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及溶栓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黄标升 《哈尔滨医药》2011,31(3):167-167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冶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6年2月至2010年10月住院治疗的22例AMI病例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本组冠脉再通18例,再通率为81.18%.1例因Ⅲ度房宣传导阻滞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溶栓过程中3例出血并发症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不影响后续治疗.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药物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是导致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原因,而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至心肌透壁性坏死有一时间窗,根据动物实验研究,这一时间窗大约为6h。在该时间窗内使冠状动脉再通,可挽救濒临坏死的缺血心肌。此后,一系列大规模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结果表明,AMI溶栓治疗与安慰剂对比可明显降  相似文献   

4.
15年前,急性心肌梗死药物再灌注治疗应用于临床,使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预后产生了显著的改善。药物学再灌注治疗包括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核心的溶栓剂和辅助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多个大规模随机试验系统地评价了第三代溶栓剂和新型溶栓辅助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目的在于促进心外膜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和心肌血流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琦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0):884-885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溶栓治疗是近年来开展的治疗手段之一,已成为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方法。现选取近几年来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15例患者的资料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本组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47~81岁,平均年龄64岁。梗死部位:前壁梗死(包括广泛前壁、前间壁)10例,下壁梗死4例,下壁加前间壁梗1例。其中并发心功能衰竭2例,休克2例,Ⅱ度AVB3例。诊断均符合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溶栓具备的条件符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溶栓疗法参考方案[1](1996年7月修订,以下简称修订方…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全部给予尿激酶100~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点滴30min滴完。结果 17例患者溶栓成功,再通率达60.71%,28例患者无一例死亡,全部转入内科进一步治疗,胸痛缓解19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7例,不良反应为轻度出血,发生率14.29%。结论静脉溶栓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改善左室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溶栓疗法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主要进展之一。它可限制梗死面积 ,挽救濒死心肌 ,改善近期及远期预后。溶栓治疗时间越早 ,梗死再通率越高 ,病死率也越低 ,每提前 1h死亡率可降低 1% [1 ]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链激酶 (SK ) ,尿激酶 (UK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 ,临床研究表明上述溶栓药物均可降低 AMI死亡率 ,防止不可逆转的心肌损害 [2 ]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我院 1997年 10月至 1998年 10月住院确诊为 AMI的患者 2 0例 ,均为男性 ,年龄在 6 0~ 70岁 ,发病6 h内进行溶栓治疗 ,给药方式为 U K 15 0万 …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发病6小时内的42例,6—10小时的10例,结果总冠脉再通率67.3%。早期溶栓再通率76.2%、延迟溶栓再通率30%。与对照组相比,四周内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有显著差异(p〈0.O5)。表明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切实有效。无论冠脉再通与否,患者均能从中获利。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急性心肌梗死(AM I)120-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能缩短发病-溶栓时间,提高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对比2004年1~12月期间120-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组(A组)、急诊室-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组(B组)发病-溶栓时间延迟及临床疗效。结果A组21例,B组23例。两组患者发病-就诊时间相似(2.5±1.9)h vs(3.0±2.7)h,P>0.05),但A组就诊-溶栓时间缩短(1.3±0.805)h vs(2.1±1.5)h,P<0.05,发病-溶栓时间缩短1.9h(3.2±1.9)h vs(5.1±2.6)h,P<0.05。虽然A组心梗史,发病时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比例高于B组,但两组死亡率相似(4.8%vs 4.3%,P>0.05)。结论AM I 120-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可能提高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6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的QT间期,QTc离散度(QTcd),JTc离散度(JTcd)QRS离散度(QRSd)的变化。结果显示除QTcmin,QRSd外QTcmax,QTcd,JTod在AMI后48小时内均显著增加;第2周显著降低(P〈0.01),其中溶栓治疗再灌注组国无灌注和非溶有下降更为显著(P〈0.01);第3~4周再灌注组明显回升(P〈0.01),无再灌注和非溶栓组则无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对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以及规范化治疗,并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52例患者中32例发病6 h内溶栓,其中29例溶解,3例未通;20例患者发病612 h溶栓,14例溶解,6例未通;未溶解患者死亡2例,再通患者中1例因室颤死亡,1例并发心力衰竭而死亡。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手段,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及病死率,适宜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48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直接31例,补救17例)。其中心源性休克5例,术中死亡1例,手术成功率98%。共置入支架40个,术中支架事件2例,经有效处理最终成功率100%。术中急性反复再闭塞最常见(30%),球囊再扩张或支架术是最有效的方法。无血流见于4例右冠状动脉闭塞者,冠脉内注射异搏定和三磷酸腺苷(ATP)是首选的方法。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率达34%,5例心源性休克患者在IABP(术前便插)支持下PTCA术后院内存活4例。结果表明急诊PTCA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院内病死率的有效手段,术者PTCA技术水平决定成功率,冠状动脉搭桥和循环支持是必有的后备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青年人AMI的危险因素、诱发因素、症状、体征、血脂、冠状动脉造影等。结果青年组的主要临床特点为男性患者多,高血压发生率低,多有吸烟史、饮酒史、阳性家族史,发病时前驱症状少,但多数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症状,心功能状态良好,ST段抬高常见,冠脉造影病变部位多位于左前降支,病变血管多为单支,并发症少,急性期病死率低。结论医师应当掌握青年AMI的临床发病特点,及时正确的诊断,在青年心肌梗死急性期,积极而有效地治疗,以抢救更多的心肌,帮助其安全渡过急性期。  相似文献   

15.
溶栓治疗31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AMI患者按年龄分为2组,其中≥70岁组31例,<70岁组3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尿激酶150万U溶栓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70岁组预后良好者26例(83.87%),死亡5例(16.13%);<70岁组预后良好者29例(87.88%),死亡4例(12.12%).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70岁高龄AMI病人对溶栓治疗仍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随机入选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中青年(〈60岁)、老年(≥60岁)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1)两组组间吸烟、饮酒、阳性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中青年组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男性多发,吸烟、饮酒、家族史、高TG为区别于老年组的特征。(2)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女性比例显著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史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3)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促使冠心病提早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随机入选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中青年(〈60岁)、老年(≥60岁)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1)两组组间吸烟、饮酒、阳性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中青年组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男性多发,吸烟、饮酒、家族史、高TG为区别于老年组的特征。(2)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女性比例显著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史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3)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促使冠心病提早发生。  相似文献   

18.
周彬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261-26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于溶栓治疗后6h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入院后于溶栓治疗前30~60min先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两组血管再通及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6.05%,对照组为67.44%,观察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通时间为(1.52±0.69)h,对照组为(2.14±0.95)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于提高AMI患者溶栓成功率、缩短再通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方法收集2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比较老、中、青三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梗死部位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结果(1)三组间吸烟、饮酒、阳性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差异性显著(P〈0.05)。(2)中青年组典型胸痛者、TG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三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而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低于老年组,三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3)中青年组以前壁梗死、单支血管病变为主,老年组以下壁梗死、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三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1)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男性多发,吸烟、饮酒、家族史、高TG为区别于老年组的特征;多突然起病,有典型胸痛;预后好,并发症及死亡率低;冠状动脉血管以单支病变为主,三支病变较少。(2)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女性比例显著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史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症状多不典型;预后差,并发症及死亡率高;冠状动脉血管以多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复方丹参滴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的影响。方法: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照急诊PCI术后是否使用复方丹参滴丸(剂量为10粒,每日3次),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2组患者术后均使用基础药物治疗(ACEI、β受体阻滞剂、调脂及抗血小板、抗凝等)。观察术后3个月2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6MWT)评价心功能,心脏超声检查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2组间比较6MWT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均有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对急诊PCI术后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