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治疗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8例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72例(A组),采用开颅夹闭治疗26例(B组)。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2组的预后,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2组动脉瘤闭塞情况,观察2组术后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A组预后良好66例(91.7%)、动脉瘤完全闭塞65例(90.3%)、术后发生缺血并发症10例(13.9%),B组分别为23例(88.5%)、25例(96.2%)、5例(19.2%),2组预后良好率、动脉瘤完全闭塞率、术后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大小是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χ~2=5.624,P=0.018)。结论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治疗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均能取得满意疗效,动脉瘤大小是其预后影响因素。术前充分评估及个性化治疗对于提高预后良好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治疗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接受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治疗的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充分评估动脉瘤的位置、大小、载瘤动脉及附近重要穿支情况,术中应用3D路图指导微导管到位;通过支架“推拉”技术释放支架(“压缩”方式),以增加动脉瘤颈处支架的金属覆盖率进行血管内治疗,并评估安全性和短期疗效。结果:LVIS支架辅助治疗微小动脉瘤17例,其中床突旁7例,后交通段4例,前交通段3例,颈动脉分叉部2例,后循环小脑上动脉瘤1例。17例患者均成功释放支架,共置入LVIS支架17枚,栓塞动脉瘤18个。Raymond I级栓塞13例(76.5%),Raymond II级栓塞4例(23.5%)。随访1个月至1年,疗效良好者(mRS评分0~2分) 16例,疗效不良者(mRS评分3~6分)1例,良好率为94.1%。围手术期未发生出血性及缺血性并发症。结论:通过“推拉”技术释放LVIS支架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能显著提高微小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5例使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颈内动脉破裂的血泡样动脉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5例患者均使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5例患者行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分析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术中血栓形成、术中及术后载瘤动脉分支血管闭塞、支架释放后移位、支架释放后塌陷、弹簧圈逃逸发生率及手术结束前、术后14 d、90 d的Raymond分级、MRS评分。结果 15例患者均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弹簧圈使用率为100%,共5例采取双支架辅助栓塞,其中3例为双LVIS支架,一例为LVIS支架+Enterprise支架,另一例为Solitaire AB支架+LVIS支架。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一例,手术结束时评估,Raymond分级1级14例(93.3%) 0,Raymond分级2级1例(6.7%)。术后14d造影复查再评估,14例患者为Raymond分级1级(93.3%),1例患者为Raymond分级2级(6.7%);14例患者m RS评分0分(93.3%),1例患者m RS评分2分(6.7%)。术后90 d造影复查再评估,15例患者全部为Raymond分级1级(100%),无... 更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经翼点入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动脉瘤的治疗体会.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该院神经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16例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总结经翼点入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动脉瘤的治疗体会.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均在入院1周内接受开颅夹闭手术.术后随访3~6个月未再出血,复查DSA或CTA,动脉瘤无复发,均成功夹闭.GOS预后评定:恢复良好13例(81.25%)、中度病残2例(12.50%)、重度病残1例(6.25%),无死亡病例.1例重度病残者在术前分级为Ⅲb级,其右侧偏瘫在术后加重,生活不能自理.结论 经翼点入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对脑损伤小、安全、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LVIS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为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及合理选择内支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共43个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经CTA或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并均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个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支架全部成功释放。术后即刻复查脑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完全栓塞者27个(67.5%),近全栓塞者11个(27.5%),部分栓塞者5例(12.5%),栓塞有效率为87.5%。其中1例术中破裂,1例术后全脑梗死,死亡。术后6个月随访,mRS评分:0分者32例,1分者3例,2分者3例,3分者1例,良好率为95%。复查脑血管造影检查,完全栓塞87.5%,复发率10%。结论 应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但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及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叶海泉 《广西医学》2020,(5):551-553+558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ICA)破裂围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接受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ICA破裂患者的年龄、性别、个人史、疾病史、生化指标、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Hunt-Hess分级、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动脉瘤数量、是否留置胃管、穿刺次数等资料,分析患者围术期发生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ICA破裂围术期的感染发生率为19.05%(32/16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留置胃管、白蛋白<35 mmol/L、穿刺次数>2次均为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ICA破裂围术期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高龄、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长期留置胃管、白蛋白水平低、穿刺次数频繁是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ICA破裂围术期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对这些患者需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必要时给予相关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间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及载瘤动脉解剖形态,随访观察治疗效果,总结操作经验。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栓塞16个,瘤颈残留1个,部分栓塞1个,术中弹簧拉丝1例,没有血栓栓塞并发症,平均10个月后数字成影血管造影(DSA)随访。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宽颈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可提高宽颈动脉瘤颈覆盖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其治疗效果需长期随访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双LVIS支架套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颅内血泡样动脉瘤(BBA)患者疗效及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BBA患者41例,将其分成非双LVIS支架组25例、双LVIS支架组16例,对两组手术效果、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及术后3、6个月时的复发率进行比较。 结果双LVIS支架组术后SICAM-1、S100β水平均较非双LVIS支架组降低(P<0.05)。双LVIS支架组术后3个月复发率较非双LVIS支架组降低(P<0.05),而术后6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双LVIS支架组术后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非双LVIS支架组降低(P<0.05),而红细胞变形指数较非双LVIS支架组升高(P<0.05)。 结论采用双LVIS支架套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BBA,效果好且并发症少,能显著降低SICAM-1、S100β水平,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术后3个月复发率,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应用在颅内宽颈小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用"单双号分组法"将50例颅内宽颈小动脉瘤患者分成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使用非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术,观察组使用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比较两组栓塞情况、并发症以及各项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栓塞有效率(100.00%)更高,并发症发生率(4.00%)更低,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0.64±0.12分)更低,昏迷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VIS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宽颈小动脉瘤效果较好,可以尽快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和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效果。方法 对2016年6月~2019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8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为回顾性研究,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 A、B 两组,43例/组。A 组患者接受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B 组患者接受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于患者术中、术后即时和术后 3月进行动脉造影,分析对比两组间的即刻栓塞率、手术并发症(血管痉挛、急性血栓、弹簧圈逃逸、出血)及复发率。结果 LVIS支架组动脉瘤完全栓塞37个,近全栓塞5个,部分栓塞1个。Solitaire 支架组动脉瘤完全栓塞35个,近全栓塞6个,部分栓塞2个。LVIS支架组有5例,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Solitaire支架组4例。术后3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4个动脉瘤出现了复发,其中LVIS组1例,Solitaire支架组有3例。所有随访患者预后良好,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完全和近全栓塞率较高,神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预后较好。LVIS支架组与Solitaire支架组比较,栓塞率、并发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探讨二维超声G动图诊断室壁瘤的价值及诊断标准。方法:应用Hpsnos1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7例急性或慢性陈旧性心肌梗塞并发室壁瘤的患者进行检查,结果:室壁瘤的好发部位较多,并以心尖区多见,17例中,心尖部位占7例,其余侧壁为2例,前壁5例,后下壁3例。结论,讨论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室壁瘤的要点及真假室壁瘤的诊断鉴别。  相似文献   

12.
动脉瘤破裂致急性硬膜下血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动脉瘤破裂引起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近年来收治的9例动脉瘤破裂引起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Glasgow评分来评价患者的意识情况,通过血管造影确定动脉瘤的发生部位,并行血肿清除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结果4例患者术后完全恢复正常,无神经功能缺失。3例患者术后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2例患者术后死亡。结论动脉瘤破裂引起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情况少见且致命,对这类患者应进行及时的血肿清除和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结扎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8例患者均为DSA确定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床突旁梭形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梭形动脉瘤1例.其中6例经2周以上压颈(Matas' test)试验,一次性结扎颈总动脉,另两例未经压颈(Matas' test)试验准备,采用Crutchfield夹缓慢夹闭的方法结扎颈总动脉.结果 8例患者颈总动脉结扎后术前症状均得到改善,CT复查显示动脉瘤内血栓形成.结论 颈总动脉结扎对于一些手术、介入难以处理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但是存在较高的风险,需要耐心和充分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建立犬的侧方、分叉部和顶端动脉瘤模型的方法 ,在全麻下将静脉袋吻合于重建的颈总动脉 ,建立动脉瘤模型。术后 1~ 3周动物行数字减影造影 (DSA)评估动脉瘤模型。共成功建立分叉部动脉瘤 9个 ,顶端动脉瘤8个 ,侧方动脉瘤 1 5个。有 1只动物因为麻醉过量而死亡 ,1只动物因顶端动脉瘤破裂死亡 ;1只犬的分叉部动脉瘤和侧方动脉瘤连同载瘤动脉完全闭塞 ,3个侧方动脉瘤自发闭塞 ,1个顶端动脉瘤术后 3周自发破裂并形成假性动脉瘤。研究表明 ,用静脉袋移植法建立动脉瘤模型的方法手术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SCTA和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57例动脉瘤患者分别进行SC-TA及DSA检查。结果:57例患者经DSA检出72个动脉瘤,SCTA检出69个漏检了3个动脉瘤。12个伴有血栓的动脉瘤及7个伴有钙化的动脉瘤被SCTA检出,但未被DSA检出。结论:SCTA具有简单、快速、安全、无创等优点,可清晰显示动脉瘤及周围相邻空间结构并可发现血管壁及瘤颈的钙化,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共234枚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合头颅CT提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式及DSA结果判定责任动脉瘤。对责任动脉瘤均采取显微夹闭术或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积极治疗,对于非责任动脉瘤予以选择性治疗。结果96例多发动脉瘤行栓塞治疗56例,夹闭治疗28例,未治疗12例。44例一期治疗所有动脉瘤,4例分期处理所有动脉瘤,36例仅治疗责任动脉瘤。接受治疗的84例患者,出院时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5分62例,4分12例,3分8例,1分2例。术后6个月DSA随访30例,1例复发接受再治疗,余29例治疗效果稳定。结论颅内多发动脉瘤应在诊断全面的基础上,正确判断责任动脉瘤并积极治疗,对于非责任病灶需要综合评估出血风险,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尽量一期治疗所有动脉瘤,减少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治疗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均一次性夹闭,共92个动脉瘤,手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良好72例,中残10例,重残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能充分显露动脉瘤,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精细的手术操作及合理的术后处理,能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手术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应用容积重建成像三维CT血管造影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Fang B  Jiang DY  Chao M  Zhang DJ  Li TL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1):1867-1870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及容积重建技术(VR)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Plus 4 Somatom Volume Zoom型容积CT扫描机获得原始图像,采用容积重建成像技术(VR)进行三维重建,并辅助运用多轴面重建(MPR),共对45例动脉瘤患者进行了CTA检查,其中有25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2l例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3例行GDC栓塞术,其余保守治疗。结果共诊断45例动脉瘤患者,发现动脉瘤59个,其中小动脉瘤(≤5mm)32个。容积重建成像CTA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载瘤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大小及其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在部分病例上要优于DSA。结论容积重建成像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为手术提供了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可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对侧翼点入路夹闭颈内动脉眼动脉瘤的指针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例经对侧翼点人路的颈内动脉眼动脉瘤夹闭手术并分析其特点.结果 6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6.3岁.其中4例为单侧眼动脉瘤.对侧翼点入路均良好地暴露了同侧颈内动脉眼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均经对侧翼点入路成功夹闭,无任何严重术中并发症及后遗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发生率、治疗原则和预后。  方法 :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 2 0 6例 ,其中颅内多发动脉瘤 16例 ,占总数的 7.8%。 15例有两个动脉瘤 ,1例有 3个动脉瘤。 33个动脉瘤中 ,后交通动脉瘤占 75.8% ,眼动脉瘤占 12 .1% ,前交通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分别占 9.1%和 3.0 %。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一期手术处理所有动脉瘤 14例 ,分期手术处理 2个动脉瘤 1例 ,另 1例仅处理 1个动脉瘤。  结果 :优良 15例 ,轻残 1例。  结论 :尽可能一期手术处理所有动脉瘤 ,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