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659例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8年的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65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中,以头孢菌素类药发生例数最多(35.51%),其次为喹诺酮类(25.34%)和青霉素类(19.73%);ADR的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给药(88.01%);涉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53.87%)。结论: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类型、给药途径、用药频率等密切相关,应提高医护人员对ADR的警惕性和不良反应监测水平,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预防和及时报告ADR,以保证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黄义昆  梁健成 《齐鲁药事》2007,26(3):187-188
目的了解我院抗微生物药物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柳州市人民医院从2002年~2006年报告的197例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病例按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临床表现及ADR发生数量最多的单品种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发生ADR的给药方式以静脉注射为主,ADR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对皮肤及其附件的影响;以喹诺酮类引起ADR数量最多,其次为头孢菌素类。结论应重视抗微生物药物的ADR监测对促进合理应用该类药物,避免滥用,保证用药安全,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洁 《海峡药学》2007,19(4):89-91
目的 分析福建省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ADR临床表现类型、给药途径、处理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微生物药物静脉注射给药产生不良反应最多,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和胃肠道损害.结论 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促进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严重事件的重复发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ADR)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5月上报的192份儿童抗微生物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2例儿童抗微生物药物ADR报告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例数最多(32.81%),其次为抗病毒药物(31.25%)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15.63%);ADR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给药(98.44%);涉及的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62.77%),其次是血液系统(7.79%)、消化系统(6.06%)和循环系统(6.06%)。结论:应加强儿童抗微生物药物ADR监测,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曾洁 《海峡药学》2007,19(4):89-91
目的分析福建省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结合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ADR临床表现类型、给药途径、处理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微生物药物静脉注射给药产生不良反应最多,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和胃肠道损害。结论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促进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严重事件的重复发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6.
王学昌 《云南医药》2011,(4):447-448
抗微生物药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合理应用一直是临床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指标。药品不良反应(AO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对我院2009年和2010年收集上报的抗微生物药所致的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患者引起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旨在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1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7月收集到的217例报告从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7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53种,其中194例ADR是由35种抗微生物药引起,占89.40%;皮肤及附件损害148例(占39.26%),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50例(13.26%);新的和严重的ADR20例(9.22%)。结论:应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本院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本院2012年1~12月临床各科室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ADR61~80岁年龄段多发,静脉给药导致ADR占绝大多数,抗微生物药尤其头孢菌素类是引起ADR的高危药物,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结论重视ADR工作,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的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临床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特点,促进医院ADR的监测及控制。方法:对收集到的2009年7月-2013年7月141例ADR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1例ADR中,男女比例相当;0—10岁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占35.47%);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占80.14%);抗病原微生物药引发ADR的情况最为显著(占84.62%);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和消化系统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医院应该重视患者的年龄因素,加强静脉输液器质量控制,进一步监测抗病原微生物药的使用,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通过网络系统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448份ADR报表,按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物、给药途径、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48份ADR报表中,共涉及药品77种,其中涉及抗微生物药33种,抗微生物药所致ADR居首位(348例,77.7%);ADR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334例,74.6%),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29例,6.5%);以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起的ADR最常见(405例,90.4%);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绝大多数ADR转归良好。结论医务工作人员应严格应用抗微生物和静脉用药,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减少ADR对患者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我院3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嘉丽 《中国药房》2009,(32):2537-253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2年10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收集的312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2例ADR中,抗微生物药占63.46%,中药注射剂占13.1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占86.86%;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7.12%。ADR多发于70岁以上人群。结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及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和规范使用,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2.
我院18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8月上报的ADR报告检索统计,并将检索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84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发生ADR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见;静脉注射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ADR的临床表现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和听力降低。结论:抗微生物药品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高杰  彭巍  缪丽燕 《中国药房》2010,(38):3617-36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年5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收集到的1785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785例ADR中,共涉及药品406种,其中涉及抗微生物药76种;与抗微生物药有关的ADR最为多见,占48.18%;ADR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38.32%),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占22.61%)等;严重ADR有79例;静脉滴注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65.77%。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药物使用的适应证,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3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京峰  祝培友  王珂 《中国药物警戒》2006,3(4):213-214,217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3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377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6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见;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结论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抗微生物药品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杨军炎  顾小丽 《中国药房》2010,(10):922-923
目的:了解我院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5~2008年抗肿瘤药致ADR报告162例,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情况、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2例ADR中,男女比例相近,60岁以上老年患者有68例,占41.98%;单一用药123例,占75.93%,合并用药39例,占24.07%;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的ADR居首位,占39.51%;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6.42%。结论:临床应加强对抗肿瘤药致ADR监测工作,合理、规范使用抗肿瘤药,避免或减少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我院142例抗感染药致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毛立新 《中国药房》2007,18(35):2780-2781
目的:了解我院抗感染药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方法:对2006年我院上报的142例抗感染药致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按性别、年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不良反应的药品共有19种,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主要的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严重不良反应为3例。结论:继续加强抗感染药不良反应监测,尤其应加强不易观察的及慢性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和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8~2010年上报的1 080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发生ADR时的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ADR强度分级及ADR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080例ADR报告共涉及药品225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有63例(54.07%),其次为中药制剂,有38例(12.40%);主要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1 012例(93.7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582例(48.22%);所有报告中多数为一般的不良反应,1 028例,占95.19%;ADR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规范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我院139例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和分析我院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ADR)情况,总结ADR监测经验,提高ADR监测水平。方法:收集2002年5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得ADR报告,按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分级、汇总及分类统计。结果:全部ADR共221例,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为139例,占62.90%。抗微生物药物ADR(按100%计)中排名前三位分别是喹诺酮类药物(43.18%),头孢菌素类药物(17.05%),大环内酯类药物(14.20%)。关联度评价:肯定16例, 很可能118例,可能4例,怀疑1例。结论:抗微生物药物ADR增加与其在临床使用频率、数量密切相关,应提高医护人员对ADR的警惕性和不良反应监测水平,预防和及时报告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方法对深圳市中医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集到的292例ADR报告,利用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进行频数分析。结果292例ADR患者中〉60岁有186例(63.70%);涉及药品11大类共73个品种,其中以中药注射液的ADR发生率最高,为98例(33.56%),其次为抗微生物药82例(28.08%);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有203例(69.52%);累及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214例,49.77%)。结论应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及抗微生物药,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8~2010年收集的20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6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有13大类,男性多于女性(1.48∶1),老年患者(≥60岁)偏多(占30.58%);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居首位(占55.34%);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占95.63%);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比例最高(占56.80%).结论 临床应重视合理用药监测,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