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问·宝命全形论》:“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歧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历代注家,对本节经文的微旨,多未探得,甚至  相似文献   

2.
从肝主疏泄谈调畅情志和女子亚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疏泄”一词最早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其云:“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王冰注曰:“生气上发,故土体疏泄;木之专政,故苍气上达。达,通也。”张介宾《类经·运气类》云:“木气动,生气达,故土体疏泄而通也。”与《素问·宝命全形论》的“土得木而达”.是同一意思,指木气条达,土得木制化而疏通。隐含了肝木具有条达、疏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 研究《内经》,无论释词、断句,还是质疑、析篇,都得充分利用旧注。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王冰注道:“蕃,茂也;秀,华也,美也。”故知“蕃秀”乃繁荣秀丽之意。又如: 《素问·平人气象论》:“春夏而脉瘦。”“脉瘦”何解?王冰注曰:“脉瘦,谓沉细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帝曰:五脏应  相似文献   

4.
熊秀峰 《河南中医》2004,24(2):79-79
肝病实脾 ,始见于《难经·七十七难》。《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发展而来的。因肝属木 ,脾属土 ,木能克土 ;肝木旺盛 ,则克脾土。《素问·玉机真脏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此即肝病传脾之论证。从肝脾的生理关系上讲 ,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脾得肝之疏泄 ,运化才能健旺 ;肝得脾所输布的饮食精微滋养以后 ,疏泄功能才能正常 ,此即所谓“土得木而达之”、“木赖土以培之”。所以张锡纯说 :“欲治肝者 ,原当升脾降胃 ,培养中宫 ,俾中…  相似文献   

5.
1 阳气者 ,烦劳则张 ,精绝此句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王冰注曰 :“烦扰阳和 ,劳疲筋骨 ,动伤神气 ,耗竭天真 ,则筋脉月真胀 ,精气竭绝。”清代小学家俞樾在《春在堂文集·读书余录》中指出 :“‘张’字之上夺‘筋’字。‘筋张’、‘精绝’两文相对 ,今夺‘筋’字则义不明。王注曰‘筋脉胀张 ,精气竭绝’,是其所据本未夺也。”俞说一出 ,后人多袭用之 ,由郭霭春先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亦引用此说。笔者认为 ,俞氏之校误。俞氏之校本于王冰之注文 ,殊不知王冰之注亦误矣。对“阳气者 ,烦劳则张 ,精绝”一…  相似文献   

6.
“泾溲不利”出自《素问·厥论篇》及《素问·调经论》。《厥论篇》曰:“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瘦不利……”《调经论》云:“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调经论》王冰注:“泾,大便。溲,小便也。”《素问识》则云:“泾溲即是小便。溲者,二便之通称,  相似文献   

7.
1.髓海:指脑。髓上通于脑。《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脑为髓海。 2.血海:指冲脉。《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王冰注:“冲为血海。”指肝脏。《素问·五藏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 3.气海:指膻中,又名上气海,是宗气会聚发源之处。《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指丹田,又名下气海(《类经附翼》),是气功意守部位的名称。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  相似文献   

8.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它提出了阳气的运养功能,王冰云:“此又明阳气之运养也。”然而历代注家,包括王冰自己,及至当今一些《内经》教材,在注释中,都只阐明了它的滋养作用,而忽略了其主要的“运”的功能。如王冰注:“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张志聪则说:“阳气者,水谷之精也,故先养  相似文献   

9.
1“阳强不能密”《生气通无论》云:“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对此,唐·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为:“阳自强而不能闭密,则阴泄泻而精气竭绝矣。”清·张隐庵《素向集注片阳强,邪客于阳而阳气盛也,田病而不能为明之固密,则阴气乃绝于内。”《黄帝内经素间校释广阳气亢盛则外张,耗竭阴精;阳气不能致密,则外邪客人,亦报明精。”中医院校五版教材“田强”释为“阳气们完”。对于以上注释,本人认为均属曲意而为之,有附会之嫌。因为如果把“强”作“阳气伯克懈,考诸《说文》、《经籍伯》、《辞海》等,“强”均无此义项.《…  相似文献   

10.
<正> “食气”一词原出自《黄帝内经》一书,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如“精食气”,“壮火食气”,《素问·经脉别论》亦有“食气入胃”之说。对于“食气”一词的解释,在古代医籍中有几种说法:如《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言:“精承化养则食气,精若化生则不食气”又言:“气生壮火,故云壮火食气”。明·马元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言:“食气者,谷气也”,又言:“惟壮火能食人之气,此壮火之所以能散吾人之气也”。张景岳在《类经》中言:“壮火散气,故云食气”。清·恽铁樵言:“壮火盛极将衰之候,故气衰而食气”。这是自唐代以后一些医家的注解。归纳起来,对于“食气”的解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释为精能饲养气,也作  相似文献   

11.
王冰小考     
王冰注释的《黄帝内经素问》已为医者所熟知,但对王冰其人,在中国医学史上却是个问号。宋·林亿在《新校正》按语中说:“按《唐·人物志》,冰仕唐为太仆令,年八十余以寿终。”《唐·人物志》未  相似文献   

12.
此句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曰:“惟圣人心合于道,故寿命无穷。从,犹顺也,谓顺四时之令也。然四时之令,不可逆从,逆之则五藏内伤而他疾起。”王冰将“奇病”训为“他疾”。胡澍《素问校义》曰:“此言圣人顺从天地、四时之道,故身无病。无取于奇病也。王注训‘奇病’为‘他疾’,亦非其义。  相似文献   

13.
《新中医》1987,(5)
毕同志:来函收悉,您所咨询的问题现利用本刊一角,简述如下: 信中提出《素问·阴阳别论》说:“持凡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王冰注云:“十八日者,金木成数之余也。九日者,水火生成数之余也。十二日者,金火生成数之余也。七日者,水土生成数之余也。四日者,木生数之余也。”对王冰这段注解,后世各家都未有解释得透彻,包括马莳、张志聪、高士宗等人也是囫囵吞枣而过。原因之一是王冰的话太简单了;其次是后来各注家义没有注意到“生数”、“成数”、“生成数”及“余”  相似文献   

14.
菀稾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槀不荣。”其中“菀槀”一语,古今注家的训解纷纭多歧,归纳起来,大别有二:一为枯木蕴积。如王冰注:“菀谓蕴积也,槀谓枯槀也。言  相似文献   

15.
“参伍不调”话房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栋 《中医杂志》2000,41(1):60
《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参伍不调”所言何意,历代诸家不一。如唐·王冰注:“参,谓参校;伍,谓类伍。参校类伍而有不调,谓不率其常则病也。”《类经》注:“三以相参,伍以相类,谓之不调。凡或大或小,或迟或疾,往来出入无常度者,皆病脉也。”清·张志聪注:“参伍不调者,即独大独小独疾独徐之意。”《素问补识》云:“参伍不调即三五不调,言节律之凌乱也。”以上诸家所言观点不外有二:一指参校类伍,相参互证;二指脉象或大或小、或快或慢、节律不齐。  相似文献   

16.
开关饮加减治疗食道癌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道癌属于中医“噎膈”证范畴。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甚至食入拒膈不下而复吐出,肢体羸瘦。对本病《素问·通评虚实论》曰:“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济生方·噎膈》曰:“寒温失宜……食饮乘戾”。而《景岳  相似文献   

17.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 ,也是疑难重症。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曰 :“妇女崩漏 ,最为大病。”历代医家都将“崩漏”专立门类进行论述 ,至今仍为妇科讨论的重点 ,现将庞师辨治崩漏的思路整理如下。1 崩漏的概念崩漏一病 ,最早见于《内经》 ,如《素问·阴阳别论》 :“阴虚阳搏谓之崩。”《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 ;“阴脉不足 ,阳脉盛搏 ,则内漏而血流下也。”《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辨证并治》日 :“妇人有漏下者 ,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 ,有妊娠下血者也。”说明当时对不同情况的下血证已初具鉴别。《请病源候论》指出 :“妇人经脉调适 ,…  相似文献   

18.
“必齐”一词,在《内经》中有两处,即《素问·汤液醪醴论》:“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石针艾治其外也。”《素问·玉版论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古今注家对“必齐”有诸多解释,如唐·王冰云:“色深则病深,故必终齐乃已”。  相似文献   

19.
一、中医古籍中“其人”之含义成书于先秦至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非其人匆教,非其人勿授.”而《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篇又指出:“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都在强调“其人”作为中医事业传人的重要性.古时医家对于传业授医、选择可授人均持有非常慎重的态度.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云:“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意思是说因为找不到“其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之第七卷被师氏隐藏了,后世所奉行的,只有八卷罢了.影响之大,可见一斑.那么,何谓“其人”呢?兹试从医学史上举例分析之:  相似文献   

20.
“心开窍于耳”,指耳窍为心所主。《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此说今已少人问津,尽管有很多人不自觉地运用其理实践于临床,而取得较好的疗效,但鲜有云“心开窍于耳”者。《内经》中关于耳窍所主之脏记载有二,即心与肾。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金匮真言论》则认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王冰在心“开窍于耳”下注说:“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论》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张介宾有“舌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