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密尔沃基(Milwaukee)支具、改良色努(Cheneau)支具及波士顿(Boston)支具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评价影响支具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自2004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支具治疗并得到随访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单侧弯)患儿63例进行研究,其中男19例,女44例,年龄2~15岁,平均8.7岁,平均随访2年.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的Cobb角、顶椎旋转度(AVR)、躯干位移(TS)等指标,分析并评价适合支具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类型.[结果]治疗前脊柱侧凸的Cobb角平均34.18° (34.18°±14.89°),随访2年后的Cobb角28.13°(28.13°±13.10°),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每个患儿的AVR无进展(P>0.05).治疗前患儿的TS为33.35 mm[ (33.35±12.82) mm],治疗过程中逐渐减小,治疗后为25.18mm[ (25.18±13.96) mm],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经支具治疗后无代偿性弯曲.[结论]支具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是有疗效的,可在一定程度内控制畸形的发展,帮助选择手术时间,使脊柱在矫正术前得到尽可能多的生长和发育,并降低手术难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轴线距离法(简称中线法)在脊柱侧凸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脊柱全长片(分别包括穿戴支具治疗前、支具穿戴在身时、以及去支具后的3次检查,共90帧),由3位医师采用Cobb法和中线法在PACS工作站上对所有X线片独立测量,每种测量方法对支具穿戴时和去支具后测量结果均与治疗前的测量结果相减,以确定有效率和矫正度.结果 3位医师Cobb法测量时有效率和矫正度相互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中线法测量的有效率及矫正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30例中,24例侧凸得到矫正,6例有加重,有效率80%;支具穿戴时的平均矫正率为(35.73±9.53)%,去支具后平均矫正率为(20.12±8.13)%.结论 中线法具有测量点明确、重复性好、测量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小等优点,在脊柱侧凸的治疗随访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试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改良色努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疗效。[方法]30例AIS患者应用改良色努支具进行治疗,其中男5例,女25例,平均随访12个月。记录初次就诊和末次随诊时躯干倾斜角、Cobb角、VAS评分和SRS-22得分。[结果]AIS患者躯干倾斜角治疗前平均为10.0°,改良色努支具治疗后平均为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4,P=0.040)。Cobb角治疗前平均为33.7°,治疗后平均为26.2°,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2.867,P=0.006)。SRS-22量表中自我形象维度得分治疗前平均为3.20,治疗后平均为3.61,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2.714,P=0.009)。改良色努支具治疗前后,AIS患者在VAS评分、功能活动、疼痛、心理健康维度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维度得分平均为4.12。[结论]改良色努支具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的进展,改善躯干外观,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没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头颅-骨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骨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7.5±4.8)(14~23)岁。均行Halo骨盆牵引后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牵引力取患者可承受的极限,牵引时间为(3.2±0.6)(3~4)周,后行后路截骨内固定融合术。对患者治疗前左右侧屈位、牵引后和术后的侧后凸矫正率进行比较。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行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或邻椎截骨12例、Smith-Petersen截骨(Smith-Petersen osteotomy,SPO)或Ponte截骨20例。未见脊髓与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治疗前脊柱冠状面Cobb角为(136.8±38.0)°(96°~172°),矢状面Cobb角为(90.4±24.0)°(45°~125°)。患者平卧左右侧屈位侧凸矫正率为(8.9±3.2)%,Halo骨盆牵引后侧凸矫正率为(37.6±4.3)%,后路截骨矫形术后侧凸矫正率为(68.7±4.8)%;牵引后矢状面侧凸矫正率为(30.7±5.6)%,后路矫形术后矢状面侧凸矫正率(60.6±4.3)%;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Halo头颅-骨盆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可预测矫形效果,简化手术,降低操作难度,提高畸形矫正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支具治疗前后心理状况的差异,明确支具治疗对患者心理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65例接受支具治疗的轻中度(Cobb角﹤45°)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在支具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测评,将治疗前后的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5例女性AIS患者初诊时年龄10~16岁,平均13.1岁;初诊时原发弯Cobb角20°~45°,平均29.6°。患者支具治疗前SAS平均得分为(31.70±2.78)分,SDS平均得分为(35.37±5.55)分,支具治疗6个月后,AIS患者SAS平均得分为(33.53±4.71)分,SDS平均得分为(39.13±7.61)分,支具治疗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明显高于支具治疗前患者SAS和SD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具治疗增加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心理压力水平,全面评价支具治疗的效果应包括心理压力水平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朱晓华  徐荣范  胡可 《中国骨伤》2019,32(4):335-338
目的:探讨拨针干预脊柱侧凸支具治疗的临床生物力学原理。方法:根据拨针疗法新的设计思路建立实验力学模型,模拟选择7例脊柱侧凸尸体标本,先采用支具疗法干预测量,再在支具基础上增加拨针疗法干预测量。结果:两种方法实验力学模型能够实现拨针疗法对脊柱侧凸载荷的预测,验证了模型的精确性有效性,脊柱侧凸原始侧凸程度7例均值为(59.70±3.37)°,经支具矫正为(49.57±2.79)°,采用拨针疗法联合支具治疗,矫正为(39.43±1.94)°,后者具有明显优势(P0.05)。从脊柱侧凸胸腰椎凹侧撑开力V,凸侧压缩力T,支具加拨针比单独使用支具省力45%~46%,旋转力矩M_W和压缩力矩M_V省力达45%~47%,对抗肌肉韧带的张力矩M_T也省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拨针疗法生物力学实验模型的结果证实,拨针干预支具治疗脊柱侧凸能显著降低Cobb角,提高支具校正效率,有利于提高矫正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支具治疗前与末次随访肺功能的变化,探讨支具治疗对患者近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2月~2010年10月在本院接受规范支具治疗的4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性4人,女性36人;初诊时年龄10~14岁,平均12.2岁,骨骼发育Risser征0~Ⅱ度,平均1.1度;观察支具治疗前、末次随访时主侧凸冠状Cobb角以及肺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随访时间为6~17个月,平均8个月;支具治疗前主侧凸冠状Cobb角(28.41±6.45)°,末次随访时主侧凸冠状Cobb角(16.21±10.22)°,平均矫正率为43.5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支具治疗前、末次随访时肺功能指标VC(肺活量)、FEV1(第1 s时间肺活量)、MVV(最大通气量)实测值及占预计值百分率进行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患者脊柱侧凸的进展均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无明显呼吸困难及活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结论]支具治疗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有矫正效果;但是对患者近期肺功能可能有消极影响,患者在佩戴支具期间需要加强对肺功能的锻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色努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探究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6月采用色努支具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49例,其中女性46例,男性3例,治疗初始年龄12.6±1.3岁(10~15岁),初始主弯Cobb角32.5°±6.9°(20°~45°),初始Risser征2.2±1.6。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每日佩戴时间等信息;影像学资料:初始、佩戴支具即刻和随访的系列脊柱全长X线片。通过佩戴支具即刻X线片计算初始支具矫正率。评估治疗后结果:Cobb角减少≥6°定义为“改善”,Cobb角变化5°以内定义为“稳定”,Cobb角增大≥6°定义为“进展”,前两者为治疗成功。观察初始支具矫正率在各组结果中的差异;分析畸形进展的患者相关因素:畸形严重程度(20°~29°,30°~39°及40°~45°三组)、Risser征(0~4)和侧凸类型(胸弯、胸腰弯/腰弯、双主弯三种类型);并分析影响初始支具矫正率的可能因素。结果:49例患者平均治疗2.0±1.0年,所有患儿每天支具佩戴时间在18~20h以上,依从性良好。随访2.0±1.0年(1~5年),末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支具治疗结束后短期内侧凸的矫正丢失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2年10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完成规范化支具治疗后短期随访的AIS患者84例,其中男4例,女80例。初诊时年龄10~15岁,平均12.8岁;Risser征0~3级,平均1.6级;主弯Cobb角20°~43°,平均29.5°。胸腰双主弯36例,单胸弯22例,单胸腰弯或腰弯26例。所有患者在初诊、复查时均摄佩带支具前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分别测定不同时期侧凸Cobb角,记录侧凸类型、Risser征、患者的生理年龄及月经初潮时间,分析去除支具后侧凸的矫正丢失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AIS患者支具治疗后主弯Cobb角的平均矫正率为12.4%,其中14例(16.7%)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脊柱侧凸进展,不同弯型脊柱侧凸的侧凸矫正率、进展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支具治疗结束时主弯Cobb角10°~37°,平均25.5°,明显小于初诊时的29.5°(P0.05),停用支具后6~18个月主弯Cobb角为27.2°,与支具治疗结束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停用支具后,有15例(17.6%)患者出现脊柱侧凸进展,不同弯型脊柱侧凸进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凸进展的患者在支具治疗时主弯Cobb角的平均矫正率为23.3%,明显高于未出现侧凸进展患者的10.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用支具时不同Cobb角组后期出现侧凸进展的概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具治疗能够有效控制AIS患者侧凸的进展。在结束支具治疗后短期内随访侧凸矫正基本稳定,但仍有一小部分患者会出现侧凸进展,这种进展与弯型、侧凸的严重程度无关,可能与支具治疗期间侧凸的矫正率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发育成熟的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儿在停止支具治疗后长期随访中的侧凸进展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门诊就诊符合SRS(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支具治疗标准的女性AIS患儿130例,初诊年龄11.8±1.4岁(10~14岁)。所有患儿均随访至支具治疗结束后至少2年,且至少具有佩戴支具后初次随访、停止支具治疗时、停止支具治疗后6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资料。在每次随访时的全脊柱正位X线片上测量主弯侧凸Cobb角,并评估侧凸进展超过5°的患儿及比例、侧凸进展度数和进展速率。末次随访时侧凸进展超过5°定义为侧凸进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侧凸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儿的初诊年龄、月经初潮年龄、初诊Cobb角、初始矫正率、停止支具治疗年龄。结果:与停止支具治疗时相比,停止支具治疗后6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进展超过5°的患儿分别为33例(25.4%)、42例(32.3%)、61例(46.9%)和63例(48.5%);侧凸进展度数分别为2.0°±4.4°、3.2°±5.0°、4.9°±5.5°和5.1°±6.9°;侧凸进展速率分别为0.33°±0.71°/月、0.20°±0.41°/月、0.14°±0.29°/月和0.01°±0.19°/月。停止支具治疗后侧凸非进展组和进展组患儿的初诊年龄、月经初潮年龄、初诊Cobb角、初始矫正率、停止支具治疗时年龄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停止支具治疗时的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行支具治疗的AIS患儿停止支具治疗后仍有较高的侧凸进展风险,停止支具治疗后的6个月内为侧凸进展高风险和高速率期;停止支具治疗时的侧凸Cobb角越大发生侧凸进展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分析色努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过程中的弯型变化。方法:2016年10月~2021年11月采用色努支具治疗AIS患者75例,其中女性69例,男性6例,初始年龄11.9±1.0岁,初始主弯Cobb角29.8°±8.5°,初始Risser征≤2级。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初潮时间、每日佩戴时长、初次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脊柱全长X线片。所有患者随访至结束支具治疗后1年。使用主弯分型和改良Lenke分型(modified Lenke classification system,mLenke)统计患者弯型,分析不同弯型患者的支具疗效和弯型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过25.7±10.8个月的支具治疗,结束支具治疗时年龄14.2±1.2岁,主弯Cobb角27.6°±12.0°。其中63例患者侧凸控制,12例患者侧凸进展,23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主腰弯型患者支具成功率和侧凸控制率高于主胸弯患者(P=0.043,P=0.003)。各mLenke分型患者的支具治疗成功率及侧凸控制率存在差异(P<0.001,P=0.005),其中,Ⅴ型患者支具成功率和侧凸控制率最高,Ⅳ型患者支具治疗成功率最低,Ⅱ型患者侧凸控制率最低。支具治疗前后,各主弯分型患者数量比例存在差异(P=0.019),各mLenke分型患者数量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71)。各主弯分型(P<0.001)和各mLenke分型(P=0.020)的弯型变化率存在差异。两种弯型分类系统中,弯型变化患者和未变化患者的支具治疗成功率和侧凸控制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不同弯型AIS患者的色努支具疗效存在差异,以胸弯为主弯的患者相较于以腰弯为主弯的患者支具疗效较差;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发生以主弯上移为趋势的弯型变化;不同弯型患者的弯型变化率和弯型转归不同,弯型变化也可发生于侧凸控制或矫正的患者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支具治疗和系列石膏对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矫形效果,比较其在维持椎体生长以及延迟手术时间的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系列石膏或者支具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24例,男13例,女11例;首次治疗时年龄1.3~5.4岁(2.9±1.2岁)。其中12例采用系列石膏矫正,12例采用支具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角、T1~T12椎体生长速度、延迟手术时间。结果:系列石膏组随访时间为16~56个月(29.2±14.3个月),佩戴石膏时间为13~23个月(18.5±3.7个月)。支具治疗组随访时间为15~46个月(26.7±12.5个月),佩戴支具时间为6~12个月(8.3±2.4个月)。系列石膏组侧凸Cobb角从术前30.1°~89.4°(56.2°±20.5°)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22.3°~78°(48.8°±18.0°)(P0.01),矫正率为13.2%,T1~T12胸椎生长速度为0.62~0.91cm/yr(0.78±0.16cm/yr),至末次随访时4例继续系列石膏矫正治疗,6例停止系列石膏矫正改为佩戴支具维持,2例行手术治疗,延迟手术16~56个月(28.8±14.3个月);支具组侧凸Cobb角术前为25.4°~62.6°(44.2°±16.4°)末次随访时为34.8°~68.8°(55.6°±16.7°),矫正率为-21.38%,T1~T12胸椎生长速度为0.45~0.71cm/yr(0.67±0.22cm/yr),至末次随访时2例继续支具治疗,10例进行手术治疗,延迟手术6~12个月(8.3±2.4个月)。支具治疗组的侧凸矫正率、T1~T12胸椎生长速度和延迟手术时间均低于系列石膏组(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胸椎前凸和腰椎后凸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系列石膏和支具治疗均可延迟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首次手术时间,但系列石膏能更好地控制侧凸进展,更长时间延迟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结束支具治疗后侧凸进展的危险因素,为AIS的科学、合理使用支具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3-03-2016-03于我院支具治疗的164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结束支具治疗后随访24个月,以侧凸Cobb进展≥5°诊断为支具治疗后侧凸进展,设为进展组,侧凸Cobb进展5°设为非进展组。调查两组患者初诊年龄、性别、初诊Cobb角等病历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AIS患者结束支具治疗后侧凸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AIS患者结束支具治疗后侧凸进展38例,进展率23.17%,平均侧凸Cobb角(6.84±0.87)°,未进展126例,平均侧凸Cobb角(3.77±0.65)°;两组初发Cobb角、顶椎旋转度、站高增长速度、女性初潮年龄、Risser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初发Cobb角≥35°、顶椎旋转度≥Ⅲ度、女性初潮年龄12岁、站高增长速度30 mm/年,均是AIS患者结束支具后侧凸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IS患者结束支具治疗后侧凸进展发生率较高,初发Cobb角≥35°、顶椎旋转度≥Ⅲ度、站高增长速度30 mm/年、女性初潮年龄12岁均会增加侧凸进展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设计新型组合可调式Halo-骨盆固定支具并观察该装置联合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6月采用Halo-骨盆固定支具术前牵引联合截骨术治疗的8例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特发性侧凸7例,结核性后凸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观测患者治疗前后脊柱侧凸/后凸Cobb角、躯干偏移距离、躯干高度(T_1~S_1)及身高的改善程度。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7例特发性侧凸患者牵引后及术后Cobb角、躯干高度(T_1~S_1)、躯干偏移距离及身高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牵引后及术后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29.3%、46.8%。1例结核性后凸患者,牵引后及术后后凸Cobb角及身高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牵引后及术后后凸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4.9%、34.0%。牵引过程中2例发生盆针皮肤切割伴感染,1例发生颅钉松动脱落,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组合可调式Halo-骨盆固定支具可满足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固定和牵引的治疗需求,通过术前缓慢牵引可逐步矫正重度脊柱畸形,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脊柱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5月60岁以上存在脊柱侧凸20°、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5cm或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25°的脊柱畸形患者共43例被纳入研究,男7例,女36例,年龄64.0±3.5岁(60.0~73.0岁),其中退变性脊柱侧凸12例,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7例,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1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6例,特发性脊柱侧后凸畸形1例,陈旧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5例。使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以及背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the 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计算PI减LL,即PI-LL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SRS-22量表中功能状态、疼痛、自我形象、心理状况及亚总分分别为13.4±2.1分、17.3±2.7分、13.2±3.0分、15.7±11.8分及59.6±5.6分;ODI、背部及下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6.8±17.8)%、5.7±2.6分和3.9±3.0分。SVA、TK、LL、PI、PT、SS、TPA和PI-LL分别为6.5±6.2cm、12.7°±15.8°、-16.9°±17.2°、49.0°±12.3°、30.2°±11.6°、18.8°±10.6°、28.8°±14.4°和32.1°±17.8°。SVA和TPA与SRS-22量表中功能状况、疼痛、自我形象、SRS-22亚总分、ODI及背部疼痛VAS评分显著相关(r=-0.386、-0.375、-0.361、-0.410、0.445、0.389,P0.05;r=-0.403、-0.426、-0.466、-0.425、0.512、0.465,P0.05);LL、PT、PI-LL与ODI及背部疼痛VAS评分显著相关(r=0.368、0.367,P0.05;r=0.376、0.341,P0.05;r=0.401、0.395,P0.05);TK、PI和SS与生活质量各量表评分均无关(P0.05)。结论 :在60岁以上脊柱畸形患者中,TPA和SVA增大会增加患者功能障碍、腰背部疼痛程度并降低患者自我形象;LL减小、PT和PI-LL增大会加重患者腰背部疼痛程度。TPA能同时反映脊柱和骨盆矢状面状态,和生活质量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退变性胸腰椎后凸(DTK)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PTK)患者矢状面代偿模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5年2月在我科门诊或在院接受诊疗的32例DTK患者和28例PTK患者的一般资料,并纳入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90例研究对象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47.2岁(30~70岁),DTK组、PTK组和对照组年龄分别为56.0±7.3岁、39.0±8.5岁和45.5±5.5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拍摄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三组研究对象脊柱矢状位后凸角(K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及矢状位平衡(SVA),比较三组之间以上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结果:(1)DTK组和对照组的TK明显大于PTK组(分别为26.5°±5.8°、26.0°±6.3°和23.3°±7.8°,P0.05),而DTK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DTK组的LL、SS(分别为23.1°±12.4°、20.4°±7.7°)均明显小于PTK组(分别为43.4°±7.8°、30.4°±6.6°)和对照组(分别为42.1°±8.5°、31.1°±5.5°)(P0.001),而PTK组的LL、SS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DTK组的SVA、PT(分别为62.7±17.5mm、26.1°±11.9°)均明显大于PTK组(分别为16.7±7.1mm、16.7°±8.6°)和对照组(分别为15.8±7.4mm、15.4°±6.6°)(P0.001),而PTK组与对照组的SVA、P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DTK组与PTK组的KA(分别为46.7°±12.8°、46.0°±13.8°)无显著性差异(P0.05);DTK组、PTK组和对照组的PI(分别为45.5°±9.7°、46.1°±8.8°、45.1°±8.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退变性胸腰椎后凸患者表现为腰椎前凸减小,骨盆后旋转,并最终出现躯干前倾的矢状面失代偿;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患者仅表现为TK减小、以骨折椎体为中心的局部后凸,而未发生整体脊柱骨盆参数的代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男、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支具治疗的效果,探讨性别因素对支具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003年7月~2009年7月在我院完成支具治疗的男性AIS患者19例(A组),初诊时平均年龄14.0±2.0岁,平均主弯Cobb角28.8°±5.7°,初始Boston支具治疗6例,Milwaukee支具治疗13例;随机抽取同时期完成支具治疗的女性AIS患者57例(B组),初诊时平均年龄13.0±1.4岁,平均主弯Cobb角29.4°±6.1°,初始Boston支具治疗17例,Milwaukee支具治疗40例。定义末次随访时Cobb角大于初诊6°或治疗期间建议行矫形手术者为侧凸进展。结果:两组初诊时Risser征(P=0.786)、Cobb角(P=0.790)、弯型分布(P=0.350)和应用支具类型分布(P=0.350)等无显著性差异。A组和B组平均支具治疗时长分别为2.1±0.7年和2.5±0.9年,平均依从性分别为84.4%±7.6%和87.1%±5.7%。A组患者中发生侧凸进展8例(42%),其中需手术治疗者6例(32%);B组中侧凸进展12例(21%),其中需手术治疗者10例(18%)。男性患者侧凸进展比例高于女性,但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71)。两组中,生长发育状态低下、侧凸Cobb角大及主胸弯型患者侧凸进展比例高。结论:支具治疗可有效控制多数AIS患者的侧凸进展,女性患者支具治疗效果可能好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术后脊柱-骨盆参数: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PI与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之差PI-LL的特点,并分析总结各参数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退变性脊柱侧凸32例患者资料,男10例,女22例;年龄60.0~73.0岁,平均年龄(64.0±3.5)岁。均采用后路长节段固定方式治疗,术后测量其脊柱-骨盆参数,并填写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量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统计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后的SVA、LL、PT及PI-LL与SRS-22评分、ODI评分、背部疼痛VAS评分及下肢疼痛VAS评分密切相关。其中SVA、LL分别与SRS-22评分中的所有子项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背部疼痛V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TK与SRS-22评分中的自我形象、心理状况及治疗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TPA与SRS-22评分中的疼痛、自我形象呈显著负相关(P0.05); PI-LL与SRS-22评分中的疼痛也呈显著负相关(P0.05)。PT,TPA,PI-LL分别与ODI评分及背部疼痛V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PI、SS与所有评分则无显著相关性(P0.05),所有脊柱-骨盆参数均与下肢疼痛VAS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SVA、LL、PT及PI-LL等脊柱-骨盆参数与术后生活质量评分SRS-22、ODI、背部疼痛VAS评分密切相关,PI及SS与所有评分无显著性相关。针对脊柱-骨盆参数SVA、LL、PT及PI-LL,良好的术前设计有助于取得最佳的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行全椎弓根螺钉治疗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双肩失平衡的影像学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长海医院行全椎弓根螺钉治疗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80例,随访至少2年。测量T1倾斜(T1 tilt)、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影像学肩高(radiographic shoulder height,RSH)等影像学参数。根据RSH分级的绝对值术后是否大于术前,将其分为术后平衡组与失平衡组,并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双肩失平衡的发生率为22.5%。双肩失平衡组正性T1倾斜、正性锁骨角的比例远高于平衡组(P<0.001)。术前双肩水平的患者术后更易出现双肩失平衡(25.8%vs 83.3%,P<0.001)。25.8%的双肩平衡患者上胸弯Cobb角≥30°,而双肩失平衡患者该比例高达55.6%(P=0.018);50.0%的双肩平衡患者主胸弯与上胸弯的Cobb角差值≥25°,而双肩失平衡患者该比例仅为22.2%(P=0.036)。平衡组30.6%患者随访时主胸弯与上胸弯矫正率的差值≥1.8,失平衡组中该比例达61.1%(P=0.019)。[结论]T1倾斜、锁骨角、术前双肩平衡状态、上胸弯Cobb角、主胸弯与上胸弯的Cobb角差值及主胸弯与上胸弯矫正率的比值是较好的预测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双肩失平衡的影像学参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RS-Schwab Ⅵ级截骨术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SRS-Schwab Ⅵ级截骨术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的19例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的资料, 男8例、女13例, 年龄(39.7±11.2)岁(范围23~58岁)。病因学包括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8例、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11例。影像学测量参数包括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 G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 PT)、骨盆入射角(pelvicincidence, PI)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等。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 SRS-22)评估临床疗效。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