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其确切病因不清。目前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雌激素依赖型 (Ⅰ型子宫内膜癌 ) ,一种为非雌激素依赖型 (Ⅱ型子宫内膜癌 ) ,两型的高危因素不同。前者的发生与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 ,多发生在内膜增生的基础上 ,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 ,分化好 ,肌层浸润浅 ,预后较好 ;后者与雌激素的刺激关系不大 ,多发生在萎缩内膜基础上 ,病理类型以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多见 ,绝经后妇女多见 ,分化差 ,容易有深肌层浸润 ,预后不良。由于Ⅰ型子宫内膜癌常见且研究较多 ,本文重点讨论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学进…  相似文献   

2.
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癌周内膜病理学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癌周内膜的病理学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癌周内膜的组织学表现分为增生型和萎缩型两组,对20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和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癌周内膜呈增生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伴发高血压、肥胖、糖尿病、不孕及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史的机率显著高于癌周内膜呈萎缩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P<0.001);具有较高恶性程度的非内膜样腺癌(包括透明细胞型腺癌、鳞腺癌、浆液型腺癌)在癌周内膜呈萎缩型组占27.0%,在增生型组占5.5%(P<0.001)。癌周内膜呈萎缩型者较增生型者呈低分化倾向及深肌层、脉管浸润(P<0.001);5年生存率,癌周内膜呈增生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96.7%,萎缩型为86.2%(P<0.01)。结论:子宫内膜癌癌周内膜的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相关,癌周内膜呈增生型者的预后好于萎缩型。  相似文献   

3.
唐磊  张家文  杜昂鹰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7,8(5):346-348,342,I0001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中微淋巴管密度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29例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子宫内膜癌及23例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子宫内膜癌中VEGFR-3的表达以及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结果 Ⅰ型内膜癌的LVD(50.69±16.86)显著高于Ⅱ型内膜癌(28.52±10.83).深肌层浸润组LVD高于浅肌层浸润组,FIGO分期Ⅲ/Ⅳ期组LVD高于FIGO分期Ⅰ/Ⅱ期组,淋巴结转移组LVD高于无淋巴转移组,子宫外转移组LVD高于无子宫外转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LVD与Ⅰ型内膜癌的FIGO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子宫外转移有相关性;LVD与Ⅱ型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结论 LVD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可能有关,可作为Ⅰ型子宫内膜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Ⅱ型子宫内膜癌可能在发病、发展、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具有不同于Ⅰ型内膜癌的生物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绝经后妇女,高发年龄为58~61岁。近十多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在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预后上存在一定特点。现针对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随访进行探讨。1临床病理特点与复发1.1肌层浸润程度及肿瘤的大小子宫内膜癌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分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两种类型,即:子宫内膜样腺癌和非子宫内膜样腺癌(乳头状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约有14.2万例妇女患EC,4.2万人死于该疾病[1]。EC根据性激素的依赖关系又可以分成Ⅰ型和Ⅱ型,前者是雌激素依赖性肿瘤,指子宫内膜腺癌;后者是非雌激素依赖型,指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UPSC),透明细胞癌,未分化癌和鳞状细胞癌。癌是一种基因性疾病,常伴随多个癌基因、抑癌基因的异常表达,多个因素在不同的水平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本文就EC病理相关蛋白在调控水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MMP-2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子宫内膜癌和12例增生子宫内膜中MMP-2、PR的表达,以20例正常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结果MMP-2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P-2阳性表达率(62.2%)高于对照组(15.6%)(P〈0.05)。MMP-2在中、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2.6%)高于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40.9%)(P〈0.01),有肌层浸润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71.1%)高于无肌层浸润者(14.3%)(P〈0.05);绝经者(65.5%)与未绝经者(56.3%)、手术病理为Ⅰ期者(52.0%)与Ⅱ~Ⅳ者(75.0%)以及有淋巴结转移者(63.6%)与无淋巴结转移者(61.8%)相比,MMP-2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子宫内膜癌中PR的阳性表达率(55.6%)明显低于对照组(84.4%)(P〈0.05)。MMP-2与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048,r=-0.42)。结论MMP-2在子宫内膜癌中呈高表达,可能在其进展中有重要作用,PR表达降低可能是MMP-2表达升高的原因;检测MMP-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有助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妇女,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并逐渐年轻化.子宫内膜癌根据其病理类型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为雌激素依赖型(占70% ~ 80%),以子宫内膜样癌为代表;Ⅱ型为非雌激素依赖型(占10%~15%),主要为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癌肉瘤.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Ⅰ型子宫内膜癌),其发病机制除了认为是外源性雌激素与细胞核内ER相结合引起下游基因改变,从而促进细胞异常增殖而发生癌变的基因转录效应外;国内学者研究还发现,雌激素可以通过细胞膜引起Ca2+浓度快速升高,Ca2+的快速释放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 1/2使其磷酸化,从而发挥非基因转录效应[1].然而,临床上发现还有一些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发病与雌激素无关,为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子宫内膜癌),而白噬作为细胞死亡方式的一种,为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另一条研究途径.因此,本文复习有关文献,对细胞自噬与Ca2+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近10年收治的41例≤45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岁者占同期内膜癌患者的17.37%,随年龄增加发病人数有增加的趋势。患者中合并原发不孕者3例(7.32%),继发不孕者2例(4.80%)。合并高血压者1例(2.44%)。合并糖尿病者3例(7.32%)。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月经失调。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癌为主,临床分期多为Ⅰ期,但≤35岁者和36—45岁者比较在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病理类型及肌层浸润深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段诊刮仍然是诊断内膜癌的有效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对有高危因素者加辅助治疗。结论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多合并不孕、肥胖等,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表明其发生与雌激素刺激有关。临床分期以Ⅰ期为主,尤其是≤35岁者,预后较好。对保留生育功能及保留卵巢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TEN及错配修复基因hMLH1在子宫内膜癌(UEC)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 于2002—2004年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散发性子宫内膜癌、2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H)、23例正常子宫内膜(NE)组织中PTEN及hMLH1的表达。结果 (1)hMLH1基因在NE、AH和UEC中的表达分别为83%(19/23)、64%(14/22)和11%(4/36),AH及NE的表达与其在UEC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前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hMLH1基因表达UEC的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手术分期、病理类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化程度有关(P〈0.01)。(3)PTEN基因在NE、AH和UEC中的表达分别为100%(23/23)、73%(16/22)和56%(20/36),在AH、UEC中的表达与其在NE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而前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PTEN基因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手术分期、病理类型、肌层是否浸润无统计学相关(P〉0.05):(5)PTEN及hMLH1两种基因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28;P〈0.05):结论(1)hMLH1及PTEN均是子宫内膜的保护性基因,在子宫内膜的癌变过程中表达逐渐减少,可能与早期子宫内膜癌癌变的启动有关,且二者有显著的相关性。(2)免疫组化法测定PTEN的表达有可能成为筛选子宫内膜癌变的早期指标,(3)测定hMLH1的表达有可能成为预测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主要有两种病理类型:Ⅰ型(内膜样腺癌)和Ⅱ型[浆液性乳头状癌(浆乳癌)、透明细胞癌等]。其中,内膜样腺癌占内膜癌的80%以上,预后较好;浆乳癌与透明细胞癌均较少见,分别占5%~10%和3%~6%,预后较差。这两型癌的癌前病变各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学表现和分子表达,现就其病理学特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子宫内膜癌是较常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在美国每年约有 35 0 0 0个新病例 ,2 0 0 0年有6 5 0 0人死于该病。我国虽缺乏大规模的统计学资料 ,但上升之势已见端倪。根据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及临床特征 ,有学者提出内膜癌的二元论模式 :Ⅰ型为雌激素相关型 ,占 80 %~ 90 % ,癌组织分化较好 ,常伴有子宫内膜混合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 ,进展缓慢 ,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妇女 ,预后较好 ,主要以子宫内膜样癌为主。Ⅱ型为非雌激素相关型 ,发展迅速 ,多发生于老年妇女 ,预后差 ,以乳头状浆液性腺癌为主。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最常见的病理形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早期子宫内膜癌预后较好,但仍有少部分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不良因素包括肿瘤组织学分级、子宫肌层侵犯深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宫颈间质受累及淋巴结转移等。伴微囊性、伸长及碎片状(microcystic,elongated,fragmented,MELF)浸润是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一种特殊的浸润子宫肌层的方式。多项研究证实MELF浸润模式与某些影响预后的不良病理因素相关,但是MELF浸润模式的预后意义尚不明确。现就MELF浸润模式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意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MELF浸润模式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癌的特殊类型——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通过分析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子宫内膜癌的区别所在。方法:自1982年5月1日至1994年4月30日,共收治子宫内膜癌110例,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其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10例(占9.1%)。本病与普通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相关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长期持续雌激素刺激等无关,且本病有较明显的淋巴转移倾向(50%),分化明显不良(组织学分级3级占50%),80%的病例肌层浸润深度超过1/2肌层(P<0.01),有明显的宫外转移倾向(P<0.01),且术前分期不够准确。结论:本病在临床与病理学特点和普通子宫内膜癌截然不同,并且需要手术探查予以准确分期。  相似文献   

14.
62例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手术病理分期(FIGO.1988)标准,Ⅰ期子宫内膜癌需判断肌层是否浸润及浸润深度,以止确判断预后和制定合适的术式。我们对62例Ⅰ期子宫内膜癌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术前B超、术中肉眼观察、血清CA125对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绝经与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绝经期组21例,未绝经组21例,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绝经组平均发病年龄(60.40±10.07)岁,未绝经组平均发病年龄(48.40±5.40)岁。绝经后的子宫内膜癌合并高血压者多于绝经前,差异有显著性(P=0.044)。在病理类型、病理分化程度、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情况、合并糖尿病、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二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绝经后妇女的子宫内膜癌合并高血压者多见,子宫内膜癌在病理分化、病理分期、病理类型上等方面与绝经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16.
对48例子宫内膜增生,24例子宫内膜癌进行了血甾体激素放免分析及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生化定量检测,对38例子宫内膜增生及22例子宫内膜癌进行了受体免疫组化定性检测,对6例子宫内膜增生及12例子宫内膜癌进行了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子宫内膜增生与内膜癌之间血甾体激素水平无明显差别。但绝经后的子宫内膜增生及内膜癌患者的雌激素水平高于正常绝经后的妇女;从子宫内膜增生,腺囊样增生,腺瘤样增生到内膜癌,其雌、孕激素受体含量逐渐降低;受体含量与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宫颈浸润、肌层浸润及复发情况相关。经对雌、孕激素受体的定性分析,子宫内膜增生阳性率近100%,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为83.33%,内膜癌为75%及81.25%。电镜观察子宫内膜增生的雌激素依赖性结构明显增加,而内膜癌的雌激素依赖性结构减少,细胞器形态排列异常伴有核异型性及核小体,并出现假包涵体。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DNA含量及细胞周期时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DNA含量及细胞周期时相在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00例子宫内膜癌的石蜡包埋组织,进行DNA含量及细胞周期时相的测定。结果:子宫内膜癌的DNA异倍体率为71.0%。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及Ⅲ、Ⅳ期的患者,其DNA异倍体率均分别高于高分化、无肌层浸润及Ⅰ期患者(P均<0.05)。S期细胞比率(SPF)在低分化(Ⅲ级)、深肌层浸润及Ⅲ、Ⅳ期癌组织中含量也分别高于Ⅰ级、肌层浸润<1/2及Ⅰ期患者的含量(P<0.01,<0.05)。DNA异倍体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5.9%,显著低于二倍体患者的87.6%(P<0.01)。子宫内膜癌死亡患者的SPF平均值为17%。SPF>17%者的5年生存率为50.4%,显著低于SPF<17%者的79.1%(P<0.01)。SPF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最为密切。结论:DNA异倍体及高的SPF值与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DNA倍体及SPF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前经阴道超声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以及宫颈受累程度,为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的可能性。方法 术前应用经阴道超声对4l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了检查,测量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和观察宫颈受累程度。通过4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阴道超声影像分析,诊断肌层浸润程度及受累情况,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分别计算其符合率与准确率。结果 33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内膜平均厚度20.54mm,41例子宫内膜癌超声影像均显示强弱不等,边缘不整,部分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宫腔积液。与术后病理对照:超声诊断符合率97.76%,其中宫体受侵判断符合率95.12%(39/41),准确率70.73%(29/41),宫颈受累判断符合率82.93%(34/41),准确率78.05%(32/41)。结论 经阴道超声有助于子宫内膜癌术前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与内膜癌预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1例子宫内膜癌、26例子宫内膜复杂性增,丰和8例正常内膜标本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survivin蛋白在正常内膜没有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中和子守内膜复杂性增生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5.3%和30.8%,两者的表达有明显的差异(P〈0.001),且子宫内膜癌组阳性细胞的染色强度明显比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组强(P〈0.001)。41例子宫内膜癌中,survivin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及临床一病理分期呈正相关(P〈0.01、P〈0.001和P〈0.01)。结论 survivin蛋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升且与子宫内膜癌的不良生物学行为有关,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估计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广东省子宫内膜癌防治项目101例子宫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子宫浆液性癌占同期子宫内膜癌的1.7%,患者的发病平均年龄(56.2±10.3)岁,多发于绝经后妇女(67.3%)。子宫浆液性癌术前的误诊率较高(74.7%),容易与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混淆。术前CA125升高的患者多数为晚期(72.4%)。临床Ⅰ期患者术后分期升级占38.1%。无肌层浸润的患者中发生子宫外转移占38.5%。深肌层浸润占35.6%;淋巴血管间隙受累占16.8%;淋巴结转移占29.7%,其中无/浅肌层浸润占47.4%。86.2%的患者p53呈阳性。术后复发以远处转移为主,占77.3%(17/22)。子宫浆液性癌的5年总体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9%和67.9%;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浆液性癌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15,P=0.001)。结论子宫浆液性癌发病年龄较大,多见于绝经后女性,术前病理误诊率高,易于发生子宫外转移,术前CA125升高对预测子宫外转移有一定意义。p53阳性是其重要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复发以远处转移为主,淋巴结转移是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