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内药敏试验液的配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由于疾病谱的改变及耐药菌株的广泛产生,特别是呼吸系统疾病,现临床治疗最常用的是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的β-内酰胺类的复方制剂。由于该类药品种繁多且剂量大小不等,应用于临床,如何做皮内药敏试验,有不同的看法。药理书、基础护理学及药品厂家也没有说明如何做药敏试验,只是提到对青霉素过敏禁用或慎用。对我科2000-01~2004-06现常用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液的配制和皮试的相关问题临床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目的是确保用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很好的指导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6.
临床分离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现状 ,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方法 :统计分析 2 0 0 2年临床分离菌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革兰阳性球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 <33% ,其余抗生素在 5 5 %~ 10 0 %之间。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 ,在 0 %~ 2 4 %之间 ;变形杆菌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在 14 %~ 38%之间 ,低于其他细菌 ;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菌素维持较低水平 ,在 11%~ 5 5 %之间 ;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和其他肠杆菌对头孢菌素有严重的交叉耐药现象 ,耐药率均大于 74 %。结论 :加强耐药性监测 ,根据分离菌株的耐药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王芮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430-5430
目的监测分析解放军第307医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解放军第307医院2007-10-2010-10发生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孢呋辛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变态反应和消化和呼吸系统为主,时间多集中于1 h以内,引起ADR频次最高的依次为头孢曲松钠(27例)、青霉素钠(19例)和头孢噻肟钠(12例)。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重视ADR的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吴青 《临床护理杂志》2007,6(2):79-79,6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化学结构中含β-内酰胺胺环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型β-内酰胺类。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活性强,毒性低,临床疗效好的优点,在抗感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过敏反应及过敏休克发生率较高,因此是皮肤过敏试验主要对象。1皮试液配制现状在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仅对青霉素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简称皮试)作了较为明确规定,但对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前是否要做皮试及皮试结果如何判定没有定论。《基础护理学》仅对青霉素G过敏试验有关问题做了明确规定。临床上在使用…  相似文献   

9.
朱新青 《护理研究》2013,27(8):746-747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分子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不典型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1]。该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品种繁多、剂量不等,教科书和药典上除了有青霉素和头孢唑啉钠的药物敏感试验皮试液配制方法外,其他-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试  相似文献   

10.
细菌耐药性的增长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严重问题 ,主要致病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达40 %以上 ,耐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已成为治疗失败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某些传统用药的观点必须改变 ,其中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更趋严峻[1] 。1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酶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菌素 1、2、3、4代、碳青霉烯类、氧头孢烯类和单环β 内酰胺类 ,这 6类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核结构上都含有 β 内酰胺酶环 (Lactam) ,细菌产生水解β 内酰胺酶环的酰胺键断裂的酶 ,称之为β 内酰胺酶 ,它能使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过敏性疾病患者对皮肤点刺试验与皮肤压痕试验的耐受情况与阳性反应.方法 选择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及其他过敏性疾病患者共80例,同时进行特异性变应原皮肤点刺与皮肤压痕试验.了解患者对2种方法的不适应感及恐惧程度,并比较2种方法对特异性变应原检测结果的差异.进行统计描述及χ2检验.结果 2种方法对特异性变应原检测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大部分患者更愿意接受皮肤压痕试验.结论 2种方法对特异性变应原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压痕法使患者痛苦小,恐惧感小,更易接受,临床上可用皮肤压痕试验代替皮肤点刺试验.  相似文献   

12.
影响青霉素皮试液浓度准确性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对两种方法配制的青霉素皮试液浓度进行测定,探讨影响配制青霉素皮试液浓度准确性的因素,为临床操作提供实验室依据,促进安全用药。方法设对照组(n=20)与实验组(n=15),配制青霉素皮试液,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浓度,采用SPS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两种配制青霉素皮试液方法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采用80万U与160万U两种青霉素配制青霉素皮试液,差异无显著意义,但对照组与实验组配制出的青霉素皮试液浓度与理论值40 U/0.1 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实际配制的皮试液浓度比理论值高,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无效腔容积的存在及操作中如何做到充分摇匀,是影响皮试液浓度准确性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碘伏对小儿青霉素皮试结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碘伏对小儿青霉素皮试结果的影响。方法 将364例病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2例,分别用0.5%碘伏和75%酒精作为皮肤消毒液,在皮试后20分钟对皮丘进行观察,并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实验组出现假阳性2例,对照组出现假阳性11例,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0.5%碘伏对皮肤无刺激,不影响皮试结果判断,能降低小儿青霉素皮试假阳性率。可代替75%酒精作为小儿青霉素皮试的皮肤消毒液。  相似文献   

14.
头孢菌素溶解后液量变化对皮试液浓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溶解后溶液量的变化,为临床准确配制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液,减少假性皮试结果提供参考意见。方法观察研究我院常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液配制方法,比较配液量及溶解后溶液量变化值及对皮试液浓度的影响。结果大多数头孢菌素类药物存在溶解后液量多于配液量,未考虑溶液量增长所配制的皮试液浓度低于要求浓度(500μg/m1),P〈0.01。结论配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液应改进配制方法:即注入溶解液时应考虑减去溶解后液量变化值;在药瓶容量允许的情况下溶解液宜多不宜少,尽可能减少假性皮试结果。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青霉素皮试价值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探讨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在新生儿时期应用的价值。方法对148例4~28天新生儿采用自身配对方式,分别用500U/ml青霉素皮试液(实验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各0.1ml于左右腕横纹上三指处正中顺皮纹方向皮内注射,20miN后观察结果。结果红晕直径(单位:cm)实验组为1.099±0.68;对照组为1.064±0.691,两组相比P>0.05;4~10天、11~20天、21~28天各日龄组间红晕直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4~10天、11~20天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红晕直径无差异;而21~28天日龄组实验组红晕直径(1.045±0.608)大于对照组(0.86±0.452)P<0.05;红晕直径大于1cm者,实验组为45.95%,对照组为33.78%;两组相X2=4.566,P<0.05。结论4~20天的新生儿青霉素皮试价值不大,21~28天新生儿青霉素皮试惯用标准判断阳性者,应在对侧做生理盐水对照实验,如果二者红晕直径相等或前者小于后者,应判断为假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2种不同溶媒配制破伤风抗毒素(TAT)皮试液对皮试结果的影响。方法将因外伤需要注射TAT的患者237例随机分为甲组117例和乙组120例,分别使用注射用水配制的TAT皮试液和生理盐水配制的TAT皮试液做皮肤过敏试验,观察两组患者的皮试结果,对比两组皮试结果阳性率以及患者自感疼痛度的高低。结果甲组患者皮试结果阳性率明显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4.19%比17.50%,X^2=8.631,P〈O.01),且患者自感疼痛度也高于乙组。甲组皮试结果阳性的患者(40例)在改用生理盐水配制的TAT皮试液做皮试后,17例(42.50%)患者皮试结果转为阴性。结论用注射用水配制的TAT皮试液做皮肤试验,可出现较高的假阳性率,建议采用生理盐水配制TAT皮试液,以减少假阳性率的出现,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脱敏注射,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行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前曾经口服抗生素是否对皮试结果有影响,以及影响抗生素皮试阳性的相关因素,为护士进行规范使用抗生素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130例没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做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两种抗生素皮试,观察皮试结果与皮试前是否口服抗生素的关系。结果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两种抗生素皮试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试前口服过抗生素的患者阳性率高于未服过抗生素的患者;皮试阳性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皮试药物无相关性,与皮试前服用抗生素有相关性。结论在做抗生素皮试时,护理人员应对虽无药物过敏史但皮试前曾服用过抗生素的患者加强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0.9%氯化钠溶液和无菌注射用水2种溶媒对链霉素皮试结果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7月住院的100例需做链霉素皮试的肺结核确诊患者,每位患者左前臂用0.9%氯化钠溶液配制的链霉素皮试液进行皮试(0.9%氯化钠溶液组),右前臂用无菌注射用水配制的链霉素皮试液进行皮试(无菌注射用水组),20min后观察和判定皮试结果。 结果无菌注射用水组皮试结果阳性16例,0.9%氯化钠溶液组皮试结果阳性4例,注射用水组皮试阳性率高于0.9%氯化钠溶液组(χ2=8,P<0.01)。 结论 用无菌注射用水为溶媒配制链霉素皮试液易造成皮试结果假阳性,应用0.9%氯化钠溶液配制链霉素皮试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时,重复使用点刺针的合理性。方法选取40例接受过敏原皮肤试验的患者,分别于每人左右臂进行多次试验(多种变应原点刺液只用1根点刺针刺入皮肤)和单次试验(每一种点刺液分别使用1根点刺针刺入皮肤)。设安慰剂和组胺阳性对照。在进行常见7种吸入性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之后,测量风团直径,比较2种操作方法结果的真实性和2种操作方法成本的差异。结果多次试验组假阳性率为62.5%,其中产生(+)的假阳性率为52.0%,产生(++)的假阳性率为36.0%,产生(+++)的假阳性率为12,0%。但是单次试验组假阳性率为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只用1根点刺针进行多种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虽节约成本,但是假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