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究小鼠后肢在不同缺血再灌注条件下背根神经节(DRG)形态学改变.方法:采用暂时阻断小鼠髂总动脉起始处血流的实验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预处理对照组、缺血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组.观察不同缺血再灌注后背根神经节的形态学改变.结果:光镜、电镜观察腰4~6背根神经节,假手术组正常细胞结构;缺血预处理对照组略有细胞轻度变性;缺血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组可见不典型凋亡细胞,核染色质溶解,细胞间隙水肿,缺血再灌注组细胞有局灶性核溶解发生,粗面内质网池扩张程度低于缺血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组,微血管内皮细胞暗细胞变.缺血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组损伤重于缺血再灌注组.结论:小鼠后肢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腰4~6 DRG超微结构的损伤;本实验中短时间的缺血预处理对背根神经节未见保护作用,反而出现积累损伤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方法:采用无创微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颈总动脉0·5h的方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分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实验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1、3、5、7、14、21、28d组,共7个时相点。各组小鼠于各时相点处死前注射5-溴脱氧尿苷嘧啶(BrdU)。处死后取出脑组织制备石蜡切片进行Nissl染色,BrdU免疫组织化学显色,观察脑组织缺血后的病理变化并比较缺血后不同时相点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差异。同时从小鼠心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夹闭小鼠双侧颈总动脉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可致PO2明显降低,PCO2明显升高,大脑皮质出现了缺血的形态学变化。小鼠海马BrdU 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注后1d开始增加,7d达到高峰,28d恢复正常水平。结论:夹闭双侧颈总动脉是致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理想模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能激活海马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并在术后7d达峰值。  相似文献   

3.
小鼠肝癌细胞移植瘤内淋巴管的形态与亚细胞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小鼠肝癌细胞所致小鼠移植瘤内淋巴管形态学改变,探讨移植瘤内是否有淋巴管新生。方法 将小鼠肝癌(H22)腹水型瘤株细胞接种于昆明小鼠腋部皮下,2周时摘取肿瘤,采用HE染色观察癌肿的发展,光镜下用5′-核苷酸酶一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观察毛细淋巴管;半薄切片筛选毛细淋巴管;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动物模型显示2周时小鼠腋部可见明显肿块。5′-核苷酸酶一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可见中心区无毛细淋巴管,周边部可见稀疏的染成棕黄色的毛细淋巴管,染成蓝色的血管较为多见。透射电镜下,周边区可见毛细淋巴管,亚细胞结构发生损伤。结论 小鼠肝癌细胞所致小鼠移植瘤内存在新生毛细淋巴管。  相似文献   

4.
地塞米松对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地塞米松对血流、中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功能及缺血再灌注的骨骼肌活力的影响。方法:利用SD大鼠后肢止血带缺血模型,观察活体微循环,计数血循中激活的中性粒细胞、测定胫前肌含水量,观察胫前肌组织形态及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地塞米松参疏通缺血再灌注组织的微循环,降低血循环中激活中性粒细胞数、减轻胫前肌含水量,胫前肌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比对照组小,结论:地塞米松使血流明显改善,抑制血循环中中性粒细胞的激活,提高缺血再灌注骨骼肌的活力,保护内皮细胞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刘畅  刘国良  任甫  齐志敏  李艳琴 《解剖学杂志》2007,30(3):301-303,312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对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性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和缺血预处理模型,随机分成6组,即非糖尿病和糖尿病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观察心肌酶和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非糖尿病的缺血预处理组心肌酶CK、CK-MB、LDH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减轻;糖尿病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心肌酶无降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进一步加重。结论:缺血预处理对非糖尿病大鼠心肌具有保护作用,而对糖尿病大鼠心肌不具有同样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当肝动脉与门静脉早期复流时序不同时,是否会加重对肝移植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尚未见大量报道。目的:探讨肝动脉与门静脉早期复流对肝移植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门静脉灌注的大鼠自体肝移植模型,78只SD大鼠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3组:肝动脉组(n=36):行自体肝移植手术,以40C乳酸林格液由门静脉灌肝40min,开放肝动脉及下腔静脉,10min后开放门静脉;门静脉组(n=36):行自体肝移植手术,门静脉开放恢复肝脏血流后10min再开放肝动脉血流;假手术组(n=6):打开腹腔,游离肝脏后关腹。观察各组小肠显微及超微结构变化并测定一氧化氮水平。结果与结论:术后各实验组不同时段先后出现小肠绒毛排列不整或紊乱,小肠黏膜细胞线粒体大小不一,明显肿胀,呈类圆形,内有空泡变性,严重者可见嵴减少、断裂或消失。小肠组织一氧化氮水平均升高。上述变化在术后12h达高峰。术后肝动脉先复流组小肠显微及超微结构损伤及小肠组织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高于门静脉先复流组。提示,肝动脉早期复流可以通过早期肝脏供氧以减少移植肝脏的损害,但门静脉的延迟开放则加重了肝移植大鼠小肠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PAF是一种重要的休克因子。本实验利用大鼠在体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PAF在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小肠缺血40min恢复再灌注40mim后,用kadsurenone(一种PAF拮抗剂)预处理的动物的小肠灌流  相似文献   

8.
背景:小肠移植过程中移植肠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缺血再灌注的损害,而小肠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特别敏感。前期研究证实丙酮酸对小肠和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探讨了部分相关机制。 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证实探讨丙酮酸对大鼠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移植小肠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的关系。 方法:选用近交系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行剖腹、左侧肾切除作为对照;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组和丙酮酸处理组均建立小肠移植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分别于供体小肠阻断血流、灌洗前10 min向肠腔内注入10 mL含有多聚葡萄糖的营养液或含有分析纯丙酮酸的营养液。分别留取缺血45,90 min和再灌注30,180 min小肠组织标本,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损伤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组小肠组织损伤程度均重于其他2组,而丙酮酸处理组小肠组织损伤程度与假手术组相似。缺血期间小肠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均不明显,呈弱阳性;再灌注后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迅速增加,高于与假手术组及丙酮酸处理组(P < 0.01),而丙酮酸处理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变化不明显(P > 0.05)。说明丙酮酸作用下大鼠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减少,可能是丙酮酸保护大鼠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对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组织块培养法提取pMSCs,流式细胞技术鉴定。24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30min再灌注6h组(I/R组)和再灌注1h尾静脉输入5×10 6个pMSCs组。缺血再灌注6h后观察肠道情况,HE染色观察肠组织形态,ELISA检测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TNF-α、IL-6及IL-10含量。结果 pM SCs阳性表达CD29,CD44。与Sham组相比,I/R组肠道损伤明显,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多,而pM SCs组肠道损伤轻,细胞脱落少。I/R组和pM SCs组小鼠血清中DAO、TNF-α、IL-6及IL-10含量明显多于Sham组(P0.05)。与I/R组相比,pM SCs组小鼠血清中DAO、TNF-α、IL-6含量减少(P0.05),IL-10含量增多(P0.05)。结论 pM SCs可减轻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抑制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通透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方法 :用暂时性脑缺血的大鼠模型 ,以右旋糖酐分子为示踪剂对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电镜下见缺血 1h和再灌注后 1、2、3、4、6、9、12h各时点均可见右旋糖酐颗粒穿出血管外 ,微血管通透性增高有二个高峰 ,一是单纯缺血 1h ,另一是再灌注 6h以后。胞浆内出现的大量吞饮小泡 ,细胞间连接的增宽和开放 ,内皮细胞胞膜表面的凹陷及多量微绒毛的出现是微血管通透性增高的结构基础。结论 :单纯缺血和再灌注损伤都可引起微血管通透性的改变 ,但超微结构的变化提示有不同的机制参与通透性变化的调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果糖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30只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乳果糖预处理组。乳果糖预处理组在手术前7 d每天给予乳果糖灌胃,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在手术前7 d每天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手术分离肠系膜上动脉,通过夹闭30 min、再灌注60 min诱导缺血再灌注损伤。收集血清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β水平。HE染色用来评估组织的损伤程度,TUNEL检测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部分小肠组织用来检测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及激活型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 乳果糖预处理显著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肠组织损伤和小肠上皮细胞凋亡,并显著抑制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和肠组织的脂质过氧化。结论: 乳果糖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脂质过氧化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肠道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凋亡障碍在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肠IR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每组10只。肠IR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30 min后再灌注60 min;对照组只分离而不夹闭SMA。观察肠黏膜形态学变化;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TUNEL法)和caspase-3活性;Annexin-V/PI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PMN)凋亡比例;检测夹闭前、夹闭30 min、再灌注30 min、再灌注60 min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结果:(1)光镜下,对照组未见肠黏膜损伤,而IR组肠黏膜损伤严重;(2)IR组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和caspase-3活性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3)IR组外周血白细胞和PMN凋亡比例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IR组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在缺血30min时明显增高,再灌注后进一步增高,与缺血前和对照组比都有显著差异(P<0.05)。(4)肠黏膜caspase-3活性与外周血白细胞凋亡比例有显著的负相关(r=-0.764, P<0.01),与PMN凋亡比例也有显著的负相关(r=-0.845,P<0.01);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PMN凋亡比例也有显著的负相关(r=-0.638, P<0.05)。结论: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加及凋亡障碍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肠黏膜细胞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肠癌淋巴管内皮细胞ICAM-1、CE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癌转移的主要途径是淋巴结转移。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而淋巴系统转移首先是癌细胞沿着淋巴管转移 ,淋巴管转移涉及淋巴管内皮细胞与癌细胞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与细胞粘附分子有关。为此 ,本文运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方法 ,研究 ICAM、CEA在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 ,结果发现转移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 ICAM和 CEA,而正常淋巴管内皮细胞不表达 ICAM和 CEA,提示肠癌淋巴转移与淋巴管内皮细胞分泌 ICAM和 CEA有关  相似文献   

14.
肠癌淋巴管内皮细胞ICAM-1、CEA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肠癌转移的主要途径是淋巴结转移。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而淋巴系统转移首先是癌细胞沿着淋巴管转移 ,淋巴管转移涉及淋巴管内皮细胞与癌细胞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与细胞粘附分子有关。为此 ,本文运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方法 ,研究 ICAM、CEA在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 ,结果发现转移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 ICAM和 CEA,而正常淋巴管内皮细胞不表达 ICAM和 CEA,提示肠癌淋巴转移与淋巴管内皮细胞分泌 ICAM和 CEA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缺血再灌后淋巴液对正常大鼠的影响 ,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产生的机理。方法 :从模型大鼠乳糜池内引流肠道淋巴液注入健康大鼠内 ,检测健康大鼠肠道淋巴液内白介素 8(IL 8)、肿瘤坏死因子 (TNFa)的含量。结果 :缺血再灌后淋巴液IL 8浓度比正常组 ,也比血浆IL 8高 ,注射缺血再灌后淋巴液后 3h、5h ,实验组血浆IL 8比注射前低 ,与对照组相近。缺血再灌后淋巴液TNFa浓度比血浆高 ,注射缺血再灌淋巴液后 3h血浆TNFa浓度较对照组高。结论 :缺血再灌后淋巴液内IL 8和TNFa较血浆高 ,注射缺血再灌后淋巴液的大鼠血浆TNFa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豚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小肠Cajal间质细胞(ICCs)网络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夹闭肠系膜血管80 min然后再恢复血流12 h或者4 d的方法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冰冻切片和全层铺片并结合KIT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结果缺血80 min再灌注12 h,在切片和铺片上均可见ICCs明显减少,其中IC-MY减少最显著,再灌注4 d ICCs的数量恢复正常。结论小肠壁内ICCs在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可明显减少,但随着时间延长,ICCs逐渐恢复正常的细胞网络。  相似文献   

17.
缺血再灌注对大鼠心肌间质胶原网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志坤  王琦  李和 《解剖学杂志》2004,27(3):291-294,218
目的:探讨大鼠正常心肌问质胶原纤维网络的形态结构,及缺血、缺血一再灌注对其影响。方法:成年大鼠分成正常组、缺血组、缺血一再灌注组。夹闭左冠状动脉旋支制备缺血模型;左心室前壁切取心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心肌问质胶原网络由粗、细和微细三种胶原纤维束组成。粗纤维多横行走向,环绕多个心肌细胞;细纤维于粗纤维深层交织成网,跨越相邻心肌细胞;微细纤维紧贴心肌细胞表面,很少跨越相邻心肌细胞。缺血组使胶原纤维网络破坏,再灌注使其破坏加重。结论:心脏胶原纤维束在形态上分粗、细和微细三种,在空间排列上分浅、中、深3层。缺血、缺血一再灌注均使心肌胶原网络破坏。心肌胶原的破坏可能是影响心功能恢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参麦注射液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10min再灌15min复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描记标准肢体Ⅱ导联心电图,测定心肌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改变。结果:参麦注射液使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于模型组、持续时间较短,心肌组织匀浆中SOD、Na+,K+-ATP酶和Ca2+-ATP酶的活性高于模型组,MDA的含量低于模型组,心肌线粒体损伤轻于模型组。结论:参麦注射液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其机制与减轻氧自由基及钙超载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蜂胶水提液(WEP)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I/R)大鼠小肠肠系膜微循环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I/R和WEP(100、200mg/kg)预处理组,以无创动脉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建立小肠I/R损伤模型,于再灌注2h时观测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分别采用Nackel氏分度法和测定小肠湿/干重比来判定肠道损伤水肿情况,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含量,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小肠组织髓过氧化酶(MPO)活性。结果:(1)与I/R组比较,WEP预处理组小肠病理变化明显减轻,Nackel氏分度和小肠湿/干重比明显降低(P0.01);(2)WEP明显改善肠系膜微循环血流状态,减轻I/R所致的微动静脉收缩(P0.05)、血流速度减慢(P0.01)和微血管内白细胞贴壁滚动、黏附(P0.01),且明显降低血浆sICAM-1含量(P0.05)和小肠组织MPO活性(P0.01)。结论:蜂胶水提液预处理可改善小肠I/R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CAM-1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与淋巴迷路之间淋巴细胞归巢的通路.方法 用镀银染色光镜观察法和冻裂割断扫描电镜观察法观察健康、成熟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的基质网状结构.结果 位于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周围有网状纤维支架,在二者相临近部位有密集交织的网状纤维网.结论 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之间密集交织的网状纤维网,为细胞的居留和迁移提供结构支持和适宜的微环境,可能是淋巴细胞归巢的重要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