;老年患者发生ADR多于青壮年患者,≥60岁老年患者21例,占42.86%;抗菌药物引起ADR22例,占总例数的44.90%,其次为中药制剂、中枢神经系统药和循环系统药;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位居第一位,占85.71%,口服给药为8.16%。结论对于老年患者用药要严密监测其药物不良反应;对于使用中药注射剂和抗菌药物的患者也要严密监测及防范其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赵曙刚 《中国医药科学》2013,(1):149-150,167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和规律,探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对策及措施,预防、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方法查阅收集近两年来15余篇文章中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综合报告中的1041例,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1041例药品不良反应中,女性547例高于男性494例;老年人(60岁)发生例数最多为331例,占31.8%;经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为830例,占79.73%;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分别占44.09%、21.04%;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为556例,占47.16%。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应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是减少发生的关键,针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实施防范和干预措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101例静脉滴注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茵  李国成  李剑芳 《今日药学》2012,22(3):179-181
目的 分析静脉滴注用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保障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对2010 -06 -2011 -06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上报的静脉滴注用药ADR共101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1例静脉滴注用药ADR主要由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引起.结论 重视静脉滴注用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杨芬 《北方药学》2011,8(12):84-85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10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抗微生物药的ADR发生率最高,有69例,占65.71%,其次为中药制剂20例,占19.05%。ADR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其临床表现以皮肤系统损害最为常见,有74例,占70.48%。结论:临床应加强抗微生物药、中药制剂等重点监测,尤应注意联合用药的配伍禁忌,重视药品的合理应用,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舒军  文书奎  周国民 《中国药业》2012,21(13):64-66
目的了解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至2010年87例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药品不良反应涉及18种中药制剂,其中13种中药注射剂;有67例(77.01%)发生在用药后30 min内;由静脉滴注给药75例,占86.21%;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8.28%。全身性损害及循环系统损害较严重的有呼吸困难、气紧、胸闷、白细胞减少等。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合理使用中药制剂,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及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集的105例ADR病例报告。结果 105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较多,占55.24%(58/105);静脉给药引起的ADR占80.95%(85/105);ADR涉及药品种类以抗菌药物为主,占43.81%(46/105),中药制剂次之,占21.90%(23/105);ADR所涉及的器官和(或)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多见,占42.86%(45/105)。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尤其是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尽可能降低或避免ADR的发生,保证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进一步提高ADR工作水平,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对我院2012年上报65例ADR报表中分别从科室上报数量、患者的年龄、性别、涉及药品的类别、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科室上报数量以皮肤科最多,患者中男性36例,占总数55.38%;女性29例,占总数45.62%;怀疑ADR的药品共43种,抗菌药物引起的ADR的药物种类最多,频次最多,发生26例,占40%,。中药制剂引发ADR的发生12例,占18.46%。抗肿瘤药引发ADR发生7例,占10.77%;引起ADR涉及的系统及主要症状以皮肤及附件为主,占到50.77%。抗菌药物引起ADR最多是大环内脂类,发生7例。结论提高对ADR的监测与上报,及时分析ADR的信息,采取及时有效的对症措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达到临床安全用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分院门诊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及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2009年3月—2011年上6月8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86例不良反应中涉及药物15种,以抗生素类所致的不良反应居多,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占首位,占54%;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4%;静脉注射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以皮肤系统损害为主,占47.67%。结论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强调合理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上报的206例ADR报告,从患者一般情况、ADR涉及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ADR中,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居多,占48.06%;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见,占44.1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5.05%,其中注射剂占90.32%;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占62.62%;涉及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占46.12%。结论:应加强中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护,降低静脉给药比率,提高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水平,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王淑君  王凤霞  于玲  李红旭 《中国药房》2008,19(11):861-863
目的:分析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06年1月~2007年9月上报的1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对象,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用药情况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01例药品不良反应共涉及药品74种,其中抗感染药占25.68%,中药制剂占31.08%;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70.30%)。结论:抗感染药、中药制剂的应用及静脉用药的给药方式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易感因素,应加强其使用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分院门诊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及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警示.方法 对2009年3月-2011年上6月8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86例不良反应中涉及药物15种,以抗生素类所致的不良反应居多,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占首位,占54%;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4%;静脉注射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以皮肤系统损害为主,占47.67%.结论 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强调合理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2009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促进安全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上报的115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物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5例ADR报告中,20~39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50.5%;静脉注射比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96例,占83.5%),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61例,53.0%),其次为中药制剂(23例,20.0%),头孢菌素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菌药物(28例,占45.9%)。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80.9%)。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意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梁华  成志  陈岚  李根 《中国药业》2011,20(17):52-53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9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患者年龄、性别、涉及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占73.21%,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8.95%;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占54.01%。结论临床用药应合理控制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慎用中药制剂,并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姬长存  崔瑶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3):136-137
目的分析本院不良反应报告情况,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警惕和早期发现,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对本院2013年1~6月收集的9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本院96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37.5%;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64例,占66.7%;抗菌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为多见,为46例,占47.9%;涉及受损系统以及临床表现中皮肤损伤最常见,为31例,占32.3%。结论掌握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针对特殊用药患者,尽量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尽量减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所造成的后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院1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分析我院近几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1—2004年我院各科室呈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按我国卫生部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方法,对ADR因果关系进行初评。结果110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共有49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24种居首位,占48.98%;其次为中药制剂8种,占16.33%;消化系统用药5种,占10.21%;ADR病例中合并用药占62.73%;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占70.9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2.73%;较严重的ADR有11例,占10.00%。结论ADR发生因素较多,应加强和重视ADR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指导和依据,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本院2016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的63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3例不良反应共涉及40种药品,其中由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比25.34%;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共48例,占比76.19%,口服给药14例,占比22.22%,外用给药和静脉注射各1例,各占比1.59%;63例中女性不良反应38例,占比60.32%,男性不良反应25例,占比39.68%,女性比男性发生率高;60岁以上人群发生不良反应占比55.56%.结论 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积极开展药学监护,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