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前内束及后外束股骨止点的解剖位置,找到确定ACL前内束和后外束股骨止点的简单可行的方法,为双束重建ACL手术中的股骨骨道定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解剖18个新鲜膝关节标本(25~45岁)的股骨端前内束和后外束的足迹,以标定前内束和后外束股骨止点中心点的位置。在屈膝90°位,测量ACL前内束及后外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股骨髁间窝外侧壁前方、后方和下方软骨缘的距离。再对测量数据进行评估和对比。结果 ACL后外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离股骨前方软骨缘(8.55±1.33)mm,距离股骨后方软骨缘(8.65±1.54)mm,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t=-0.191,P〉0.05);而ACL后外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离股骨下方软骨缘(5.11±0.79)mm。ACL前内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离股骨前方软骨缘(14.95±2.06)mm,距离股骨后方软骨缘(6.08±0.88)mm,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t=16.633,P〈0.01);而ACL前内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离股骨下方软骨缘(9.10±1.55)mm。结论膝关节屈膝90°时,ACL后外束的股骨止点中心点位于股骨髁间窝外侧壁距离下方软骨缘5mm的高度,并处在与前方和后方软骨缘几乎等距的位置。而ACL前内束的股骨止点中心点位于股骨髁间窝外侧壁距离下方软骨缘9mm的高度,并处在前后连线大约后1/3的位置。在ACL双束重建的手术中,应用本研究的结果能够简单、快捷地确定ACL前内束和后外束股骨骨道位置。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MRI对股骨Blumensaat线的测量,为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选择100例正常的膝关节伸直位磁共振检查结果,在适当的切面上绘制Blumensaat线延长线与胫骨平台的交点,测量其在胫骨矢状径位置及其与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距离,并与ACL胫骨侧生理止点中心和PCL的距离比较。结果 Blumensaat线延长线与胫骨平台的交点在胫骨矢状径上距前缘(51.9±7.3)%,与PCL距离(14.2±2.5)mm,较ACL生理止点中心靠后。结论为避免髁间窝前方撞击,重建ACL胫骨侧止点定位于胫骨平台生理性止点中心后方或PCL前方8~10mm,个别人需更后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胫骨隧道无撞击重建区的定位。方法选用10具正常新鲜冷冻尸体膝关节标本,膝关节完全伸直时,标记髁间窝顶延长线和ACL胫骨附着处的交点。膝关节屈曲90°时,测量ACL胫骨附着处上标记点与ACL前缘间的距离及标记点与胫骨棘间区后缘间的距离。然后,再测量标记点前部分的前后径、后部分的前后径和内外径,并计算后部分的面积。结果由ACL胫骨附着处前缘到胫骨棘间区后缘的前后径平均为(21.40±1.17)mm。ACL胫骨附着处标记点前部分的前后径平均为(8.90±0.74)mm(占总前后径的41.59%)。胫骨附着处标记点后部分的前后径平均为(12.50±0.85)mm(占总前后径的58.41%),内外径平均为(10.65±0.97)mm,面积平均为(133.80±21.01)mm2。结论ACL胫骨附着处上标记点的后部分是胫骨隧道无撞击区,位于胫骨棘间区的后缘中点与该点前12.50mm之间,在该区域行ACL重建可以避免移植物与髁间窝顶部的撞击。绝对撞击区位于ACL胫骨附着部前缘与其后8.90mm之间,应尽量避免在此区域内定位胫骨隧道。  相似文献   

4.
保留交叉韧带前内侧束或后外侧束与残端重建ACL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保留交叉韧带(anterior erueiate ligament,ACL)部分束支与残端纤维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价值.[方法]前交叉韧带损伤89例,其中运动伤32例,训练伤24例,交通事故伤23例,生活中扭伤10例.关节镜下发现ACL在股骨髁间窝处断裂24例,胫骨髁间止点断裂28例,ACL前内侧束(AMB)断裂14例,后外侧束(PLB)断裂23例.采用保留ACL残端四股胭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32例,自体带髌骨块的股四头肌腱嵌压固定法重建20例;保留ACL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双股胭绳肌腱结嵌压固定重建37例.胫骨端采用界面钉固定和在胫骨桥上肌腱缝线打结固定.[结果]术后均得到随访,时间14~37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增强,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67.5分,终末随访平均95.2分,术后提高27.7分.Rulermetr测试胫骨位移距离4 mm±3 mm 72例,6 mm±2 mm 17例;Lachman试验阴性79例,弱阳性8例,阳性2例.按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76例,良13例.[结论]保留交叉韧带前内侧束或后外侧束与残端重建ACL,有助于移植肌腱再血管化及爬行替代和本体感觉建立,有利于维持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赵章伟  周凯  李琪  蔡春元 《中国骨伤》2020,33(3):234-237
目的:测量国人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前后根部附着区的解剖学数据,为临床修复半月板根部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30个国人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其中男16例,女14例;死亡年龄35~68(55.6±7.8)岁。对半月板根部附着区结构进行解剖,测量内外侧半月板根部附着区中心点与胫骨内外侧髁间棘、后交叉韧带前缘、内侧胫骨平台软骨后方外侧缘及外侧胫骨平台软骨后方内侧缘等标志点的位置关系和各个附着区的面积。结果:内侧半月板后根部附着区:中心点位于胫骨内侧髁间棘后方(11.73±3.10) mm、外侧(2.77±0.86) mm,后交叉韧带前缘前(2.76±0.76) mm,内侧平台软骨外侧缘外(3.92±0.22) mm,附着区面积(31.29±5.18) mm~2。内侧半月板前根部附着区:中心点位于胫骨内侧髁间棘前方(25.40±5.27) mm、外侧(3.01±0.86) mm,附着区面积(46.18±11.60) mm~2。外侧半月板后根部附着区:中心点位于胫骨外侧髁间棘后方(4.51±1.35)mm、内侧(1.85±0.34) mm,后交叉韧带前缘前(6.91±1.11) mm,外侧平台软骨内侧缘内(3.16±0.96) mm,附着区面积(44.10±6.23) mm~2。外侧半月板前根部附着区:中心点位于胫骨外侧髁间棘前方(12.97±2.92) mm、外侧(1.31±0.22) mm,附着区面积(60.84±14.98) mm~2。结论 :该试验定量描述内外侧半月板前后根部附着区的面积以及其中心点与相应标志点的位置关系,为临床修复半月板根部损伤提供一定的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解剖重建单束前交叉韧带(ACL)的位置、形态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应用解剖重建技术行单束ACL重建术,移植物应用自体腘绳肌腱。术后行X线、MRI检查,了解骨道情况,观察移植物形态及张力,并与11例健侧膝关节的正常ACL进行对比。应用Lysholm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股骨隧道内口位于髁间窝顶与股骨后缘皮质线交叉点前缘,胫骨隧道内口位于髁间窝顶后方。MRI显示所有重建ACL张力良好,ACL上倾角为50.82°±4.57°,胫骨平台止点至前缘距离与平台纵径比值为0.50±0.04,两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3~44个月。Lysholm评分术后为92.20分±4.29分,明显高于术前的64.76分±7.16分(P0.01)。结论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解剖重建ACL的位置及形态接近解剖结构,早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背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时,胫骨骨道定位不准会产生重建韧带与髁间窝的撞击或起不到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因此,确定ACL胫骨止点的位置非常重要。目的:研究膝关节ACL胫骨止点前内束(AMB)和后外束(PLB)与软组织标记后交叉韧带(PCL)和外侧半月板前角的距离,从而明确ACL胫骨止点在胫骨平台的位置,为ACL损伤双束重建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解剖18个膝关节尸体标本(左膝10个,右膝8个),测量ACL中点、AMB中点、PLB中点与PCL和外侧半月板前角的距离,并分析左、右膝关节是否存在差异。结果:AMB中点与PCL和外侧半月板前角的距离分别为(15.00±3.97)mm和(19.78±4.10)mm;PLB中点与两者的距离分别为(10.17±5.56)mm和(19.50±4.40)mm;ACL中点与两者的距离分别为(12.67±4.52)mm和(19.61±3.87)mm。左右膝关节ACL中点、AMB中点、PLB中点与软组织解剖标记的距离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膝关节ACL损伤行手术重建时,可采用PCL和外侧半月板前角作为定位标记。  相似文献   

8.
前交叉韧带胫骨平台止点的MRI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MRI测量前交叉韧带(ACL)胫骨平台止点,为临床生理等长重建ACL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00例正常的膝关节磁共振检查结果,在适当的切面上绘制并测量胫骨平台前缘至后交叉韧带(PCL)前缘之间直线距离(AP)、在该径线上ACL胫骨侧止点中心至胫骨平台前缘之间距离(IA)、ACL胫骨止点中心至PCL前缘切线距离(DL),并计算IA/AP的比值。结果IA为(19.5±2.8)mm,AP为(38.5±3.6)mm,IA/AP为(50.6±4.8)%,DL为(16.3±2.0)mm。结论MR I可用于测量ACL胫骨侧止点,重建ACL胫骨侧止点定位于胫骨平台中点稍后方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的四条主要韧带之一,其功能是与膝关节内部及周围的其他解剖结构共同维持膝关节的静态和动态平衡。ACL具有复杂的三维结构,传统上将ACL分为两束,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是以韧带在胫骨上的插入方向命名的(图1)。ACL起始于胫骨髁间隆起的前区,延伸至股骨髁间窝后外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髁间棘是胫骨平台中间的一条不规则的隆起,是前交叉韧带(ACL)下止点的附着部.髁间棘撕脱骨折上移明显时,顶挤髁间出现顶部撞击,除影响膝关节伸直外,由于前交叉韧带松驰,会出现前交叉韧带缺失的症状,表现为膝关节前向不稳[1].因此,对有移位的髁间棘撕脱骨折应采取手术治疗,复位骨折并要进行很好的固定.  相似文献   

11.
股骨髁间窝前交叉韧带撞击现象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科自1992年至今发现膝关节股骨髁间窝前交叉韧带撞击现象24例,主要病因为股骨髁间窝狭窄、骨赘增生或前交叉韧带胫骨嵴止点升高,造成股骨髁间窝出口前缘于伸膝时磨擦撞击前交叉韧带并产生相应临床症状。其典型表现为膝关节前部钝痛、反复膝关节积液和伸膝活动受限,关节镜及手术中发现为股骨髁间窝前内缘和前交叉韧带在接近胫骨止点的部分的前侧的磨损。伸膝位检查可证实上述部位发生撞击和磨擦现象,其中20例病人接受股骨髁间窝成形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印迹,测量印迹相关参数,为临床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对55名志愿者双侧共110个膝关节进行DSCT扫描,其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20~50岁。64排工作站(GE,Volume Share2-AW4.4版本软件)三维重建膝关节胫骨平台,再现胫骨平台ACL印迹,测量印迹面积,长短轴,印迹中心点在胫骨平台相对位置等。结果男性ACL胫骨印迹面积(200.99±30.42)mm2显著大于女性(170.30±26.94)mm2(t=5.471,P=0.000)。男性ACL胫骨印迹短轴(9.25±1.56)mm显著长于女性(8.30±1.46)mm(t=3.235,P=0.002)。男性ACL胫骨印迹长轴(14.00±1.76)mm与女性(13.63±1.65)mm无统计学差异(t=1.116,P=0.267)。男性ACL胫骨矢状面位置(48.35±6.13)%与女性(47.53±4.3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778,P=0.439)。男性ACL胫骨冠状面位置(49.70±2.37)%与女性(49.00±2.6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446,P=0.151)。结论双源CT三维重建可再现ACL胫骨止点自然印迹,其形态、位置存在个体化差异,要实现ACL解剖重建必须采用个体化重建技术。  相似文献   

13.
前交叉韧带撞击综合征的关节镜下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机制、病理改变及关节镜下诊断与治疗.[方法]自2005年1月-2007年7月通过关节镜下诊断和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撞击综合征28例,术前患者临床表现以膝关节伸直受限和膝前痛为主.关节镜下检查并确认引起前交叉韧带撞击原因:股骨髁间窝狭窄或骨赘形成19例,陈旧性胫骨髁间嵴骨折导致交叉韧带止点抬高4例,前交叉韧带囊肿3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交叉韧带止点选择不当2例.根据关节镜下检查结果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股骨髁间窝成形术;股骨髁间窝成形+胫骨髁间嵴骨赘切除术;关节清理+交叉韧带囊肿切除术;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复位重建内固定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5个月,优19例,良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2.1%.[结论]前交叉韧带撞击综合征是引起膝关节渐进性伸直受限和膝前痛的一个重要原因.关节镜的检查和镜下手术对其诊断和治疗有着极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1):1044-1047
[目的]通过MRI图像上测量腓骨头与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间的垂直距离,为术前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概率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86侧正常成人膝关节,行膝关节核磁共振扫描,获得图像经Photoshop CS5软件处理,测量腓骨头至后交叉韧带止点的距离,并分析年龄和性别因素对其影响。[结果]腓骨头与后交叉韧带胫骨部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为(8.6±3.5)mm,腓骨头至后交叉韧带胫骨部最低点的垂直距离为(2.8±2.8)mm,在不同年龄、性别之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腓骨头是术前预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位置的可靠参考标志,TKA术前应常规行膝关节X线片检查,评估后交叉韧带损伤概率。  相似文献   

15.
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ACL)胫骨附着处的解剖学形态,并对学术界存在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测量中国人干燥骨骼标本ACL胫骨附着处的大小、形态、位置。结果最大横径(9.38±1.67)mm;最大纵径(15.93±2.52)mm;附着区前缘距胫骨平台前缘的距离(7.85±1.52)mm;胫骨平台附着区长轴与胫骨平台平面正中矢状轴夹角(21.54±4.61)°;ACL的胫骨附着区形态主要以前宽后窄的倒三角形偏心形态为主(57.4%)。结论ACL胫骨附着处的特殊解剖位置有利于ACL在剧烈运动中具备较强的抗撕脱能力,另一方面亦导致了一旦ACL撕裂,往往会增加合并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A-CL纤维在胫骨附着处的不规则偏心分布形态为膝关节镜下ACL重建寻找“等长点”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伸直位X线片测量在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膝关节伸直位X线片在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51例单纯、单侧膝关节ACL损伤的病人,双膝关节侧位X线片并进行测量。①测量Blumensaats线的延长线与胫骨平台相交点B到胫骨平台前缘A的距离和胫骨平台前后缘的距离AC,并计算AB与AC的比值;②测量股骨髁间窝顶点Blumensaats线的延长线与胫骨平台的夹角(顶-平台角);③测量股骨干纵轴与胫骨平台的夹角(股骨-平台角)。结果①健侧Blumensaats线的延长线与胫骨平台相交点B到胫骨平台前缘A的距离为12.21mm±2.02mm,顶-平台相交率为22.17%±3.86%,患侧Blumensaats线的延长线与胫骨平台相交点B到胫骨平台前缘A的距离为18.09mm±3.56mm,顶-平台相交率为31.33%±5.34%,两者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②顶-平台角健侧为56.06°±4.23°,患侧为60.10°±4.81°,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股骨-平台角健侧为97.92°±3.68°患侧为98.19°±3.44°,经统计学处理,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X线平片在ACL损伤诊断中有明显的实用价值。在动力位的膝关节X线侧位平片上,ACL损伤侧膝关节的顶-平台相交率和顶-平台角均高于健侧。X线片测量方法易于推广,因此可以作为ACL损伤病人的常规检查方法和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解剖研究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情况,确定PCL前外侧束(ALB)与后内侧束(PMB)胫骨止点的位置、形状与面积,探讨PCL双束四骨道重建中胫骨骨道定位标志与定位方法.方法 30例成人膝关节标本,根据屈伸膝关节过程中纤维束紧张与松弛情况,将PCL分为ALB与PMB,并确定各束中的功能束,用多种指标测量ALB、PMB与功能束的胫骨止点,解剖寻找双束四骨道重建PCL中胫骨骨道定位标志与定位方法.结果 PCL胫骨止点位于后髁间窝内,其纵轴由近内斜向远外,与胫骨干夹角平均为(16.5±1.4)°.ALB与PMB胫骨止点基本呈远近排列,ALB胫骨止点接近于菱形,平均面积为(90±20)mm2,PMB胫骨止点近似长方形,平均面积(96±32)mm2,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ALB与PMB中均存在功能束,分别止于ALB胫骨止点的远外侧部及PMB胫骨止点的远内侧部,均接近椭圆形,面积分别为(35±12)mm2与(36±6)mm2,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ALB功能束胫骨止点中心与PMB功能束胫骨止点中心距离为(12.7 ±1.9)mm.胫骨内、外侧髁间棘及胫骨上端后方骨嵴为重要的解剖标志.结论 PCL胫骨止点可以容纳两个胫骨骨道,PCL的ALB与PMB中均存在功能束,提示临床双束四骨道重建PCL时,胫骨骨道应分别定位于ALB与PMB功能束胫骨止点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MRI检查并结合关节镜,综合研究股骨髁间窝形态、髁间窝宽度、髁间窝宽度指数(NWI)、胫骨平台后倾角等与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间关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自2015-01—2016-10行MRI检查与关节镜手术的103例ACL损伤,其中56例为关节稳定组(仅有MRI下交叉韧带长T_1、长T_2信号),47例为关节重建组(MRI下交叉韧带长T_1、长T_2信号合并关节镜下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另选取50名健康者(正常组),观察并记录其髁间窝形态、髁间窝宽度、胫骨平台后倾角,并计算NWI。结果对于A形与U形髁间窝形态,关节稳定组与关节重建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有意义(χ2=21.105,P0.001);关节稳定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06,P=0.439)。关节稳定组与关节重建组2组髁间窝宽度、NWI、内侧胫骨平台倾斜角、外侧胫骨平台倾斜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稳定组与正常组比较,关节稳定组髁间窝宽度、NWI均低于正常组,胫骨平台倾斜角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关节重建组与正常组比较,关节重建组髁间窝宽度、NWI均低于正常组,胫骨平台倾斜角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形髁间窝并不是ACL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但髁间窝形态与ACL损伤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A形髁间窝患者ACL损伤程度更重。较低的髁间窝宽度、NWI以及高胫骨平台后倾角均是ACL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量并研究标准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的相关骨性标志数据,为临床ACL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对10例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标记ACL股骨止点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摄标准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两束止点中心(前内侧束为A点,后外侧束为B点)与股骨后髁弧形中心(i点)的距离,测量A点与过顶点、B点与过顶点的距离。结果解剖观察表明,ACL在中段根据其纤维走行及屈伸过程中的松紧变化,较易分为2束。A点与i点的距离为3.08~7.33(5.40±1.56)mm,B点与i点的距离为3.42~7.15(5.40±1.31)mm,A、B点与i点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8,P=0.848)。A点与过顶点的距离为7.60~12.40(9.90±1.60)mm,B点与过顶点的距离为13.50~18.60(15.70±1.70)mm。结论股骨外髁弧形中心(单束重建等长点)与ACL前内侧束、后外侧束中心等距,支持单隧道双束重建ACL的理论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I测量前交叉韧带(ACL)与胫骨平台夹角改变在诊断"后交叉韧带(PCL)止点愈合型"ACL断裂中的应用。方法纳入自2014-01—2018-12诊治的22例"PCL止点愈合型"ACL断裂作为观察组,纳入同期22例正常膝关节MRI影像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MRI图像上ACL与胫骨平台的夹角。结果观察组中有16例在首次MRI诊断报告中未提及ACL断裂,6例首次MRI诊断为ACL可疑损伤,假阴性率高达72.7%。观察组ACL与胫骨平台的夹角为(17.3±5.6)°,对照组为(36.2±1.6)°;观察组ACL与胫骨平台夹角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MRI测量ACL与胫骨平台夹角变小提示存在"PCL止点愈合型"ACL断裂,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一种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