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孔镜组(采用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42例)和开窗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3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JOA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孔镜组均短(少)于开窗组(P<0.001)。术后3个月JOA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等优点,且能达到同开放手术相同的直接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懈术(BEIS术)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短期随访效果。方法选取2016-02—2018-01间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骨科一收治的100例单节段、单侧LDH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BEIS术。比较2组疗效、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第1天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观察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优良率及术前、术后第1天的JOA评分、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EIS术与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单侧LDH患者,效果相当;但BEIS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间开窗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初次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椎间孔镜组(50例)和开窗组(50例)。椎间孔镜组在局部麻醉下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开窗组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并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手术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个月。两组术前各项评分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腿痛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14 d腰痛VAS评分椎间孔镜组远低于开窗组(P0.05),术后3~12个月两组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2个月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良率:椎间孔镜组为92%,开窗组为94%(P0.05)。结论两种手术均可有效治疗患者神经根压迫造成的症状,但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创伤小,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4-02诊治的单节段同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18例(椎间孔镜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24例(椎板开窗组)。采用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价2组手术疗效。结果 2组均获得随访8~12个月,平均10.7个月。2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与椎板开窗组术后1 d、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术后1 d腿痛VAS评分低于椎板开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手术费用较昂贵,学习曲线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开窗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3-2013-06手术治疗的1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组63例,小开窗髓核摘除组71例。分别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疗效。结果患者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8个月。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较小开窗髓核摘除组长,但手术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开放组少。两组术后3 d、3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小开窗髓核摘除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均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且后者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少,但手术学习曲线较长,并需要选择合适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随机将70例LDH患者分为2组,每组35例。观察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照组实施小切口椎板切开髓核摘除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LDH,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腰部活动度和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2019年6月~2019年12月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4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4例LDH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腰部活动度、疼痛情况、腰椎功能和并发发生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和卧床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腰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角度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较术前均呈降低趋势,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与对照组的29.1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LDH,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和卧床时间,能显著改善患者腰部活动度,降低腰部疼痛,同时术后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更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椎间孔镜组4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22~57岁,平均(42.80±10.32)岁。小切口组4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27~69岁,平均(47.20±11.29)岁。比较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平均住院时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椎间孔镜组和小切口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2.01±7.54)min和(75.35±10.25)min,术中出血量为(20.35±6.99)m L和(65.50±13.55)m L,手术切口大小为(1.25±0.30)cm和(5.50±1.55)cm,术后1年JOA评分为(22.75±4.25)分和(23.45±3.91)分。PTED组的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及下地时间少于小切口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值、VAS评分和ODI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小切口髓核摘除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将1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3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 001)。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及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当,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损伤少,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两种方法椎间孔镜与传统后路髓核摘除术比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7年2月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对照组70例)和椎间孔镜下减压、髓核摘除术(观察组70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进行1年随访,比较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及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2例出现复发病例,予二次手术;术后1个月、3个月JOA评分和ODI指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6个月和1年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下减压、髓核摘除术较传统开放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佳,值得临床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