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临床常见,三角韧带是否损伤是判定损伤严重程度与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同时三角韧带是否修补与如何修补一直是大家争论的问题。目的:探讨三角韧带的解剖与组织特性,探讨损伤之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新鲜尸体标本10具,将内踝与距骨内侧结节之间的软组织由浅至深逐层解剖,胫后肌腱深层部分送检,HE染色后显微镜观察。记录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旋后-外旋踝关节损伤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位于胫后肌腱深层的软组织,无论大体解剖还是显微结构,均分为两层、表面是胫后肌腱腱鞘鞘膜,深层是位于内踝后丘与距骨结节之间的三角韧带,宽10.8±1.5mm,长10.4±1.9mm,厚6.4±0.5mm。40例患者没有内侧切开处理三角韧带,随访终点结果良好。结论:三角韧带损伤临床常见,建议必要的辅助检查,分清内踝前丘、后丘与三角韧带的损伤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与关节面平整。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 ,34岁。右踝扭伤 3d ,踝部明显肿胀 ,活动受限 ,内侧及前侧局限性压痛 ,踝关节弹性固定。拍片为右踝外脱位 ,距骨与内踝间隙 1 5cm ,未见骨折。诊断为右踝外脱位并下胫腓分离。腰麻下试行手法复位失败 ,即给手术治疗。术中见内踝三角韧带浅深两层完全断裂 ,胫后肌腱嵌入 ,胫腓下前后韧带断裂 ,骨间韧带断裂 ,下胫腓完全分离 ,三踝未见骨折。修补韧带 ,2枚加压螺丝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石膏外固定 ,8周后开始主动功能锻炼 ,10周后取出内固定螺丝钉 ,随访 1年 ,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踝关节脱位多合并内、外踝或后踝骨折 ,创伤严…  相似文献   

3.
踝关节骨折     
1踝关节局部解剖 1.1骨性结构 踝关节的骨性结构由胫骨远端关节面穹窿部、内外踩与距骨组成。主要包括距骨体马鞍形顶与胫骨远端关节面所构成的关节和下胫腓间的关节,另外距骨体两侧的关节面还与相应的内、外踝构成关节。胫骨远端关节面外侧宽,内侧略窄,后侧比前侧略低。外侧面为凹面,与腓骨相关节,有前后结节,前结节为下胫腓前韧带止点,后结节为下胫腓后韧带止点。胫骨远端内侧面向内下方延伸至内踝,内踝由前后丘组成,前丘较大,后丘较小,且该处有向内下走行的斜沟,内有胫后肌腱。距骨体几乎均被软骨覆盖,前宽后窄,外侧前后径比内侧长,容纳于内外踝所形成的踝穴中。踝关节背伸活动时,距骨体外旋,其前部进入踝穴,同时,腓骨外旋、后外侧移动以适应距骨的运动。而在踝关节跖屈活动时,距骨体内旋后部进入踝穴。  相似文献   

4.
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占踝关节损伤的10%~15%,其中单独三角韧带损伤较为少见,常合并有踝关节骨折及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1-3],踝关节也是体育活动中最常受伤的关节之一[4]。预计到2030年踝关节受伤的发生率将增加3倍[5]。在Lauge-Hansen[6]描述的踝关节骨折分型中,三角韧带损伤或内侧踝骨折,是以环形方式围绕踝关节而发生。三角韧带的损伤最常发生在旋前外和旋后外上,旋后外损伤是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三角韧带结构的命名和解剖形态一直存在争议,它是一个坚强的多层复合体,由浅层和深层组成,是踝关节内侧重要稳定结构[7]。浅层的三角韧带包括胫舟韧带、胫跟韧带和胫距后韧带浅层,跨过踝关节和距下关节[8-9]。最近发表的有关于三角韧带组成的解剖学研究显示,弹簧韧带被认为是三角韧带浅层的一个组成部分[10-11]。三角韧带深层包括胫距前韧带深层和胫距后韧带深层,仅与踝关节相连[8-9](见图1~2)。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们采用踝关节镜监控下微创经皮螺钉固定治疗17例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20~58岁。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按照Lauge-Hansen分型均为旋前外旋Ⅳ度,其中内踝骨折11例,内侧三角韧带断裂5例,均伴下胫腓分离。伤后至手术时间2~7 d。1.2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踝关节关节线水平胫前肌腱外侧关节镜入路,依次按胫距关节外侧沟、距骨颈、内侧沟及三角韧带后关节囊壁与后侧间室顺序  相似文献   

6.
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踝关节前方有胫骨前肌肌腱和趾长、躅长屈肌腱,后方有强大的跟腱,较少发生前后方向的不稳定和软组织损伤。而踝关节内侧仅有三角韧带,外侧仅有外侧副韧带和腓骨长短肌肌腱,相对较薄弱,易发生损伤。临床上经常遇到踝关节的内、外侧韧带的损伤,但是经常有医生不重视,导致延误治疗,后期发生踝关节不稳及骨关节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层修复三角韧带联合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治疗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3—2018-03手术治疗的31例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先取仰卧位内侧入路探查三角韧带并评估损伤程度,在三角韧带深层止点预置锚钉,再取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复位腓骨、后踝固定或不固定,再取仰卧位前外侧小切口探查清理下胫腓联合并行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最后依次修复三角韧带深层、浅层。结果 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1(18~48)个月。骨折完全愈合时间为12~48周,无骨折延迟愈合、下胫腓螺钉断裂发生。末次随访时踝-后足AOFAS评分平均91(72~97)分,优27例,良3例,可1例。结论全层修复三角韧带联合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及三角韧带损伤的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可降低踝关节复位不良发生率,恢复踝关节稳定性,有利于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练,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行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手术,观察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术后6、12个月摄踝关节内翻应力位X线片未见距骨倾斜,均未发生复发踝关节外侧不稳。术后AOFAS评分为83.52分±7.26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0.45分±4.58分。踝关节功能评定:优8例,良7例,可1例。结论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术中修复与不修复三角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6-12手术治疗的48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观察组(29例)于解剖钢板固定踝关节骨折后用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对照组(19例)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踝关节骨折后不修复三角韧带。结果 4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6(6~3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踝穴内侧距离更小,疼痛VAS评分更低,踝关节跖屈、背伸角度更大,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钢板或螺钉内固定踝关节骨折后采用带线锚钉修复完全断裂的三角韧带能够有效维持踝穴的稳定性,促进韧带愈合,以利于恢复远期踝关节功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角韧带与下胫腓联合对踝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采用6例新鲜踝关节标本,常规制成骨-韧带模型(标本可重复利用)。分为:A组:踝关节各韧带均完整;B组:三角韧带离断,下胫腓联合完整;C组:下胫腓联合离断,三角韧带完整;D组:下胫腓联合及三角韧带均离断;E组:锚钉修复三角韧带、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韧带组。对标本施加600 N轴向加载。分别测量三种体位(中立位、背伸10°位、跖屈20°位)在各种状态下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力、压应力分布等变化。对比分析三角韧带及下胫腓联合韧带修复前后对踝关节稳定的作用。结果在三种体位下均可发现,随着下胫腓联合及三角韧带的离断,胫距关节接触面积逐渐减小,接触压力逐渐增大,与正常A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应力分布逐渐集中并有向外侧移位趋势;三角韧带与下胫腓联合修复前后的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力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的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增大、接触压力减少,与正常组A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应力分布分散。结论三角韧带与下胫腓联合断裂后,距骨发生移位,胫距关节面接触面积、接触压力及压应力分布发生剧烈变化。目前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能获得即刻稳定,且其生物力学强度与正常组相似,推荐对三角韧带伴下胫腓联合损伤者行手术治疗以恢复其正常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三角韧带也称踝关节内侧副韧带,下胫腓联合是胫腓骨远端的复合韧带结构.二者常因踝关节暴力骨折同时发生,并多伴有严重并发症.三角韧带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多采用手术治疗,穿皮质螺钉多用于下胫腓联合损伤,锚钉固定多用于三角韧带断裂.随着足踝外科与运动医学的发展与更新,新的治疗方案正逐渐应用于临床之中,如穿骨皮质的可吸收螺钉、胫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11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8~72岁,平均38.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 h~7 d,平均4 d。踝关节骨折根据Lauge-Hansen分型标准:旋前-外旋型5例,旋后-外旋型4例,旋前-外展型2例。踝关节彩色多普勒超声及MRI检查证实三角韧带断裂。麻醉后行外翻应力试验、距骨外翻倾斜试验和前抽屉试验均为阳性。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探查并修复三角韧带。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3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解剖复位,内固定物位置满意,踝关节各骨对应关系无异常,下胫腓联合关系正常;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8周,平均7.6周。术后3~6个月复查踝关节MRI示三角韧带形态正常。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获优6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1.8%。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切开复位内固定骨折同时修补三角韧带,可最大程度恢复踝关节内侧稳定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0):1881-1885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采用6例新鲜尸体标本,制作踝关节旋前外旋损伤模型,逐步离断下胫腓联合各韧带、骨间膜和三角韧带。对标本进行600 N轴向加载,同时对踝关节施加扭矩为5 Nm的外旋力。测量下胫腓联合不同程度损伤情况下,下胫腓联合的相对位移和踝关节外旋扭转角度。[结果]随着下胫腓联合韧带和三角韧带的序贯性离断,下胫腓联合的远端腓骨相对内外位移、前后位移、腓骨转角以及踝关节扭转角度呈逐渐增加趋势。[结论]下胫腓联合韧带维持踝关节稳定。在旋转稳定性方面,下胫腓后韧带的作用最为突出。下胫腓联合韧带离断后,再离断三角韧带,踝关节的稳定性进一步丢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胫后肌腱通过内踝后方的解剖学特点,明确其脱位的解剖学原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11侧人下肢标本,测量胫后肌腱腱沟的宽度及深度,破坏胫后肌腱鞘管,查看胫后肌腱的稳定性变化.模拟临床术式判断手术效果.另外,对1例胫后肌腱脱位患者行骨性阻挡手术. 结果腱沟的平均宽度为8.8 mm,深度为3.4 mm.纵向切开鞘管时27%(3/11)的标本出现胫后肌腱脱位,9%(1/11)的标本出现肌腱不稳定半脱位.鞘管前方骨纤维结构切除1/2高度时,64%(7/11)的标本胫后肌腱脱位,27%(3/11)的标本肌腱不稳定半脱位.软组织修补术后55%(6/11)的标本出现肌腱不稳定半脱位;骨性阻挡术后所有胫后肌腱均稳定.1例胫后肌腱脱位患者术后随访8个月疗效满意.结论 ①鞘管及适当的腱沟高度是维持胫后肌腱稳定的解剖结构,鞘管及腱沟的破坏可导致胫后肌腱不稳定.②胫后肌腱脱位依其病理可分为三型.③手术重建腱沟高度可恢复肌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外踝解剖钢板内固定外踝骨折后同时采用带线锚钉缝合修复三角韧带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8—2018-08诊治的16例外踝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先作内侧踝关节弧形切口探查损伤的三角韧带,将嵌顿在踝关节间隙内的三角韧带断端牵出,标记三角韧带的浅层和深层。再作外踝纵形切口进行外踝骨折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置入1枚空心钉稳定下胫腓联合,垂直距骨体中心部置入2枚Anchor带线锚钉缝合固定三角韧带深层,用2枚Anchor带线锚钉于内踝尖前部及下部缝合固定三角韧带浅层。结果 16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2(10~20)个月。随访期间外踝骨折愈合良好,无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前抽屉试验阴性,无距骨倾斜。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内侧踝关节间隙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明确三角韧带断裂后一期行外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带线锚钉缝合修复三角韧带可以明显缩小内侧踝关节间隙,增加踝关节稳定性,减少因三角韧带损伤导致的踝关节不稳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改进的踝关节镜后方共轴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改进的踝关节镜后方共轴入路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20具防腐冷冻踝关节标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具。第一组先模仿Acevedo等设计的共轴入路穿入克氏针,然后再建立改进的共轴入路:以平踝关节后方关节线的胫后肌腱鞘处为克氏针入口,切开皮肤、皮下与胫后肌腱鞘,牵开胫后肌腱,寻找后方关节间隙,将克氏针穿入关节后室,并在进入关节腔后紧贴距骨后缘推进,克氏针从腓骨后缘穿出皮肤。第二组分别在高于外踝最下极1.5cm和2.5cm两个平面建立改进的共轴入路。测量克氏针与踝关节后室重要解剖结构的距离。在5具新鲜标本上模拟实际手术建立改进的踝关节后方共轴入路。结果改进的共轴入路与小隐静脉、!长屈肌腱和胫神经的距离分别是(22.07+2.82)mm、(5.39+1.47)mm和(6.27+1.84)mm;原共轴入路与小隐静脉、!长屈肌腱和胫神经的距离分别是(8.54+2.76)mm、(3.62+1.37)mm和(4.40+1.40)mm。不同高度的共轴入路的静态安全性接近。!长屈肌腱和趾长屈肌腱为踝关节镜操作的安全性“内标志”。结论与原共轴入路相比,改进的踝关节镜后方共轴入路具有安全性更高、操作更简单和易重复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内固定手术治疗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8—2018-08诊治的17例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其中典型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8例(典型组),非典型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9例(非典型组)。开放性损伤急诊行清创后外固定架固定,二期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术中骨折内固定后检查下胫腓联合关节稳定性,行下胫腓联合关节固定或三角韧带修复,其中7例采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关节,3例行内侧三角韧带深层带线铆钉修复,2例采用下胫腓联合关节袢钢板固定。结果 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8个月,平均30.82个月。术后12个月踝关节AOFAS评分平均68.24分,末次随访平均73.76分。末次随访踝关节跖屈活动度平均33.06°,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平均15.05°。非典型组术后1年踝关节AOFAS评分明显高于典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踝关节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典型组末次随访踝关节跖屈活动度、背伸活动度均大于典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相似文献   

18.
介绍指浅屈肌腱腱条修复近节指间关节侧副韧带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3 例近节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断裂, 采用部分指浅屈肌腱修复。用细克氏针在侧副韧带起点处向健侧钻2 个相距2-0 ~3-0 m m 骨孔并穿过钢丝。从指浅屈肌腱相邻侧近端切取所需长度肌腱条, 此肌腱条穿过钢丝孔, 调整好张力, 用5 - 0 或7 - 0 无创线缝合于浅腱止点, 用8 - 0 无创性针线将腱条缝合于韧带止点上。术后伸直位夹板固定4 ~6 周。结果: 优15 指, 良6 指,可2 指, 优良率91-34 % 。结论: 本手术损伤小, 就地取材, 是一种较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方法对本组32例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内、外踝采用张力带钢丝、单纯螺钉及钢板螺钉内固定,术中发现下胫腓联合不稳定者,于踝关节上方2~3cm处用1枚3.5~4.5mm长皮质骨螺钉固定,并于术后6~8周后去除。术后石膏托固定2周后使用CPM进行踝关节锻炼。结果本组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75年;依据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症状和X线评定:优17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对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下胫腓联合应进行螺钉固定,为避免术后螺钉折断,应于术后6~8周后取出,术中应修补断裂的肌腱韧带,并应强调腓骨的坚强内固定。  相似文献   

20.
Maisonneuve骨折诊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Maisonneuve骨折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特点。
方法 2005年8月至2009年8月,收治23例Maisonneuve骨折患者,男16例,女7例;年龄25~43岁,平均35.3岁;摔倒伤10例,运动相关损伤8例,车祸伤4例,高处坠落伤1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内踝骨折16例,后踝骨折6例,三角韧带撕裂7例;所有患者均有下胫腓联合分离和腓骨上1/4螺旋型骨折。手术采用固定内踝及后踝骨折、修复内侧三角韧带及固定修复下胫腓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者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23例患者中有9例在入院前发生漏诊,漏诊率为39.13%(9/23),入院后经详细查体而明确诊断。2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5个月,平均16.8个月。术后患者踝关节均无疼痛、压痛及明显肿胀,踝关节活动度与对侧基本相同。术后4~7个月,平均5.3个月X线片示腓骨骨折及踝部骨折均骨性愈合,踝穴正常,腓骨长度恢复,无下胫腓螺钉断裂及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末次随访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为85~100分,其中优1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6.4%。22例患者中有19例已经恢复到伤前的活动水平。
结论 Maisonneuve骨折是容易产生漏诊的踝关节损伤,仅注意到受伤的局部情况和缺乏对这种少见骨折的认识是造成漏诊的主要原因;可采用固定内踝及后踝骨折、修复内侧三角韧带及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