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证象白虎而实非白虎汤证翁××,女,28岁。怀妊六月有余,发病廿余天。初为外感寒邪,服药身痛除而发热不退,汗多湿透内衣,口渴,心烦,便秘,脉浮大而数,舌红苔薄黄。某医诊为“阳明经证”,处以白虎汤不效。邀我诊时,认为药证相符,然何以服之不应?细询其热不甚高(体温波动在38℃左右),口渴不多饮,汗出甚于夜,诊脉虽浮大而重按无力。再舌红为阴虚之象,苔黄薄而干系内热津伤。综合分析,虽证象白虎,但病机非阳明气分大热。复思其重身气血易亏。辨证以阴虚内热立论,投当归六黄汤五剂。热退汗止,诸证悉除。  相似文献   

2.
口渴是一种因体内津液不足或津液输布障碍所致口中干燥而欲饮水的症状 ,为临床最常见病症之一。口渴的病因有多种 ,临证当辨证求因而施以相应的治法 ,不可凡见口渴便概用生津止渴法。《金匮要略》关于口渴的治法内容比较全面 ,兹归纳为 6个方面分述如下。1 清热生津止渴该法适宜于热盛伤津而渴者 ,其特征为大渴引饮 ,渴喜冷饮 ,伴发热 ,汗出 ,心烦 ,尿赤 ,舌红苔黄 ,脉数等症。治方如白虎人参汤、越婢汤。如《痉湿病》第二十六条 :“太阳中热者 ,是也。汗出恶寒 ,身热而渴 ,白虎人参汤主之。”夏暑季节伤于暑热之邪 ,暑热最易伤津 ,故…  相似文献   

3.
凉膈白虎汤乃《医宗金鉴》方。由大黄、朴硝、甘草、连翘、栀子,黄芩、薄荷、石膏、竹叶、知母、梗米诸药组成。笔者近年来常用其治疗小儿哮喘,疗效较好,兹介绍如下。例1:患者于××,男性,5岁。78年6月18日初诊。患儿自8个月时,因感冒发烧,后遗有喘咳,气促,时轻时重,受凉伤食常为加重之诱因。现症喘促,口渴不多饮,食欲佳,睡眠时汗出,(齿介)齿等。大便干,小便黄,体胖,舌苔黄白腻,脉弦滑有力。并在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喘  相似文献   

4.
1 口渴引饮案程某 ,男 ,15岁 ,学生 ,1999年 1月 6日因口渴喜饮 1年半就诊。该患于 1997年 4月因扁桃体发炎致高热 4d ,继而面目、四肢浮肿在某县医院住院 ,诊为急性肾炎 ,经治疗 2个月痊愈出院。出院前即有口渴喜饮 ,经检查无异常发现。出院后口渴喜饮有增无减 ,日夜需饮 2~ 4暖瓶水 ,前后更医十余次均无效。诊见 :形体稍瘦 ,精神可 ,述口干而渴 ,以饮为快 ,小便自利 ,饮食尚可 ,时有眩晕心悸 ,咳吐白色稀痰 (患慢性气管炎 4年 ) ,极少汗出 ,舌胖而润 ,苔白滑 ,脉弦。综合脉证及以往治疗 (多用清热滋阴之剂 ) ,辨证为脾肾阳虚 ,气不化水 …  相似文献   

5.
白虎汤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创制,此方始见于<伤寒论>第一百七十六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中.此条经文讹误处经宋臣林亿等人校注"寒"应作"热","伤寒"泛指外感病.根据以脉测证法,脉浮滑,浮为热盛于外,为表有热,其证当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滑为热炽于里,里有热当有舌干燥而烦、大烦渴引饮不解.历代医家研究<伤寒论>基本方法之一是以方药测证法,白虎汤为甘寒重剂,治则以辛寒清热为主,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热,知母辛苦而润以清热,两药同用可清阳明独盛之热,炙甘草、粳米益气和中,避免寒凉药剂伤胃,故当用于胃热弥漫之证,若非邪热充斥,表里俱热证,不可妄投.又<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统领全书为主线,白虎汤其主治阳明经病证.故综以上三点用白虎汤其本义是辨阳明表里俱热证治,其主治病症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心烦、舌干、口渴、脉浮滑.  相似文献   

6.
白虎湯及白虎加人参湯为治疗阳明經証方剂,其使用方法在《伤寒論》和《金匱要略》中記述頗詳。如用之得当,确可得心应手,奏效卓然。白虎湯之使用机会为“表邪已解,內热已熾,而里实未結者”。临床上一般以煩热、汗出、口渴、脉洪大滑数有力作为用方根据;至于白虎  相似文献   

7.
<正> 白虎汤为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之方,用治阳明经证。后世医家推崇为清热生津之剂,以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四大证为辨证要点。笔者经反复学习《伤寒论》原文,并结合临床印证,感到白虎汤善清热而未能生津,以阳明经证之大热而无大烦渴为其主治证。因而对白虎汤具有清热生津之功,主治阳明四大证之说提出质疑,以昭仲景本旨,并正后世偏论。探仲景原旨议后世偏言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181)。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24)。  相似文献   

8.
<正> 笔者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法治疗某些皮肤病,多获良效。一、玫瑰糠疹类似中医的风癣。多因血热复感风邪,内外合邪,热毒凝结,郁于肌肤,闭塞腠理所致。常伴口渴、心烦,性情急躁,便干尿黄,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微数或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生石膏、白茅根各30克,丹皮、紫草根、生槐花、大青  相似文献   

9.
赵XX,男,35岁。1997年2月Ic日初诊。2年来进食之际,头部大汗淋漓,齐颈而还,食已汗自止,因厌食之感,并伴齿龈肿痛,日子而苦,喜冷饮,胃院灼热,二便尚调,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有力,此乃胃热上蒸,迫津外泄。治宜清胃泻火解毒。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药用大黄IOg,黄连10g,黄等10g,生石膏3Og,升麻gg,甘草6g。2剂。二诊:头汗渐敛,余证办轻,惟见大便据薄,此苦寒过剂之征.前方减人黄、黄连各og,去石膏,再进z剂而愈,至今3个月未见复发。讨论:进食头汗一症,于临床较为少见。《内经》云:“胃热则头汗出。”脾胃互为…  相似文献   

10.
我曾治一病妇,根据其脉证(伤寒数日,热重寒轻,口渴,无汗,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入院时诊为阳明燥热证,投以辛凉清解方药(白虎汤加减)四剂而愈。但病变俄顷,未能即作深入诊察,以致病证变化,  相似文献   

11.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由生石膏、甘草、知母、粳米组成.功能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笔者在多年临床中严格掌握"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之白虎汤证治要点,随症加减使用,治疗高热64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崔连有 《四川中医》1999,17(6):15-15
口渴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医圣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医要略》中分别称其为“渴欲饮水”、“口煤咽干”、“舌上操而渴”、“大烦渴”、“消渴”等,并对其治法做了详尽的阐述,给后人治渴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本文就其对口渴的治法归纳为如下八个方面。王清热生津止渴法伤寒邪在太阳不解,易化热内传阳明,而见身热、汗出、烦渴、脉洪大之阳明经证。如(伤寒论》26条:“服桂技场,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场主之。”(伤寒论》222条:“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揭者均属热在阳明,…  相似文献   

13.
巧用白虎汤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玲 《河南中医》2000,20(5):11-11
白虎汤 (《伤寒论》)由石膏一两 ,知母三钱 ,炙甘草一钱 ,粳米五钱四味药组成。功能 :清热生津。用于大汗、大热、大渴 ,脉洪大的阳明气分热盛证。近年来 ,本人根据临证表现 ,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用于治疗泻利、纳差、烧伤创面渗水不止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泻利  李某 ,5岁 ,患者始发热 ,泄泻 ,医用升散、温燥、止涩等药治之 ,十余天而病益甚 ,延余诊治。见形肉已脱 ,四肢拘急 ,时欲作痉 ,唇焦目赤 ,大渴引饮 ,腹中热痛 ,暴注下迫 ,利下青黄臭秽 ,小便短赤而涩 ,舌质红 ,苔黄燥而干 ,脉弦洪数 ;昼日尚明了 ,日晡以后则烦躁谵…  相似文献   

14.
口渴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金匮》中论及口渴的条文达50余条,它不汉是后世治疗渴症之典范,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笔者拟将其治疗概括为八法,试述如下:益气生津,清热止渴法此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口渴症,方用白虎加人参汤。《痉湿喝病》篇第二十六条指出:“太阳中热者,喝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多汤主之。”“喝”是伤暑病,所谓“太阳中热”,是指感受暑热之邪而引起的太阳证。盖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感受暑邪,暑热熏蒸,多致腠理开而汗出,汗出多而腠理空疏,故其人恶寒;暑必发热,  相似文献   

15.
我在临床上对于瘧疾治疗的病例不够多,因之对于病情的体会也不够深刻,但曾按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去医治,却往往着手有效,故不惭一述,以就正有道。温瘧验案友人裴景之之第三女患瘧,某医投以柴胡剂两帖,不愈。余诊其脉洪滑,询之月经正常,未怀孕。每日下午发作时,热多寒少,汗大出,恶风,烦渴喜饮。余思此是“温瘧”,脉洪滑、烦渴喜饮,是白虎汤证;汗出恶风,是桂枝证,即书白虎加桂枝汤,生石膏一两六钱,知母六钱,炙甘草二钱、粳米六钱,桂枝三钱。清水四盅,煮米熟,汤成,温服。一剂病愈大半,二剂瘧不复作。此见迷信  相似文献   

16.
张××,男,41岁。1980年10月21日诊。自汗出,身如水洗,尤以在吃饭、活动,情绪波动时为甚已六年。曾服补气、健脾、调和营卫、收涩固摄之剂久治不愈。刻诊:口干微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洪滑有力。证属阳明蕴热,迫津外泄。治宜清透阳明,投重剂白虎汤加大黄: 生石膏60克、知母15克、甘草6克、粳米3克、大黄粉6克(冲服)。服药3剂,汗出顿减,口干渴亦除。继进3剂,汗出即止而愈。【按】自汗一症,临证多属阳虚、气虚、  相似文献   

17.
由不汗而汗引发的思考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医院王建平,南成勋(010010)前贤张景岳,治一叟得伤寒证,战而不汗,于其翌日发战之时,投以大剂八味地黄汤.须臾战而得汗。清代医家张锡纯常以白虎汤得汗退热,且验明王承气汤恒有发汗之能。如此不以表散发汗之剂而得汗之...  相似文献   

18.
消渴治验     
徐××,男,28岁。主诉:口渴饮水已十六年。因麻疹后,口渴引饮,由小饮渐成大饮。一般冬天每日饮3.5~4.5斤水,夏天每天饮6~7斤水。曾多处求治,尿糖检查阴性,服降糖灵、注射胰岛素均无效。察其舌质干而无津,脉弦细,易汗出,尿多。诊断:消渴,肾阴虚弱、肺胃燥热。治疗:取肺俞(泻)、肾俞(补)、照海(补)、金津(出血)、玉液(出血),针刺5次后汗出、排尿次数减少,继续针刺5次  相似文献   

19.
挟热下利     
患儿黄××,男,3岁。于某日入院,病历号:29147。汗出,口渴,面赤,唇干,呕吐,脉数,右大于左,属暑邪已入阳明气分,予以辛凉重剂白虎汤加味:生石膏一两,粳米三钱,知母三钱,炙甘草二钱,连翘三钱。服后次日,热反增高到40.5℃,复加重石膏至二两,体温升至40.9℃,后加入人参再服,热仍如故。前后大剂白虎汤连进二日,高热不但不退,且大便溏泄,闻声惊惕,气粗呕噁,病势趋向  相似文献   

20.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是太阳病误下,表证未解,热邪下利证。《伤寒论》原文: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太阳病桂枝汤证,必有发热恶寒汗出等表证,由于误下表未尽解,热入大肠必有里热之象,粪便恶臭,肛门灼热,脉滑数、口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